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政」到「共和國」,再到「帝國」,教育伴隨著古羅馬的發展

2020-12-03 要學著放鬆

古羅馬教育隨著政治體制的變革而不斷泛化

古羅馬政治體制實際上經過了三個主要階段,從王政時代到共和國時代,再到最後的帝國時代,實際上每個不同的社會階段,其所包含的社會意識和時代要求都是不同的。

當然這些所出現的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生產力發展的限制,而由於社會實際的不同,這使得古羅馬的教育體制,也出現了不同的演變過程,因而我們有理由認為古羅馬的教育體系,是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的。

比如在王政時代的羅馬,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而且當時還處於鮮明的貴族政治時期,這使得羅馬當時的教育在內容上非常簡單,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

比如生活習慣、對於簡單事物和自然現象的認識,同時該時期的古羅馬教育的覆蓋範圍還非常地窄,僅僅局限於貴族階級。而像普通的平民和奴隸是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真正的教育的,所以我們稱其為教育的貴族化。

而隨著古羅馬王政時代的逐漸終結,並且平民和奴隸聯合起取得了對於貴族政治的勝利,這就使得古羅馬的社會體制也出現了明顯變化,逐漸向平民政治的羅馬共和國轉變。

與之相適應的就是普遍的社會資源開始共享化,同樣教育作為原來貴族集團特有的權利,在此時也成為了古羅馬公民共同享有的權利。

而到了帝國時期,古羅馬的影響範圍已經空前擴張,在共和國時期已經在羅馬公民普遍流行的教育,又開始跨越地區的限制,逐漸來到了地中海沿岸。

與此同時,帝國公民也開始猶豫不斷接觸東方文明,因此賦予了教育更豐富的時代內涵,促進了教育的實用性。

古羅馬教育實用性原則的確立

關於古羅馬教育的主要內容,其實目前學者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不過被公認的一點就是,羅馬教育展現出了非常濃厚的實用性。

這種教育原則和特點的形成,首先必然和羅馬人天生的務實性格有著直接聯繫。務實的心理和思想,不斷鞭策著羅馬人對於任何事都要經過自己實踐,不可隨意想像,由此養成了"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踐性格。

當然這種實用性也是隨著前文所講到的羅馬政體演變而不斷豐富的,在早期王政時代,教育內容主要就是關於一些生活常識和操作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羅馬人,從小養成能夠自力更生的能力。

而且此時羅馬教育的方法非常有意思,大部分的教育時間不是在課堂、教室裡,而是經常在田野、家庭、軍隊等地方,讓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所講的內容。

在對於古希臘文明的繼承上,羅馬人同樣展現出了實用主義的繼承原則,比如對於古希臘時期的文學、藝術、修辭、哲學等,關乎心理和精神健康發展的教育內容。

在羅馬人看來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東西,因此羅馬人拋棄這些,但是卻對具備實用性的數學、體育等教育內容的繼承,這再次凸顯羅馬人對教育實用功能的重視。

而到了帝國時代,這種擺脫希臘化的教育方式愈發凸顯,因為帝國統治者不想讓自己的公民,陷入到每天的無知想像當中,想要他們能夠多幹些實事兒。

實用性的羅馬式教育,對於羅馬公民從小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由於片面強調動手和實踐能力,卻忽略了每個人的思想教育,如此一來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缺失,實際上成為日後阻礙羅馬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羅馬人對於道德教育的重視

古羅馬人務實的品格使得他們非常重視對於道德的教育,早在王政時代,由於當時為貴族專政,特別是元老院成員掌握著立法、釋法以及審判等諸多特權。

這使得羅馬早期的法律實際上就是將貴族勢力排除在外,沒有任何條件能夠限制貴族們的利益,反而廣大平民和奴隸,卻成為了必須遵守所謂法律的規定。

不過隨著平民和奴隸群體聯合起來的反抗,使得貴族勢力不得不做出妥協退讓,最終十二銅表法營運而出,這是匯集了當時古羅馬平民、貴族共同道德和法律意識的重要體現。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羅馬人開始格外重視道德和法律的聯合運用,以求將其作為一個合格公民的衡量工具和標準。

