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火星時代》向偉大的先驅者致敬,開拓視野的紀實戲劇

2021-01-08 俏妹娛樂

影評:《火星時代》向偉大的先驅者致敬,開拓視野的紀實戲劇

文 / 俏妹娛樂

再過20年後人類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我們這個世代會目睹物種的下一個繁榮紀元還是大滅亡?世界上有一群人正試圖解答這個巨大的疑問,而《火星時代》將會是未來的人們給予我們這個時代的稱號。

《火星時代》是由國家地理頻道制播的半戲劇半紀實類影集,影集時間軸在2016年與2033年之間跳躍,展示現代科技對火星殖民的想像,並以戲劇的方式畫出十幾年後的生存藍圖。無論你是否是航太外星迷,或對科技內容有無興趣,這部影集都是你該關注的精緻作品,因為它是一部既寫實又鼓舞人心的預言,我們將很可能在有生之年成為火星時代的一份子,或是將自己的下一代培養成火星殖民的先驅者。

在紀實方面的內容,《火星時代》從最早的月球探索開始梳理人類的太空探險歷史,一路介紹到現在最受矚目的SpaceX火箭計畫,從1969年成功登陸月球至今,已經過了半個世紀,為什麼人類還沒有成功抵達那個一直都是終極目標的火星呢?訪談的人物從NASA太空總署署長、絕地救援小說作者、打包去火星科普書籍作者、阿波羅計劃主導人、太空生活一周年計畫太空人到SpaceX執行長伊隆馬斯克,每一位都是對於人類殖民火星抱持無比信心與熱情的先驅者與傳教士,他們不僅身體力行追求科學極限的突破,也不斷透過各種管道讓大家看見殖民火星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如同曾經見證阿波羅計畫由盛到衰的羅伯特祖布倫所說,人類的太空探索成就在登月之時達到高峰,全世界的人們在阿姆斯壯的一小步下,看見了不遠的未來的星際殖民夢想。但這個夢在冷戰結束後瓦解,世界強權們不再注資「星戰計畫」,對外探索的渴望與航太科技的追求比不上穩定國際情勢與民生問題的重要性。可是當年見證輝煌的人們未曾放棄夢想,強大的驅動力使得民間出現許多研究殖民火星的組織,在美國官方NASA匱乏主導權力之時,凝聚人民的力量繼續推動時代的巨輪。

這個歷史架構成了《火星時代》戲劇部分的骨幹,2033年國際火星科學基金會主導著這項攸關人類命運的計畫,他們的一舉一動備受政府與民間投資者關注,許多場精彩的衝突辯論戲都是為了在眼前的現實利益與探索的可能成就之間權衡,非常貼切地模擬了現在世界各國為了環境與經濟發展衝突產生的糾葛。2033年的主角們是狄德勒斯號的太空人,他們是第一批火星殖民者,尋找適合的洞穴環境建立第一個大型工作站奧林帕斯城,作為新世界文明的起點。

在這個拓荒的過程中,有著模擬與現實間差異帶來的沮喪、眾多未能預期的大自然意外、極端環境下崩潰發瘋的團體悲歌,與在大局與個人間痛苦掙扎的領導困境。這些精彩的戲劇轉折不僅充滿張力,更都是歷史上經驗堆砌出來推測出的可能情況,每一次重大劇情之下搭配訪談名人的解說,讓劇情都更顯真實與衝擊性。因為無法承受無日照壓力與無法執行工作的空虛感,而迷失自我的保羅理查森博士,就是人類探險史上眾多失敗案例的縮影,他一個人的失控情緒幾乎毀了整個2033 年開始的火星計劃。

即便《火星時代》是以戲劇方式呈現這個危機,它仍舊像是目睹真實的太空任務失敗一樣令人恐懼,因為會造成失敗的人性因子,遠從1 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起就有繁族不及備載的紀錄。人們在科技上不斷地突破進步,卻永遠難以超脫本生物種的心理限制,以及人類組織中的根本性缺陷。《火星時代》收錄了阿波羅計畫中數次的失敗爆炸片段、太空梭計劃的重大意外,以及SpaceX的降落失敗片段,這些珍貴的鏡頭是最殘忍的警告,卻也是人類不甘於被自我缺陷囚禁的掙扎痕跡,每一個失敗後的寂靜無聲與成功的振臂歡呼,都將深深刻畫在觀眾的意識中,建造更堅強,屬於火星時代的新人類心理。

