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著問他,「還有機會再看見你考一次滿分嗎?」兒子想了半晌,然後認真地告訴我:「考了130分那天,我第一次被自己的動力嚇到了。」
四十歲生日的那天,我去參加了兒子的家長會。
全校前十,班級第一,語文129分,物理112,歷史生物滿分,化學就扣了一分...
還有,「數學:150」。
兒子在全市重點中學數學考滿分,我以前真的不敢想。
兒子是從班級中遊,一步步「爬」上來的。
回想起他數學第一次考130的那天,我就知道,全班第一,早晚是他的。
回想起來,兒子的逆襲從數學開始,也是數學給了兒子信心。他班裡的其他學霸,也無一不是數學上的「天才」。
這讓我意識到,當初先幫兒子從數學「對症下藥」,然後著重培養他的學習動力,我的選擇沒有錯!
下班了,來聊聊我的心路歷程吧。
01每個學霸,都首先是一個數學「天才」
兒子成為學霸的第一步,就是把數學玩轉吃透。
但曾經的他,一寫數學作業就跟我抱怨:「噁心,想吐!」
兒子上初二的時候,數學是他的累贅,特別是新學的一次函數和幾何證明,簡直是同齡孩子的噩夢。
計算不準,邏輯差,不認真審題,不會做總結,這都不算毛病。最可怕的是,他有時候題都不讀就開始寫!
每次見他這樣,我都一把抓住他的手:「寫啊!繼續寫!題都不讀你寫什麼?」
我發現很多孩子都這樣,做題很快,看著反應迅速,其實根本不思考,腦袋裡一點貨沒有,還半瓶晃悠!
我每次一給他講「沿著AC勻速運動」的意思,不等我把話說完,他就急忙說「我懂了」,我一問,他又說不出個一二,每次都這樣。
愛賣弄,沉不下心,對學習三天熱血,特別是對數學,這就是初中生的通病!
68分,49分,70分,兒子的成績就像藍天上漂浮的風箏,讓人一直放心不下。
有段時間我甚至懷疑,他是不是真的很笨?
函數,模型,全等,圖像,證明,真有那麼難嗎?
痛定思痛,看了很多教育文章以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
02「知識交給老師,但能力必須留給家長」
上面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分割學習法,這是教育家黃偉強主張的學習觀念。
他把學習分割成了「輸入」和「輸出」兩部分,主張各司其責:輸入,是老師的工作。而培養孩子輸出的能力,則是家長的任務。任何一方沒盡到義務,都會讓孩子的學習系統出問題!
很多孩子白天學習認真,寫了很多字,筆記長篇累牘,但沒在課後「銜接段」好好消化知識,光輸入,但沒有吞咽的能力,家長平時忽視學習動力的培養,孩子不知道落到紙面上輸出,到頭來還是白學。
所以,下面這幾類孩子,常常不會成為學霸:
1.努力夠了,自己也愛學,但是成績平平。
這類學生大多做題方法不對,刷題量夠了,自己也不討厭學習,但問題在於沒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
平時做作業很輕鬆,難題看了答案也都能看懂,但是缺乏「深究」——
他們更像是在「背題」,像是機械性堆積知識點,而不是針對考點見招拆招,學習效率很低。很多考點明明不是重點,或者明明已經爛熟於心了,可是為了完成作業,他們還是浪費時間在寫,而在家長眼裡,這樣的孩子反而是「努力」的代名詞。
初二數學最難的考點是什麼?當然是函數了。
函數的考點,說白了只有那麼幾項:圖像,平移,關係,待定係數法和應用大題,只要吃透了一次函數的內在邏輯,理解了相互之間的關係和互相表述,就不會成問題。
可是,這種融會貫通的能力,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家長都忽視了,所以孩子每天的學習內容都是割裂的,他還能考好嗎。
換句話說,現在很多家長過於重視「解題」能力,而忽視了「學習」能力。
(這裡提醒一下,碰到函數題,家長一定要嚴格要求孩子畫圖,光靠想,真的效率極低!)
接著往下說。
2.孩子平時作業準確度很高,但一到關鍵時刻就不行
很多孩子每逢考試就發揮失常,原因在於,他們缺乏「輸出能力」。
平時小考成績好,看不出問題,這是因為題基礎且簡單,沒有變通,老師出題也是照顧後面的人,但大型考試就不是這樣了。
「平時考驗記憶力,大型考試要靠思維能力和知識庫的提煉。」
比如初二數學應用題裡的路程相遇,和幾何計算裡的動點/雙動點,這類題題幹很長,看著很嚇人,有些甚至還跟函數「勾結」在一起,但把條件一個個列出來,動用知識庫去分析考點,會發現其實就是簡單的函數題:
建立好模型,掌握動點的軌跡和條件,注意分析線段與點之間的影響,自然就會研究出這一類問題的通用解法。
那為什麼很多孩子一碰到新題就懵了?
