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而在我國了不起的航天事業領域中,也有咱嵊州人的身影!
他,就是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老一代科學家的傑出代表邢球痕。
前不久的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又恰逢他邢球痕90周歲的生日,航天科技四院專門為他拍攝製作了,專題電視片,以表敬意和祝福。
邢球痕,1930年9月3日出生,嵊州長樂人,是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的主要創始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四院原院長。
固體火箭發動機不僅僅用在軍事上,在航天技術上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我國從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邢球痕所在的科研單位參與了大量的研製工作。
邢球痕一直從事我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工作,為我國的飛彈研製、火箭發射等做出了重大成就,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邢球痕1952年被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錄取,次年進入學校的炮兵工程系固體火箭武器專業學習。
畢業後,邢球痕被分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發動機研究室工作。從此,他與火箭結下了一世情緣。
1959年9月,邢球痕作為組長承擔起固體火箭推進器的研製任務。當時正值國家困難時期,科研工作者的條件也非常艱苦,邢球痕一邊吃著野菜、黑饃,一邊幫助工廠看圖紙,解決關鍵性技術問題。他與同事們在堆積如山的各種圖表中「移山填海」,憑著紮實的學識和嚴謹的科研精神,發現了圖紙與工藝文件中的200多處錯誤,並一一記在小紅本上。
當他們向駐廠的前蘇聯專家反映時,「老大哥」才恍然大悟。邢球痕與同事們將錯處一一改正,保證了工廠加工產品所需。前蘇聯駐北京總代表聽聞此事後,驚詫於年紀輕輕的邢球痕竟如此精心鑽研,連聲讚嘆:「多有才華的年輕人!」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會堂召開「兩彈一星」功臣表彰大會,隆重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代表,在300多名胸前佩戴著大紅花的代表中,邢球痕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座。
當年,我國首次進行潛艇水下飛彈發射,某型號潛艇水下發射第一發試射整改後發現,還存在尾罩上的脫落插頭打擊發動機噴管這一隱患,現場又一時難以解決。
面對按時實施第二次發射且不帶疑點上天的軍令,邢球痕的大腦像計算機一樣高速運轉,他找到總指揮,提出發動機可以在最佳時間試飛。經過邢球痕一番自信地解釋後,總指揮才放心,總設計師也決定第二發如期發射,潛艇水下發射和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
我國「固體」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邢球痕不僅親歷,還是主創人之一。由他牽頭成功研製的大型發動機,為戰略飛彈的立項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已是耄耋之年的邢院士仍然關注航天事業發展,開展固體運載方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為航天夢、強軍夢、中國夢的實現奉獻餘熱,向著新的目標不懈登攀。正如他的名字「球痕」一樣,在宇宙的星球之間,誰說沒有留下他的深深足跡呢。
戎馬布衣,攻難克險勇登攀!祝邢院士身體健康,生日快樂,為了不起的嵊州人點讚!
(原標題《航天四院為他拍攝專題片!嵊州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剛過了90歲生日…》。編輯金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