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連續主動聲納技術可用於反潛和獵雷

2020-12-08 環球軍事

美國海軍潛艇上裝備的聲納都是最先進的

韓國"天安"號事件的發生,再次引發了各國海軍對潛艇等水下目標探測能力的關注。據外電報導,美國海軍為了加強反潛能力,準備在未來聲納上運用一種新技術,那就是連續主動聲納技術(CAS)。美國埃萊恩科公司正在開發的這種探測系統,可以不間斷地發射信號,聲納操作員也能同步聽到潛艇的聲音,從而使水面艦艇能夠更快地探測到敵艦艇。這種新型裝備會對未來反潛作戰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新華軍事專訪了海軍某研究所曹衛東研究員。

曹衛東:我也看到了該報導。聲納是英文"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譯音,漢語意即"聲音導航與測距"。後來,變成水下聲波導航與定位設備的簡稱。目前,幾乎所有水下聲學儀器和設備都稱為聲納。

由於人們發現了聲音在水中可以傳播,而且速度為每秒1435米。於是研究製造了聲納這種在水中發射聲波去控測目標的設備。當潛水艇問世後,聲納就成了主要的探測設備。海軍常見的反潛聲納有艦殼聲納、拖曳聲納、吊放聲納三種,其結構原理相近,只是攜帶者不同。艦艇上常使用艦殼聲納、拖曳聲納,而反潛飛機上常用拖曳聲納,直升飛機上常用拖曳聲納、吊放聲納。

潛艇航行有兩種狀態,一是在水面,二是在水面以下。當潛艇在水面航行時,探測它與探測水面艦艇是一致的,可使用雷達、望遠鏡等。但潛艇在水下航行時,探測起來比水面要複雜得多,常用的探測設備有聲納、噪音儀、聲納浮標、磁異探測儀、紅外探測儀等。在目前各國所使用的聲納中,以被動式聲納為主,就是依靠接收潛艇發出的聲音來探測潛艇。而採用連續主動技術的聲納確實是很大的創新。現在出現的這種連續主動聲納技術(CAS)使用的能量更低,更加的"環保",因為這種低能量聲納對水下鯨魚、海豚等生物的傷害較小。相對於現有的中頻主動聲納,CAS聲納更容易從海洋背景噪聲中分辨出潛艇等"非自然"物體的動作。

新華軍事:美國人稱,"在反潛戰中,這是一項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是一次飛躍,令我們能夠有效地定位和跟蹤對手。"是否說明美國又開始關注反潛戰了?

曹衛東:其實美國海軍一直沒有間斷對反潛戰的關注。他們艦艇上裝備的聲納都是最先進的。美國海軍"洛杉嘰"級核潛艇上裝備的是TB-23/BQ細線拖曳線列陣聲納系統。該聲納實質上是一個用長線連接的水聽器和防震隔離裝置,它能夠探測並跟蹤極低頻聲音,而普通的艦殼聲納是做不到的。用該陣列探測常規潛艇與核潛艇都非常有效。TB-23拖曳線列陣聲納通過絞盤收放,不用時,收在潛艇的壓載艙內,能夠在潛艇後部布放,長度約2570米。

而美國海軍新型攻擊核潛艇"維吉尼亞"級裝備的是輕型大孔徑陣列(LWWAA)光纖聲學傳感器系統,輕型大孔徑陣列系統是一套安裝在潛艇兩側的巨大的基陣,它為潛艇的作戰系統提供主要的聲納傳感器輸入。輕型大孔徑陣列取代了傳統的壓電陶瓷水聽器,它利用光纖和雷射技術把一個目標潛艇在水中的聲能量轉化為信息,使"維吉尼亞"級潛艇能夠識別和跟蹤目標。

新華軍事:聲納是否都是用於探測潛艇的?

曹衛東:聲納在海軍不僅用於反潛,而且還用於"獵雷"。比如英國海軍艦艇上裝備的2193型聲納,是一種高解析度寬帶"獵雷"聲納,因為使用了QinetiQ公司研發的一種新穎複合材料,該聲納不但可以探測普通水雷,還可探測隱身水雷。由於可以對水雷和海底巖石進行鑑別,所以寬帶聲納的回聲信號構成顯著提高了該型聲納在遠距離對目標的分類能力。

美國海軍也在研發水雷戰聲納,比如目前使用的AQS-20A聲納系統,它是通過將5個聲納傳感器集成在一個直徑21英寸的殼體中,因而能夠提供比一般的探雷系統高出3倍的區域搜索率。該聲納系統能夠識別沉底雷,探測、定位和分辨沉底雷、短索錨雷和懸浮雷。

新華軍事:根據報導,美方認為由於"電子和計算機的進步,連續主動聲納技術的可行性不再是問題。"你對它的前景怎麼看?