在眾多訪談片段中,最令人感到衝擊與感動的是太空一年計劃的成功,與SpaceX首次回收火箭這兩大歷史時刻。太空一年計劃是NASA為了測試人體在太空中飛行一年可能造成的影響而設計的預備計畫,替未來預計長達兩年的火星飛行旅程做準備。受訪的主角是美國太空人凱利,他有著拓荒者的英雄特質,冒著很可能再也回不來或是受到永久創傷的風險,和家人說再見,只為了能對整個偉大的火星任務作出實質貢獻。這些英雄們知道前面有許多殉難的探險者,但他們仍會義無反顧地一次又一次踏上徵途,直到能夠傳承任務的聖火給下一個人為止。

看過前人無數失敗教訓,卻不曾放棄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伊隆馬斯克。他與整個公司的人都和凱利一樣,深信自己的任務將會是推動人類歷史巨輪的重要動力,因此每一次火箭發射與降落的過程,對他們來說都如同世界末日的考驗一樣沉重-如果他們不能成功,也許末日來臨時就沒有備案了。《火星時代》分別擷取了SpaceX火箭在海上平臺降落失敗爆炸的片段,以及首次成功在陸地降落的片段做對比,讓我們都能親臨體會這些懷抱火星夢的人們最真實的情緒。伊隆馬斯克與他的工程師們在第一次火箭成功降落時,就像小孩們一樣興奮,從實驗室的監控臺衝出戶外親眼見證降落時的火光與聲響,那個瞬間的成就感,足以蓋過所有以前的質疑與失敗陰霾。

《火星時代》影集第一季刻畫最深的角色們是宋俊、宋荷娜雙胞胎與哈維爾狄加多。宋俊原本是在地球基地負責監控的人員,在成功協助狄德勒斯號組員找到屯墾點以後,一路升官成為基金會的秘書長,負責整個計畫的全局。宋荷娜則在指揮官班意外犧牲之後,成為總指揮,一路帶領大家拓展火星殖民地,繁榮了奧林帕斯城。這對雙胞胎一個是君一個是將,分別都面臨重大的危機,宋俊不斷地說服地球的人們支持計畫,不要因為短暫的失敗放棄,宋荷娜則維持探險隊士氣,並時不時地違反上級命令確保一切的犧牲沒有白費。在這對雙胞胎的戲份中,《火星時代》清晰地描寫了人與人的關係才是這種極端任務下最具挑戰性的事,就算每個太空人與分析師都絕頂聰明,只要組織出現零星的負面火花,就可能將整個任務燒毀殆盡。

第一季最後的高潮在沙塵暴結束後達到高峰,國際火星科學基金會無法承受電力設備損壞與人員犧牲帶來的悲觀情緒,要求計畫中止,迫使奧林帕斯城的擴建在尚未正式開始前就終結。但在火星上的戰士們不願意輕易放棄,他們持續探索可能的新事證來支持任務,最終在沙塵暴殘疾中找到了足以顛覆地球決策,甚至改寫未來任務藍圖的關鍵-火星生命體。在眾多科幻電影都以火星人或是火星怪物作為火星生命的想像時,《火星時代》從最具科學根據的可能性開始,以地球極地地區的環境作為假想,試推那些被冰封或是掩埋的火星生命,令人期待下一季會如何在外星生命體的議題上著墨。

《火星時代》在金獎製作人朗霍華的主理下,以嚴謹的考證呈現最具說服力的「時代劇」,雙主軸的敘事手法有條理而相輔相成,紀錄片中的種種歷史時刻,都強化了戲劇內容的層次感與真實性,仿佛我們真的已經在火星上殖民,只待開啟大規模遷徙的關鍵時刻。