因為他缺乏學習動力,只顧著解決眼前的問題。沒有變通能力,做完題不思考,不去想解法是如何誕生的:「為什麼要在這做輔助線?」「為什麼要設它為x?」
下次換個考法,換一種表述,把1/2換成sin30°,他還是不會。
所以我一直覺得,兒子能夠成為學霸,離不開我對他學習動力的培養。
03差生逆襲,前期靠努力,後續靠動力
「為什麼孩子很努力,但成績還不行?為什麼孩子很聰明,但成績就是差?為什麼孩子不玩遊戲,沒有手機,可成績仍然倒數?!」......
黃偉強老師講,現在的很多家長,都陷進了「唯結果論」的大坑:
孩子成績好就無視問題,成績下滑才傻眼,之後惱羞成怒,責怪孩子成績差,罵孩子,催他學習,花錢買練習冊,報高價輔導班,請最好的老師...
然而,這其實是最捨本逐末的。
所以(敲黑板),我想告訴看到這裡的家長們,想讓孩子成為中等生,一定要讓他努力,但是再往上,僅僅努力是不夠的。
學習騷操作之:「學習動力>一萬塊的輔導班!」
「教育是點燃一盆火,而不是潑出一碗水」。在黃偉強的教育脫口秀裡,他把學習動力比作「煽風點火」:
為什麼好多孩子明明已經足夠努力,家長也身心俱疲,該用的方法都用了,可就是不見效呢?問題就在於,孩子自己不想學。
還是以數學為例,就算是最負責最認真的老師,也無法把所有考點都講給你。那麼這些書本沒有,老師不講,但考試會考的知識,到底誰來講?
當然是孩子自己了。
換句話說,初二三角函數的值和對應關係,一次函數圖像,這些「隱藏考點」,教材上一個字沒講,純靠孩子自己積累。如果孩子沒有主動力,缺乏內驅力,遇到問題不去想「捷徑」,自然就不會下意識去背那些值和對應關係,等到考試自然就少了不知道多少「後門」!
04一路走來,對兒子學習動力的培養,讓我受益匪淺。
比如今年山東高考狀元,數學150分的孟令昊,他就特別看重學習動力。他說自己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作業的前提,就是擁有一份高度熱情,高度自律的內在動力。
他的媽媽也說,「他一旦進入狀態,他就會投入全部動力。學習動力,這是非常可貴的品質!」
看著兒子的成績單,我感慨萬千。
兒子能夠逆襲成為全班第一,全校前十,這和努力分不開,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孩子自己想學。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兒子擁有,而大多數孩子沒有的那份不服輸,敢挑戰,目標明確,態度堅定的內動力。
哈佛商學院的柯比教授也認為,以傳統的方法去學習,是一個迅速減值的過程;而以學習動力去獲取知識,則是不斷增值的過程。
刷題,補課,這些都是能夠幫孩子提升成績的辦法,但是提升永遠是小幅度的修補,不幫孩子點燃內心的渴望,孩子必然不會真正躋身進學霸的行列。
內心擁有無盡的力量,這才是學霸。
作為「超懂初中生」的教育家,黃偉強老師的【引爆孩子學習力】系列課程讓我和兒子發現了成為學霸的「剛需」,讓兒子學習有規劃,時間觀念與學習態度明顯改善。時間表+專項答疑+家長互動+監督打卡的模式,讓我獲益良多。
在這裡,和我一樣找到教育方法,不再焦慮發愁的家長有很多很多:
來自武漢的張媽媽激動地反饋:「孩子變化極大,就像換了個人,學習熱情擋也擋不住!」
上海的何媽媽也在群裡說:「孩子願意放下手機,不再激烈對抗。」
蘇州的趙媽媽在學習之後,不再焦慮,不再盯著孩子,孩子的作業速度提升一大截,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加親密了!
杭州的李媽媽非常激動地和我們說:「我幫兒子找到了最初的夢想,有了目標的兒子,動力十足!」
來自泉州的周媽媽說:「孩子變得學習主動了,不再亂發脾氣,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好,感覺非常好!」
還有媽媽非常高興地和我們反饋說:「這段時間,孩子看到我在改變,他也在努力改變,對學習越來越有動力,自己也越來越自信!兒子特別喜歡老師!」
除此之外,在這裡成長、改變,繼而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學習更有動力、有目標的家長還有很多很多。
為了真正幫到家長們,我們邀請腦潛能導師黃偉強和幾十位家長深入對話,研發尋找到了激發孩子學習內在動力有實效、能落地的辦法,那就是訓練營模式!
我們採用訓練營的模式,就好比給你配了一個隨身教練!
>>有人給你制定練習計劃,每天陪伴你一起實踐;>>你能看到教練怎麼點評不同人的動作,以此來糾正自己;>>練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得到反饋指導;>>還有很多夥伴家長一起互相支持、打氣,不再孤軍奮戰!
事實上,家長稍下功夫,就能把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
學習,就是成長為一個更好的父母的有效途徑!
請關注我,獲取更多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