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但是如果你把末日機器當作秘密,那它就什麼用都沒有了。為什麼不讓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存在呢?」
——《奇愛博士》
1985年,憂思科學家聯盟的前執行理事丹尼爾·福特(Daniel Ford)出版了研究型著作《核按鈕》(The Button)。這本書的標題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有多少只手控制著核武器發射按鈕?福特沒有得到任何官方解釋。果真如許多人猜測和邏輯推理的那樣,存在核武器使用權層層下放的情況嗎?裡根時期負責指揮控制系統的助理國防部長唐納德·萊瑟姆(Donald Latham)告訴福特:「呃,應急計劃的確存在,但是這個問題我真的不能跟你聊。」這就是福特從五角大樓得到的全部回應。後來,福特引用了見多識廣的澳大利亞防務專家戴斯蒙·鮑爾(Desmond Ball)給他的評論:「這可能是所有秘密中保守得最嚴的一個。」
從戰爭一開始就摧毀敵方指揮中心,再沒有比這更能夠阻止「成功談判」的行動了。我們該找誰去「談判」?為了讓敵人能夠繼續控制己方武裝的行動、實施達成的「協議」,或是結束其攻擊,我們應該避免打擊哪些目標?我在1961年就提出了上述問題,它們的內在邏輯恐怕從來沒有被戰略空軍司令部接受過,更不用說霍洛威將軍了。福特進一步引用了這位將軍於1980年寫下的備忘錄:「必須把全面破壞敵方政治和軍事機關作為首要目標。無論是首先發動打擊還是回應蘇聯的攻擊(假設為核反擊),這一目標都是絕對優先的計劃內容。首先發動打擊將使我方獲得極大優勢,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破壞對方的最高政治軍事控制系統。」
顯然,這一計劃得以成功的前提是蘇聯沒有像美國那樣下放核武器使用權,在最高指揮中心遭到打擊時無法發動毀滅性反擊。霍洛威信心十足地認定,蘇聯人在核武器授權問題上會比美國人更保守:「我相信蘇聯繫統採用的是集中控制方式,因此如果能夠重創其指揮控制系統,就有可能嚴重降低其核戰爭和其他戰爭行動的效能。重創蘇聯指揮控制機關將是困難的,需要比現在投入更多的情報支持(更好的偵察和秘密滲透),但它是能夠達成的,而且必須達成。戰爭的目標是確保生存,而這是唯一的辦法。」
也就是說,在前任戰略空軍司令部指揮官及其他人看來,敵對行動開始後立刻對蘇聯指揮控制系統實施「斬首」,是為了儘可能癱瘓蘇聯核力量,從而使美國在戰爭中倖存。而且他們相信這是唯一能夠實現生存目標的辦法。除此之外的所有戰略都被(從現實角度)視為「無法取勝」甚至「無法生存」的選項。然而,為了制訂應對最壞情況的計劃,也為了給海空軍爭取預算,讓他們能夠用精確飛彈在一場熱核戰爭中實現幻想中的「勝利」或「生存」目標,即便避免「註定毀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刻也成了具有無可抵抗吸引力的虛妄。
隨著冷戰的結束,美蘇的戰爭計劃制訂者、戰略分析人員獲得了公開互動的新機會。布魯斯·布萊爾(Bruce Blair)曾經擔任「民兵」飛彈的控制軍官,後來成為研究指揮控制問題的專家。根據他的報導,蘇聯人當時已經針對美國的「斬首」威脅做出了回應。他們設計了一套複雜的系統,確保在莫斯科指揮中心被美國摧毀的情況下仍然能發動反擊。這套系統的代號是「圓周」(Perimeter),還有一個來自俄文短語的非正式名稱「死手」(Dead Hand)。如果莫斯科遭受核打擊,遠離首都的深層地下指揮中心的低階軍官就會監測到地震波、電磁波、紅外線、核輻射等證據,還會發現同莫斯科的雙向聯絡完全中斷。在這種情況下,指揮中心的軍官有權發射具有通信功能的洲際彈道飛彈。這些飛彈能夠向其飛越的所有己方飛彈基地發出「發射」信號。通信飛彈不僅嚮導彈基地的軍官發送授權指令,實際上還會繞過軍官直接發射飛彈。
在該系統的早期設計中,應急火箭在收到來自莫斯科的信號之後會自動發射,不需要各飛彈發射場的人員做出判斷和幹預。換言之,這意味著末日機器的最終全面實現,也就是赫爾曼·卡恩在《熱核戰爭論》中推測、設想過的裝置——擁有超強毀滅能力的終極威懾手段,並且因自動控制而具備很高的可信度。這套系統究竟處於持續工作之中,還是在更可能受到攻擊的危急時刻才會啟動,目前仍然未有定論。但是它肯定在冷戰結束後得到了現代化升級,並且至今仍然存在。
只有若干城市幾乎同時發生核爆炸的情景,才能觸發卡恩設想的自動化末日機器。然而「圓周」系統只需要莫斯科遭襲這一個條件就能被激活。在「圓周」系統開始服役的時候,人們對核冬天效應才剛剛有所了解。這意味著只要莫斯科發生一次爆炸,核冬天就將無可避免地降臨人間。
庫布裡克的《奇愛博士》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在電影中,由於中隊指揮官的非授權行為,一架美國空軍的B-52轟炸機準備對蘇聯目標發動攻擊。蘇聯領導人告訴美國總統,如果無法成功召回這架已經上路的轟炸機(無法召回這點和戰略空軍司令部的真實行動計劃是一樣的,一旦轟炸機得到出擊的命令,包括總統在內的任何人都無法將其召回),落下的美國核彈將會觸發蘇聯境內的自動末日機器,全世界的生命都會因此被摧毀。蘇聯領導人聲稱,部署末日機器的原因,就是為了在蘇聯指揮機構被美國摧毀後,讓美國也遭到自我毀滅。來到戰情室的蘇聯大使一邊充當美蘇領導人之間的翻譯,一邊告訴美國人末日機器的事情。奇愛博士向他指出,如果蘇聯想用末日機器當作威懾手段,最關鍵的就是提前讓美國人知道這個裝置的存在。
