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崛起與貧富差距,也會使優越制度走向沒落,古羅馬就是例子

2021-01-14 七彩論世

2020年美國大選,給人看到是一種社會精英與平民的分裂。這一種分裂,也令人想起古羅馬的興起、繁榮與衰落。

古羅馬發展,一共經歷了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三個階段。古羅馬的強大,是由於建立了優越的制度。但古羅馬衰落,也就是由於國家擴張與貧富差距,使得優越共和制度隨著時間發展沒落,最後這個制度也使得國家走向衰落。

現在,我們就看看古羅馬的建立、發展、繁榮與衰落的歷史。

一 古羅馬的王政時代

我們知道,古羅馬城建立於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羅馬人以此作為國家誕生的紀元。起初,古羅馬城應該是在義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的七座山丘上,古羅馬城由此也被稱為「七丘之城」。

當時,古羅馬城邦應該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生活形態還是部落氏族的狀態。城邦的居民,都是地中海其他地方混不下去,流竄到這裡的一群loser,也就是窮人。

由於古羅馬城邦周圍的土地都不肥沃,這些羅馬的窮人除了耕種土地之後,業餘時候靠著一身的勇力打劫為生,已賺取一些外快與小費。最瘋狂的時候,就是城邦的君主設計了一個圈套,就是騙鄰國薩賓國的國民來參加祭祀典禮,然後偷偷就把薩賓國的國民女性資源都搶走,把薩賓國的女子都作為自己的壓寨夫人,已滿足需要與繁衍後代。

當時,毫無準備的薩賓人在羅馬人的武裝下只能打得落荒而逃。在薩賓國民回到自己的地盤之後,也無法忍受這一口氣,於是就開始向羅馬發動長期的戰爭。不過成為羅馬人妻子的薩賓女性,也不想丈夫死去,自己成為孤兒寡母,於是就帶著孩子親自上戰場阻止了戰爭的發生。

二 古羅馬王政時代的政治體制

從這一件事來看,古羅馬建立初期,資源貧瘠,也是很窮的。當時古羅馬處在奴隸制原始部落的國體,也就是王政時代。在王政時代,還殘留著氏族部落的組織形式。當時羅馬一共有三百個氏族,每十個氏族部落就組成一個胞族,胞族叫做庫裡亞。然後由庫裡亞大會選舉產生羅馬的最高元首——「王」,傳說一共有七個王相繼統治羅馬。

羅馬的王,擁有軍事、審判、祭司等權力但無民政權。之後,元老院又叫做長老議事會,由羅馬三百個氏族的顯貴組成,協助「王」處理一些事情,並由它首先討論。

可以看到,庫裡亞大會就如同現在美國民主制的參議會,元老院又如現在的眾議會,王好比總統。

三 貴族與平民「共和」制度的達成

在王政時代初期,羅馬公民都是一樣窮。可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於是也就有了社會的貧富懸殊。有錢的是貴族階層,窮的就是平民。

於是,貴族階層有錢之後就牛氣沖天,就不再選舉「王」,聯手把自己「王」趕走,然後組建了屬於貴族的元老院,自己做起了老大,集體掌握國家的統治權,推行有利於貴族的法律。

這樣一來,處在社會中下層貧窮的平民也不願意看到這一種狀況,不願意免費為貴族白白上前線,做冤大頭。於是,平民就團結起來,一起反對貴族。

這些平民也來了幾次危及貴族統治的遊行示威。最要命的一次,就是敵國兵臨城下的時候,這些平民就在羅馬城內的卡比多山上聚集,然後拒絕服兵役參軍,並且示威:「你們貴族不是牛氣沖天嗎,就自己上前線吧」,或者「給我政治權利,不然就由你們貴族自己解決這一場戰爭!」

