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鍺BiCMOS突破成本和性能難以平衡困難

2020-12-08 電子發燒友

砷化鎵PA是CMOS工藝通向「單晶片手機」之路上的最後堡壘。這個堡壘並不易攻克,因為CMOS PA的性能比不上砷化鎵PA,而提高性能帶來的成本增加則會讓CMOS PA失去成本優勢。

在基帶、電源管理和射頻收發等關鍵器件相繼被CMOS工藝集成後,採用砷化鎵工藝的功率放大器(PA),成為CMOS工藝通向真正的「單晶片手機」的最後堡壘。多家初創公司一直致力用CMOS PA替代砷化鎵PA,其中AXIOM已經在2G手機上實現了千萬級的出貨量,而Javelin也宣稱今年6月份將量產CMOS工藝的3G PA。

但和初創公司的高調相比,RFMD、Anadigics和英飛凌等現有供應商仍對CMOS PA持懷疑態度,認為CMOS PA很難在成本和性能上取得平衡,即使是收購了AXIOM的Skyworks也認為CMOS PA在3G和4G等高端應用市場空間有限。而SiGe半導體等公司則在走中間路線,認為取代砷化鎵功放的將是SiGe BiCOMS工藝,而不是CMOS工藝。

成本和性能難以平衡,CMOS PA限於2G市場

眾所周知,因為符合摩爾定律,CMOS工藝的優勢是低成本、低功耗和高集成度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歷史就是CMOS工藝進步的歷史。Javelin公司的CEO Brad Fluke表示:「歷史證明,一旦可以基本滿足某項應用所需的性能,那麼在和其它工藝的競爭中,CMOS工藝總是勝利者。」

問題是,目前CMOS PA仍然難以在成本和性能間取得平衡,CMOS PA既達不到砷化鎵功放的性能,成本優勢也並非絕對。

一方面,雖然CMOS晶圓比砷化鎵晶圓便宜很多,但CMOS功放的面積比砷化鎵功放大,最終單個器件的成本優勢並不像想像的那麼明顯。目前6英寸GaAs晶圓可以產出大約為5,000~10,000片功放,而8英寸矽晶圓可以產出的功放數量要比這個數目少的多。這是由於CMOS器件本身的特性決定的。RFMD公司的專家表示:「在CMOS 器件中,電流是沿著晶片表面橫向流動的水平電流,而砷化鎵HBT工藝器件,電流流動是縱向流動的垂直電流。所以砷化鎵功放可以做到比CMOS功放小50%到70%。」

另一方面,從功放應用看,相對於CMOS器件,砷化鎵器件有物理材料上的優勢。雖然CMOS器件這方面的缺陷可以用更複雜的設計來彌補,但是這樣一來,會大幅提高成本。比如絕緣矽(SOI)技術在射頻領域中的應用。相比體矽基板上的CMOS電晶體,SOI技術提升了電子遷移率,有助於緩解大功率、高效率CMOS 功放製造中的一些問題。但CMOS SOI晶圓的成本遠遠高於常見模擬/混合信號CMOS工藝技術的成本。因此在3G/4G應用中,CMOS的成本優勢會更小,因為更高性能要求採用更複雜、昂貴的架構設計。

對此,深圳廣迪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傑表示:「如果採用同樣的工藝節點,CMOS PA能應用的頻率比砷化鎵PA要低得多。」作為新興的射頻PA供應商,廣迪克的砷化鎵PA已經開始大量出貨,據稱在效率、最高功率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為了把握PA的技術發展趨勢,2009年末徐傑專程前往美國考察CMOS PA技術發展情況,得出的結論是近期CMOS PA不會成為主流,因此更堅定了開發砷化鎵PA的決心。

因此,在2G手機等低端應用中,由於對線性度、頻率、擊穿電壓、峰值電流、效率的要求相對較低,不需要CMOS PA採用太過複雜、昂貴的設計,因為成本優勢,未來CMOS PA的市場份額可能持續擴大,但在3G/4G等高端應用中,受限於性能和複雜設計的成本提升,CMOS PA近期不會大規模取代砷化鎵功放。

圖:2008年全球砷化鎵PA供應商排名

這從Skyworks已經售出總量超過 2,500 萬顆的GPRS應用 CMOS功放中就可見一斑。Skyworks的市場總監Thomas表示:「在對性能不十分苛求的市場領域,CMOS PA的合理成本已經使其在 GPRS 應用上極具競爭力,成為 GaAs功放的替代產品,我們相信,這種趨勢還將持續下去。」

但Thomas也坦承,在3G/4G應用上,砷化鎵依然具有顯著的性能優勢,CMOS的成本優勢也不再明顯,因此在這些無線技術領域,CMOS PA的市場佔有率不會有大幅提升。