- END -

相關焦點

  • 用影像傳遞敬意與感恩,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致敬時代英雄
    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眾志成城,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秉持著「重溫艱難時光,致敬偉大人民」的精神,創作團隊塑造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群像:有義無反顧上前線的醫務工作者
  • 《愛樂之城》是在向經典致敬,還是對經典褻瀆?
    「當我們談論致敬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寫下這句話的我,是在向雷蒙德•卡佛致敬麼?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讀到的影評文字開始湧現出一種對影片的情節與畫面的抽絲剝繭。這樣的影評要麼試圖一一指出影片中的畫面構圖是在向某部影史經典致敬,要麼卯足力氣去分析片中的細節實則對應了現實中的什麼。這種近乎於考證的寫法,最初我是樂於讀到的:畢竟間接起到了普及影史或其他(藝術)史的作用。可是隨著移動互聯的推波助瀾,這樣的寫法在不知不覺間變得像是一種解密競賽,看誰能發現影片畫面中暗含的線索。
  • 《火星救援》影評:一部前所未見的紀實科幻片
    文|韋其江  眾人翹盼的《火星救援》終於在25日登場,410萬元的午夜場成績讓《火星救援》不出意外地成為熱賣品。從市場走向來看,《火星救援》有望衝擊單周5億元的票房高點。值得一提的是,《火星救援》是今年進口分帳片的倒數第二部,在它之後只有一部《海綿寶寶曆險記》。作為好萊塢的扛鼎之作,在2015年總體分帳片票房慘敗給國產片的情況下,《火星救援》成了「救命稻草」。(11月27日《東北新聞網》)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擔綱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克裡斯汀·韋格等主演。
  • 遙望火星 | 致敬科學經典
    遙望火星 致敬科學經典8月2日7時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牛發動機開機工作20秒,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空間探測器是目前探測宇宙的利器,它用於飛往地外星球進行近距離觀測、就地考察甚至採樣返回地球,因而能獲得大量科學信息,幫助人類研究太陽系及宇宙的起源、演變和現狀,認識空間現象和地球自然系統之間的關係,並為人類今後開拓更為廣闊的疆域打下基礎。空間探索永遠充滿著風險與挑戰,更有新的奧秘等待解答。儘管宇宙探索的道路崎嶇不平,但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和利用太空的步伐永遠不會停止。
  •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
    女性日曆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五年前的今天,因其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已挽救上百萬人性命,大大降低了瘧疾致死率,點讚致敬!
  • 北極英雄,向壯麗的極地世界致敬
    北極英雄,向壯麗的極地世界致敬 2020-11-24 16: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群老英雄用歌聲向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這群老英雄用歌聲向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視頻來源:新華社遼寧分社、新華社中國搜索、新華社音視頻部聯合出品(02:58)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 名家視點|張幼琪:寫給歷史的時代報告·貴州地質紀實文學大觀
    著有《雲帆》《全球化視野下的網絡傳播》《神奇的喀斯特王國》《貴州、開發引出的考量》(合著)等。主編《我與貴州的故事一一貴州建省六百年文集》等。紀實文學,是以非虛構方式反映現實生活或歷史中的真實人物與真實事件,具有新聞性、真實性、文學性的文學作品。
  • 《在遠方》收官引發時代情感共鳴 成就現象級好劇
    致敬奮鬥的二十年小人物鑄就大時代電視劇《在遠方》的故事背景是從1999年到2019年的近二十年,這二十年是中國實現偉大發展的二十年。這些積極向上又接地氣的人物的奮鬥經歷,向大眾傳遞了新時代創業者不斷開拓,勇於思辨,堅韌不拔的卓越氣質,展現了中國近二十年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平民投身偉大的時代中激發的奮鬥精神。《在遠方》以為小人物的奮鬥立傳,深情地致敬了這個萬象更新的時代。
  • 《瘋狂的外星人》導演寧浩做客《今日影評》
    大年初一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而《今日影評》在新春之際,也推出「己亥新春五福」春節特別策劃系列節目。大年初一是奔跑福,新的一年人們是追夢者努力奔跑,而電影《瘋狂的外星人》中從天而降的外星人,也在一路奔跑步步高升。
  • 《自然》雜誌登影評引爭議 稱《地心引力》偉大
