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羅馬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在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這個時候是古羅馬的共和時代。在共和時代的古羅馬,貴族元老院逐漸成為統治核心,元老院貴族通過任命執政官,控制古羅馬軍政大權。而古羅馬原先的森都裡亞大會,則逐漸形同虛設,古羅馬原先的氏族制度,自然也走向了沒落。
我們都知道,古羅馬共和制度之前,是王政時代。王政時代其實說白了,國王就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王位可以終身,但是不能世襲,畢竟還有森都裡亞大會和元老院在監督國王。可是,也因為國王個人權力膨脹,為所欲為,導致整個古羅馬的利益受損,於是,古羅馬民眾推翻了國王的統治。
在王政時代最後一位國王小塔克文的統治結束,也標誌著古羅馬王政時代的結束。可僅僅就因為一個國王的統治被推翻,就會使古羅馬一個時代也隨之結束嗎?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古羅馬王政時代的結束,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尤其是王政會被共和取代,在古羅馬歷史發展中更是不可逆的。
古羅馬的歷史發展十分漫長,就如同一條大河,甚至可以稱之為西方歷史和文明的起源。別看古羅馬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城邦,但是它卻最終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而王政時代和共和時代,更是古羅馬歷史不可逾越的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可為古羅馬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條件。
在古羅馬的王政時期,實則是古羅馬周邊氏族逐漸融合的一個時期,古羅馬的文明剛剛有萌芽。這個時候的羅馬城邦,就像是後來羅馬帝國的一個小小雛形,其整合羅馬各個氏族勢力的手段,為後來羅馬帝國整合各個強大的行省的手段一樣,貴族權力共享與文化認同。但是,王政時代的古羅馬,組織架構依然太過鬆散。
畢竟,在王政時代的羅馬城,各大氏族還有很大的勢力。其組合併未徹底打散原來的氏族架構,只是吸納了一些外來族群,使古羅馬成為一個名義上的整體。各個氏族勢力掌握的森都裡亞大會,在其基礎上出現預決機構元老院,而元老院權力的進一步集中則是國王。這也就是古羅馬出現王政時代的原因。
古羅馬的國王也要得到元老院和森都裡亞大會的認可,否則即便以強權登上王位,最終也只會被推翻。況且在古羅馬,國王也是一個苦差事,每天忙於政務,羅馬城哪裡有事了,都需要國王來管。有了戰爭,國王更要表現得睿智英勇。但是,隨著國王權力集中,倒行逆施,王政也就只能被共和取代。咱們就從古羅馬的歷史發展入手,看看古羅馬王政為何會被共和制度取代吧!
第1, 古羅馬社會進一步融合的結果
古羅馬王政會被共和制度取代,第一個原因就是古羅馬社會進一步融合導致的結果。在古羅馬城建立的時候,各個氏族部落只是通過簡單聯合在一起,將原先由氏族內部處理的一些事務,託付給羅馬城這個大的部落聯盟。之所以會出現羅馬城這個大的部落聯盟,也是羅馬城下轄的各個部落基於生存的需要。
那麼,國王在這個部落聯盟中的地位是什麼呢?也就相當於部落聯盟的大酋長。可是還有庫裡亞會議(後被森都裡亞大會取代)和元老院監督國王。古羅馬國王的權力可以是終生的,但是不能世襲,這也就極大限制了國王的權力。而國王還有一個身份,古羅馬各個氏族選出來的代言人。
由此可見,古羅馬國王的權力看似很大,實則國王的地位很尷尬。而且國王也並不是在權力寶座上的泥菩薩,國王也有自己的私心,也有自己的欲望。國王也不可能任由各個氏族勢力擺布,於是國王與各個氏族選出來的森都利亞大會和元老院也就有了矛盾和衝突。如果羅馬城只是鬆散的氏族聯盟,各個氏族各行其是,是很難限制國王權力的。
可是各個氏族聚集生活在羅馬城,也就難免會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氏族部落的融合,也就使得古羅馬各個階層分工更加明顯,原先的森都裡亞大會或元老院成員也就因各種各樣的利益關係,而逐漸成為一個更加凝聚的主體,如此一來,也就為架空國王的權力創造了條件,這就是為何王政時代最後一位國王小塔克文一被推翻,羅馬王政時代就一去不復返的直接原因。
第2, 奴隸制度的發展終結了王政時代