例如在WCDMA應用中,大電流持續時間較長,電流達到400-500mA,而目前2G應用中的CMOS功放,電流超過300mA就無法承受。當然可以通過更複雜的架構設計提高CMOS功放的性能,但複雜的設計意味著更高的價格。

這些性能挑戰是由CMOS電晶體本身的物理結構所決定的。對於CMOS功放,要提高效率,需要較小的電晶體;而要增大功率,又需要較大的電晶體,這是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SiGe公司亞太區市場總監高國洪表示:「CMOS功放由於輸出阻抗極低,又很難建立50歐姆負載的帶寬匹配,因此 CMOS 功放輸出級的「穩健性」(耐受天線阻抗大幅改變的能力)不太好。為了增強網際網路接入能力,增加使用iPhone等智慧型電話時的多媒體性能,手機網絡不斷提高工作頻率和帶寬,CMOS 功放因此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CMOS帶來的「單晶片手機」夢想和現實

隨著CMOS PA開始商用,將PA和同樣採用CMOS工藝的基帶、RF和電源管理晶片集成在一起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單晶片手機」,是業界很自然的想法,也是PA CMOS化的革命性意義所在。然而,現實是由於對功放和基帶晶片的性能要求不同,採用的工藝節點不同,目前來看,將它們集成在一起的可能性不大。

設計功放,器件擊穿電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RFMD的專家表示:「對於功放,需要高擊穿電壓,這需要CMOS有長柵極。但是對於小信號或者基帶晶片,柵極長度越來越小。CMOS功放和小信號以及基帶晶片要求的矽技術是不一樣的,集成在一起很困難。」

現有CMOS功放的技術節點在90nm或130nm,這就給集成CMOS功放設定了一個硬性限制,當射頻收發器、基帶晶片或晶片組向65nm或32nm演進時,將不得不重建功放架構。此外,正常情況下,若器件向更小的集合尺寸發展,成本會隨之降低,而計算速度會進一步提升。但如果集成時要遷就90nm工藝的CMOS功放,基帶晶片等的成本降低和計算速度提升就會受到限制。高國洪也表示:「把CMOS 功放與RF收發器和數字基帶功能一起集成在相同的晶片上,這樣做的價值實際上非常小。」Thomas甚至表示:「從晶片成品率的角度考慮,將不同工藝節點的組件集成會帶來更多的成本。」

SiCMOS工藝:通往矽PA的現實路線?

矽基功放包括BiCMOS 和 CMOS器件,使用SiGe BiCMOS工藝的功放既具備接近砷化鎵功放的性能,又具備低端CMOS 功放所具備的成本優勢。高國洪宣稱:「在短期內,取代砷化鎵功放的矽基技術將是SiGe BiCMOS,而不是 CMOS。」

成本上,高國洪宣稱:「儘管比起 150mm GaAs HBT晶圓,帶有8至10個金屬層的200mm CMOS 晶圓具有著顯著的晶片成本優勢,但基於現有架構的CMOS PA相對BiCMOS卻沒有成本優勢。」高國洪解釋說,這是因為現在的CMOS PA 架構是圍繞RF電感的使用而構建的,能夠處理大射頻電流,但也因此而需要8至10個金屬層。相比180nm工藝技術節點下的傳統模擬/混合信號CMOS工藝技術,這些金屬層的增加致使晶圓成本提高了60%以上。此外,這些電感也使晶片尺寸大為增加。考慮到額外金屬層和晶片尺寸增加的影響, BiCMOS PA 和 CMOS PA的晶片級成本實際上差不多。

性能上,高國洪表示:「目前已達到量產狀態 (幾乎全用於手機) 的最好的CMOS功放的性能都明顯不如砷化鎵或BiCMOS功放。而且隨著 CMOS 器件的幾何尺寸縮小,要獲得GaAs 或 BiCMOS 功放性能變得更困難, 要生產出能夠克服這種缺點的CMOS 功放還得進行更多的研究工作,並需要新的架構。CMOS PA架構若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不可能克服其性能缺陷。」雖然SOI技術具有提升CMOS PA性能的潛力,但SOI的成本居高不下。高國洪認為,用於射頻功放的CMOS SOI還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夠將成本降至BiCMOS的晶片級成本水平。

