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不過200餘年的美國,信筆塗鴉地製造出一個個「美式英雄」。但無論給祖先鍍了多少金,歷史風雨終歸會剝離出它那鏽蝕的本色來。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報導——
鍍金的謊言和造出的神
■鄭蜀炎
有一個成語叫「蓋棺論定」。可翻閱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前國會圖書館館長丹尼爾·布爾斯廷獲普立茲獎的著作《美國人》後,恍然驚覺:「蓋棺」與「論定」真還不是一回事。尤其是筆者讀書時記起蒙田的嘲諷之句:「人類肯定瘋了,他甚至不能造出一隻跳蚤,卻想造出成打的神。」想來,華盛頓算是美國人打造的一尊神吧。
說來和其職業還沾點邊,最先發起造神運動的威姆斯是個牧師,同時還是書商。威姆斯認定,美國人渴望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只要打造出來,就一定有市場開發價值。於是,他開始盡情地發揮想像力,編撰《喬治·華盛頓的生平事跡》。這本書1799年夏季寫完,當年12月14日華盛頓就去世了。威姆斯欣喜地寫信給出版商:「這件事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我們要做好事,宣傳他的美德。我們也將得到好報,就是——錢。」
這本書如願以償成為了暢銷書,就在威姆斯大賺其錢的同時,那依靠自由發揮製造出來的簡陋的神也開始了數百年的謬種流傳——如著名的櫻桃樹故事、印第安武士由仇恨變為頂禮膜拜的故事……
建國不過200餘年的美國,無法用《聖經》或者希臘神話、荷馬史詩等來塗飾撲朔迷離的前朝往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用符合美國標準的構圖,信筆塗鴉地製造出一個個「美式英雄」。比如,一位銀匠星夜策馬報信,打響了「萊剋星頓的槍聲」的傳說,已被學者證實無此實事,可據說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屬於「有用」的謊言,仍被作為信史塞給學生;再比如,女裁縫貝琪為華盛頓設計並縫製了第一面美國國旗的說法,學界早就認定為編造,可它依然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美國的教科書上……
一個叫詹姆斯·洛溫的美國教授從美國各州中學挑出12本常用的歷史教材,逐一考據比較後寫出了兩本書《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謊言遍布美國——我們歷史景點中的錯誤》。人們從中驚愕地發現,這些教科書「遠離歷史事實,進入了神話境界」,造假現象已然是一種體制性的存在。洛溫明確地告訴讀者:「教科書的作者們塑造了一個英雄的國家。這個國家與它的英雄人物一樣,完美而不帶任何瑕疵。不幸的是,在這種傳統的描述中,幾乎一切要麼是錯誤的,要麼是無證可考的。」
世界上沒有不堪回首的苦難,只有不堪回首的羞恥。無論給祖先鍍了多少金,歷史風雨終歸會剝離出它那鏽蝕的本色來。以種族歧視為例——1857年,美國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辯論審理,以7比2的投票結果駁回黑人奴隸史高特對奴隸主的上訴。判決書寫道:「黑人是財產而非美國公民,因而不適於《獨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概念。」1896年,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又以7比1的投票結果,判決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統的普利西「誤坐」火車上白人專用座位有罪。就連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包括華盛頓在內的許多美國名人,並未兌現給並肩浴血奮戰的黑人兄弟解放的諾言。反倒是英軍在敗退時,擔心那些幫助過自己的黑奴受到報復,很紳士地帶走了許多人……
據說在歷史中「留下一些戲劇性的情節」,是為了不讓學子的心靈過早地被掃興的史實攪亂。但我相信一位學者的話:無論一種理由聽上去多麼合理或正義,只要它試圖讓人付出扭曲真相的代價,就應當堅定地把它判為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