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副教授大衛·法伊根鮑姆(David Fajgenbaum)患上了一種罕見的致命疾病——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Castleman disease)。
此後的三年多時間裡,法伊根鮑姆曾多次瀕臨死亡。為了自救,他發明了一種方法,最終從成千上萬的藥物中找到了挽救自己生命的藥物西羅莫司。這段堪稱傳奇的經歷,也讓他成為了研究這種疾病的「領軍人物」。
「截至今天,我已經有六年半沒有復發了。」近日,法伊根鮑姆博士接受了紅星新聞的專訪,講述了自己做這項工作的初衷和願景。「我想把我們在卡斯特曼病的經驗帶到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鬥中。」
法伊根鮑姆在住院期間與父親的合影 圖據CNN新聞
今年來,法伊根鮑姆博士帶著自己的團隊投入了一場新的戰鬥之中——尋找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法。身為一名免疫學家,他希望借鑑自己發現西羅莫司的經驗,找到可以重新利用的舊藥物來對抗新冠肺炎,而這也已成為了一項全球性的當務之急。
據悉,迄今為止,法伊根鮑姆博士的團隊已經研究了14000多篇關於如何治療新冠感染者的論文,他們的貢獻對全球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以及正緊鑼密鼓研究著新冠病毒的科學家都產生了影響。
患罕見病數次瀕死 舊藥新用成功自救
2010年,還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就讀的大衛·法伊根鮑姆突然因身體狀況急劇惡化住進了醫院,然而在整整7周的時間裡,醫生也沒能診斷出病因。直到不久後病情第二次發作時,他才被確診患上了一種罕見疾病——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這是一種罕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結細胞過度生長,導致免疫系統失控。
「我看到一項研究,基本上80%的患者在確診後都活不到兩年。而這種疾病如此致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醫學界對它知之甚少。」法伊根鮑姆說。
在此後三年多的時間裡,他曾4次瀕臨死亡,每次病情復發,都會引發體內的細胞因子風暴,導致多器官衰竭危機生命。醫生只能通過高強度化療,一次次將他從死神手中拉回,有一次醫生甚至認定他沒救了,家人也在病床前為他舉行了臨終儀式。但幸運的是,每一次法伊根鮑姆都挺了過來。
大衛·法伊根鮑姆 圖據CNN新聞
但法伊根鮑姆從未放棄過拯救自己。「在我與這種疾病的鬥爭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他說道。「那是在我第四次復發後,當時我得知沒有更多的治療藥物在研發中,如果我不參與研究,就沒人去搜尋可以拯救我生命的藥物了。於是,我從寄希望於治療能成功,希望有人能找到一種藥物,變成了將希望付諸行動,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對抗這種疾病。」
於是,法伊根鮑姆創建了卡斯特曼病協作網絡(CDCN),號召醫生、科學家和患者尋找治療方法。通過網絡聯絡了全球上百名研究人員,藉助眾包效應列出了可能的病症研究清單,然後排出優先順序。同時,他將目光優先鎖定在美國食藥監局(FDA)已經批准的安全藥物的重新使用上。
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合作夥伴的幫助,法伊根鮑姆逐漸鎖定了一種已經可用的免疫抑制劑西羅莫司上。「這種藥此前完全沒有用來治療過卡斯特曼病,於是我決定在自己身上試驗。」他告訴紅星新聞。「事實證明,我做到了。儘管仍然需要輔助治療,但到今天為止,我的病情已經6年半沒有復發過了!」
值得一提的是,法伊根鮑姆自創的協作網絡可以應用於幾乎每一種疾病。他介紹說:「這其實就是解剖一種疾病的過程,尋找可以重新使用的藥物,然後追蹤它們是如何工作的,進行臨床試驗,這正是我們所做的。這種方式幫助我活到了。」
成功抑制體內細胞因子風暴的經歷讓法伊根鮑姆在這方面有了獨特的見解,而細胞因子風暴正是新冠肺炎的致命因素之一。他告訴紅星新聞,自己能活下來,就是因為舊藥新用,「而現在我們希望用同樣的方法來幫助解決新冠肺炎的治療。」
在新冠疫情暴發後不久,他決定運用自己在免疫系統研究和尋找藥物新用途方面的專業知識,建立一個中央資料庫,用於識別和跟蹤治療新冠肺炎的現有藥物。
「大海撈針式」的數據整合 建立治療資料庫
目前,法伊根鮑姆的實驗室開始將所有資源用於幫助醫生抗擊新冠疫情。自3月13日以來,他從未踏出自家門一步。除了吃飯、睡覺和照顧女兒之外,他每天的時間都泡在書房裡,與團隊一起緊張地開展著工作。
「每當我觸摸到我胸部的注射口時,我就會想起自己遭遇的細胞因子風暴。我非常希望能像卡斯特曼病那樣解決新冠肺炎的問題,對此同樣有著緊迫感。」他說道。
