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天幹莫望雲頭雨,背時莫望好親戚」,說的有道理嗎?

2020-12-04 每日農經播報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在很多人的心中,農村俗語,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類關於農村種植的,這些農諺大多淺顯易懂讀起來且朗朗上口。但農村俗語僅僅就是字面意思這麼簡單嗎,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這些農村俗語是農民們根據生活總結出的經驗道理,歷經了幾年的歷史文化世世代代流傳至今。農村俗語的深層含義絕不僅僅只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就拿「天幹莫望雲頭雨,背時莫望好親戚」,來說,我們一句一句來分析看看它的全部內涵到底都有什麼吧。

一,天幹莫望雲頭雨

人人往往都關注的是後半句「背時莫望好親戚」,認為僅僅諷刺了人情冷暖。可是這前半句「天幹莫望雲頭雨」,還大有文章。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雲頭雨的意思。雲頭雨更通俗的來說是太陽雨。雲頭雨下之前是可以看見雲的後面有太陽光逸出來,也就是說雲頭雨下不長,雲頭雨下完了之後就會立馬出太陽。

如果農村地區天乾旱了很久,農民朋友都渴望下圖,像這種雲頭雨只是灑下的一小陣雨,雨過之後也就地皮溼一下。甚至很多雲頭雨連地皮還沒有溼透,雨一下又被太陽給曬乾了。農民朋友根本不敢指望雲頭雨緩解旱情。

其實農村很多俗語都借物喻事,這雲頭雨就是就是要點醒我們不要再去指望什麼外物,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雲頭雨是靠不住的,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不靠譜的別人身上。更是要告訴我們要懂得識人,都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但只要你仔細觀察,總會發現靠譜的人與不靠譜的人都不同之處。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找一個真正能靠得住的人去幫忙,像這種虛而不實的雨頭雨就不要指望了。

二,背時莫望好親戚

這句話的意思就特別明顯了,就是赤裸裸的諷刺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沒錯,當下這個時代即便是在樸素的農村地區,農民朋友的地位和財富實在是太重要了。

其實這句話放在古時候,農民朋友比較倒黴的時候不願投靠親戚,是怕親戚對自己傾囊相助而連累親戚。但是隨著社會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這句農村俗語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變化。

