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與思考

2020-12-03 東方財富網

我曾經參與多個鋼鐵相關項目的決策、審批工作,對我國鋼鐵工業有很深的感情。回顧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歷程,有很多重大問題值得去認真思考。

大國崛起鋼鐵工業功不可沒

鋼鐵就像糧食一樣,為支撐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成為製造業大國,鋼鐵工業功不可沒,鋼鐵工業對國防、石油、造船、建築、裝備製造業等都起到了很大的支撐與推動作用。21世紀的前15年內,我國生產了約70億噸鋼。沒有這70億噸鋼,哪能建起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縱橫交錯的鐵路和高速公路?如果沒有鋼鐵工業的支撐,我國造船工業不可能在全球佔到那麼大的比重。如果我國沒有如此強大的造船能力,航空母艦、飛彈驅逐艦就無從談起。

毛澤東主席的一個重要強國夢就是要建設強大的鋼鐵工業。1959年12月,毛主席在讀書批語中這樣寫道:「中國現在還處在被人看不起的地位,這是有理由的,因為我們還不行。這麼大的國家,只有這麼一點鋼,人民生活水平這麼低,有這麼多文盲。人家看不起我們,對我們有好處,逼著我們努力,逼著我們進步。」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只有15.8萬噸鋼,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共和國成立70年的時候,我們的粗鋼產量已經連續24年位居世界第一。

寶鋼建設我國鋼鐵業的裡程碑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鋼鐵工業最大的事件就是建設寶鋼,可以說,寶鋼的建成投產不僅使我國鋼鐵工業,而且使整個工業的綜合實力上了一個大臺階。

我曾擔任寶鋼三期工程國家驗收委員會主任。寶鋼一共建了22年,1978年開始建設,總共分三期。第三期投入最後決算是620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最大的工業投資項目。

我始終認為,寶鋼建設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過程也非常不易。20世紀80年代,寶鋼建設暫停時,日本的設備供應公司要求中國賠償,而中國企業認為日本公司要求賠償不夠友好,所以寶鋼恢復建設時就「敲打」日本,把2050毫米熱連軋機改訂德國設備,大概4億美元,這可是一個不小的訂單。後來,日本派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來到北京商談此事。由於我會日語,便給當時國家計委負責此項工作的趙東宛副主任當翻譯。日本方面向我們道歉,請求給日本一個機會。中央綜合考慮後訂購了日本神戶制鋼的1900毫米板坯連鑄機,而2050毫米熱軋機和2030毫米冷軋機都是德國的設備。

寶鋼建設為我國鋼鐵裝備國產化提供了很好的依託工程。寶鋼一期所有核心設備基本都是進口的,只有約12%的邊角結構件是國產的;到二期時,改為合作製造,國產化率大大提高;到第三期,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0%。後來像包鋼改造、攀鋼改造、曹妃甸的建設等,我國鋼鐵設備基本上實現了國產化。鋼鐵工業整體水平趕上了國際先進水平。

裝備升級我國鋼鐵工業迎頭趕上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鋼鐵工人的典型形象就是戴鴨舌帽、拿大鐵釺、戴防護鏡,在煉鋼平爐前操作,鋼花四濺,感覺非常光榮。事實上,那是落後的平爐,工作條件非常艱苦,能耗高、效率低、質量差。我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期間還有大量平爐存在,原冶金部提出來應淘汰落後設備,我們積極推動,平爐、300立方米以下高爐、30噸以下轉爐等已逐步被淘汰,代之以4000立方米甚至5000立方米高爐、板坯連鑄連軋、精煉爐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設備。在20世紀八十年代列入國務院重大裝備辦攻關的十二大成套裝備中,有一套半與鋼鐵工業有關:一套是寶鋼成套裝備,包括2050毫米熱連軋機、1900毫米板坯連鑄機、2030毫米冷軋機等;另一套是千萬噸級露天礦成套設備,我把它稱為「半套」是因為千萬噸級露天礦成套設備還可用於煤礦、有色金屬礦。

自寶鋼開始建設以來,我國的冶金裝備不斷創新,製造能力不斷增強。世界最強的冶金設備設計製造企業德國西馬克、德馬克公司設計的軋機大部分也是分包給中國的一重等企業生產。

結構調整關乎企業生死存亡

我經歷過幾個大的鋼鐵企業重組和建設事件,雖然過程曲折,卻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

