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天氣越來越冷,現在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已經能看到背著大包小裹返鄉的農民工,看到這一幕又想到了前幾年我在城市打工的場景。記得還在外打工時,每年最期待的事情便是到年底時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當時購買火車票還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有的時候接連幾天大半夜去火車站排隊才能買到回家的火車票。在買回家的火車票前,老媽總是叮囑千萬不要買逢八的火車票,在我們這裡有「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說法。
儘管在很多地區都有「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說法,但是很多人只是聽老人這樣說,具體的原因並沒有多少人知道。聽村子裡的老一輩的人們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說法,並不是說逢七出門和逢八歸家對家庭或個人有影響,而是老一輩告誡後代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訓而來,隨著時間的演變,很多人將這句俗語最原始的初衷忘掉,只剩下如今「迷信」的說法。
「七不出門」中的七指的是家庭生活必備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種物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管是富有的家庭還是貧窮的家庭,過日子都離不來這七種物品,並且還要每天為這七種生活物品所奔波。在過去通常是男人出門謀生活,而女人在家庭中負責照顧老小,所以「七不出門」是指男人在出門前一定要先將家庭所需物品準備好後再出門,而並不是像現在所說的逢七不能出門。
「八不歸家」中的八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出自《論語·學而》,是人生八德。之所以會有「八不歸家」是指男人在外,既要懂得這八個品行,又要嚴格遵守,如果不能遵守這八個品行,那麼就是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家人的表現,沒有臉面回家,所以便有了「八不歸家」的說法,並不是逢八不能歸家。
以上就是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意思,你對這句俗語是如何理解的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