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板球國手英國取經進步快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中國板球國手英國取經進步快

  中國5名板球國手已經在英國進行了4個多月的訓練,在他們回國之前,英國教練拉坦對幾個人大加讚揚,稱他們的進步近乎奇蹟。

  「他們第一個月來的時候,在場上很難比賽。第二月到第三個月,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好,到現在可以說非常成熟了,簡直是奇蹟。」一直負責他們訓練的拉坦說。

  這5名中國選手為3男2女。男隊員張宇飛、宋洋洋和女隊員於淼都是連續第二年來英國訓練。去年他們在這裡跟隨拉坦訓練了兩個月。今年女隊員張美和男隊員王井首次來到英國取經。

  於淼說,來英國訓練最大的優勢是有比賽可打,因為板球在中國不夠普及,一年到頭打不了幾場比賽。在英國的4個月,他們打了接近50場比賽。「要在國內,4年也打不了這麼多比賽。」

  贊助中國球員此行的是倫敦首都兒童板球發展協會,教練拉坦是該協會的國際部經理,他曾是孟加拉國著名球員,擔任過孟加拉國17歲和19歲以下國家隊主教練。

  拉坦說:「我帶中國隊員參加了很多的比賽,昨天他們還贏得了一個比賽的冠軍。他們的水平得到了很多俱樂部教練的讚揚。」

  中國幾名球員和拉坦都希望這樣的訓練能夠堅持下去,這樣能提高中國的板球水平,讓更多的中國球員親身體會英國的板球文化。但拉坦也承認,因為資金短缺,明年是否能再邀請中國隊員來,還是個未知數。

  他說: 「我們為中國球員花費了3萬多英鎊,但我們的協會只是一個慈善組織,資金來源不多,現在只希望明年能找到新的贊助商,讓中國球員能繼續來英國訓練。」

  板球曾經是英國的國球。今日,板球更多地被看成是中產階級的運動。中國板球協會2004年加入亞洲板聯。在國際板聯和亞板聯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的板球運動發展迅速。在國際板聯制定的全球發展戰略中,中國是重中之重。(記者王子江)

