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在一次做節目的過程中和主持人談到了歷史話題,當主持人問他歷史有什麼用的時候,易中天的回答讓包括主持人在內的很大一部分觀眾摸不著頭腦,易中天認為,如果你非要問歷史有什麼用,那隻好告訴你,歷史沒有用,因為當你一旦認為學歷史是有用的會持一種實用主義態度去對待歷史,接著易中天教授解釋到,實用主義對歷史有著最大的損害,比如,影射史學、牽強附會、以古鑑今……從這裡可以看出,易中天教授本人是反對實用主義哲學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實用主義?
說到實用主義,首先給大家看一則曾經在網上流傳已久的故事,雖然故事的來源今天也無從考證。
且不說這故事編的漏洞百出,首先,下雨本身不屬於自由落體,還有,博士也不可能在群裡面討論這些個初中物理,最後,流言止於知者!哪怕是初中生都知道「自由落體」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不能去考慮其他的阻力,作為博士不可能沒有這個常識,倒是寫這個段子的作者完美的暴露了智商下限。
那麼,這個一滴水砸死人的故事到底反映了什麼問題呢?其實背後蘊含實用主義思維習慣,當然大家都淋過雨,我們之所以沒有被天上掉下的雨給砸傷,那是因為空氣阻力幫了忙。這種故事圖個樂子就好了,偏偏有人當真拿這些個段子來嘲諷知識和知識分子,那個人被踢出群不是因為博士們被問倒了,而是基礎性的知識太薄弱,沒辦法存在那群裡(連嚴謹的論證條件都不明確)。總之,實用主義認為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強調實際經驗、行為和結果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過程是次要的;信仰和觀念是否真實在於它們是否給人們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實用主義產生的危害體現在哪些地方?
實用主義大行其道,很容易讓人們目光短淺,浮於表面的技能,而不願意深度探究背後的原理乃至長遠的發展,同時也會產生「知識(讀書)無用論」的觀念,甚至出現「反智主義」,諸如,「數學滾出高考」。要知道學數學是學習數學思想,學習理性思維,這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
同樣,不少人在網上抱怨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無法使用,這種實用主義的觀念也同樣僅僅把知識簡單粗暴的等同於實用,陷入了實用主義誤區,要知道我們在學校學的除了知識以外,還學的更是一種知識背後的思考方式和思維能力。
極端的實用主義,還表現在全民都只想著怎麼搞快錢,這是件很可怕的事兒,忽略道德和良心(黑貓白貓論),只看重錢,追求快速的結果,而不願理性的、創造性的、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知識,這是一種惰性思維,諸如,山寨、盜版、拿來主義等等。而庸俗的實用主義泛濫,容易使人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野獸,喪失了人的最可貴品質。在這樣的法則下,表現出人們對強權、金錢的崇拜,社會達文主義泛濫,侵害他人利益竟然被全民看起來理所當然。
實用主義是如何起源的?
說到實用主義的起源,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道德訓條(說教)佔了絕大部分內容,崇拜祖先,少有注重真理和知識,缺乏邏輯學和實證哲學。雖然有很多領先世界的成就,然而只停留在初級的應用階段,沒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難以形成系統化、體系化。如中國古代有許多「世界第一」的發明,卻沒有發展到精密科學一樣,比如,中國古人知道如何製作火藥,卻沒有發展出化學;發明了指南針,但沒有發展出磁學和電磁學,與其說是不知道火藥和指南針其中的原理,不如說是不願意去探究其中原理,即在農業社會中,我們的傳統思維中更看重技術應用,而輕視科學理論,導致我們到了近代自然就被西方所超越,以蒸汽機、電等為科技標誌的工業革命也就與中國人無緣。
說到知識的產生,相比歐洲,尤其是近現代,歐洲有一條很重要的畢達哥拉思「萬物皆數」的思想,比如,從柏拉圖抽象「形式」和亞里斯多德「全稱概念」,再到了歐幾裡德,發展成公理體系的幾何系統,從公理,公設,定義,來推出定理1,定理2,...定理n等。在此之後的人們根據歐氏第五公設作相反假設,有推出了「非歐幾何」。西方人這種獲得知識的主要方法,運用數學,邏輯,和經驗數據的結合,是科學的誕生的源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僅僅靠人們的機遇和生活經驗而去發明發現,而是引入了數學和邏輯,並與此相結合,發現了其中所蘊含的原理或定理,既自然規律。
近代學者范文瀾在談到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時候曾經說到,我們有不成系統的經驗主義,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藝傳統,這成不了「主義」,只成了傳統的因襲。中國有原始的辯證法,然而中國人太聰明,懶得窮根究底,所以發展不出什麼有系統的辯證法來。
講求實用、實效本來無可厚非的,實用主義也確實為生產生活節省了時間、精力、成本等。相反,如果把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不會產生任何實效的事情上,比如,科研、藝術、文化,那這個社會運行成本當然也是非常高的。但不能為了實用,使我們的知識體系變得毫無內在邏輯、缺乏體系化、系統化。近代中國為什麼沒產生科學,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中國實用主義思維盛行,如,古代的數學著作如《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緝古算經》、《綴術》等,內容多是以應用為主,而其中的技巧及觀點也更偏重結果,而非推理過程。
實用主義還會讓人們的審美、文化觀念,如音樂、繪畫、藝術的審美等陷入粗俗化、簡陋化。同樣,按照某些持實用主義觀點的人看來,所謂的什麼「七橋理論」、「費馬大定理」、「牛頓三大定律」、「相對論」……這些玩意兒都沒「實際作用」,既不能填飽肚子,也不能在短時間內產生經濟效益,詩詞、歌賦、哲學受眾人群太少,就更不用說了。實用主義過於泛濫所產生對知識的歧視(讀書無用論),必然會導致社會浮躁,文化退步,庸俗盛行,乃至人們的創新活力難以提升……
網友辣評:這群人活一輩子就為了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