在WLAN應用中BiCMOS功放已逐漸開始取代砷化鎵功放,而LTE、WiMAX和WLAN應用相似,它們都使用了正交頻分復用(OFDM)技術。高國洪表示:「在4G手機和行動裝置中,鑑於矽鍺BiCMOS 是一種廣泛可用的製造工藝,而目前又在WLAN領域擁有強大的主導地位,所以在手機功放和前端模塊產品領域中,矽技術最終將取代GaAs似乎已是大勢所趨。」當然他強調,手機中GaAs PA最合邏輯的取代方法是轉向矽基技術,而非特定矽CMOS。因為以矽鍺BiCMOS為首的矽BiCMOS,具有CMOS的所有成本優勢和作為GaAs工藝核心的異質結雙極型電晶體(HBT)的性能優點。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能發光的矽鍺合金
    隨著信息數據的爆炸性增長,為了大容量和高速率傳輸的需要,電晶體特徵尺寸不斷減小,電互連面臨著信號延遲大、傳輸帶寬小、信號串擾大、功耗大、加工困難、成本高等局限,這促使我們必須尋求新的技術途徑。 此時,矽基光子晶片應運而生。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隨著信息數據的爆炸性增長,為了大容量和高速率傳輸的需要,電晶體特徵尺寸不斷減小,電互連面臨著信號延遲大、傳輸帶寬小、信號串擾大、功耗大、加工困難、成本高等局限,這促使我們必須尋求新的技術途徑。此時,矽基光子晶片應運而生。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隨著信息數據的爆炸性增長,為了大容量和高速率傳輸的需要,電晶體特徵尺寸不斷減小,電互連面臨著信號延遲大、傳輸帶寬小、信號串擾大、功耗大、加工困難、成本高等局限,這促使我們必須尋求新的技術途徑。 此時,矽基光子晶片應運而生。
  • 答案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矽基光子晶片應運而生。矽基光子晶片具有電子晶片尺寸小、耗電少、成本低、集成度高等特性,同時吸收了光子晶片多通道、極高帶寬、超快傳輸速率和高抗幹擾性的優勢,能滿足未來晶片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甯存政告訴《中國科學報》,要利用矽基光子技術實現真正光電集成,有兩大問題始終懸而未決。 首先,傳統的光子材料與矽基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工藝難以兼容,缺乏高效發光的矽基片上光源成了光電「攜手」的一道鴻溝。因此,矽基高效光源也被視為是矽基光電子學領域最後的「聖杯」。
  • 矽和鍺發光合金誕生!製造光子晶片,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變化!
    如果計算機使用光子而不是電子來傳輸數據,它們的性能會更好,耗電量也會更少。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新的矽和鍺發光合金,以獲得光子晶片,這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光子,即構成光的粒子,已基本取代電子在通信網絡中進行數據傳輸。光信號的高帶寬推動了電話系統、電視廣播和網際網路的巨大增長,然而,光子還沒有取代計算機中的電子。
  • 為何 CPU 只用矽,而不用能耗更低的鍺製作?
    製成二極體,矽的開啟電壓(死區電壓)需要 0.5V,鍺的開啟電壓只需 0.1V。也就是鍺 CPU 只需零點幾的電壓就能運行,比現在的 1V 低多了,也算 CPU 的革命吧。電壓更低,意味發熱量更少,集成度和頻率可以更高。即便開發鍺 CPU 有困難,也比腦動大開的 量子 CPU、光子 CPU、DNA CPU 靠譜吧?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
  • 中科院微電子所完成矽基30Gb/s鍺探測器和MZI調製器流片
    3/9/2017,近日,微電子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閆江研究員團隊在矽光子平臺開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完成矽基波導集成的鍺探測器(圖1)和矽基調製器(圖2)的流片並取得優良結果。  矽光子技術是集成電路後摩爾時代的發展方向之一,旨在利用基於CMOS工藝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在矽基襯底上進行光子器件和晶片的開發,最終實現光電單片集成。
  • 鍺(矽)酸鹽倍頻晶體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金屬鍺酸鹽通常作為閃爍晶體(BGO)和毫米器件被報導。將Ge、Si引入到硼酸鹽中,無機材料學家們獲得了一系列硼鍺、硼矽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
  • 科學家研製出穩定單原子層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0日報導,60年前,鍺被用來做成了第一塊電晶體,但隨後被矽取代,現在,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製造出了單原子厚度的鍺——單鍺(germanane),其電子遷移率是矽的10倍,因而有望取代矽用於製造更好的電晶體
  • 大突破:計算機快1千倍,純矽基光子晶片指日可待,矽能發光了!
    如今,這一切都被荷蘭的研究團隊改變了,來自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echnischen Universitt Eindhoven)的Erik Bakkers領導的團隊首次實現了讓特殊的矽鍺合金髮光,並宣布第一臺矽基雷射器能在今年內就準備就緒。論文截圖如下:為什麼矽是如此「光懶惰」?