這在此後羅馬人的教育體系中,得到了全面貫徹和體現,他們主張要對小孩子進行相關的社會規範教育,比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同時注重對於家庭觀念和倫理觀念的培養,以求促進其從小就能夠養成良好和全面的社會道德規範。

共和國和帝國時期,羅馬教育更加強調對公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這對於國家政權的發展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王政」被「共和」取代!古羅馬|「奴隸制」推翻國王「絕對化」
    可僅僅就因為一個國王的統治被推翻,就會使古羅馬一個時代也隨之結束嗎?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古羅馬王政時代的結束,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尤其是王政會被共和取代,在古羅馬歷史發展中更是不可逆的。別看古羅馬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城邦,但是它卻最終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而王政時代和共和時代,更是古羅馬歷史不可逾越的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可為古羅馬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條件。在古羅馬的王政時期,實則是古羅馬周邊氏族逐漸融合的一個時期,古羅馬的文明剛剛有萌芽。
  • 帝國崛起與貧富差距,也會使優越制度走向沒落,古羅馬就是例子
    這一種分裂,也令人想起古羅馬的興起、繁榮與衰落。古羅馬發展,一共經歷了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三個階段。古羅馬的強大,是由於建立了優越的制度。但古羅馬衰落,也就是由於國家擴張與貧富差距,使得優越共和制度隨著時間發展沒落,最後這個制度也使得國家走向衰落。現在,我們就看看古羅馬的建立、發展、繁榮與衰落的歷史。
  • 雛鷹展翅——談羅馬王政時代到共和國早期軍隊的演變
    老塔克文老塔克文的繼位不僅開創了王政時代家族統治的先例,所帶來的伊特魯利亞文化也給羅馬人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依次為,1.伊特魯利亞步兵,2.羅馬步兵,3.拉丁步兵)展翅欲飛:共和國初期的方陣戰術發展塔奎尼烏斯王朝的王位經過老塔克文和塞爾維烏斯的傳承,最終到了「傲慢者」塔克文(?-前496年)手中,他也是老塔克文的兒子。
  • 以實用為核心,輔之以人文、藝術等,古羅馬時期教育注重務實精神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當代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已經逐漸提升到了國家政策和法律方面,早在上個世紀,我們國家就已經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這無疑更加凸顯了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作用。同樣的,在古代社會人們同樣也格外重視對一個人的教育方式、理論等,而且要從小孩子抓起,這關係到日後這個人的成長是否順利,身心意識是否健全,是否擁有對於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世界的基本了解。
  • 奢侈之風是如何一步步毀滅強大的古羅馬的?
    引言古羅馬從最開始的一個蕞爾小國逐漸躍居成為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大帝國,是一個由簡單到繁榮、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其中過程很值得大書特書。但與崛起相比,古羅馬的衰落倒更值得人們注意、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帝國轟然倒塌了呢?
  • 古羅馬特色的收養與皇位繼承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又有什麼影響?
    在講羅馬歷史之前,我們要先理清羅馬的時間範圍:羅馬帝國歷史很長,我們現在泛指意義上的羅馬大致分為王政時期、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幾個部分。
  • 從節制到奢侈,淺談古羅馬時期的奢靡生活
