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徐旭峰 上海文聯
最近「地攤」很忙。
城中文藝青年們聞風而動,無論拾掇藏品擺個攤,還是呼朋喚友逛個攤,都是值得拍條視頻發朋友圈的新潮流。然而,若論「時尚時尚最時尚」還要數咱們的老祖宗,你瞧,早在宋朝,人家就把「擺攤逛攤」這種市井活動玩得百花齊放、雅俗共賞了。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僅縱24.8釐米(下文簡稱《清明》),長度相比其他朝代也算不得長,然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世界範圍內的「大寵」。紅樓夢有紅學,清明上河圖也有「清明上河學」,在這張畫裡,有說不盡的典故,探不盡的謎團,挖不完的細節……
ROUND 1
「廣告鬥圖」誰最強?
從右邊抬轎的一隊人馬開始,出了村口,馬上就進入了市區商業街。街上各種招牌,有山牆掛彩旗的,有側立豎牌的,還有高級的燈箱廣告……即便是近郊,也是懸著條幅做著火熱生意的,難怪宋代的GDP會如此高。而這些各式各樣的廣告招牌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幌子。
大到旗艦店,小到路邊小攤,幌子上的招攬文字也是奇招百怪。
「趙太丞家」藥鋪,店裡夥計十分賣力地推銷自家商品或是藥品奇效,這廣告打得低調而華麗,似乎暗示了自己的人脈和實力。
不遠處的「孫羊店」幌子旁的肉鋪,屋簷上掛著「斤六十足」的價牌,他家是賣羊肉的,以「絕不短斤缺兩」作為賣點,樸素實誠中帶著一絲自矜——畢竟當時羊肉屬於肉類中的愛馬仕。因為宋朝地處中原,牧場資源稀少,連馬都要向契丹進口才夠訓練騎兵,更不要說用作食物的羊了,只有土豪貴族有實力享用。宋代人買肉,一般都是先不付錢的,「凡買物不上數錢」,切下的一份值多少就算多少(得者是數)。
大店佔領市口,小攤更不示弱,一家家的小攤,通常都是遮陽大傘一把,臨街設一小車,上面吊著招牌的標配,有「香飲子」「神課」「看命」「決疑」等,細節下文再說。
ROUND 2
宋代「酒吧」的統一LOGO
城內還有很多帶「店」字的招牌,比如「孫羊店」「正店」,有很多是賣酒的,這裡的酒店,和我們現在理解的酒店是一回事嗎?
那我們還要從這個「店」字說起。為招攬顧客,酒類商家們也是拼了命地放大招,但他們可就不能在招牌上鬥圖了。因為,北宋朝廷對酒類商家有統一LOGO的規範,一面青、白兩色拼布製成的旗幟。不論是大型的店家,又或者是村口小攤,都是如此的。如果你在宋代,一看到這種標誌,就知道是酒店到啦。
那麼,這裡的酒店和我們現在說的五星酒店是一回事麼?酒店和酒肆又有什麼區別?其實,文字的發展是很有意思的,西周至春秋戰國,乃至唐代,不管是「店」還是「肆」,手工業者都是在市場上列「肆」而居,列「肆」經營的。《論語》有云:「百工居肆,已成其事」。築城後劃出一塊地方,後列肆而成市,正如唐代的東、西市,便於城市管理——「買東西」「市井」的詞源便出於此。而存放貨物的倉庫則叫「店」。古人在市場管理上有一套非常科學的方式,後有了肆、市、店的區別,而到了宋代,已不再按過去的舊制設置東、西市了,取而代之的是擁有陸路和水運雙重交通優勢的、沿河沿路自然形成的新型市場布局和區域劃分,因此這幾個名詞也就幾乎可以互用了。
《清明》中還有一個「腳店」,莫非是提供足療MASAJI的地方?
想多啦!圖中的「腳店」,其實也是酒店的一種,發音上與「酒店」很相似。宋人對酒是出了名的愛,《水滸》中各個豪傑都是牛肉加酒的標配。圖中出現最多的便是酒樓和酒攤,也有各種「新酒」「小酒」「十千」等酒旗幌子,足可見在當時酒業的發達,同時也從側面反應北宋的糧食產量,有足夠多的糧食才可以拿來製酒嘛!