中國鋼鐵工業以前基本上都是依託大城市發展起來的,隨著城市功能不斷拓展,鋼鐵廠成為城市的汙染源之一。例如首鋼,之前的位置上風上水,早期北京的霧霾雖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廣泛關注,但北京用水已經頗為緊張,首鋼對北京環境有很大影響,因此,國家首次提出首鋼搬遷問題。

首鋼是我國最早進入年產千萬噸級鋼的企業之一,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從技術上看,在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想把這樣歷史悠久的鋼廠搬離北京,難度可想而知。在很多方面大家認識並不一致。我建議搬遷,並提議首鋼總部和科研銷售這些無汙染的部門可以繼續留在北京,有些裝備製造也可以不動,以減少搬遷的難度。但是,當時由於各種原因,主要是認識不一致還是擱置了。後來因為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才統一了思想,下定決心進行搬遷。我曾擔任首鋼搬遷領導小組副組長,當時照顧北京市和首鋼的一些要求,儘可能減少搬遷的阻力,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在順義建設冷軋廠保留一部分生產能力,可以安置部分就業和保留一些稅收。國家也拿出一部分資金支持首鋼搬遷。首鋼搬到曹妃甸以後,國家發展改革委儘量協商首鋼和唐鋼兩家聯合起來,就是現在的首鋼京唐鋼鐵公司。

寶鋼重組廣東鋼鐵工業比首鋼搬遷還要複雜得多,經過了20多年反覆的爭論和論證,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寶鋼集團早就有建立沿海鋼鐵基地的計劃,而廣東省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的省,外來鋼材佔了廣東省鋼材總需求的80%,廣東省領導和本地鋼企韶鋼、廣鋼希望進一步擴大生產能力。如果新建湛江基地就必須淘汰落後產能,進行等量置換,即關停廣鋼、珠江鋼廠,重組韶鋼等,由寶鋼重組廣東全省鋼鐵工業,這讓很多人在感情上難以接受。經過很長時間的協商,最終寶鋼同意出資進行重組,廣鋼、珠鋼等熱加工全部關停,轉成鋼貿企業,完成了寶鋼湛江基地建設需要壓縮產能進行等量置換的目標。

在寶鋼重組廣東鋼鐵的同時,處於中部的武鋼也強烈希望能在廣西沿海港口城市防城港建設一個類似於湛江的鋼鐵基地。經濟比廣東省落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各級領導都把這樣一個大的建設項目當作重中之重加以推動。他們到北京來匯報時說的一個理由就是廣西是民族自治區之一,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經濟建設滯後,希望中央政府優先考慮廣西防城港鋼鐵項目的建設,如果只批准建設湛江基地而不批防城港基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很難接受的。而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同時批准兩個大的鋼鐵基地則更是難下決心。寶鋼的湛江基地和武鋼的防城港基地交織在一起,只批其中一個說不過去,在擔憂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更難決策。於是,我提出讓武鋼重組廣西鋼鐵。於是我和武鋼領導商談,建議把湖北省的鋼鐵產能淘汰一部分,同時,將柳鋼調整也考慮進去。

我的想法是,鋼鐵產能過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因此而不審批任何新的鋼鐵項目,只會使老的落後產能繼續保留下來,最終還是不得不破產重組。只有發揮後發優勢,用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鋼鐵企業,才能使落後產能淘汰出局。因此,在2010年底我行將退休時下決心向國務院報告,建議同時批准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和武鋼防城港鋼鐵基地,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

產業轉型與結構調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淘汰落後產能,地區布局重新洗牌後,作為勞動密集型和產業帶動型的冶金行業,大量從業人員需要安置。比如,寶鋼重組上鋼,寶鋼當時只有2萬人,要解決上鋼一廠到十廠約20萬鋼鐵工人的就業問題,過程是非常困難的。寶鋼將原來的老廠重組,有的專門去做不鏽鋼,有的改做生產板材,有的去生產線材如鋼絲簾線等,逐漸把老鋼鐵企業進行徹底改造,這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討論結構調整,不得不提特鋼,攀鋼、太鋼不鏽、東北特鋼、酒鋼不鏽等特鋼企業的建設我都親歷過。例如,當時我國沒有石油鋼管廠,建設了天津無縫鋼管廠;過程很艱難,期間因經營問題曾考慮過讓寶鋼兼併天津無縫鋼管廠。天津無縫鋼管廠的第一套設備都是進口的,財務費用很高,陷入嚴重虧損,國家提供了財政資金進行財務重組,使國內石油鋼管的價格降了一半。雖然這些建設歷經波折,也付出很大代價,但通過這些特鋼的建設,改變了我國很多特鋼需要高價進口的局面,為鋼鐵工業結構調整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產業轉型與結構調整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首鋼搬遷、廣鋼關停、湛江基地和防城港基地建設等,都碰到很多棘手的問題,經歷了痛苦的過程,涉及方方面面,這些都是大國鋼鐵成長過程中的煩惱。