    引言作為西方古代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文明體現,古羅馬的歷史一直都是很多人研究的對象,而通過分析古羅馬時期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古羅馬帝國盛極而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奢靡風氣的泛濫。在古羅馬共和國末期,這種奢靡風氣就已經出現了,而在帝國歷史中,奢靡之風的泛濫也變得越發嚴重。
  • 古羅馬時期女性為何勇於離婚?
    另外,共和國時期的羅馬男性時常因為一些小事與妻子離婚,這讓羅馬共和國的統治者十分頭疼,畢竟這不利於羅馬帝國的人口增長。但是這種男權至上的社會風氣在共和國晚期得到了一定遏制,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帝國的悲哀,羅馬女性的婚姻,全由家長包辦,毫無自主權古羅馬時期盛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一旦擁有配偶,不得與他人結婚。在羅馬早期,父親在家庭中擁有著最高的地位,他決定著配偶的生活條件以及子女的一切生活。《十二銅表法》就曾明確規定:大家長對於其家屬擁有著絕對領域的生殺大權。
  • 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功能
    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 帝國時期的古羅馬人吃什麼?
    共和國時期,羅馬人的飲食比較簡單。吃只不過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行為,主要食物是穀類和蔬菜,無須特別加工。早餐通常是幾塊麵包加乳酪。午餐是主餐,吃粗麥麵包或麥粥,加上洋白菜、豆類、橄欖等,偶爾還有豬肉和少量的酒。晚餐跟早餐一樣簡單。到帝國時期,古羅馬人的飲食文化發生了很大改變。
  • 神奇的發明玻璃:生於古埃及,發展於古羅馬,傳承創新於歐洲
    實際上,玻璃發展到今天已經歷經了漫長的歲月,4000年以前的古埃及墓穴中就發掘出了玻璃製品。雖然說玻璃的發明是古埃及人的功勞,但是古埃及時代的玻璃製品並不能隨心製造,有著固定的形式。說起玻璃發展壯大,具有更大的美學價值則要歸功於古羅馬人的創造,古羅馬人發明了吹制玻璃的工藝,使得玻璃可以隨心製作成不同的樣式。
  • 古羅馬的奴隸有多慘?一個特殊作用,徹底揭示了人性的醜陋
    古羅馬的奴隸有多慘?一個特殊作用,徹底揭示了人性的醜陋提到奴隸二字,可能很多人既陌生又感到熟悉。陌生是因為對這個詞語沒什麼概念,熟悉是因為在歷史書上或者影視劇中看過。但是如今的繁華也掩蓋不了那個充斥黑暗的古羅馬帝國,那個遍布奴隸的帝國!最初的時候,羅馬共和國內部矛盾十分激烈,只因貧富差距,讓貧民和貴族之間矛盾進入白熱化。不僅如此,當時的羅馬還時常和鄰國打仗。羅馬當時就是處於一個水深火熱的階段,正所謂是內憂外患。大家想想,一個國家剛剛成立,就遭到了這樣的打擊,能扛得住嗎?
  • 波赫為什麼分為「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
    進入19世紀後,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逐步衰落,這個曾經讓歐洲國家倍感頭疼的龐然大物變成了列強眼中的羔羊,只等他們拿好刀叉將其瓜分殆盡。1878年由奧地利帝國轉型而來的奧匈帝國軍事佔領了波赫,至此整個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全部被奧匈控制,絕大多數的克羅埃西亞人和相當多的塞爾維亞人都淪為了奧匈帝國的臣民。
  • 《大秦帝國》,不只是從小說到電視劇
    不過,伴隨著它的流行,爭議一直很激烈,批評之聲未曾斷絕。質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文學性差,替暴秦翻案。主流文學界似乎一直拒絕接納《大秦帝國》,認為它不是一部文學性很高的小說。從八十年代以來通行的「純文學」成規慣例上來看,這當然也有道理。這部小說在語言、結構、人物形象等方面,可以指摘處的確不少。但是,我必須要指出的是,它根本就不是一部小說!
  • 影響了整個西方發展的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究竟誰更厲害
    再後來,已經「文明起來」的希臘,又被古羅馬人給野蠻地佔領了,這時期的「希臘文明」不得不融入了「羅馬文明」之中。但由於「希臘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內涵,便逐漸同化了野蠻氣息沉重的「原羅馬文明」直到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並且一直到現在,深厚的「希臘文明」都一直是歐洲文化發展的基礎,並深深地影響著歐洲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