作者|史仲敏「上海造幣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19期
人民幣從1948年開始發行,至今已走過了71年的歷程。作為共和國靚麗的名片,人民幣印記了我國政治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原上海造幣廠,簡稱「上幣」)作為我國印鈔造幣企業的主要成員之一,先後鑄造了四套人民幣流通硬幣,並建成國內唯一的鋼芯鍍鎳生產基地。從1分、2分、5分,到1角、5角、1元,上幣秉承「為國造幣,追求卓越」的宗旨,為保障國家金融秩序穩定和國民經濟發展忠誠履職。
小硬幣上的大國徽
硬幣雖小,但能折射太陽的光輝。71年來,人民幣硬幣從無到有,其材質多次更新升級,防偽性、藝術性都突飛猛進,幣種結構更加豐富,貴金屬紀念幣、普通紀念幣百花齊放。共和國的一個個壯美瞬間,也在硬幣的方寸之間定格為恆久的記憶,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我國近代的幣制十分混亂。銀兩、銅錢、銅元、銀元、鈔票,甚至外國貨幣並用。此外,各地造幣廠林立,達數十家之多。這種貨幣種類繁多、幣制混亂、信用低下的亂象,經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多次實行幣制改革,並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幣制的混亂導致了國家經濟運行不暢,人民飽受剝削掠奪之苦。
1948年,解放戰爭勢如破竹。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成立,第一套人民幣紙幣應運而生。隨後,人民政府先後開展了一系列人民幣保衛戰,統一各解放區貨幣,逐步用人民幣替代「袁大頭」銀元以及外國貨幣。人民幣制度的建立,結束了晚清以來的貨幣亂象,用統一的貨幣構建起穩定的貨幣流通體系,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完善人民幣體系,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籌備發行面值為1分、2分和5分的第一套硬幣。萬事開頭難,硬幣上應該採用什麼圖案成為籌備組討論的首要問題。貨幣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硬幣圖案不僅要兼顧政治上的原則性、具有優秀的傳統民族風格,還要圖文清晰美觀,方便製造與識別。經過反覆研究與討論,籌備組擬定了初步設計方案:三枚分幣的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背面圖案分別為大寫的「壹分」「貳分」「伍分」字樣。以1分幣為例,面值被左右兩根交叉的麥穗環繞,凸顯了當時我國經濟以農業為重的主基調。該方案上報至國務院第六辦公室,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同志批覆同意。
為了在幣面上準確還原國徽形象,籌備組工作人員特地前往清華大學,拜訪了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著名的學者林徽因教授。林教授推薦了國徽石膏模型的製作者——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高莊。隨後,工作人員對高教授親手製作的國徽原稿石膏模型進行了浸臘等特殊工藝處理,並以此為基礎製作金屬模具。為了保證模具圖案的絕對準確,工作人員還拿放大鏡一顆一顆地清數國徽上的麥穗顆粒。經過反覆的修整,硬幣模具終於得到國務院的認可。
解放初期,社會主義建設處於起步階段,冶金工業尚不發達,各種金屬資源也很缺稀。綜合考量當時國內材料供應與製造技術的實際情況後,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決定首先採用鋁銅合金作為硬幣的材料。但經過實踐證明,鋁銅合金容易腐蝕,圖紋容易磨損,流通壽命有限。工作人員又經過長達3年的技術攻關,改用鋁鎂錳合金材料,終於解決了硬幣的防腐耐磨問題。
1955年起,上幣開始大規模製造流通硬幣。首先生產的是5分幣。當時,上幣的生產基礎十分薄弱,大部分優良設備和技術資料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已被國民黨政權運往臺灣,留在上幣的設備只有幾臺陳舊的日式和美式印花機。由於設備經常出現故障,生產隨時停頓,職工的工作條件也十分艱苦。為確保國徽圖案花紋飽滿清晰,上幣在技術上也面臨巨大的困難。但所有員工毫不氣餒,大家發揚攻堅克難的精神,日夜不停地堅持生產。1957年12月1日,首套人民幣硬幣成功發行並被納入第二套人民幣序列(註:第一套人民幣只有紙幣,沒有硬幣)。
1元硬幣的三次「變臉」
上世紀60年代初,由於市場上貨幣流通量縮小,硬幣生產也隨之暫停了一段時間。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流通領域對現金的需求量開始激增。據統計,1981年銀行現金的收付量達到1955年的4倍多,農村現金支付上升了20%~30%。我國造幣事業的發展從此駛上了「快車道」。