走向國際用好兩個市場

我認為,鋼鐵已經成為我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因此,有實力走向國際,融入全球,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配置好國內外兩種資源。

在鋼材出口方面,我是贊成鋼坯出口應該加稅的,不鼓勵高能耗的低級鋼鐵產品出口。出口是產品「走出去」,還要考慮產能「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為鋼鐵更高水平「走出去」帶來巨大機遇。例如,我國有些工業項目想轉移到哈薩克斯坦,其中有的項目與鋼鐵相關,哈薩克斯坦也非常贊成。以前,酒鋼就想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因為他們有鐵礦,將來可以持續供應。當時,由於一些原因沒有談成,現在可以考慮友好合作。印尼也是熱點投資國家,其鋼鐵產業規模小,但需求潛能巨大,我曾去外交部進行商談,現在正在逐步推進。後記·——————————————————————

前兩天我寫了一篇關於已經不被人關注的水泥行業的文章,也是想傳遞一個國民經濟各部門需要協調發展的信息。我國水泥生產量在2016年達到峰值24億噸,由於近年去產能,產業結構調整,產量有所下降。其實下降的幅度並不大,2018年為23.38億噸,但是2018年我國的水泥出現了供應缺口,價格上升,第一次從水泥傳統的出口國轉變為水泥進口國。這表明,少一點就造成供應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平衡。當然現在供需平衡主要通過市場調節來完成。但是,國家經濟管理部門必須掌握這些市場信息,才能制定出正確的經濟政策和規劃,否則就成了「亂彈琴」。

這使我想到了《毛澤東文集》第八卷「毛主席論鋼鐵」寫的:「搞社會主義建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綜合平衡。」比如,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鋼、鐵等種種東西,缺一樣就不能綜合平衡。我們有些人辦事時總是忘了一兩個條件。比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網)