「沒錯,但是如果你把末日機器當作秘密,那它就什麼用都沒有了。為什麼不讓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存在呢?」
大使回答道:「本來是要在周一的黨代表大會上宣布的。你也知道,部長會議主席先生喜歡搞驚喜。」
這顯然頗為諷刺。但是當蘇聯真的部署「圓周」系統時,他們並未打算將之公布於眾。事實上,蘇聯當局從未宣布過這個系統的存在。
正如現在的俄羅斯和美國系統那樣,「圓周」仍然允許「預警即發射」,這樣能夠防止蘇聯飛彈在發射前被摧毀,同時可以對尚未發射的美國飛彈迅速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但是,在收到正確預警信號的情況下,「圓周」系統就意味著莫斯科的蘇聯指揮官無須因「預警即發射」而面臨額外的壓力;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自動反擊系統,蘇聯指揮官在意識到自身即將死亡的時候也許會放棄對美國的報復性攻擊。
根本在於,美俄兩國的核計劃幾乎肯定意味著,只要有一顆廣島式原子彈在華盛頓或莫斯科爆炸——無論是由於對方蓄意攻擊,還是像《核子戰爭》(Fail Safe)、《奇愛博士》那樣的意外事件,抑或第三方的恐怖行動,人類文明以及其他大部分生命都將隨之終結。一直以來,在雙方都保留了強大核武裝的情況下,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結果——美蘇都擁有足以造成核冬天效應的核力量,而且都幻想著,與其坐等本國的若干目標真的遭到核攻擊,不如依靠可能出錯的預警系統隨時準備打擊對方的首都和控制系統,因為這樣做也許還能減少本國遭受的損失。
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的真實情況就是如此。無論全面戰爭因為何種原因爆發,雙方都做好了準備在第一波攻擊中破壞對方的「軍事神經系統」——指揮和控制機構,尤其是作為「頭部」和「大腦」的全國指揮中心。要想先發打擊、癱瘓敵人的核報復能力,從而避免全面毀滅,「斬首」行動將是唯一的希望;雙方核威懾的最優先對象,也恰恰是這種「斬首」攻擊。然而,除非對方沒能從最高指揮層下放核武器使用權,否則發動「斬首」攻擊將無異於自殺。由於美蘇實際上都建立了授權機制,因此利用「斬首」行動實現生存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幻想。可是在冷戰期間,為了不在本國公眾、盟國以及世界上引起恐慌,雙方都不願意通過公開核武器授權機制的方式戳破對方的虛妄。
霍洛威將軍曾於1980年表示自己對「斬首」戰略很有信心,美國發動第一次核打擊比第二次核打擊更加有利於實現生存的目標甚至獲得勝利。與先發制人的打擊相比,其他替代方案顯然是無望的。
但實際上,利用「斬首」攻擊成功避免相互毀滅一直和其他方案同樣站不住腳。現實的看法是,美國與蘇聯/俄羅斯之間的核戰爭肯定會造成史無前例的毀滅性災難,對兩國和全世界都是如此。但是,政策制定者不願意改變外交和防務政策所依賴的整體框架——威脅發動第一次打擊或採取升級政策。於是他們選擇自欺欺人,假裝人類面臨的並非一觸即發的全球生命毀滅。
出於類似的動機,其他擁核國家(中國、英國、法國、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也很可能建立了類似的秘密授權機制或「死手」系統。也就是說,只要其中任何一國首都或中央軍事司令機關發生一次相當於廣島當量的爆炸,就足以導致各國隨時待命的核武裝發射全部核武器。上述任意兩個國家之間的核戰爭(除了朝鮮)足以引發全球範圍內的日照減少和長期糧食減產,進而引發的「核饑荒」可能導致10億-20億甚至更多的人口餓死。但這仍然不同於美蘇之間的核戰爭,因為其他有核國家迄今均不具備製造全面核冬天的能力。
「奇愛悖論」不僅作用於美俄兩國。對於那些新近獲得核武器的國家而言,它們的武器系統及指揮控制機關可能也面臨著脆弱性問題,其軍方同樣會為核武器使用權的層層下放而施加壓力,而政府也具備類似的動機,不讓世人知道核武器授權的秘密。
隨著新的有核國家部署核武器,核戰爭按鈕上增加的可不止一根新手指。整個世界都擔心那些魯莽、不負責任的第三世界領導人,因為這些或新或老的領導人很可能將核按鈕交給了某個遙遠前哨的官員來控制。
有必要再重複一遍最根本的事情:在核武器這個問題上,人類並不是一個值得信任的物種;至於或大或小的末日機器,則更是如此。而且,這種不值得信任並非僅指某些「瘋狂」的第三世界領導人。(本文節選自《末日機器:一個核戰爭策劃者的自白》)
《末日機器:一個核戰爭策劃者的自白》
[美]丹尼爾·埃爾斯伯格 著
ISBN:978-7-5166-5076-9
新華出版社 2020年6月
定價:68.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