現在多數農村地區,部分農民朋友沒有之前的淳樸反而變得自私。即使是親戚,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麻煩找上門,像什麼借錢應急等基本都是不可能的。有時候農村地區也是非常現實的。而這一類自私的親戚也是根本靠不住的。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天幹莫望雲頭雨,背時莫望好親戚」,該如何理解?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人們不斷地從生活中總結經驗,在與自然的鬥爭中存活下來,祖先們的生存經驗雖不能像皇家成員一樣,一言一行皆有史官記錄,但是其中蘊含深刻道理的話語和技巧,都有一代代人的口耳相傳,為了方便後世記憶,化成了言簡意賅的諺語和俗語。
  • 農村老話,「天幹莫望雲頭雨,背時莫望好親戚」,說的什麼意思?
    在農村地區,往往會流傳一些話語,看似短小不入流,而其中卻包含著深刻的哲理。農村有句老虎,「天幹莫望雲頭雨,背時莫望好親戚」,這話說得是什麼意思呢?下面來給大家解釋一下。第一句是「天幹莫望雲頭雨」,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當氣候乾旱的時候,不要指望黑雲聚起來的那一點點雨。雲頭雨大家肯定都有見過,黑雲一片片聚集在天邊,天氣炎熱,但是就是難得下雨。
  • 在農村,老人說:「有錢莫沾三,沒錢莫望二」,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說:「有錢莫沾三,沒錢莫望二」,啥意思?有道理嗎】社會在發展,人口在流動,城市發展之後,湧入城市就業的農村人口越來越多,脫離土地,把戶口遷到城鎮的農村居民逐年增加,留守在農村生活的也只剩下老弱婦孺,農忙的時候,筆者回村幫忙收割糧食,在地裡幹活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的村民看不到幾個。
  • 農村俗語「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各位讀者朋友大家好,歡迎閱讀本期內容。都說「俗語能改變人」,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這是因為俗語當中蘊含著眾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俗語是前輩們智慧的結晶 ,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創造出來的道理,其目的非常簡單,就是希望後人們能懂得其中理,將來在遇到同樣問題時,不至於到達措手不及的地步,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對俗語引起重視。
  • 農村俗語「莫吃卯時酒,莫罵酉時妻」,是說啥的?有道理嗎?
    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對於很熟悉一些場景,農閒時期,大家吃完飯,喜歡在村裡面的十字路口站著聊天,有些婦女為了貼補家用,還會閒時掐一點辮子賣,記得十幾年前的農村,那時候大家很少買鞋,大部分都是自家做的,很多婦女都是會針線活,做出的布鞋真是又輕又好看。
  • 農村俗語「落屋不看斷層,生意不走親戚」,背後的道理你知道嗎?
    在農村生活久了,我們就會發現農村有很多有趣的講究,比如房屋要坐北朝南、不捅屋簷下的燕子窩、元宵逛花燈猜燈謎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常常可見並且熟知的,還有一些人們不常聽到但是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的說法,就比如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這一句話,「落屋不看斷層,生意不走親戚」,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新生兒的出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管用嗎?
    臘月初一也剛剛過去,對於一些地方的農村來說,到了臘月也就正式進入了過年的氣氛當中了。家家戶戶也開始進行過年的準備和來年農事的籌備了。在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還管用嗎?今天荳子就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諺語解析:我們先來簡單地看一下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 的字面意思。
  • 俗語『家狗窖頂往下看,必殺家狗莫怠慢』,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都是老一輩農民生活經驗的總結,凡是農民日常能涉及的東西都有俗語,可謂包羅萬象,今天這個說個俗語『家狗窖頂往下看,必殺家狗莫怠慢』,有什麼道理嗎?土狗在農村非常普遍,農民養它的目的就是看家護院,而狗作為這個職業也是盡職盡責,養的時間越長,它們越具有靈性,能夠辨別主人家喜好,也能預知自己死亡時間,尤其順從主人是其他動物所不能做到的。『家狗窖頂往下看,必殺家狗莫怠慢』意思是說土狗若是某一天爬上房頂向下看,那麼這條狗必須殺死,不能再養了,這是為什麼呢?
  • 農村俗語「凍死莫烤燈頭火,窮死莫登親朋門」,啥意思?
    入冬以後,在農村很多老人,曬著太陽烤著火籃,三五成群,坐在門前的操場上曬太陽,聊天說地,談古論今。這兩天我有空也就和他們一起湊熱鬧,聽他們講農村的俗語,說農村的家長裡短,十分有趣。隔壁的老大爺說了一句農村俗語,「凍死莫靠燈頭火,窮時莫登親朋門」。
  • 農村俗語「莫吃卯時酒,莫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莫吃卯時酒,莫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這句老話說全了是「莫吃卯時酒,昏昏醉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主要是說生活中關於平時喝酒和與老婆吵架的一些經驗常識,由於是過去人們長期生活經驗總結的教訓,往往意義還是非常深刻的,因而這句老話還是特別經典又富含哲理的!
  • 農村俗語「牛年二龍來降水,四馬齊出保太平」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農耕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牛年二龍來降水,四馬齊出保太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放晴一冬凌」啥意思?有道理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田園生活無不讓人嚮往,農村雖然不比城市的繁華,但卻有著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在這裡,農人們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很知足。在這裡除了每天能欣賞原生態的環境外,還能聽到許多耐人尋味的俗語,比如說「不看家中寶,單看門前草」,說的是,要看一個家庭能否長期富裕下去,家中有多少金銀財寶是次要的,關鍵要看門前是否有雜草,如果連自家門前都是懶得除掉,那麼則說明這個人十分藍短,即使家產萬貫也是揮霍不了多久的。朗朗上口的同時讓人也悟出一些道理,我想這就是俗語的魅力吧。
  • 農村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三農常識絮語」,絮語是一個專注於三農知識與三農政策的達人,一直關心著關於農村的那些事,天天為大家呈現與農村農民生活有關的話題!本文由百家號「三農常識絮語」原創,維權必究!
  • 農村俗語「屋內添瓦,財走人敗」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嗎?
    有什麼道理嗎?看看各位網友怎麼說?@一品小十六我認為這句老話說的是,不要在房屋完好的情況下隨意改動房屋結構,任意擴建加高,這樣不利於安全。很多家庭後期條件變好,就想著在房屋原框架基礎上再加高,或者再拓寬,這樣就有可能造成危險。
  • 農村俗語:「人無錢財不如鬼,湯無油鹽不如水」有道理嗎?
    說起農村老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封建、迷信,哪怕你還沒有說出到底是哪句話。這就是現在年輕人對於老一輩這些觀念的刻板印象。說到底,還是因為不夠了解,所以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偏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人無錢財不如鬼,湯無油鹽不如水」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道理。農村俗語:「人無錢財不如鬼,湯無油鹽不如水」啥意思?
  • 農村俗語:「住了抬轎房,家敗人也亡」,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住了抬轎房,家敗人也亡」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蓋房子可是大事情,一方面現在能給批塊宅基地很不容易,而且蓋房建設成本也很高,蓋好一棟二層房子要是沒有二十來萬根本不可能;另一方面蓋房時要考慮很多,既要有好的房屋戶型,更要有好的風水,因為農村人對於這個比較講究。
  • 今日臘月初一,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
    老話說得好,「進了臘月門,轉眼就是年」,一進入臘月,人們就已經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臘月的到來意味著新年的臨近,但是對於農民來說,臘月的天氣卻決定了未來的天氣變化。在農村有「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的說法,這個說法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啥意思,說的真有道理嗎?
    古代社會,文化教育也是比較注重的,雖然除了少數的城池,主要是農村居多,但是農村人也比較注重子女的教育問題,因為身為長輩來說都是希望孩子有出息,而無奈自己沒有能力讓孩子去學習文化,只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導後代子女,他們會把以前老輩人的傳承的生活經驗再教育給後代子孫,後面這些經驗被演變成簡單易懂的語句
  • 俗語:「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是什麼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這也怪不得他們,畢竟平時工作很累,與鄰居也沒有什麼交集,關上了門,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哪有多餘心思去經營一段陌生關係呢?農村人很重視感情,得益於居住位置(成片劃分,挨家挨戶),鄰裡之間交往頻繁,親戚之間互相走動。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農村人的熱情招待的,在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它講的就是農村人不願來往的對象。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