曹衛東:通過對軍用聲納研發使用的情況,我們看到了當代武器裝備發展的幾個特點:一是漸進性,新式武器裝備研究製造的過程在逐漸縮短,一種新裝備問世不久,很快就有了升級換代產品。二是武器裝備的對抗性越發突出,裝備在對抗中不斷發展。比如傳統聲納向水中發射脈衝信號,由於是種不連續的過程,脈衝間的空隙常導致探測不到目標。於是就研發連續主動聲納。當你研究連續主動聲納之時,對手也在研究如何施放幹擾信號等措施。所以遊戲規則並非單方面制定的,是對抗的雙方制定的。三是技術綜合性增強,不同技術領域的相互滲透更為廣泛。正如你上面提到的,"由於電子和計算機的進步,連續主動聲納技術的可行性不再是問題。"因為連續主動聲納技術對聲學信號的處理能力要求非常高。一種新裝備融入了多領域的技術,系統對抗將在未來戰爭中更加突出。

相關焦點

  • 幫助人民海軍補足反潛短板,反潛聲吶和反潛魚雷居然來自這個國家
    不否認,在反潛直升機方面,來自法國的「黑豹」和「海豚」確實對於中國海軍的反潛力量有所幫助。在反潛聲吶方面,法國的SS12型拖曳聲納,只不過這型全向中頻聲納,適合小型艦艇或中型艦艇使用,所以只裝在了一艘037型獵潛艇上。而真正幫助中國在大中型艦艇,在聲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的歐洲國家,則是另一個歐洲國家義大利。
  • 美探索將「褐雨燕」穿浪雙體船用於水雷戰(圖)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美國《每日防務》2004年4月5日報導,美國海軍水雷戰部隊正在進行裝備(小艇、直升機和無人機)和概念的研究、測試和演示,研究如何用「褐雨燕」號高速雙體船(HSV-2)幫助水雷戰部隊完成其使命。
  • 日本當年的山雲級反潛驅逐艦,關鍵技術全來自美國,專門獵殺潛艇
    在設計建造時,日本得到了美國的技術支持,甚至直接借鑑了美國二戰期間大批量建造的「弗萊徹」級驅逐艦的許多成熟技術。現在看起來,二者在艦體尺寸與排水量上頗為相似,全艦長114.9米,寬11.8米,吃水4米,標準排水量2150噸,滿載排水量3100噸。
  • 中國耗資20億建海底反潛聲吶網,美國核潛艇將無所遁形
    與傳統的海軍海底反潛監聽網絡以單純的聲吶基站不同。民用的海底觀測網的主要設備比較複雜,主要是地震儀、海嘯壓力計、溫度和鹽度儀,水聽器,洋流水流記錄儀等設備。能夠提供多種信息並能夠聯網監測。對於民用的研究效率比較高。但是單純監聽潛艇的能力不如軍用的那麼大。目前世界上最為龐大的軍用海底聲吶體系,是美國SOSUS蘇薩斯和考格薩斯系統,專門用於對付龐大的蘇聯海軍艦隊部隊。
  • 量子技術水下探測實力不俗,中國反潛力量或將遙遙領先,專家:載機平臺也很重要
    近些年來,我國特別注重在量子技術領域的研究,在我國科學家公布的消息來看,使用量子糾纏進行通訊,這種方式擁有著極高的效率,同時有現有通訊水平無法滿足的保密安全性能,這也被視為了下一代軍用通訊的利器,所謂量子概念就是物理量最小不可分割單位,儘管這一概念早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被提出,但是關於量子的大量利用和研究,直到本世紀才開始興起。
  • 美國這招真毒,在民用船隻上安裝「反潛聲吶」
    這也使得美國海軍的反潛任務格外複雜,美國甚至將日本海上自衛隊變成了自己在亞太地區最大的專職反潛艦隊,反潛算得上是美國海軍的當務之急了。在當時,美國海軍想出了這麼一個辦法來解決面對的危機。美軍在較為重要的海域鋪設了大量的海底聲吶,只要蘇聯的潛艇經過便會留下一定的聲納信號信息,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的情報分析人員可以根據以往截獲的信號來進行比對,可以較為清楚的獲得經過潛艇的詳細數據。雖然不能監控所有海域,但是重點部署也使得美國海軍抗打擊能力直線上升,至少不會被對手打個措手不及。
  • 雷射聲納探測技術研究
    傳統的二維聲納已經遠不能滿足人們對三維立體模型的構建,需要一個解析度更高、能夠清晰地看清地下水結構模型及目標的技術,從而為工程施工提供更多細節描述。雷射聲納技術是應用空中平臺垂直發射的光波傳輸到空氣和水的交接面上,進而測量水表面的振動速度,從而可以獲取水下聲場振動頻率的方法。由於水表面的振動會導致雷射傳輸路徑產生差異,進而會使雷射光束傳輸的長度發生改變變為都卜勒頻移。
  • 美媒稱中國利用量子雷達反潛,靠譜嗎?
    最近,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發表文章稱,中國利用量子雷達或量子通信原理研製反潛裝備。國內很多媒體在報導這件事,甚至很多人還添油加醋的大肆鼓吹。量子雷達或量子通信原理真的能夠用來反潛嗎?我國藍綠雷射反潛技術早就已經獲得了成功,何必再搞量子雷達反潛浪費資源呢?再說,量子通信技術用於反潛可行嗎?量子通信是雙向發射和接收光量子,而探測的目標是不可能給你發射量子信號的,只會反射量子信號,這樣跟量子雷達不就是一個意思嗎?
