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被「共和」取代!古羅馬|「奴隸制」推翻國王「絕對化」

2020-12-07 史實新說

前言

古羅馬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在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這個時候是古羅馬的共和時代。在共和時代的古羅馬,貴族元老院逐漸成為統治核心,元老院貴族通過任命執政官,控制古羅馬軍政大權。而古羅馬原先的森都裡亞大會,則逐漸形同虛設,古羅馬原先的氏族制度,自然也走向了沒落。

我們都知道,古羅馬共和制度之前,是王政時代。王政時代其實說白了,國王就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王位可以終身,但是不能世襲,畢竟還有森都裡亞大會和元老院在監督國王。可是,也因為國王個人權力膨脹,為所欲為,導致整個古羅馬的利益受損,於是,古羅馬民眾推翻了國王的統治。

古羅馬國王頭像

在王政時代最後一位國王小塔克文的統治結束,也標誌著古羅馬王政時代的結束。可僅僅就因為一個國王的統治被推翻,就會使古羅馬一個時代也隨之結束嗎?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古羅馬王政時代的結束,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尤其是王政會被共和取代,在古羅馬歷史發展中更是不可逆的。

古羅馬雕塑

古羅馬的歷史發展十分漫長,就如同一條大河,甚至可以稱之為西方歷史和文明的起源。別看古羅馬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城邦,但是它卻最終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而王政時代和共和時代,更是古羅馬歷史不可逾越的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可為古羅馬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條件。

在古羅馬的王政時期,實則是古羅馬周邊氏族逐漸融合的一個時期,古羅馬的文明剛剛有萌芽。這個時候的羅馬城邦,就像是後來羅馬帝國的一個小小雛形,其整合羅馬各個氏族勢力的手段,為後來羅馬帝國整合各個強大的行省的手段一樣,貴族權力共享與文化認同。但是,王政時代的古羅馬,組織架構依然太過鬆散。

最初古羅馬七丘地圖

畢竟,在王政時代的羅馬城,各大氏族還有很大的勢力。其組合併未徹底打散原來的氏族架構,只是吸納了一些外來族群,使古羅馬成為一個名義上的整體。各個氏族勢力掌握的森都裡亞大會,在其基礎上出現預決機構元老院,而元老院權力的進一步集中則是國王。這也就是古羅馬出現王政時代的原因。

古羅馬的國王也要得到元老院和森都裡亞大會的認可,否則即便以強權登上王位,最終也只會被推翻。況且在古羅馬,國王也是一個苦差事,每天忙於政務,羅馬城哪裡有事了,都需要國王來管。有了戰爭,國王更要表現得睿智英勇。但是,隨著國王權力集中,倒行逆施,王政也就只能被共和取代。咱們就從古羅馬的歷史發展入手,看看古羅馬王政為何會被共和制度取代吧!

第1, 古羅馬社會進一步融合的結果

古羅馬城建築遺址

古羅馬王政會被共和制度取代,第一個原因就是古羅馬社會進一步融合導致的結果。在古羅馬城建立的時候,各個氏族部落只是通過簡單聯合在一起,將原先由氏族內部處理的一些事務,託付給羅馬城這個大的部落聯盟。之所以會出現羅馬城這個大的部落聯盟,也是羅馬城下轄的各個部落基於生存的需要。

那麼,國王在這個部落聯盟中的地位是什麼呢?也就相當於部落聯盟的大酋長。可是還有庫裡亞會議(後被森都裡亞大會取代)和元老院監督國王。古羅馬國王的權力可以是終生的,但是不能世襲,這也就極大限制了國王的權力。而國王還有一個身份,古羅馬各個氏族選出來的代言人。

古羅馬貴族元老院

由此可見,古羅馬國王的權力看似很大,實則國王的地位很尷尬。而且國王也並不是在權力寶座上的泥菩薩,國王也有自己的私心,也有自己的欲望。國王也不可能任由各個氏族勢力擺布,於是國王與各個氏族選出來的森都利亞大會和元老院也就有了矛盾和衝突。如果羅馬城只是鬆散的氏族聯盟,各個氏族各行其是,是很難限制國王權力的。

可是各個氏族聚集生活在羅馬城,也就難免會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氏族部落的融合,也就使得古羅馬各個階層分工更加明顯,原先的森都裡亞大會或元老院成員也就因各種各樣的利益關係,而逐漸成為一個更加凝聚的主體,如此一來,也就為架空國王的權力創造了條件,這就是為何王政時代最後一位國王小塔克文一被推翻,羅馬王政時代就一去不復返的直接原因。