相關焦點

  • 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1、「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
  • 李新創:中國鋼鐵工業70年發展歷程與展望
    1949年以來粗鋼生產發展歷程見圖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拉開了中國發展現代鋼鐵工業的帷幕, 70年以來,鋼鐵工業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是生產規模和品種質量同步發展、雙輪驅動,有效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需要。1949年中國鋼產量為15.8萬噸,只佔全球的0.1%。
  • 美國鋼鐵工業的興衰啟示錄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美國鋼鐵工業興衰的歷程,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概括出一些經驗和教訓。本文通過分析美國鋼鐵工業興衰的歷程,揭示其發展的規律性,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概括出一些經驗和教訓。
  • 新中國鋼鐵業發展歷程回顧
    思考: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道路是不平坦的,發生過嚴重的失誤,經歷了曲折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探索、曲折上升的歷程。客觀地說,「三五」計劃奠定了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基礎,其所奠定的指導方針一直影響到「四五」計劃。「三五」、「四五」計劃的編制儘管存在著國民經濟結構失調、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但是「三五」、「四五」期間,我國建成了一大批骨幹企業、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
  • 我國澱粉糖工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思考
    原標題:我國澱粉糖工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思考   2020年12月19日-21日,第5屆中國-東協糖業博覽會、中國-東協農業機械暨甘蔗機械化博覽會在廣西南寧會展中心召開
  • 中國船舶雷凡培:造船與鋼鐵產業聯動融合發展 是國際慣例
    沒有鋼鐵就沒有船舶,當前,要想實現我國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目標,還需要船舶人和鋼鐵人共同聯合起來,形成發展的命運共同體。船舶業與鋼鐵業高度融合,鋼鐵產業是船舶工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同時,作為鋼鐵行業的下遊,造船產業是鋼鐵工業的消費大戶。造船與鋼鐵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是國際慣例。
  • 北科大3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我校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大批鋼鐵科技人才立足崗位、思考實踐,開拓創新,為行業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
  • 四、我國優質鋼絲產品發展歷程
    1、優質鋼絲產品的起步發展     (1)彈簧鋼絲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確定了大力發展轎車工業的戰略目標。當時天津和上海兩個城市率先引進了轎車生產線,形成天津與日本合資生產「夏利」牌轎車;上海與德國大眾合資生產「桑塔納」轎車。
  • 喜報|北科大材料學部3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我校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大批鋼鐵科技人才立足崗位、思考實踐,開拓創新,為行業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其中,新晉兩院院士作為行業學科帶頭人
  • 中國電鍍工業發展歷程概述及趨勢展望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中國電鍍工業發展歷程概述    現代電化學是由義大利化學家LuigiV.Brugnatelli在1805年發明的。Brugnatelli利用了他的同事Alessandro     Volta五年前的一項發明,用電極進行了第一次電沉積。
  • 政策「春風」助推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控疫情、穩運行」的雙線作戰要求,在國家穩經濟、減稅降費、復工復產等一系列宏觀政策支持下,鋼鐵行業總體保持相對較好的運行態勢,為我國經濟復甦提供重要支撐,鋼鐵行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凸顯出來。而針對當前鋼鐵行業發展趨勢和存在的問題,接下來,我國將發布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民營鋼鐵企業發展平穩,主要指標優於全國平均水平。前三季度,民營鋼鐵企業粗鋼產量為4.98億噸,同比增長5.8%,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達到62.8%。全聯冶金商會統計的重點民營鋼鐵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8%。
  • 新中國產業結構發展演變歷程及啟示
    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實現了由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向門類齊全、體系完整的工業國轉變,產業結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
  • 柴發合: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回顧與展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摘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大氣環境問題的演變而不斷深化。幾十年來,我國在大氣汙染控制和空氣品質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在系統回顧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基礎上,展望提出新時期推進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創新思路。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中國鋼鐵新聞網
    11月27日,在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指導、中國冶金報社和三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福建省冶金工業協會和中晶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第三屆)全國鋼鐵行業綠色發展大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就此發表了題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講話,分析了當前行業形勢,提出了鋼鐵行業綠色發展需要注意的6個問題。
  • ...二次理事會】何文波:未來中國鋼鐵工業科技進步要抓住三個突破點
    特別是由於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矛盾,迫使我國鋼鐵工業在面對國際技術飛速進步和市場環境深刻變化時,需要更加重視科技進步。這些都是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從鋼鐵大國邁向鋼鐵強國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將綠色化和智能化作為科技發展的兩大主題。2019年我國粗鋼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的9.96億噸,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將保持較高水平。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如何保持甚至拓展鋼鐵工業未來發展的空間,已經是鋼鐵工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 王文興: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歷程、成就與經驗
    大氣汙染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並會對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造成不利影響[4-5],已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歷經風雨,從蹣跚起步、探索前行直至穩步發展、成績卓越[6-12].近年來,一些學者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的歷程,從不同角度對我國大氣汙染防治經驗進行了總結[3,6,13].
  • 工信部發布鋼鐵工業發展規劃:五年內鐵金屬國內自給率達45%以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工信部發布鋼鐵工業發展規劃 五年內鐵金屬國內自給率達45%以上在資源保障方面,鐵金屬國內自給率要達到45%以上,國內年產廢鋼資源量達到3億噸,打造1-2個有全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海外權益鐵礦山,海外權益鐵礦佔進口礦比重20%以上。疫情之後國內鋼鐵行業的產業結構優化仍在持續。
  • 【方志四川•紅色記憶】孟祥林 楊子昂 ‖ 攀鋼:一部中國鋼鐵...
    如大多數人一樣,你一定會想到這裡是中國的鋼鐵基地。 半個世紀前,這裡誕生了一家由黨中央決策、舉全國之力建設發展起來的企業,一家書寫了中國鋼鐵工業傳奇的企業。這個企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汗水、用青春、用智慧締造的中國鋼鐵工業輝煌的傳奇。 這就是——攀鋼!
  • 報告:去年我國鋼鐵企業平均自發電率已達53%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報告:去年我國鋼鐵企業平均自發電率已達53%中新網廣西柳州12月17日電 (記者 龐無忌)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中國節能協會冶金專委會主任委員李新創17日發布《中國鋼鐵工業節能低碳發展報告(2020)》時指出,據統計,2019
  • 信息社會的晶片等於工業社會的鋼鐵,我國射頻晶片出路思考
    手機晶片的天花板很高,大陸公司骨頭都搶不到一張圖感受下當前中國核心集成電路的國產晶片佔有率,從下圖可以看到只有唯數不多的幾個核心集成電路領域中國有些許的佔有率,其中工業應用的MCU佔據2%;移動通信終端的應用處理器和通信處理器分別佔18%和22%,NPU佔15%;半導體存儲器NOR Flash和圖像處理均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