  • 福建物構所鍺(矽)酸鹽倍頻晶體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金屬鍺酸鹽通常作為閃爍晶體(BGO)和毫米器件被報導。將Ge、Si引入到硼酸鹽中,無機材料學家們獲得了一系列硼鍺、硼矽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人員發現很多含孤對電子(Pb2+、Bi3+等)的非心鍺酸鹽、矽酸鹽有著較高的對稱性甚至立方結構導致其極化率低以及各向異性小,因此多數已有的鍺(矽)酸鹽晶體存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弱以及雙折射率小的缺點,嚴重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而且鍺酸鹽極少作為NLO材料被報導。
  • 矽發光了:麻省理工發明新型實用矽基 LED,亮度提升近 10 倍
    一、矽材料優勢:成本低、工藝成熟矽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性質穩定,是目前人類使用最廣泛的材料之一,主要用來製造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但始終缺席光學領域。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製一款能真正投入使用的矽基 LED,並將其集成在晶片之中。一旦成功,矽基 LED 作為一種廉價的紅外線光源,能讓許多現階段難以實現的手機應用成為現實,並降低許多現有應用的製造成本。
  • 從「隱士」到「明星」,鍺元素的逆襲
    相對於它的同族「兄弟」元素而言,鍺元素除了天然豐度低這一基本因素外,還有其他一些阻礙它被人們發現和利用的特點。由於處在金屬和非金屬的交界線上,鍺元素是典型的半金屬,兼具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這使得鍺元素在早期分析化學不發達的情況下難以被辨識出來。鍺的原子半徑和結構特徵與同族的矽和錫十分接近,這使得它的成礦情況十分複雜。
  • 進展 | 晶圓級矽基鍺量子線的自組裝定位生長
    鍺/矽量子線具有高空穴遷移率、低超精細相互作用、強自旋-軌道相互作用以及與矽兼容等優點,成為實現矽基高性能自旋甚至拓撲量子計算的材料系統。儘管非面內生長的量子線在新奇物性探索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缺少面內按需定位生長量子線是阻礙量子器件精確尋址和大規模擴展集成的瓶頸。
  • 進展|晶圓級矽基鍺量子線的自組裝定位生長
    鍺/矽量子線具有高空穴遷移率、低超精細相互作用、強自旋-軌道相互作用以及與矽兼容等優點,成為實現矽基高性能自旋甚至拓撲量子計算的材料系統。(https://arxiv.org/abs/2004.08133)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重點實驗室N09組張建軍研究員長期從事矽鍺量子材料的外延製備和物性研究工作。他首次在Si(001)襯底上實現了Ge量子線無需使用金屬催化劑的面內生長(Phys. Rev.
  • 科學家首次製備出矽-石墨烯-鍺高速電晶體
    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在《自然·通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的研究論文。金屬所科研人員提出半導體薄膜和石墨烯轉移工藝,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圖1)。
  • 突破可靠性與成本桎梏 矽基GaN功率器件「上車」時機已成熟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據主流機構預測2018年以後兩大功率半導體市場的CAGR(年複合增長率)會達到甚至超過35%,2027年整個市場有望突破100億美元。據編者了解,相比矽器件而言,氮化鎵的電荷比矽低10倍(Qoss, Qg, Qrr),且具備更高的工作頻率和效率,同等功率輸出下設計可以更小巧且精簡,而同等體積下也能做到更大、更高的功率密度以及更低的系統設計成本等諸多優勢,這些都能夠在汽車48V的DC-DC轉換器領域創造很多的實用價值。
  • 碳基晶片會超越現有的矽基晶片嗎?
    更何況,在10納米以及更低的尺度下,碳基晶片有十倍於同等規格矽片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相關論文2017年登上《科學》雜誌。,成本更低的矽半導體被製造出來,矽基半導體的領先一直持續到了現在,而且還在進步!在1納米和更小的刻度上,矽基晶片的量子隧穿效應將使得電子自發的躍遷到相鄰的空位,從而使得電晶體構成的邏輯門失效,這樣晶片就沒用了。(理論上5納米也有隧穿效應)但是也不是說矽基晶片走到盡頭了,現在流行的3D封裝就是向立體進軍,在空間上增加電晶體密度,這樣晶片的性能也能大幅度提高,當然也會帶來難以解決的新問題。
  • 低材料成本和高效率將推動聚光光伏井噴
    企業良好發展的原因是他們利降低了該技術的成本並提高了效率。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40019.htm  CPV公司正從多方面提高吸引力。他們不僅尋求安全項目和展示比傳統光伏更優越的性能,還將不斷尋求機會壓低發電成本(LCOE)。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低材料成本和高效率是降低電力生產成本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