第2, 奴隸制度的發展終結了王政時代

古羅馬貴族畫像

古羅馬王政會被共和制度取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奴隸制度的發展。古羅馬最初只是原始氏族聯盟。刀耕火種,茹毛飲血,這是原始社會給我們的印象。但是古羅馬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想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發動對外戰爭。對外戰爭掠奪糧食、物資和人口,以此壯大羅馬城的實力。

而羅馬城周邊勢力的發展,試圖吞併羅馬,古羅馬人為了自己不被別的勢力吞併,也不得不進行戰爭。而戰爭的結果,使得羅馬人獲得大量戰俘。最初,古羅馬人為了節省糧食,還會把這些戰俘殺死,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武力。可後來羅馬人發現,自己可以驅使這些戰俘為自己勞動,以此來賺來大量的財富。

鬥獸場上的古羅馬奴隸

那些戰俘的擁有者們,只需要發號施令,這些戰俘就必須服從,不能有任何反抗。於是,這些戰俘也就成了最初的奴隸,而戰俘的擁有者也就成了奴隸主。奴隸主壓迫著奴隸為自己勞動,也就出現了奴隸制經濟,大片的奴隸莊園使得古羅馬原先的小農經濟進一步倒閉、解體,於是,羅馬人的社會階層也就越發明顯。

奴隸、平民和奴隸主貴族,掌權者自然就是這些奴隸主貴族。可是這些奴隸主貴族想要保護和擴大自己的權力和財富,卻發現國王成為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一座大山。國王的權力集中與絕對化,嚴重威脅到了古羅馬奴隸主貴族們的利益,於是,為了全體貴族的權益著想,最終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元老院取代了國王的權力,這也就標誌著古羅馬共和時代的來臨。

第3, 古羅馬這個國家的壯大促進共和制度的誕生

古羅馬地圖

古羅馬共和制度能取代王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羅馬這個國家壯大的結果。古羅馬原先只是一個城邦,後來吞併整個義大利半島,進而勢力擴張到歐洲、北非和亞洲,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僅僅以國王個人的武勇和智慧又如何能夠統治?在古羅馬,並非人人都是愷撒,也並非人人都是屋大維。

就算是愷撒和屋大維,沒有元老院的幫助和全體羅馬人民的支持,其統治也是很難穩固的。更何況是王政時代的那些國王,他們過分集中的權力和獨斷專行的威望,實則與古羅馬這個國家的不斷壯大形成了衝突。不斷壯大中的古羅馬,需要全體貴族的共同智慧來管理,而不能只是一個區區代言人國王的獨斷專行。

元老院畫像

於是,元老院勢力對權力的渴望,國王卻抓著權力不放,而對於不斷壯大中的古羅馬,國王的統治又顯得軟弱無力。畢竟,國王一個人的本事再大,也很難照顧到古羅馬的各方勢力。而與國王不同,古羅馬元老院是整個奴隸主貴族階層挑選出來的精英和勢力代表,非常適應不斷壯大中的古羅馬的權力重組。

而且隨著古羅馬權力的不斷壯大,元老院各個貴族家族掌控的權力也在不斷壯大,其實力通過元老院聯合在一起,已經遠超國王的個人和家族的勢力。於是,元老院貴族共同掌權,取代國王的個人獨裁,也就成了古羅馬歷史發展的必然。古羅馬這個國家的壯大,實則是限制了古羅馬國王的權力,如此一來,王政時代又焉能不結束呢?

總結

羅馬共和國擴張示意圖

以上咱們從古羅馬的歷史發展入手,分析了古羅馬為何由王政時代走向共和時代。實際上,古羅馬的王政會被共和制度取代,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完全不可逆的。

1.王政是原始氏族部落聯盟的產物,又如何能適應進入奴隸社會的古羅馬。古羅馬國王個人的獨斷專行,實則將整個奴隸主貴族階層拋向了對立面。

2.原先支撐古羅馬國王的氏族部落的解體,更令國王失去了統治基礎。國王的權力浮於表面,奴隸主貴族逐漸掌控古羅馬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方方面面的權力,國王的權力完全被架空,這也就代表著古羅馬王政時代的結束。

3.王政時代的結束,共和制度的誕生,正代表著古羅馬進入了奴隸制社會——這個比原始社會更加先進的文明階段。

但是,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古羅馬的共和制度,實則這種共和制度只是古羅馬奴隸主貴族們的權力重新分配,並未惠及奴隸與平民,所以,古羅馬的共和制度還是有其局限性的。

