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雷凡培:造船與鋼鐵產業聯動融合發展 是國際慣例

2020-12-06 同花順財經

沒有鋼鐵就沒有船舶,當前,要想實現我國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目標,還需要船舶人和鋼鐵人共同聯合起來,形成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船舶業與鋼鐵業高度融合,鋼鐵產業是船舶工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同時,作為鋼鐵行業的下遊,造船產業是鋼鐵工業的消費大戶。

造船與鋼鐵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是國際慣例。當前,鋼鐵行業、船舶與航運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船價、航運運費、鋼材價格的聯動效應更加突出,實現上下遊聯動發展已成為行業發展中進一步確立和增強競爭優勢的重要舉措。

無論興旺還是發展低谷,中國船舶集團與鋼鐵界的兄弟企業始終相互支持、互相幫助,共同應對挑戰,構建了行業雙方緊密合作、有活力的產業鏈和生態鏈,為共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也為下一步實現更大的發展奠定了保障。

希望深化與鋼鐵企業戰略合作關係,在推進鋼材、原材料、物流、技術研發等領域全面合作的基礎上,雙方可以進一步深化合作,如在國際貿易、成套物流、新能源、金融服務、工程總包等領域加強合作。雙方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開拓新領域、新產業,並推動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何文波表示 :

船舶是鋼鐵重要的客戶,是鋼鐵重要的下遊用戶行業,也是鋼鐵最有條件開展上下遊合作的一個產業和領域。 對造船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以及造船與鋼鐵的關係,雷總介紹得非常清楚。 能聽到這樣的報告,受益匪淺。

「我來自船舶工業,我們船舶工業有這樣一個理念:沒有鋼鐵就沒有船舶!所以我們是生死與共的好戰友。」1月11日,在鋼協六屆一次會員大會上,中國船舶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做了作題為《創新、合作、共贏》的主題演講。

雷凡培首先介紹了中國船舶集團的發展歷程,接著介紹了船舶工業與鋼鐵工業產業鏈高度融合的產業特徵,最後提出了未來船舶工業和鋼鐵工業深化合作的幾點建議。

「南北船」合併 中國船舶正式起航

「2019年10月14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實施聯合重組,中國船舶集團正式起航。」雷凡培首先介紹道。

1999年7月1日,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經國務院批准分拆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自此,以長江為界,兩大集團開啟長達20年「劃江而據」的局面,兩大集團也分別被業界俗稱為「南船」「北船」。

20年來,兩大集團逐步成長為世界級造船企業。但近年來,全球船舶行業持續低迷。面對新局面,同根同源的兩大集團選擇合併。這不僅有利於內部優勢互補、減少無效重複競爭、提升效率,還可以統籌發揮產業協同效應。

中國船舶集團集中了我國海軍武器裝備及船舶海工領域最具競爭優勢的資源和力量,形成了完整的海軍武器裝備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是我國海軍裝備建設的主體力量,能夠設計、建造符合全球船級社規範、滿足國際通用技術標準和安全公約要求的各種船舶和海工裝備。

「我舉一組數據。」雷凡培進一步介紹,「中國船舶集團當前有駐外機構53家,成員單位147家,資產總額達8110億元,創新平臺有203家,員工總人數達31萬人,新接訂單、手持訂單超過全球20%,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集團。」

鋼鐵船舶密切合作 產業鏈高度融合

「船舶工業和鋼鐵工業密不可分。舉例來看,韓國當年也是在分析海洋和鋼鐵優勢的基礎上,以國家力量將船舶工業上升為國家產業,韓國從此成為世界造船大國。」雷凡培以韓國為例,說明了船舶工業和鋼鐵工業的密切聯繫。

從產業特徵來看,船舶工業與鋼鐵工業產業鏈高度融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船舶行業與鋼鐵行業產業鏈高度融合。雷凡培介紹道:「造船和鋼鐵互為上下遊產業,從產業特徵上講都是周期性較強的產業,一定程度上是命運共同體。船舶是國際貨運的主要載體,承擔了全球貨物貿易總量80%,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和各國外貿發展的生命線。我國進口鐵礦石、焦炭等原材料和鋼鐵產業大都是通過大型船舶海運來完成。因此,鋼鐵產業是船舶工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同時,作為鋼鐵行業的下遊,造船產業是鋼鐵工業的消費大戶。」