  • 海上無人系統——水面/水下航行器:新能力和新任務
    單程水雷反制採用拖曳聲納陣列來探測和識別水雷,然後通過一次性反水雷艇將其摧毀。幸虧部署了遙控「海狐」水雷摧毀艦艇(MDV),FAST也可以被考慮用於完成識別和排雷任務。這種情況下,掃雷控制是通過順路觀測的艦艇或獵雷艇與FAST之間的無線電鏈路,以及「海狐」母艇與FAST的臍帶式纜線來實現的,反之亦然。
  • 中國反潛直升機,不能再湊合了
    但在輝煌底下,有一塊顯眼的短板,這就是艦載反潛直升機。直-9C和卡-28艦載反潛直升機是驅護艦反潛作戰的關鍵一環。艦艇聲納尺寸大,理論性能好,但水聲性能難以避開本艦高速航行中的推進和波浪噪聲影響,停船在靜默中搜索則有很多戰術限制,不是總可以做到的。
  • 聲納造句和解釋_聲納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聲納(shēng nà)。 聲納參考例句: 1、潛艇裝備有靜音推動器,可以躲避聲納的探測。 2、這對潛艇規避對抗吊放聲納搜索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3、所有的模擬數據是在不同海況條件下用中量程側掃聲納系統取得的,並進行了數字量化和數值處理。
  • 冷戰禿鷲——淺談蘇聯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
    全新的核打擊平臺使得美國可以更「悄無聲息」的在大洋深處對蘇聯構成實質性的核威脅,其生存能力遠遠高於此前使用的戰略轟炸機和固定發射井/架。所以此時,蘇聯單純的「近海防禦」和「飛彈遠洋艦隊」的海軍發展策略受到了挑戰,遠洋反潛納入蘇聯海軍建設當中。
  • 水下核巨獸亮相,一次可齊射160枚核彈頭,威力比美國同型號還猛
    戰忽局編外原創近日,俄羅斯海軍期待已久的新型戰略核潛艇「弗拉基米爾大公」號終於交付,這是俄海軍955A 「北風之神-A」級核潛艇的首艇,是基於「北風之神」的現代化改造升級項目,雖然尺寸保持不變,但「北風之神-A」級新潛艇安裝有拖曳式天線聲納站,還採用了提高機動性和降低噪音等級的新設計
  • 為反潛,我國找到奇招
    該項目名稱為「觀瀾」,於5月在山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正式啟動。 據該實驗室網站稱,它旨在加強中國在世界海洋的監視活動。科學家們正在設計研究雷射探測衛星,其關鍵部件正在由全國20多個研究機構和大學開發。參與該項目的研究員宋曉泉表示,如果成功這一技術將使海洋的上層水域變得「更加透明」,甚至發生顛覆性變革。
  • 光纖水聽器:反潛偵聽的「水下長城」
    「光纖水聽器時代」已經到來 早在1937年,研究人員就發現了深海中存在著一個能讓聲波傳輸到更遠距離的「深海通道」。在「深海通道」和反潛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於1977年發表了光纖水聽器的首篇論文,開啟了屬於光纖水聽器的水下偵聽新時代。此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開始執行光纖傳感器系統計劃,光纖水聽器是該實驗系統的重要內容之一。
  • 美國海軍恢復開發自主制導水雷,強大制海封鎖、反潛利器
    Mk 60「捕手」自導水雷,成為了當時美國海軍反潛作戰、封鎖關節點的利器,到了2001年「捕手」自導水雷過時停用,美國海軍再沒有研發替代產品,一直到今天沒有再列裝自導水雷。美軍水雷計劃根據美國海軍2018年的計劃,2019年將邀請潛在生產商來參與研發,但是技術文件直到2020年初發布
  • 航空反潛——一場「水漲船高」的隔空較量
    岸基固定翼反潛飛機一般都是大型反潛巡邏機,大部分由民用客機、運輸機或轟炸機改裝而成,小部分為專門研發。它們具有作戰半徑大、控制海域廣、攜帶武器多等特點,既可用來攻擊遠洋深處的核潛艇,又能攻擊近岸的常規潛艇。如俄羅斯的圖-142M,美國的P-8、P-3C,法國的「大西洋」,日本的P-1等都是固定翼反潛巡邏機,它們是航空反潛裝備的主力。
  • 安裝國產AIP系統,測試美日反潛實力
    美國海軍航母艦隊規模如此龐大,這也使得美國海軍航空兵成為全球第二大空軍力量,規模和數量僅次於美國空軍。而像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和福特級核動力號這樣造價數十億美元的超級武器,可以搭載數十架各類型艦載機,基本上等於一個小國空軍的全部實力。除了航母本身以外,美國海軍還專門為前期配備了多艘護航艦艇,可以去執行防空、反潛和反艦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