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旬,百味年華接到汪宗沂老人委託,為他編撰回憶錄。汪老曾長期在甘肅酒泉從事東風航天城的建設,多次參與 「兩彈一星」試驗。因為甘肅是我的家鄉,我為能夠參與汪老回憶錄的編撰工作感到十分榮幸。
汪老參與「兩彈一星」試驗基地建設,可以說是做足了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因為在前往甘肅酒泉之前,他聽過基地的孫繼先司令員的報告,知道甘肅酒泉基地建在大西北的大沙漠,長年大風沙,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裡無人煙,是個風吹石頭跑的大戈壁。抵達甘肅後,他和戰友們在十分惡劣的自然環境下,衝破重重障礙和阻力,投身於東風二號、東風三號飛彈的發射試驗,並親身參與、親眼見證了一次次試驗任務圓滿完成。
因為汪老講述的是發生在我家鄉的故事,讓我感到十分驕傲,也十分親切。雖然汪老曾說只求這本書記事完整詳實,文字修飾上不必過於講究。但我還是盡最大的努力,把這本書做好。
在汪老的回憶中有許多專業術語,比如「測控」「航拍」「攔截」「觀測搜索」等,如果讓汪老一一給我們講解,對於老人來說是一項辛苦的勞動。為了把事情寫得清晰明了,我就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學懂弄通後再做出一般讀者能夠看懂的文字表述。
在採訪中,汪老曾說起CCTV——4頻道曾播出過《兩彈結合風雲錄》的專題片,裡面有採訪他的內容。我就從網上找到了這個視頻,加班加點把全部6集都看完了,並把有關內容補充到汪老的回憶錄裡。比如,汪老說我國成功進行飛彈和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要比美國和前蘇聯的研發步伐快很多,但沒說出具體數字。我通過看專題片得知,成功進行「兩彈」結合試驗美國用了13年,前蘇聯用了6年,而我國僅用了2年。掌握並使用了這些數據後,汪老回憶錄中的這部分內容更加真實準確,更加有說服力了。
汪老的書中插圖較多,有260餘張,其中有很多是網絡截圖,不太清楚。還有汪老用於介紹家鄉濟寧時用的孔廟、孔子銅像的圖片,都是用手機翻拍的資料圖,不宜用於排版印刷。我和編輯部的排版設計人員又通過多種渠道找到質量更好的圖片,並經過進一步技術處理後替換汪老的原圖,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
我還同編輯部的設計人員密切協作,向他們介紹汪老回憶錄的主要內容、時代背景等方面情況,以便他們在封面、裝幀等方面做出最好的設計。我的心思就是:這本書說的是有關國之重器的事,是發生在我家鄉的事,我要把它做成一本精品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