從中國船舶集團2019年鋼材採購情況來看,鞍鋼供鋼材86.83萬噸,佔比27%;湘鋼供鋼材54.43萬噸,佔比17%;營口鋼鐵供鋼材44.99萬噸,佔比14%;沙鋼供鋼材32.7萬噸,佔比10%。可以看出,鋼鐵與造船是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是造船與鋼鐵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是國際慣例和大勢所趨。當前,鋼鐵行業、船舶與航運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船價、航運運費、鋼材價格的聯動效應更加突出,實現上下遊聯動發展已成為行業發展中進一步確立和增強競爭優勢的重要舉措。

三是鋼鐵工業和船舶工業實現了共贏發展。首先,雙方強化了戰略合作。其次,雙方推動了技術聯合攻關。在國防工業領域,雙方圍繞武器裝備研製需求,在薄板、厚板、型材、鑄鍛件等材料研製及加工技術領域密切合作;在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領域,雙方在貨櫃船用止裂鋼、薄板型液化天然氣(LNG)船用殷瓦鋼、超高強度海工鋼、低溫鋼板、雙相不鏽鋼、耐蝕鋼等高端品種領域開展聯合攻關。最後,雙方打造出互惠互利格局。

談及鋼鐵工業和船舶工業互惠互利時,雷凡培回憶起多年前鋼鐵鋼業與船舶行業在市場「寒冬」中報團取暖的往事。他回憶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船舶市場發生重大變化,對國內鋼材市場需求直線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鋼鐵企業生產經營也遇到了困難。面對這種情況,中國船舶集團堅持把當期船板採購訂單主要安排在國內,同鋼鐵工業互相支持。」

回顧多年來的發展歷程,無論市場興旺還是經歷低谷,中國船舶集團始終和鋼鐵行業的兄弟企業互相扶持,共同應對挑戰,構建了行業雙方緊密合作、有活力的產業鏈和生態圈,為共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保障,也為下一步實現更大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深化互利合作 攜手續寫新篇章

雷凡培對未來鋼鐵工業和船舶工業深化互利合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要在加強軍工協作上下功夫。雙方要圍繞新的安全威脅和海洋權益保護、海洋資源開發等;瞄準新的作戰需求,持續推進新興裝備發展。「在加強軍工協作上,船舶行業對鋼材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雷凡培說道。

同時,雙方要立足「小核心、大協作」研發機制體系,通過聯合鋼鐵科研院所、船舶科研院所、鋼鐵企業、船舶企業、高校等單位,擴大合作深度和廣度。

二是要在加強高技術產品研發和製造合作上下功夫。當前,船舶領域仍有一些高端材料品種亟須國產化。例如,極地船舶用鋼仍依賴進口,殷瓦鋼成本高於韓國超低溫高錳鋼30%,張力腿筋腱材料加工仍處於空白,耐蝕鋼、雙相不鏽鋼亟待市場化推廣……

雷凡培直言,我國船舶行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最大的痛點就在成本上。這是下一步雙方合作的方向。

三是要在材料基礎技術合作上下功夫。下一步,船舶行業和鋼鐵行業要在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礎材料等戰略性新材料領域加強合作。同時,雙方在基礎材料設計和加工技術上也要進一步開展合作,在材料技術基礎和標準化領域深化合作。

四是要在拓展新業態合作上下功夫。雷凡培坦言,新的競爭形勢呼喚新的合作理念與模式。因此,進一步與鋼鐵行業鞏固戰略合作關係是中國船舶集團接下來的目標。在推進鋼材、原材料、物流、技術研發等領域全面合作的基礎上,雙方可以進一步深化合作,如在國際貿易、成套物流、新能源、金融服務、工程總包等領域的合作。雙方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開拓新領域、新產業,並推動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雷凡培最後總結道,2019年,中國船舶集團造船完工量共計1450萬載重噸,這一目標在今年提升至1600萬載重噸。增量的背後,必然有鋼鐵工業對船舶工業的大力支持,這也更加要求雙方共同攜手走向新的高度、續寫新的篇章。

李利劍:如何為船舶工業貢獻鋼鐵力量?

雷凡培:互幫互助,建立命運共同體!

