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教育隨著政治體制的變革而不斷泛化
古羅馬政治體制實際上經過了三個主要階段,從王政時代到共和國時代,再到最後的帝國時代,實際上每個不同的社會階段,其所包含的社會意識和時代要求都是不同的。
當然這些所出現的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生產力發展的限制,而由於社會實際的不同,這使得古羅馬的教育體制,也出現了不同的演變過程,因而我們有理由認為古羅馬的教育體系,是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的。
比如在王政時代的羅馬,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而且當時還處於鮮明的貴族政治時期,這使得羅馬當時的教育在內容上非常簡單,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
比如生活習慣、對於簡單事物和自然現象的認識,同時該時期的古羅馬教育的覆蓋範圍還非常地窄,僅僅局限於貴族階級。而像普通的平民和奴隸是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真正的教育的,所以我們稱其為教育的貴族化。
而隨著古羅馬王政時代的逐漸終結,並且平民和奴隸聯合起取得了對於貴族政治的勝利,這就使得古羅馬的社會體制也出現了明顯變化,逐漸向平民政治的羅馬共和國轉變。
與之相適應的就是普遍的社會資源開始共享化,同樣教育作為原來貴族集團特有的權利,在此時也成為了古羅馬公民共同享有的權利。
而到了帝國時期,古羅馬的影響範圍已經空前擴張,在共和國時期已經在羅馬公民普遍流行的教育,又開始跨越地區的限制,逐漸來到了地中海沿岸。
與此同時,帝國公民也開始猶豫不斷接觸東方文明,因此賦予了教育更豐富的時代內涵,促進了教育的實用性。
古羅馬教育實用性原則的確立
關於古羅馬教育的主要內容,其實目前學者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不過被公認的一點就是,羅馬教育展現出了非常濃厚的實用性。
這種教育原則和特點的形成,首先必然和羅馬人天生的務實性格有著直接聯繫。務實的心理和思想,不斷鞭策著羅馬人對於任何事都要經過自己實踐,不可隨意想像,由此養成了"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踐性格。
當然這種實用性也是隨著前文所講到的羅馬政體演變而不斷豐富的,在早期王政時代,教育內容主要就是關於一些生活常識和操作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羅馬人,從小養成能夠自力更生的能力。
而且此時羅馬教育的方法非常有意思,大部分的教育時間不是在課堂、教室裡,而是經常在田野、家庭、軍隊等地方,讓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所講的內容。
在對於古希臘文明的繼承上,羅馬人同樣展現出了實用主義的繼承原則,比如對於古希臘時期的文學、藝術、修辭、哲學等,關乎心理和精神健康發展的教育內容。
在羅馬人看來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東西,因此羅馬人拋棄這些,但是卻對具備實用性的數學、體育等教育內容的繼承,這再次凸顯羅馬人對教育實用功能的重視。
而到了帝國時代,這種擺脫希臘化的教育方式愈發凸顯,因為帝國統治者不想讓自己的公民,陷入到每天的無知想像當中,想要他們能夠多幹些實事兒。
實用性的羅馬式教育,對於羅馬公民從小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由於片面強調動手和實踐能力,卻忽略了每個人的思想教育,如此一來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缺失,實際上成為日後阻礙羅馬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羅馬人對於道德教育的重視
古羅馬人務實的品格使得他們非常重視對於道德的教育,早在王政時代,由於當時為貴族專政,特別是元老院成員掌握著立法、釋法以及審判等諸多特權。
這使得羅馬早期的法律實際上就是將貴族勢力排除在外,沒有任何條件能夠限制貴族們的利益,反而廣大平民和奴隸,卻成為了必須遵守所謂法律的規定。
不過隨著平民和奴隸群體聯合起來的反抗,使得貴族勢力不得不做出妥協退讓,最終十二銅表法營運而出,這是匯集了當時古羅馬平民、貴族共同道德和法律意識的重要體現。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羅馬人開始格外重視道德和法律的聯合運用,以求將其作為一個合格公民的衡量工具和標準。
這在此後羅馬人的教育體系中,得到了全面貫徹和體現,他們主張要對小孩子進行相關的社會規範教育,比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同時注重對於家庭觀念和倫理觀念的培養,以求促進其從小就能夠養成良好和全面的社會道德規範。
共和國和帝國時期,羅馬教育更加強調對公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這對於國家政權的發展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