不過,宋代有專屬的釀酒部門,對民間的釀酒和售酒有著嚴格的管理。民間想私自釀酒,必須得到官方的授權,並要繳稅,所有的造酒者必須從官方購買酒麴。根據歷史學家統計,「正店」是官方授權許可的即可造酒也可售酒的商家,開封有七十二家正店專門造酒,然後批發給遍布城鄉不計其數的「腳店」,「腳店」是酒店系列裡最底下的一種,專屬服務百姓的下層小鋪,只能賣酒但絕不能造酒。每家「正店」都有各自的管轄範圍,且只在自己管轄範圍內經營酒生意,彼此不搶對方生意,若帶私酒進入其他「正店」管轄的範圍,將會面臨最嚴重的懲罰。因此,某一「正店」所管轄範圍內的所有「腳店」,若要從事酒生意,唯有跟本地區的「正店」接上頭。而「正店」所批發而來的酒,也都是本區域內的「正店」所釀製。
宋代極其重視酒務管理,酒肆雖多,但與歷朝歷代對酒的嚴格態度相同。《宋史》記載「自秦始,秦法,三人以上會飲則罰金,故因事賜酺,吏民會飲,過則禁之。」《清明》中,雖然飲酒、聚餐不斷出現在畫面上,但處處都恪守了北宋的規章制度,嚴格保持著聚飲不超過三人的規俗。從頭至尾的描繪,都是飲酒,而不是淫飲:中規中矩的社會風貌儼然呈現。
ROUND 3
十字路口的「網紅直播秀」
《清明》的每一寸都充滿著戲劇感,你看,船快撞上虹橋了,只見中年婦女拉著奶娃為核心,迅速充當著混亂場景中的指揮官,像這類極具魅力感的圖中人物不在少數。
在「孫羊店」幌子的左邊,據肉案左側巍然而坐的,就有一位滿臉鬍渣、比手劃腳、談興正濃的說唱人物。眾人圍觀,男士們冠冕堂皇地勾肩搭背,凝神而聽,連不問世事一心向禪的法師都被吸引加入隊伍。人群中還有一位身份並不低的仕宦,他手持團扇,以「便面」遮著自己,明確表明了不同於眾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足見這位說唱人的吸引度。這位說唱人物的語言顯然很有魅力,以至於店鋪右邊一位藏得很深的女性,忍不住半挑門帘向外探望,似在聽書,又似在借聽書為由,滿足對熱鬧市井的好奇心。
這說唱人物的社會角色到底是什麼呢?從裝束上,應該只是個平民,從畫面上很難判斷這位說唱人物是食客的即興表演,還是專制說書人。他到底在說什麼呢?整張畫卷唯獨這一處,張擇端花了筆墨,為什麼其他地方就沒有呢?張擇端的真實用意又是什麼呢?
其實,畫這樣一個人物在路口肉店招攬了數十位男女的圍觀,從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一個沿河而建的以運輸和市場為社會機制、以販夫走卒為主人公的新興市場文化。普通民眾,無論長幼尊卑,都可以通過汴河,通上善之門,融入清明上河圖所展示的社會。自古至今,十字路的結構一向都具備著重要的作用,疏通交通壓力,物資交換、商業吸引力和文化社會的凝聚點,甚至被當作獎懲資訊的傳播中心,以求收到最強烈的社會效應。清明上河圖中的十字路口,也充分表現這一特點。
這裡的十字路口似乎也即將面臨著一場事故:一位「騎手」即將與對面一輛四螺拉貨車迎面相撞,最左邊的騾子甚至還發出了嘶鳴聲,遠處的女孩拉著母親在回神張望這即將發生的一些,車裡的人充滿著緊張感,幾乎已經到了千鈞一髮的時刻,然而,周圍其他人並沒有發現!
ROUND 4
舌尖上的「飲子」
全民打卡的網紅
宋代的夏天和如今一樣難熬,沒有冰啤酒的炎炎夏夜最難將息,他們喝點什麼解暑?
眾所周知,古代沒有冰箱,夏天想要有塊冰,上一年冬天就得準備。我們可以在故宮中看到清代的冰箱,琺瑯彩的,很是漂亮,但壓根兒沒有冷凍功能,唯一的辦法只有挖冰窖。所以,北宋普通人如若能在盛夏吃上一碗蘇軾詞中的冰鎮糖藕(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這絕對夠他「吹」一年了。夏天一「冰」難求奇貨可居,這個習俗在宋朝之前已經有千年歷史,唐《雲仙散錄》載「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價比黃金啊,只為了吃的話,顯然也是很奢侈了。
不過,大冰塊稀有,碎碎冰咱也吃得起。北宋的街市上可以找到一種叫「澄沙糰子」或者「蜜沙冰」的冰品,翻譯成通俗話就是「紅豆刨冰」,這種冰品也是皇帝經常賞賜大臣的尤物。澆上蜜、放上豆沙的冰,用一隻素雅的宋瓷小盞盛著,想想就美滋滋!而這「蜜沙冰」還不算什麼,載於《西湖老人繁勝錄》中的「乳糖真雪」才是光聽名字就美到不行了——如假包換,北宋爆款!至於這款網紅甜品味道怎麼樣?據《本草綱目》記載:「以石蜜(原始的蔗糖)和牛乳、酥酪做成餅塊者為乳糖」,額……從這個配料表看來,似乎就是「大白兔」之類牛奶糖冰沙吧。
沿街小攤撐著的幾把遮陽青布大傘下,除了冰品,還有「飲子」,也是北宋流行解暑的「奶茶+涼茶鋪」,《清明》中就有多處。時人又稱「湯」或「湯飲」,多用花葉草藥、香料、水果加工成飲料,因為氣味清透香滑,還有「香飲子」的美稱。相比唐朝,宋朝的分類更細,不僅味美,發展更科學,還兼顧藥用保健和美容(並沒有)。品種多樣,夏日賣冷飲,冬天賣熱飲。宋人對飲子的製作可以說比我們目前熟悉的飲料要更為製作精緻、講究,也更加天然。這裡的「砂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就是用甘草、砂糖和綠豆熬成湯,等放涼以後再加進磨碎的碎冰……等等!這就是一碗升級版的綠豆湯啊!