於是,貴族也沒辦法,大敵當前,真的沒人為自己打工上陣賣命,只能派代表上了卡比多山籤訂協議,達成貴族與平民的妥協。於是,就有了公元前四世紀的《李錫尼法案》,在該法案中第一次通過制度上設計,達成貴族與平民的權利分配上平衡。之後,羅馬人就把它叫作為國家叫做共和國。也就是res publica 後來在英文「republic」

後來美國建國者在首都也修建了一個建築物(Capitol),就是美國建國者對羅馬共和精神的「複製」,翻譯為「國會山」。

羅馬人認為共和,就是貴族與平民達成一種「共同利益」,通過共同利益的達成,讓貴族精英與平民都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之後,《十二銅表法》的誕生,也標誌保障平民利益與限制貴族利益壟斷的達成,貴族與平民達成一種契約上平等。

四 羅馬的共和制度,促進了羅馬的「崛起」

接下來事實也證明,羅馬產生的以精英為鋒刃,平民為劍身的共和制,是有效的共和制度,能激發每一個羅馬人的潛力與積極性,讓羅馬在數百年中徵服了地中海沿岸大大小小的國家,然後由一個城邦領土範圍逐漸覆蓋到地中海沿岸的大國。可以看到,優越的共和制度促使了羅馬的強大。

可是,伴隨著羅馬領土的擴大與國家發展,貴族與平民對立也越來越明顯。如當時在羅馬共和制度法律中,要求羅馬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在戰爭來的時候應該為國家服兵役。可是,伴隨著羅馬領土範圍的擴大,服兵役期限也變得越來越長。

貴族無所謂,有錢可以買奴隸,讓奴隸幫忙照顧家裡的田產,平民卻只能由自己的田舍荒廢。

五 貧富懸殊,羅馬發展的悖論

而且,羅馬在兼併周圍國家戰爭中的不斷勝利,不僅擴張了可耕種的土地,也俘虜了大量戰敗國的國民為奴隸。這些奴隸,在「共和制」法律的分配方案中,大多數都是歸為戰爭出力更多的貴族。這樣,貴族們用廣袤的土地與大量的奴隸建立起莊園,莊園的農產品生產量絕對大於自耕農的產品,這樣也使得羅馬農產品價格低廉,平民接連破產淪為街上的乞丐。

尤其在公元前一世紀的共和制晚期,羅馬的射虎貧富懸殊,貴族與平民對立是非常嚴重。簡單來說,就是羅馬國家的高速發展,使得貴族與平民脫節了。平民仿佛陷入一種謬論:對國家越忠誠,國家就越發展,自己生活卻越貧困潦倒!

於是,可以看到原本羅馬優越的共和制度,貴族與平民達成的「共同利益」,卻是一對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夫妻。共和制使貴族與平民為國家強大與國家崛起努力,但平民卻沒有從這一種強大與崛起中獲得好處,反而是利益受到損害,被甩得很遠。

六 平民改革的失敗

於是,時代發展需要改革原有的制度,調節貴族與平民的衝突,可惜這些改革者都失敗了。

如公元前二世紀的格拉古兄弟,就是第一批平民改革者。他們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規定貴族們擁有的田產不得超過一定份額,多餘就上交給國庫,之後再重新分配給普通平民,藉此達成貴族與平民利益一致,緩和社會矛盾。這就是《格拉古農地法》。

這一種直接剝奪貴族們利益的改革,自然激起貴族們的憤恨,於是這兩兄弟在當政沒多久就直接被貴族僱傭打手,不使用陰謀卻使用陽謀幹掉了。

平民改革者死了,羅馬貴族與平民對立的矛盾進一步尖銳。

於是,一個從貴族出身的政治家凱撒,敏銳看到當時羅馬社會的問題。他在與貴族龐貝爭奪大權中,向平民許諾,如果自己當權,一定會推行有利於平民的改革。

平民也相信了凱撒,自然也擁護凱撒的權力鬥爭,這樣凱撒在權力爭奪中有了強大的民眾力量為基礎,登上了統治者的寶座,也推行了有利於平民的革命性改革。雖然這些改革比較緩和,是一種漸進性改良,試圖達成貴族與平民的妥協。