實驗室原本的13人團隊遠遠無法滿足龐大的工作量需求,於是他又招募了數十名其他同事和志願者加入其中。目前,他每天都會在書房裡工作14個小時以上,帶領所有人一起「大海撈針式」對迄今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所有藥物進行系統評估,希望能儘快找出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
自從疫情暴發後,法伊根鮑姆的團隊一直忙著查看治療數據。他們將研究中的數據製成表格,並上傳到CORONA資料庫 圖據CNN新聞
法伊根鮑姆表示,迄今團隊已經研究了14000多篇關於如何治療新冠病毒患者的論文,並將數據的分析信息整理上傳到他們建立的一個名為「新冠肺炎適應證外及新製劑註冊表(簡稱CORONA)」的資料庫中。
這等同於醫學期刊上所有可用數據的中央存儲庫,這些數據涉及到迄今為止遏制疫情所使用的所有療法。而這些信息能有效幫助各國醫生治療患者,並告訴研究人員該如何進行臨床試驗。基於這個資料庫,法伊根鮑姆的團隊在5月份的《傳染病與治療》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新冠肺炎治療的系統綜述。
由於疫情蔓延的速度,以及全球科學家的科研進度,維持CORONA資料庫是一項巨大的工作。「我們雄心勃勃的目標就是開始這項工作。」法伊根鮑姆說道。「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我們都在竭盡所能。將數據輸入資料庫是第一步,然後我們必須尋找模式,以表明某些東西可能起效或不起效。」他說道。
研究團隊正通過視頻電話討論了新冠肺炎的治療數據 圖據CNN新聞
但CORONA資料庫的存在並非是為了找到一種神奇的萬能藥物,而是幫助醫生設計更好的臨床試驗,從而在藥物製劑和個體生存之間建立真正的因果關係。在這場與新冠病毒的戰鬥中,法伊根鮑姆希望CORONA能為前線醫護人員提供幫助,以便他們更清晰地了解如何打擊新冠病毒。「如果不跟蹤針對敵人的武器,就很難打贏一場戰爭。」他說。
新冠影響人類方式複雜 鎖定特定藥物很難
除了海量的工作,法伊根鮑姆的研究團隊在鎖定特定藥物的工作上也遇到了瓶頸。
在對數據的首次分析中,該團隊回顧了截至2020年3月27日發表的2706篇相關期刊文章。結果只有155項研究符合研究小組納入進一步審核的標準,這些標準包括隊列規模、研究性質和研究人員選擇的調研截止點。
「這令人沮喪,因為我們想要一種對每個人都有效的藥物,」法伊根鮑姆說。「但這並沒能如願,因為新冠病毒影響人類的方式要複雜得多。」
他表示,首先考慮的第一個關鍵問題是,新冠肺炎患者的經歷各不相同,這無疑讓研究人員很難鎖定一種特定的治療方法。例如,在使用藥物的時間、感染個體的嚴重程度以及病情發展的階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而這些變量任何一個發生變化都可能導致原本有效的藥物失效。
7月17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對於使用有創呼吸機的患者,可降低其死亡率,但過早用藥可能會帶來風險 圖據網絡
除此之外,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將不同研究的拼圖拼湊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治療方案。由於每個研究的設計不同,一個數據集不一定能準確地嫁接到另一個數據集上。在大多數新冠患者最終都得以好轉的情況下,這一點尤其棘手,很難分析出某一特定藥物是否有效並挽救了生命。
令人慶幸的是他們的工作並沒有白費,由於患者數量龐大,團隊依然從臨床數據中發現了一些值得參考的結果。比如,發生嚴重細胞因子風暴的新冠患者可能更需要靶向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而那些細胞因子風暴不太嚴重的患者,則可能會從增強免疫力的藥物中受益。
此外,除了用於增強或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外,另一類主要治療新冠患者的藥物是抗病毒療法。法伊根鮑姆解釋道,各種抗病毒藥物都能產生「病毒級聯反應」。有些是通過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有些是通過阻止細胞內的複製,其他抗病毒藥物則作用於細胞和病毒之間。
根據他們的研究,抗病毒藥物洛匹那韋和利託那韋的聯合治療是迄今為止發表研究最多的新冠肺炎治療方案。緊接著,是皮質類固醇。在閱讀了關於類固醇地塞米松的研究後,法伊根鮑姆特別興奮地說:「這是一種已經存在了60年的廉價重新利用藥物。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所在。」
在團隊的電子表格中,地塞米松就像一個燈塔般的存在。「我們建立CORONA資料庫就是為了幫助發現像地塞米松這樣的藥物。」他向紅星新聞表示。「我們希望找到更多具有類似效果的藥物。」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徐緩
編輯 張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