為滿足市場流通需要,中國人民銀行從1980年到1986年發行了新版1角、2角、5角和1元四種硬幣。其中,角幣均為黃銅合金;元幣為白銅合金,背面印有長城圖案,也被叫做「長城幣」。新版硬幣使人民幣硬幣的結構擴展為「分、角、元」的完整序列,並首次出現了2角的面值。到1985年,我國硬幣總產量已達到1980年的3.45倍。不過,由於發行年份時間少、發行數量低,仍然無法滿足市場流通的需求,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商店用糖果替代硬幣找零的現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世紀80年代初,加拿大雪利哥頓礦業公司(Sherritt Gordon Mines Limited)公開了最新的造幣材料研究成果。這種被稱為「鎳包鋼」的新興包覆材料是在鋼芯圓坯的表面鍍覆上了一層金屬鎳,因此又叫作鋼芯鍍鎳。以其為材質的硬幣,不僅色澤柔亮、外表美觀,還具有耐磨損、耐腐蝕、鑄造成本較低等優點,市場流通壽命可達20年以上。經過嚴密的論證與實地考察,中國人民銀行最終決定引進鋼芯鍍鎳成套設備和技術,為發行新一套人民幣硬幣做好準備。1985年起,上幣受命引進吸收該項先進技術。經過五年多的攻關,上幣終於建成我國首條鋼芯鍍鎳坯餅生產線,從此開闢了硬幣生產新紀元。
1992年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大規模發行第四套人民幣硬幣。市場供給不足的情況得到了極大的緩解。此版1角、5角和1元的背面圖案分別為菊花、梅花和牡丹。鋼芯鍍鎳作為1元幣的基材,正式亮相人民幣的舞臺。這枚硬幣上牡丹花的浮雕高度不足0.1毫米,但形態立體,富貴雍容,栩栩如生,因此得名「牡丹幣」。以花為硬幣設計主題,寓意改革開放後我國繁花似錦、無限美好的發展前景。「牡丹幣」是我國首枚真正意義上的1元流通硬幣。它的問世,標誌著我國繼加拿大、英國之後,具備了世界一流的鋼芯鍍鎳流通硬幣生產能力,提高了我國在世界造幣行業中的聲譽和地位。上幣也因此榮獲金融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0年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第五套人民幣硬幣。1元硬幣背面的主圖案變成了寓意高潔的菊花。「菊花幣」同樣是鋼芯鍍鎳材質,但增加了邊部滾字的防偽工藝。所謂邊部滾字,就是在金屬硬幣的邊部圓柱面滾印各種文字和圖案。「菊花幣」的邊部滾印著三組「RMB」斜體字符,從而大大提高了硬幣的防偽性能與公眾的識別度。
從第四套「牡丹幣」到第五套「菊花幣」,再到最新發行的2019版第五套人民幣1元和5角硬幣,鋼芯鍍鎳材質沿用至今。「牡丹幣」雖然服役期已超過27年,依然潔淨亮白如新。
新幣邊上有乾坤
2019年8月30日,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正式發行,其中包括:50元、20元、10元和1元紙幣;1元、5角和1角硬幣。從整體上說,新版人民幣在設計、印製和防偽技術等方面均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新版紙幣票面顏色更亮麗,圖案層次更豐富,防偽性能更突出,被譽為「自帶美顏濾鏡效果」。
2019版硬幣的圖案和元素,相較於之前的第五套人民幣流通硬幣並未做大的調整,只是正面面值的數字和背面的花卉都更加纖細精巧。其中,外觀改變最大的是5角硬幣,由於材質從鋼芯鍍銅改為鍍鎳,其色澤就從金黃變為鎳白。1元硬幣則應用了隱形圖紋防偽技術,直徑也由25毫米縮小為22.25毫米。整體上看,三種幣從色澤上更接近了。
從國際上看,相鄰面值的硬幣採取一個色系的情況很常見。比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1元以下面值的硬幣都是銀白色;歐元則是1分、2分和5分都是銅紅色,10分、20分和50分都是黃色。這些國家的小面額硬幣雖然顏色相近,但邊部防偽技術、規格尺寸等均不相同,仍然很容易區分。
再看國內,第二套人民幣的1分、2分和5分硬幣材質都是鋁合金,顏色也很接近。由於它們直徑各相差3毫米,區分起來也很容易。同樣,第三套人民幣的1角、2角和5角硬幣也都是黃燦燦的銅合金材質的。可見,用同色系的材料製造硬幣,不僅國際上較為普遍,在國內也早有先例。
如何快速區分2019版硬幣「三兄弟」?關鍵就在於硬幣的形狀與邊部的防偽。
首先,1角和1元硬幣的輪廓形狀都是圓形,但1角的直徑比1元小了3.25毫米。而5角幣的外廓是圓形,內廓則是多邊形,一共11個邊。這樣,即使不用眼睛看,僅靠手摸,就能感受到5角幣的與眾不同之處。
其次,三種硬幣的邊部也是各有乾坤。1角幣的邊部光滑平順;5角幣的邊部均勻分布著6組直的齒邊,每組8根,用專業術語講,這叫做「邊部間斷直絲齒」;1元幣的邊部,則均勻分布著3組字母「RMB」與圖形「」。從光邊,到線條,到字母,硬幣的面值越大,邊部的防偽標記就越複雜。