參考資料:《羅馬史》,作者:(德)特奧多爾·蒙森

《戰爭對羅馬王政時期社會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從「王政」到「共和國」,再到「帝國」,教育伴隨著古羅馬的發展
    古羅馬教育隨著政治體制的變革而不斷泛化古羅馬政治體制實際上經過了三個主要階段,從王政時代到共和國時代,再到最後的帝國時代,實際上每個不同的社會階段,其所包含的社會意識和時代要求都是不同的。當然這些所出現的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生產力發展的限制,而由於社會實際的不同,這使得古羅馬的教育體制,也出現了不同的演變過程,因而我們有理由認為古羅馬的教育體系,是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的。
  • 帝國崛起與貧富差距,也會使優越制度走向沒落,古羅馬就是例子
    這一種分裂,也令人想起古羅馬的興起、繁榮與衰落。古羅馬發展,一共經歷了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三個階段。古羅馬的強大,是由於建立了優越的制度。但古羅馬衰落,也就是由於國家擴張與貧富差距,使得優越共和制度隨著時間發展沒落,最後這個制度也使得國家走向衰落。現在,我們就看看古羅馬的建立、發展、繁榮與衰落的歷史。
  • 奢侈之風是如何一步步毀滅強大的古羅馬的?
    引言古羅馬從最開始的一個蕞爾小國逐漸躍居成為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大帝國,是一個由簡單到繁榮、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其中過程很值得大書特書。但與崛起相比,古羅馬的衰落倒更值得人們注意、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帝國轟然倒塌了呢?
  • 從節制到奢侈,淺談古羅馬時期的奢靡生活
    引言作為西方古代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文明體現,古羅馬的歷史一直都是很多人研究的對象,而通過分析古羅馬時期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古羅馬帝國盛極而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奢靡風氣的泛濫。在古羅馬共和國末期,這種奢靡風氣就已經出現了,而在帝國歷史中,奢靡之風的泛濫也變得越發嚴重。
  • 雛鷹展翅——談羅馬王政時代到共和國早期軍隊的演變
    在第一位伊特魯利亞人國王,也就是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裡斯庫斯(又稱老塔克文)的統治時期裡,騎兵人數得到了增加,人數在600-1200人之間,戰術單位仍為三個。這樣的組織形式一直持續到了共和時期。但諷刺的是,羅馬第四任國王安庫斯·馬基烏斯死後,一個伊特魯利亞人卻憑著超凡的魅力和才幹贏得了選舉,成為了羅馬的第五任國王。他就是上文曾提到過的老塔克文(?-前578年)。
  • 一級建築師備考指導:古羅馬建築的特徵、材料及拱券技術
    古羅馬建築的特徵、材料及拱券技術  1.古代羅馬建築的特徵  古羅馬建築直接繼承並大大發揚了古希臘建築成就,開拓了新的建築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在建築型制、技術和藝術方面的廣泛成就達到了奴隸制時代建築的最高峰,表現為建築類型多樣,型制發達,樣式手法豐富,結構水平高,初步建立科學的建築理論
  • 古羅馬時期的貴族生活如今人人都可以享受
    在共和前期,居住在羅馬城的市民是不經常洗浴的,他們每天只是清洗由於勞作而弄髒的胳臂和大腿,至於清洗全身,則是九天一次。他們也經常到臺伯河去遊泳。因為當時羅馬城的供水是十分困難的,日常用水完全依靠泉水、井水及臺伯河的河水。直到公元前312年,瞎子阿皮安·克勞狄修築了羅馬城的第一條引水道,才把活水引入羅馬城,此後貴族們便開啟了一周一洗的生活。
  • 古羅馬戰鬥力究竟有多驚人?漢武帝:西方打仗就像漢朝兩個村械鬥
    有點被古羅馬的軍力震撼到了。咱們經常津津樂道於中國歷史上的以少勝多的有名戰役,比如淝水之戰,赤壁之戰等等。 但是,那畢竟是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上的精華,而古羅馬讓我震驚的是,從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一直到凱撒的高盧戰爭,古羅馬軍隊真的可以用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來形容。
  • 人們常常並提的「民主」和「共和」是同義詞嗎?
    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共和制與民主制之爭公元前431年,以雅典城邦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爆發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年,時任雅典城邦執政官的伯利克裡在殉國將士的葬禮上發表了演講。他用一篇鼓舞人心的演說詞堅定了雅典將士們的參戰決心。在這次演講中他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為有這樣的政體感到喜悅。