    先是因為它2013年11月20日在顯著位置發表了科幻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的影評,稱它「確實是一部偉大的影片」。這篇影評讓許多對《自然》雜誌頂禮膜拜的人士感到「震撼」,他們驚呼:《自然》上竟會刊登影評?還有人在微博上表示:以後我也要寫影評,去發Nature!一家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報紙也稱《自然》雜誌「從無影評慣例」。於是這篇影評被視為一個異數。
  • 學習關於時代的英語詞根,致敬偉大的時代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見證了新中國的崛起。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飛機,飛彈,高鐵,航天以及越來越多的made in China,世界離不開中國。這個偉大而美好的時代屬於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最偉大的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
  • 《流浪地球》撞向豆瓣,影評機制的鍋?
    二 豆瓣遇上《流浪地球》:火星撞地球 《流浪地球》目前在豆瓣的評分是7.9分,其實這個評分算不得高,但也不算低,從分數來看,豆瓣用戶總體還是持推薦的態度的。 可以說,此次豆瓣遇上《流浪地球》,堪比火星撞地球,雙方都承受了精神上的損失。 這件事算是告一段落了,但是筆者還想討論兩個問題: 第一,如何對待網絡傳言? 第二,豆瓣的影評機制能變得更好嗎? 三 如何對待網絡傳言:兼聽則明 網絡是把雙刃劍。這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本裡就教過的。
  • 製作世界地圖 大航海時代「北極海航線」開拓
    近日,由天戲網絡和光榮特庫摩聯合推出的全球第一航海力作《大航海時代OL》全新資料片「偉大航路」正式上線。在該資料片中,「世界地圖」之旅開啟,「北極航海路」也被正式開通,神奇的北極極光正等待著各位冒險家們去欣賞!
  • 《地心引力》導演:電影可能是向劉洋致敬
    《地心引力》導演:電影可能是向劉洋致敬 談及這種人物設定是否是向《異形》女主角致敬時,這位墨西哥導演反問:為什麼不能是向劉洋致敬?為什麼英雄的角色不能由女性來擔當?  記者:在電影上映之前,一些影評人評論說,《地心引力》的劇本出乎他們的意料。它就像是那種你用一個超長的長鏡頭就能完成全部拍攝的電影。你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這種風格的?你和霍納斯一起創作劇本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 致敬,中國科學家!
    胸懷祖國,他們不畏艱難敢為人先,他們開拓創新團結協作,他們淡泊名利甘為人梯,他們無私奉獻他們正在我們想像不到的領域開疆拓土他們是最美的科技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 精神燈塔點亮時代,年度盛典致敬楷模
    發布儀式以「光耀新時代」為主題,用紀實短片、現場採訪等多種形式,再現楷模們的真情故事,感人至深。「荊楚楷模」推薦評選工作自2014年啟動以來,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性、時代性的楷模,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榜樣的力量深深植入荊楚大地。
  • 向卡爾·薩根致敬
    他的研究重點為金星上的溫室效應、火星上的季節變化、原子戰爭所造成的長期環境影響、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外星智能生命探索等。他是宇宙生物學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之一,長期擔任康耐爾大學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碩士和博士生導師。卡爾·薩根還是偉大的科普專家和科學教育家。1980年,他推出電視片《宇宙》,引起強烈反響,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放映,觀眾達到5億人次。此片還獲得米·彼博迪大獎。
  • 《火星救援》影評:把科學思維置於先進技術之上
    作者:劉天亮  良好的科學素養,不僅意味著面向未來的視野,更意味著和自己的過去、歷史保持對話的能力  近期上映的《火星救援》,作為一部套路感很強的災難片,以《火星救援》為例,影片採用了絕境求生的情境設定,但對心理考驗和情感衝突毫無興趣,放過了許多展開戲劇衝突的機會,比如太空旅途上的情感糾葛、電車難題式的倫理衝突、技術思維與官僚政治的內在矛盾等,基本點到為止。因為,以科學的方式呈現科學的力量,才是這類電影的興趣所在。  儘管影片也把絕境中的樂觀當作一個賣點,但片中主角的插科打諢,和普通人理解的樂觀主義恐怕是兩個品種。
  • 全媒體時代 開拓詩歌新美學
    全媒體時代 開拓詩歌新美學 百餘名詩人、媒體人齊聚瀘州談詩歌與媒體融合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全媒體時代,詩人該如何創作出立得住、行得遠的詩歌?詩歌該如何更有效傳播?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7月6日,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和國際詩酒大會主辦的「新時代詩歌傳媒論壇」在瀘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