此外,在1元幣正面中間大大的數字「1」裡,還「藏」著兩個防偽標記:利用光線的反射,可以清晰地看到「¥」和「1」兩個標記。這叫做隱形圖紋技術,此前在許多普通紀念幣上都有應用。將普通紀念幣上的防偽技術應用到流通硬幣上,堪稱是流通硬幣防偽技術的一次升級。
紀念幣彰顯文化自信
貨幣之美,在於兼具經濟流通、價值貯藏、文化紀念等多重屬性於一身。發行具有紀念性質的貨幣,我國古已有之。公元前279年,齊襄王為紀念還都臨淄,發行了鑄有「齊返邦長法化」字樣的刀幣。時隔兩千多年,仍能通過它感受「破燕軍,復齊國」的壯懷激烈。從國際上看,把對於本國歷史的記載、民族文化的解讀,鑄成可以留存久遠的紀念幣,供人們收藏與緬懷早已是通行的做法。對造幣人來說,鑄造能體現國家實力、代表中國形象的紀念幣與獎牌,展現「共和國名片」的魅力與風採,不僅僅是一份榮耀,更是一種歷史使命和不懈追求。
我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製造發行,幾乎跟國家改革開放事業同步。1979年,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國務院正式批准中國人民銀行鑄造和對外發售紀念幣。發行紀念幣的初衷,一方面是反映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成就,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另一面是為了增加國家的外匯收入來源。
在正式發行紀念幣之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先發行一套紀念章以測試市場。這套紀念章以「北京風景名勝」為主題,其設計製作任務由上幣承擔。參與該項目的錢幣設計師幾乎跑遍了北京地區的風景點,前後歷經半年,與工藝人員一起製成了這一套4枚紀念章,圖案分別為北海、長城、頤和園和天壇。1979年春節前夕,「北京風景名勝紀念金章」在香港發售並大獲成功,受到境外藏家的熱烈追捧。
初戰告捷,極大地提高了上幣設計製造貴金屬紀念幣的技術能力和信心。1979年10月1日,由上幣生產的新中國第一套金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紀念金幣」在香港公開發售。這套首次由我國自行設計、雕刻和鑄造的貴金屬紀念幣具有劃時代意義,標誌著中國當代金銀幣製造發行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從此以後,希望與我國合作開發紀念幣的外國機構和商人紛至沓來。1981年我國出土文物在歐、美、亞、大洋四大洲展出,深受各國公眾歡迎,甚至出現了一股「中國文物熱」。有鑑於此,國家特精選了十二件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由上幣精工據此設計鑄造成紀念金幣,並由美國埃—馬克貴金屬公司(A-mark Precious Metals,Inc.)面向全世界經銷。
1982年秋,我國第一套熊貓金幣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發售,得到了國際上錢幣專家和廣大集幣者的一致好評。此後的30多年來,熊貓金銀幣持續發行,其製作技術不斷發展,催生出了凹刻折光法、反噴砂、多層次等一批創新工藝,先後三次摘得世界最佳金銀幣桂冠。更為可貴的是,在長期承擔紀念幣設計製作任務的過程中,上幣也培養出了陳堅、羅永輝、餘敏、朱熙華等一批錢幣設計領域的「大國工匠」。2017年2月,餘敏還被授予「世界硬幣大獎之硬幣設計終身成就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亞洲人。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普通紀念幣」,進一步完善了人民幣的幣種結構。這套紀念幣包括3枚面值均為1元的硬幣,製作精巧,其圖案選取了新中國極富代表性的歷史瞬間,觀賞性強,突出了愛國主義主題。這套兼具流通和收藏功能、價格也更接地氣的紀念幣,使眾多「尋常百姓」第一次享受到了集幣的快樂。
201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雙色銅合金紀念幣發行。至此,我國共發行了119枚普通紀念幣(其中包括5套紀念鈔)。它們從各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的歷史文化風貌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科技等領域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行的一枚枚紀念幣,不僅滿足了國內民眾的集藏需求和審美需要,更成為展示中國形象、體現中國智慧、代表中國製造的國家名片。它們猶如一幅幅精緻的畫卷,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動人故事。
(責任編輯:邱光龍 HF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