  • 英國王室復闢,為王室歡呼與為殺掉國王歡呼的都是人民
    書中以審判查理一世國王時的副檢察總長、擔任公訴人角色的約翰·庫克為中心,描述了眾多參與審判及判決國王死刑的人物,通過從大量的檔案、回憶錄、信件、日記等等的史料中發掘的細節,極其細緻而又逼真的描寫這群人是如何克服心中的恐懼、法律的障礙、國王的囂張,終於得以完成史無前例的審判,將國王送上了斷頭臺。
  • 地心說被取代,證明科學可以被推翻?你的理解錯了
    地心說被取代,證明科學可以被推翻?你的理解錯了。為地心說正名:雖然落敗,但它依然是科學理論。經常看見某些不懂科學概念的朋友在說,「科學可以被推翻」,既然科學可以被推翻,則科學也不一定靠譜:「今天的科學推翻昨天的科學,明天的科學推翻今天的科學,所以科學也是不能被信任的」。
  • 古羅馬特色的收養與皇位繼承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又有什麼影響?
    在講羅馬歷史之前,我們要先理清羅馬的時間範圍:羅馬帝國歷史很長,我們現在泛指意義上的羅馬大致分為王政時期 古羅馬的社會基本單位和中國很像:都是以家庭為基本社會單位。
  • 古代歐洲:為什麼古羅馬的神影響力那麼強大,卻被基督教給替代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羅馬的神,會被後來的基督教給取代了呢?而基督教是脫離了教會的神秘主義,這就導致了教會的衰敗,古羅馬的神,被基督教取代的一大重要因素了。觀點四:流行的宗教由社會結構決定而且眾所周知,經濟基礎往往決定著上層建築,所以說當時的社會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那麼就會流行什麼樣的宗教,基督教能夠在後來取代了古羅馬的神,也是通過了分裂以及殘酷的競爭才能成功的,這種在當時比較先進的宗教,剔除了存在局限性的早期宗教,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 達伯霍瓦拉︱西印度群島的奴隸制(下)
    它能實現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通過擴大我們對當時事件規模和地理的認識,另一方面引申同時代人的見解(例如,艾奎亞諾的觀點,以及此前約翰·洛克表達過的見解):奴隸制本身始終是一種戰爭狀態。奴隸制總是受到來自內部的激烈爭奪:即使每一場個別的戰鬥都失敗了,但至少被奴役者的鬥爭與廢奴主義者的努力一樣,加速了奴隸制的崩潰。科羅曼蒂戰爭之後的幾十年中,牙買加的奴隸制盛況空前。在1760年時島上約有十五萬名奴隸;到1808年,奴隸人數超過三十五萬。為了保護白人居民,殖民地的軍事化程度越來越高。
  • 古羅馬是怎麼發家的?
    大約公元前510年(羅馬人廢掉最後一個國王)開始增強力量,直到公元前3世紀中期。在此時期-共和初期-羅馬與鄰國訂立並打破了戰略條約,以幫助她徵服了其他國家。最後,在更新了她的戰鬥策略,武器和軍團之後,羅馬成為了無可爭議的義大利領導人。
  • 中國歷史有確切年份記載的開始,稱為共和元年,這一年發生了什麼
    根據貴族們的推舉,周公、召公暫時代理政事,重要政務由公卿大臣共同商議,這種政體被稱為共和,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這一次以都城四郊的平民為主體的暴動,歷史稱為「國人暴動」。這一年,歷史上稱為「共和元年」。由於《史記》一書由共和元年開始紀年記事,因此國人暴動、厲王被逐、共和行政的這一年,被視為中國歷史有確切年份記載的開始。
  • 歐洲奇怪的王位繼承:為什麼歐洲國家喜歡讓外國人來當國王?
    挪威獨立後,瑞典就不再願意派王子給挪威當國王,於是挪威議會就選舉了當時丹麥國王的兒子查理斯成了新挪威國王,王國延續至今。所以他們在本國王位缺少繼承人時,寧願從外國引進一些擁有高貴血統(一般都是祖先當過國王)的貴族來當國王,也不願意讓自己國內沒有高貴血統的人當。
  • 達伯霍瓦拉︱西印度群島的奴隸制(上)
    許多這樣的紀念碑能被保留至今並不奇怪,因為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斯人和愛爾蘭人對他們在奴隸制中的歷史共犯身份的無視,一直與他們對奴隸制遺留至今的影響的漠視一樣引人注目。與美國相比,儘管有許多傑出的英國(和非英國的)歷史學家在為這個議題工作(如Catherine Hall、Trevor Burnard、Diana Paton、Olivette Otele、David Eltis、David Richardson等,以及倫敦大學學院的英國奴隸制遺留問題研究中心在此方面傑出的合作努力),但在英國公眾想像中,奴隸制仍然是一個邊緣化的話題,在精神層面上,這個話題的現狀及其帶來的後果
  • 實用主義絕對化的危害
    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絕對化的問題。必然會走向不講過程,只講結果。為了結果,不擇手段。就好像電視劇裡的人身攻擊,嘲笑,挖苦,詐騙,綁架……完全不設底線。不禁讓人想起武俠小說裡的練內功,正宗的內功,需勤學苦練又進展緩慢,而邪功呢,可以取巧,進展快,威力大,一開始名門正派往往不是其對手,表面上呢是達成了目的,但實際上埋下了走火入魔的隱患,最終走向覆滅。所以只講結果,不講其他,肯定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