古羅馬王政會被共和制度取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奴隸制度的發展。古羅馬最初只是原始氏族聯盟。刀耕火種,茹毛飲血,這是原始社會給我們的印象。但是古羅馬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想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發動對外戰爭。對外戰爭掠奪糧食、物資和人口,以此壯大羅馬城的實力。
而羅馬城周邊勢力的發展,試圖吞併羅馬,古羅馬人為了自己不被別的勢力吞併,也不得不進行戰爭。而戰爭的結果,使得羅馬人獲得大量戰俘。最初,古羅馬人為了節省糧食,還會把這些戰俘殺死,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武力。可後來羅馬人發現,自己可以驅使這些戰俘為自己勞動,以此來賺來大量的財富。
那些戰俘的擁有者們,只需要發號施令,這些戰俘就必須服從,不能有任何反抗。於是,這些戰俘也就成了最初的奴隸,而戰俘的擁有者也就成了奴隸主。奴隸主壓迫著奴隸為自己勞動,也就出現了奴隸制經濟,大片的奴隸莊園使得古羅馬原先的小農經濟進一步倒閉、解體,於是,羅馬人的社會階層也就越發明顯。
奴隸、平民和奴隸主貴族,掌權者自然就是這些奴隸主貴族。可是這些奴隸主貴族想要保護和擴大自己的權力和財富,卻發現國王成為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一座大山。國王的權力集中與絕對化,嚴重威脅到了古羅馬奴隸主貴族們的利益,於是,為了全體貴族的權益著想,最終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元老院取代了國王的權力,這也就標誌著古羅馬共和時代的來臨。
第3, 古羅馬這個國家的壯大促進共和制度的誕生
古羅馬共和制度能取代王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羅馬這個國家壯大的結果。古羅馬原先只是一個城邦,後來吞併整個義大利半島,進而勢力擴張到歐洲、北非和亞洲,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僅僅以國王個人的武勇和智慧又如何能夠統治?在古羅馬,並非人人都是愷撒,也並非人人都是屋大維。
就算是愷撒和屋大維,沒有元老院的幫助和全體羅馬人民的支持,其統治也是很難穩固的。更何況是王政時代的那些國王,他們過分集中的權力和獨斷專行的威望,實則與古羅馬這個國家的不斷壯大形成了衝突。不斷壯大中的古羅馬,需要全體貴族的共同智慧來管理,而不能只是一個區區代言人國王的獨斷專行。
於是,元老院勢力對權力的渴望,國王卻抓著權力不放,而對於不斷壯大中的古羅馬,國王的統治又顯得軟弱無力。畢竟,國王一個人的本事再大,也很難照顧到古羅馬的各方勢力。而與國王不同,古羅馬元老院是整個奴隸主貴族階層挑選出來的精英和勢力代表,非常適應不斷壯大中的古羅馬的權力重組。
而且隨著古羅馬權力的不斷壯大,元老院各個貴族家族掌控的權力也在不斷壯大,其實力通過元老院聯合在一起,已經遠超國王的個人和家族的勢力。於是,元老院貴族共同掌權,取代國王的個人獨裁,也就成了古羅馬歷史發展的必然。古羅馬這個國家的壯大,實則是限制了古羅馬國王的權力,如此一來,王政時代又焉能不結束呢?
總結
以上咱們從古羅馬的歷史發展入手,分析了古羅馬為何由王政時代走向共和時代。實際上,古羅馬的王政會被共和制度取代,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完全不可逆的。
1.王政是原始氏族部落聯盟的產物,又如何能適應進入奴隸社會的古羅馬。古羅馬國王個人的獨斷專行,實則將整個奴隸主貴族階層拋向了對立面。
2.原先支撐古羅馬國王的氏族部落的解體,更令國王失去了統治基礎。國王的權力浮於表面,奴隸主貴族逐漸掌控古羅馬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方方面面的權力,國王的權力完全被架空,這也就代表著古羅馬王政時代的結束。
3.王政時代的結束,共和制度的誕生,正代表著古羅馬進入了奴隸制社會——這個比原始社會更加先進的文明階段。
但是,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古羅馬的共和制度,實則這種共和制度只是古羅馬奴隸主貴族們的權力重新分配,並未惠及奴隸與平民,所以,古羅馬的共和制度還是有其局限性的。
參考資料:《羅馬史》,作者:(德)特奧多爾·蒙森
《戰爭對羅馬王政時期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