然而,羅馬元老院的貴族們也看到,凱撒利用平民改革獲得民意,藉此削弱貴族在帝國的權力,以便自己能成為羅馬的獨裁者。他們不甘心自己權力被丟失,也是就在公元前44年一次元老院的典禮上,60多名保守派元老以維護共和制為名義,集體向凱撒刺殺,致使當場死亡。

當時,刺殺凱撒的布魯圖斯,在解釋自己背叛凱撒行為時候,也說了一句名流千古的話語:「我愛凱撒,但我更愛羅馬」。

但我們看到,布魯圖斯與貴族元老愛的只是自己貴族們的利益,並不愛平民,更不愛羅馬。

七 貴族與平民矛盾無法調節,羅馬的衰落

當元老們在廣場上高呼凱撒暴君已經被他們擊斃,可是他們卻發覺迎來就是平民們冷冰冰地鄙夷目光。羅馬平民們知道這一次刺殺的成功,也意味貴族勢力再一次抬頭,凱撒的平民改革也是失敗,自己在羅馬也是永無出頭之日!

貴族們也發現,雖然準備用大刀威脅自己利益的平民改革家被他們幹掉了,可是羅馬也不是以前的羅馬了,沒有昔日的共同繁榮……

就這樣,凱撒被刺之後,平民階層與貴族階層尖銳的矛盾依然無法緩和,貴族集團失去了平民的支持,最終也被獨裁者屋大維所削弱。當屋大維掌握政權,成為獨裁者時候,成了羅馬第一個高度集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過渡到羅馬帝國。

在古羅馬帝國時候,平民階層與貴族階層依然對立,羅馬皇帝也很難凝聚人心,就這樣古羅馬一直衰落下去,直到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可以看到,羅馬帝國的衰落,就是在國家的崛起過程中,使得處在社會底層的平民被國家發展所甩掉,使得優良的制度也不能發揮民眾的創造力與凝聚民心,最終也導致了國家的衰落。

八 結語

簡單來說,就是優越的制度造成了國家的強大與崛起,國家的強大也推動了國家的擴張。但是國家的擴張卻使優越的制度被時代淘汰,這樣國家漸漸地走向了衰落。

古羅馬衰落告訴我們,如同世界沒有絕對真理,世界上沒有絕對優良的制度,一切都要與時俱進!