相關焦點

  • 中國板球國手英國取經收穫頗豐
    原標題:中國板球國手英國取經收穫頗豐   8月29日,中國選手宋洋洋(中)在比賽中跑位。當日,中國板球國手宋洋洋、於淼、張美和王井所在的板球隊伍與倫敦當地一支板球隊伍在倫敦進行了一場友誼賽,最終,中國球員所在的隊伍獲勝。
  • 中國板球 從瀋陽走出的「神秘之師」(圖)
    經過一番了解,中國板球男女國家隊的大本營都在瀋陽,80%的隊員都是瀋陽體育學院所培養的,中國板球隊可以說是咱瀋陽培養的一支「神秘之師」。  瀋陽體院捍衛中國板球榮譽  瀋陽體育學院板球教研室,是目前唯一為中國板球培養高水平人才的地方。曾經參加過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現中國女子板球隊隊長黃卓,就是從瀋陽體院一步步進入國家隊的。
  • 小球中心關於「一帶一路杯」中國板球邀請賽(暫名)的公告
    小球中心關於「一帶一路杯」中國板球邀請賽(暫名)的公告 發布時間:2019-03-13 來源:小球運動管理中心 字體:
  • 唐僧取經用了多長時間?平均一天走多少路?最累的卻是豬八戒!
    西天取經一共是十萬八千裡,用這個數字除以每天七十二裡的速度,算下來一共需要花一千五百天的時間,在按照每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時間算,大概是四點一年。是不是看起來很快,但是我們反觀《西遊記》原著,最後唐僧師徒達到西天花的時間真和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嗎?
  • 樂說西遊:自從唐王從地府回來,取經就已經失去了意義!
    樂說西遊:自從唐王從地府回來,取經就已經失去了意義!文|閣樓且聽雨樂說西遊,其樂無窮,西遊趣事,樂在其中!本期為大家分析,唐王從地獄轉了一圈,回來之後,取經還有沒有意義?涇河龍王化身而找人去天竺大雷音寺取經這件事,如來在一開始就告訴了我們,目的就是為了把經書傳到東土,教化眾人,勸人向善
  • 取經路上死的是孫悟空還是六耳獼猴?困擾三十年的謎團,真相來了
    取經路上,出現了一個與孫悟空一樣無差的猴子,名叫六耳獼猴,由於他與孫悟空一模一樣,所以,許多人認為死掉的是真孫悟空,而假孫悟空六耳獼猴則活了下來。為何?因為真孫悟空不聽話,假孫悟空則是如來培養出來替換他的,如來身為佛教領導,開展取經項目,為的就是想讓佛教發揚光大,但如來不喜歡吵鬧的孫悟空,就暗地培養了一個假孫悟空,來個偷天換日! 真的是好一個陰謀論!妙哉!
  • 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原標題: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鐘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⑥)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呼籲世界各國遵循開放包容的精神創造人類美好未來。
  • 孫悟空成佛後才明白,觀音為何選擇打醬油的沙僧去取經
    沙僧會引起讀者的強烈不滿不是一朝一夕的,取經路上,讀者們只看到悟空和八戒同妖怪作鬥爭,而這個所謂的捲簾大將只知道蹭他們的勞動成果,再加上他在取經路上打死一隻妖怪的「戰績」,更激起了讀者的怒氣值。 但是,這些只是表面因素,取經名額只有四個,即便觀音有往裡面塞人的意圖,也應該從整個隊伍的未來出發。
  • 尹正《我們的徵途》非洲取經 解鎖別樣西遊路
    擔心之餘有細心網友發現,本次尹正的非洲之路是向西而行,聯想到之前殺青的電視劇《大話西遊之愛你一萬年》中的白色布衣搭配丸子頭造型的唐僧形象,粉絲笑稱「尹正這回是真踏上了取經之路」。熱心粉絲更在網絡上發起「尹唐僧西遊之路」話題,引起關注。  在現實生活中,尹正一直「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出發前尹正希望在《我們的徵途》綜藝中少說多做,以行動說話。
  • 莫非取經該往東走
    題:繞地球一周才八萬四千裡,哪來的十萬八千裡取經路?莫非取經該往東走?文/姜子說書《西遊記》故事裡,唐僧作為唐朝的欽差,替他的結拜哥哥李世民去西天求取大乘佛法,這一去,就是十四年春秋冬夏,歷經十四年的寒暑。那麼,西天取經之路,路程到底有多長呢?
  • 3次「進步快」!
    漸漸適應了教學的孩子進步快當進入一年級後,面對需對陌生的知識點,孩子在剛開始會覺得倍感吃力,尤其是在面對時鐘問題時,尤為痛苦。所以在一些私人的輔導機構中就衍生出了「幼升小銜接班」,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在正式讀一年級之前,提前適應一下小學的教育方式和預習學習內容,已經學過的知識再學一次,就會很輕鬆了,不至於等到二三年小孩子才慢熱過來適應小學的生活,開始進步幾連跳!
  • 沙僧從不相信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為何還在流沙河吃掉九名取經人
    之後,不斷有妖怪強調這一說法,甚至大鵬還知道吃唐僧肉的多種吃法,比如,不能嚇,肉酸了就不好吃了;要放兩天,不然吃了有雜質不能長生……可是,不管別人怎麼說,吃過九名取經人的沙僧竟然不信!在鎮海寺,唐僧救了老鼠精,卻病了三日,孫悟空講了唐僧前世的故事,豬八戒首先不信,說如果唐僧掉了三粒米,就病了三日,那我老豬不知要病多久。沙僧竟然還附合他這種說法。
  • 西遊記有虛構的成分,但唐僧西天取經確實存在,後來創立了法相宗
    但西天取經確實發生過,它的原型就是唐代高僧「唐三藏」法師。為什麼叫唐三藏呢?因為他是唐朝人而且通曉佛教的經藏、律藏、論藏三藏,所以被世人稱為唐三藏。他真正的法號是玄奘 。玄奘之所以要西天取經,主要原因是經過系統學習大小二乘佛法後,對其中的真意理解的不夠透徹。
  • 500年前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為何取經路上被各種坐騎童子狂虐
    可為什麼到了後期,在取經路上,動不動就被打得無可奈何?只好到處求助?而且讓孫悟空束手無策的,大多數是坐騎、童子之類?剛出道的孫悟空,為什麼這麼生猛孫悟空拜師學藝,精通地煞七十二變,又是天生地養的異種石猴,更得到了金箍棒,成為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
  • 王者榮耀:莊周在星空,魯班在月球,豬八戒皮膚背景是師徒取經?
    在這裡小編和大家一樣,都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會不會是師徒取經的畫面呢?結合目前在西遊記出現的英雄,除了豬八戒就是孫悟空,那麼唐僧和沙和尚都還沒有出現,而且孫悟空也沒有師徒取經的背景,那麼豬八戒呢?大家希望是什麼樣的背景比較好看呢?
  • 取經白龍馬很累,最後如來卻賞其盤在柱子上,是懲罰小白龍嗎?
    《西遊記》中白龍馬馱唐僧西天取經有功,最後被如來佛封為「八部天龍」。講真這是殊榮,白龍馬前身是一條小白龍,因觸犯天條被罰下天界,觀音菩薩普度眾生,讓小白龍立功贖罪做了唐僧取經的腳力。取得真經後,白龍馬功德圓滿被如來在化龍池裡恢復了原形,白龍馬脫胎換骨由一匹馬恢復到原來龍的形態。
  • 廣西南寧老農自學養殖山瑞鱉致富 不拒絕同行「取經」
    廣西南寧老農自學養殖山瑞鱉致富 不拒絕同行「取經」2011-09-09 14:37:00  水產養殖網    從不拒絕同行「取經」  接受採訪過程中,李文升家中的電話不時響起,來電者有的是來訂購龜苗鱉苗的,也有人是來諮詢養殖技術的。農老闆是老李的同行,他是2004年在吳圩搞養殖,碰到問題也經常向他請教,「每次向他討教,他都很熱心地指導,能幫的都幫」。因為南曉臨近欽州,不少欽州的養殖戶也都對李文升印象深刻。
  • 《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香港導演拍的孫悟空都不好好取經
    說到這香港導演拍的孫悟空的故事,閱片無數的有些觀眾,也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香港導演鏡頭下的孫悟空常常都不好好的取經,都會在取經的路上發生點愛情故事。這部《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就是鮮明的代表。這部《大聖之淚》,這個淚不是三打白骨精時唐僧把孫悟空趕走,孫悟空難過的淚。而是孫悟空為一個美女幸運星流下的不舍之淚。
  • AI的技術發展非常快 只有不斷進步才能跟上時代潮流
    打開APP AI的技術發展非常快 只有不斷進步才能跟上時代潮流 南京日報 發表於 2019-11-25 11:02:02 前天和昨天在南京大學舉行的「南京論壇 2019」上,眾多專家展開對話,為亞太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提供學術新見、理論前瞻和決策支持,為地方及區域的經濟增長、科技進步、文明永續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