在之後的嘉賓互動環節,安鋼集團董事長李利劍表示:「我國目前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中國船舶集團公司也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公司,為國家國防建設等方方面面做出重大貢獻。鋼鐵工業也義不容辭想為我國船舶製造做出貢獻。」

帶著互利共贏的合作初心,李利劍就船用鋼鐵材料供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船舶行業對鋼鐵企業下一步工作的期許誠摯發問。

雷凡培回答道 :「當前,我國要想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除了我們船舶人自身的努力外,還需要鋼鐵人和我們聯合起來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因為我們在船舶的建造和設計過程中,不僅要優化船舶的流線結構,同時要造出既可靠又低成本的產品。所以在這一方面,我們必須要和與我們材料關聯度最大的鋼鐵行業進行合作,形成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比如,在我們合作的過程中,因為從訂船、訂材料到材料到位再到開工,這個過程一般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不管鋼材價格如何波動,我們都要互相信任、互相幫助。

曾興富:雙方合作差異大,接下來如何合作?

雷凡培:國際化產生差異化,坐下來說說心裡話!

接棒李利劍向雷凡培發問的是福建三鋼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曾興富。他簡單介紹了福建三鋼與地方船舶企業合作的情況,也坦誠表示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不僅有質量問題,還有付款問題。「我們雙方如何在合作中解決這些問題?」曾興富問道。

為了解決曾興富的疑問,雷凡培首先介紹了船舶行業具有特色的付款方式。 他介紹道:「船舶行業是走向國際化的,中船80%的船都賣到國外去。船舶行業的付款方式很有特點,籤合同後先付10%,上船臺後再付10%,在等海事的時候再付10%。這是船舶行業產業鏈的特點。」

那麼,船舶和鋼鐵雙方如何在這一產業鏈下特點下合作,且雙方都不會有損失?雷凡培的答案是:「合作!找到一個契合點。同時,希望雙方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協商大批量生產。例如,中船可能有一個10年或者5年的訂單,訂立以後,我們有一筆運轉費用來支持我們的船舶,這樣能更好地推動好船舶和鋼鐵的持續發展,這需要我們坐在一起結合雙方特點來研究共同的對策。」