相關焦點

  • 「三世紀危機」磨滅帝國輝煌,反抗力量爆發,君士坦丁堡走向沒落
    歷史上的大帝國往往會陷入這麼一個難以跳脫的過程,當其從崛起慢慢強大,達到鼎盛時期便會開始逐步走向衰弱。因為帝國的輝煌通常都是用擴張的手段來造就的,所以在此之下,總是伴隨著反抗危機的蠢蠢欲動。當這些危機逐漸磨滅掉帝國身上的金色光輝,帝國就已經開始黯淡。而反抗力量達到一個爆發的臨界點時,這座大帝國最終就會被掀翻。
  • 貧富差距、城市繁榮、法律完善,歐洲封土製為何在中世紀末「失傳」
    2.貧富差距使得階級矛盾叢生 封土製使得各地最主要的土地生產資源落到少部分貴族勳爵手上,這些人成為有權勢財富的大地主,金字塔尖那部分。而土地資源的生產運作卻是需要大量的農耕勞動力才可以發揮功能的。
  • 奢侈之風是如何一步步毀滅強大的古羅馬的?
    引言古羅馬從最開始的一個蕞爾小國逐漸躍居成為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大帝國,是一個由簡單到繁榮、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其中過程很值得大書特書。但與崛起相比,古羅馬的衰落倒更值得人們注意、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帝國轟然倒塌了呢?
  • 各國貧富差距比較
    收入的基尼係數小於0.30的國家,是貧富差距較低的國家,數值標為深綠色;介於0.30至0.40的,是貧富差距中等的國家,數值標為黑色;大於0.40的是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數值標為紅色。部分國家的數據沒有公布。
  • 從為富不仁的亞馬遜總裁傑夫貝佐斯,談疫情對貧富差距的影響!
    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新冠疫情造成了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而這些貧富差距讓普通人在疫情的大環境下感受的更加真切。 今天我們用世界首富傑夫貝佐斯最近1年來發生的事情來引入話題。
  • 李實:居民在資產方面的差距是衡量貧富差距狀況的重要方面
    李實告訴記者,以往人們大多把貧富差距等同於收入差距,但實際上,居民在資產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貧富差距狀況的重要方面。過去10年的數據分析表明,中國的財產差距擴大速度遠遠要超過收入差距擴大的速度,個人財富積累速度非常快。在過去大約10年的時間內,人均財富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2%,特別是房產價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5%。而農村的財富積累速度年均增長率只有11%,相當於全國水平的一半。
  • 古羅馬|「奴隸制」推翻國王「絕對化」
    前言古羅馬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在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這個時候是古羅馬的共和時代。在共和時代的古羅馬,貴族元老院逐漸成為統治核心,元老院貴族通過任命執政官,控制古羅馬軍政大權。而古羅馬原先的森都裡亞大會,則逐漸形同虛設,古羅馬原先的氏族制度,自然也走向了沒落。
  • 不為人知的古羅馬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赫赫有名的帝國——羅馬帝國。在公元前十世紀初,從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了古羅馬文明,隨後古羅馬不斷發展,一共經歷了兩個時代,分別為羅馬王政時代和羅馬共和國時代。在一世紀前後,古羅馬開疆闢土,用戰鬥力超強的軍隊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建立起以地中海為中心,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古羅馬帝國。
  • 古羅馬的奴隸有多慘?一個特殊作用,徹底揭示了人性的醜陋
    何為奴隸呢,就是除了會言語,其他的同牲畜沒任何區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古羅馬時期的奴隸!羅馬,相信大家很熟悉,因為這裡是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但是如今的繁華也掩蓋不了那個充斥黑暗的古羅馬帝國,那個遍布奴隸的帝國!
  • 中國貧富差距新特點:窮人太窮轉為富人太富
    為此,我們進一步將中國的財產差距與發達國家進行對比。從表1可知,表面上看中國的財產差距的確沒有發達國家那麼嚴重。截至2012年,中國財產基尼係數(0.66)僅高於日本,明顯低於美國和法國。但是,發達國家的財產差距是基於成熟的產權制度和私有制經濟形成的,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在一些國家甚至有下降的趨勢。
  • 古代歐洲:為什麼古羅馬的神影響力那麼強大,卻被基督教給替代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羅馬的神,會被後來的基督教給取代了呢?在神權非常鼎盛的時候,國王會因為宗教要開除自己的教籍而寢食難安,徹夜不眠。在那時候的教廷,是憑藉這政治勢力來介入政治紛爭博弈的,這就好比我們古代的東周天子。在這場紛爭中,他們會有失有得,教會最慘的結果,無非就是分成兩部分,到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都要找到可以依靠的君王來當靠山,在那個時候,法王權力的延伸就是教會,他們的一部分的責任就是幹擾皇帝,教會這種神秘主義,很大程度上來說出現了一定的局限。