「飲子」在當時有多火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老人還是孩童,不管貴婦還是民女,人人都愛它。「飲子」常被皇帝作為一種禮物賜給功臣將士——宋真宗召見晏殊,又是賜座,又是喝茶,最後還捨不得他告退,還給他喝湯飲,又送了很多讓他打包回家喝,你能看出來我對你有多好吧!
米芾給東坡送麥門冬飲子,東坡自己煎而成湯飲用;大V李清照還DIY自製獨家款「白豆蔻熟水」,不知道發個朋友圈又要收穫多少點讚……除了這些文鄒鄒的吃法,程顥的《食冰詩》更是直「食」冰塊,嚼冰塊(「車倦人煩渴思長,巖中冰片玉成方」),還被時人認為是醒酒、解酒的好辦法。時下,我們的冷泡檸檬水、薄荷水也算是北宋香飲子的一種。
ROUND 5
餓了麼?
「外賣小哥」和「外賣船」來啦
今人忙,古人也忙。一忙就沒時間出去吃飯,北宋範仲淹常常與同僚在驛站商討要事,他會提前在京城留下菜譜,到時間就會有飯館的夥計來送餐。宋朝做生意的人家,一般都在市場中的飯店中買好飯菜,帶回家吃,而不是親自買菜做飯(「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城市的餐飲業「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吃了一家的食物還不滿足,最好再來個隔壁老王的清汁田螺羹或者姜蝦,又懶得轉場,今天便掏出手機,叫個外賣,古人卻不用這麼麻煩,直接讓店家叫個「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的叫餐服務。請放心,宋代的食攤絕對乾淨衛生,汴京中,「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淨盤盒器皿,車簷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
張擇端還畫了幾個盤賣食品的小商販,這些小販的頭上或肩膀上頂著裝食物的盤子或盒子,用一隻手扶著,另一隻手拿了一個可以開合的支架。將支架撐開,安放在街邊,再將食盤或食盒放在支架了,便成了一個小小的街邊攤點。
去一些比較小的飯館裡吃飯時,菜單是在牆上的。據研究者稱,它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菜單,也是《清明》中唯一的菜單了。
「外賣小哥」不止出現一處,「腳店」店鋪旁邊還有一個,穿著店裡的圍裙,右手拿著筷子,左手拿著兩個外賣食盒,行色匆匆地走在街上。北宋的外賣盒精緻又考究,完完全全的貼心服務。溫盤,又稱暖盤,一種厚底、專門保溫的盤子,溫盤有兩層,雙層內中空,在盤幫頂測穿一兩個圓孔,以便注入熱水(類似孔明碗),從而達到保溫的效果。相似的用具還有溫酒壺、溫碗、溫盞、溫盅等「神器」,在北方宴會中好評如潮。在陝西黃堡鎮耀州瓷北宋就發現了執壺裝酒,配套溫碗溫酒;還有2004年在無錫鴻山鎮越國貴族的墓葬中,也發現了「溫酒器」。
現代的外賣小哥騎著心愛的小摩託穿梭在城市中,千年前的「宋式點餐」,除了步行和騎行包攬陸地上配送,水運業務也是發展趨勢,「外賣船」應需而生。吳自牧在《夢粱錄》裡記載:「船買賣羹湯、時果、酒水、菜蔬、雞鴨、海螺……及點茶,供茶果。」載滿商品遊走臨安城西湖之上的小船,顧客「下單」後,小船便在短時間內到達,提供顧客要的物品。一望無際的西湖中,幾葉扁舟穿梭其間,滿載各類吃食以滿足各位客人,細緻貼心,值得體驗!
宋代,遠比你想像要豐富得多,這裡,不僅有先進的酒莊管理,還有各色的冰品飲子,更有貼心的服務,而這些,也只是《清明》中的一個角,小小的攤位,平凡的人,帶給我們的,足以感動一個歷史。小中見大,因為他們,才有了社會的豐富多樣性和層次感。
作者|徐旭峰
文編|劉莉娜
美編|潘華佳
圖片素材來源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
視頻素材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鬥圖外賣直播帶貨?宋人的地攤熱了解一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