來源: 中國冶金報

相關焦點

  • 船舶與海工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國際論壇在江科大舉行
    (夏紀福 張鵬雲)聚焦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發展,探索智慧財產權運用創新模式,11月18日上午,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國際論壇暨2019年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年會在江蘇科技大學召開。葛世倫書記表示,聯盟將深化船海產業智慧財產權國際交流合作,突破國外跨國企業的專利壁壘,聚才引智搭建高層次平臺,深度對接行業領先專利技術資源,為國家海洋戰略實施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 中國船舶製造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21世紀以來,在以往**年發展的基礎上,中國船舶工業呈現跨越式發展勢頭,國際地位迅速提升。我國已經能夠自主設計建造幾乎所有類型船舶,出口船舶中90%以上為自主品牌船型。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船舶製造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顯示,**年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共149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26.9億元,同比增長10.5%;實現利潤總額244億元,同比增長21.3%。
  • 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盛大開幕
    11月21日上午,2020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在南通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李國安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聞雪友、蹇錫高等領導、專家,部分國家駐滬領事館、代表處官員,國內外船舶海工及配套企業負責人等700餘人出席開幕式。
  • 2019年全年中國船舶製造業發展現狀分析 造船完工量有所回升、手持...
    2019年全年中國船舶製造業發展現狀分析 造船完工量有所回升、手持訂單量頹勢依舊  2020-03-09 11:55:06
  • 整合集團旗下核心軍民船業務,中國船舶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8月14日晚,中國船舶(股票代碼:600150)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發行股份收購中船集團持有的江南造船控股權、中船防務持有的廣船國際控股權,同時通過收購債轉股投資者持有的廣船國際、黃埔文衝、外高橋造船和中船澄西的參股權,以實現集團旗下核心的軍民船業務的整合。
  • 中國船舶製造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報告(2021-2027年)
    從近**年中國船舶製造業佔世界造船市場份額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船舶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上所佔的比重正在明顯上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國際製造業的產業轉移趨勢是中國船舶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機遇,在「十一五」期間中國造船業將對韓、日的領先地位形成有力地挑戰。
  • 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位造業集群 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
    本報訊 (記者湯曉峰 朱文君 見習記者張馨方)11月21日,2020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在南通國際會議中心開幕。
  • 鋼鐵與船舶行業應「抱團」共渡難關
    去年第四季度以來,鋼鐵行業陷入虧損的狀態。同時,船舶行業也面臨下行趨勢。在日前召開的2012年造船用鋼材供需座談會上,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面臨同樣嚴峻的形勢,鋼鐵行業與船舶行業應加強合作,「抱團」共渡難關。
  • 2018年全球船舶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 造船中心向中日韓轉移
    世界造船市場呈現新格局,造船中心向中日韓轉移,在新接訂單和在手訂單上,我國牢牢佔據全球第一的寶座,但是在技術水平和高附加值的高端船型製造、核心船舶配套產業上面臨結構性技術與產能缺失問題,國際競爭力較弱,遠遠落後於韓國與日本。
  • 江蘇科技大學 | 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高端論壇在...
    【MBA中國網訊】12月11日,由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主辦、江蘇科技大學和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承辦的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高端論壇暨2018年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年會在北京舉行。
  • 中國拿下全球近半數造船訂單 造船產業鏈現狀與發展趨勢
    我國造船行業歷史悠久,近代造船工業從一無所有逐漸發展呈具有成熟產業鏈和完成工業體系的造船大國。在船舶行業產業鏈中,上遊為原材料及船舶配套設施供應;中遊為船舶總裝製造;下遊為航運、維修等船舶應用及服務環節。我國水路客運、貨運量不斷增長,對我國船舶製造行業提出更大需求。
  • 2020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開幕 打造世界級...
    2020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在南通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李國安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聞雪友、蹇錫高等領導、專家,部分國家駐滬領事館、代表處官員,國內外船舶海工及配套企業負責人等700餘人出席開幕式。南通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船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船舶出口基地,船舶海工產業入圍國家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 2021-2026年中國船舶行業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報告
    中國造船技術發展突飛猛進8    四、智能製造技術在船舶行業的應用6    五、技術創新讓船舶工業從比較優勢走向競爭優勢6    六、船舶工業追趕世界領先技術的趨勢及對策8    七、關於中國造船技術和管理發展的思考
  • 2019年中國船舶行業運行現狀,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船舶產業「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2019年上半年全球造船完工量達到509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9.3%。其中,中國、韓國和日本船企的造船完工量分別為1966萬載重噸、1809萬載重噸和1192萬載重噸,全球份額分別為38.6%、36%和23%,仍呈現"三足鼎立"的競爭態勢。
  • 2019年中國船舶製造產業前景堪憂,新增訂單量下滑,進出口低迷
    中國船舶工業歷經70年發展,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船舶工業體系,實現了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夢想,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領跑的中國船舶工業發展之路。當前,我國船舶工業整體規模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產業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船舶工業現代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中國船舶工業當前正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造船強國之夢曙光初現。
  • 上海交大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籤署第二期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中船集團出席籤約儀式的有董事長兼黨組書記雷凡培、副總經理孫偉,科技部、辦公廳、規劃發展部、軍工部、船舶海工部等部門的負責同志,以及中船工業集團在滬各單位領導。上海市國防科工辦吳磊主任、楊澍主任也出席了籤約儀式,為雙方的合作見證背書。
  • 從「淺海」駛向「深海」——中國船舶工業跨越式發展紀實
    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實現了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由自我封閉到國際性產業的歷史性飛躍,開創了我國船舶工業的新局面。  船舶工業的發展,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一個顯著標誌。  隨著產業規模的大幅提升以及世界地位的變化,我國船舶工業出口金額保持了快速增長,2012年,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2684億元。同時,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形成了以大型國有企業為骨幹的大中小船舶企業、中央企業和民營企業等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和西北工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校長汪勁松等參加籤約儀式。籤約儀式由張煒主持。2020年7月28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和西北工業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現場。汪勁松對雷凡培一行表示熱烈歡迎。
  • 船舶海工產業成南通主導優勢產業 市場份額分別約佔全國1/10和1/3
    然而,近年來,受世界航運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我市船舶海工產業的發展也有所波動。所幸的是,這一狀況正在得到改變。在20日舉行的2018船舶海工新技術發展交流會上,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孫超發表主旨演講時說,2017年全球新造船市場累計成交新船訂單726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3%。
  • 2020年中國船舶製造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從近**年中國船舶製造業佔世界造船市場份額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船舶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上所佔的比重正在明顯上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國際製造業的產業轉移趨勢是中國船舶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機遇,中國造船業對韓、日的領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