  • 古希臘的民主制、古羅馬的共和制為什麼會被帝製取代?
    古希臘經歷過貴族寡頭政治、僭主制和民主制,但一直維持著各城邦自治的政治模式, 直到後來被馬其頓王國所統一,最終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而寡頭制的斯巴達,並沒有帶領伯羅奔尼撒聯盟走向統一,希臘諸城邦維持著亂鬥的局面。而北方統一的王權制國家馬其頓逐漸崛起,導致希臘最終被併吞,也就是走向了所謂的"帝制"。
  • 基尼係數:衡量貧富差距的關鍵指標!
    第一次直觀感受到貧富差距,是什麼時候?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來說,處在同一個圈子裡的人很難讓你感受到巨大的貧富差距。當跳出了自己的圈子,遇到了不同的人和事,才會慢慢地感受到貧富差距。
  • 從「王政」到「共和國」,再到「帝國」,教育伴隨著古羅馬的發展
    古羅馬教育隨著政治體制的變革而不斷泛化古羅馬政治體制實際上經過了三個主要階段,從王政時代到共和國時代,再到最後的帝國時代,實際上每個不同的社會階段,其所包含的社會意識和時代要求都是不同的。而隨著古羅馬王政時代的逐漸終結,並且平民和奴隸聯合起取得了對於貴族政治的勝利,這就使得古羅馬的社會體制也出現了明顯變化,逐漸向平民政治的羅馬共和國轉變。與之相適應的就是普遍的社會資源開始共享化,同樣教育作為原來貴族集團特有的權利,在此時也成為了古羅馬公民共同享有的權利。
  • 古羅馬特色的收養與皇位繼承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又有什麼影響?
    ,皇位的傳承以收養繼承為主——經過現代歷史考證,從蓋烏斯·尤裡烏斯·愷撒,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愷撒大帝,便開始了養子皇位繼承制的歷史。並且,在這種非親緣性的王位繼承制度下,也伴隨著此制度衍生出了服務於此制度的政策以及行政機關。而這些毫無例外,都對當時的古羅馬乃至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 水千丞與巫哲之間的貧富差距:巫哲筆下的人物到底有多窮?
    到底該用怎樣的詞彙才能夠合適地形容水千丞與巫哲之間的貧富差距?有人說還好吧,並沒有多大差距。只不過,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還叫沒有多大差距?當然,《撒野》看的人很多,所以以此為例子,其實最窮的還要數《一個鋼鏰兒》。當中的小初一可真是窮到看不下去,居然連幾塊錢的理髮費都拿不出來,這真的是太難了。
  •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西方文明走向沒落,珍妮預言成為現實
    她臨終前曾預言:西方將走向沒落,人類的希望在東方。川普是一個優秀的人,有一顆真實深刻的心,光明磊落不虛偽做作,毫不掩飾其做生意只為自己,當總統只為美國的真性情。真性情的根本前提是擁有一顆足夠真實深刻的心,如果沒有這一點,所謂的真性情就是以賤賣賤厚顏無恥。足夠真實的心就是強烈深刻之存在。
  • 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不是印度也不是美國,而是這位老大哥
    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不是印度也不是美國,而是這位老大哥跟著旅行帶著風看遍全球各地風景,領略不一樣的風情!說到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很多人會以為是印度,或者日本、美國等國家,但事實證明,貧富差距最大並不是這些國家,而是這位老大哥——俄羅斯,為啥這麼說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張由某相關機構所統計的圖。
  • 李迅雷:縮小貧富差距,關注第三次分配!
    而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否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分化,擴大中產階層數量,進而提升全社會消費率。這種財富傳承效應加劇了年輕世代內部的貧富差距,像是從出生便存在天然的鴻溝,「先富帶動後富」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異化為「先富帶動後代富」。從橫向的國際對比來看,我國的貧富分化的水平也或在高位。
  • 從節制到奢侈,淺談古羅馬時期的奢靡生活
    引言作為西方古代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文明體現,古羅馬的歷史一直都是很多人研究的對象,而通過分析古羅馬時期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古羅馬帝國盛極而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奢靡風氣的泛濫。在古羅馬共和國末期,這種奢靡風氣就已經出現了,而在帝國歷史中,奢靡之風的泛濫也變得越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