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實用主義」及其啟示

2020-11-29 騰訊網

[摘要]李光耀把傳統的儒家思想、資本主義的觀念、社會主義的原則、民族主義的精神……兼收並蓄,因地制宜,適我所用,於是有了被外界笑稱「非驢非馬非騾」的新加坡價值體系。

李光耀 (圖片來自網絡)

大抵名滿天下的領袖人物謝世,在引發的熱議中,有一條不會漏掉——其業績所從何來,支撐其成就的系何種治理之道?好在,至少就這一條,李光耀爭議不大。他的自畫像叫做「實用主義」,論者也普遍認同其「實用主義」。

當然,再深究,則不必。實用主義作為哲學大宗,流派紛紜,名目繁多。但管他詹姆斯、杜威、劉易斯,李光耀不會去選邊站。如果想給他劃定師門,認祖歸宗,只怕「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李光耀志不在此,他是政治家。無非顧名思義,從最樸素的角度、用最易被公眾理解的話語,推出「實用主義」以標示治國理念罷了。倘使換個提法,盡可代之以「務實主義」「實效主義」等等,我想李氏也必頷首笑納。

要之,凡事要從實際而非概念出發,一如漢代陸賈主張:「制事者因其則,服藥者因其良,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必出扁鵲之方。」買鞋首在合腳,而非牌子;實效大於概念,不務虛名:如此而已。

對英語工具性的考慮

生活在多種族多語言並存的社會,李光耀特別重視語言。富裕家庭自幼教給他的是英語和馬來語、爪哇語。留學劍橋,更讓他講一口非常標準的不列顛英語。但是,身處1955年的新加坡,面對佔人口多數的華語族群,他很快認準「要贏得選票,女皇英語的幫助不大」,把華語說好才重要。因為數量對比非常明顯,「說英語的雖是新加坡社會的上流人物,但是選票有限。競選人必須在街頭,站在卡車上,利用揚聲器舉行群眾大會」。

為贏選票,猛補華語,立竿見影,終上大位。他的選擇及變換,就是這般實用。

這一回變換沒挨罵,因為只涉及個人。下一回,狂風暴雨降臨了,因為他經由政府推出的竟是普遍語言變換。不是少數學子考「託福」「GRE」,而是令舉國之眾學會英語作為共同語言,況且是在一個新獨立的前殖民地。上層精英的政治質疑勢難平息(如《南洋商報》社論直指政府為「數典忘祖的二毛子」),下層民眾因學習艱窘從而引發的反感更洶洶然。

但是他自有道理,道理仍在於實用:資源貧乏的彈丸小國,「獨立之初,如何存活?這是200萬人生死攸關的問題。我們明白單靠母語,無論是華語、馬來語或淡米爾語,是沒有辦法謀生的。作為一個依靠國際貿易的國家,只有加強學習英語,才有好日子過」。他在取名「我一生的挑戰」的回憶錄中解釋道。果真,隨著一批批精通英語、諳熟規則,跟歐美商戶直接對話的學子上崗,新加坡外貿競爭力驟增,港口變得熱鬧了,「門泊東吳萬裡船」,新加坡成為亞太最大轉口港,經濟風生水起,百姓荷包日豐。

沒有什麼是命定不可改易。不管多少人罵、罵得多難聽,畢竟實踐效果是檢驗政策的唯一標準。從50年代貧窮漁村,到90年代被世界經合組織宣布升級為發達國家,說明了一切。

對華語建構東方價值作用的考慮

李光耀的目標,絕非單一英語教育。

新加坡推出雙語教育,以英語為第一語言,母語為第二語言。由於華族佔多,母語主要即指華語。愈到後來,李光耀愈強調母語萬萬不可忽視。只因為,語言是思想文化之載體。華語背後聳立著孔孟為代表的宏富深厚的儒家傳統道德文化,或曰東方價值體系。

不是要推廣英語、面向歐美嗎,怎麼又捧出東方老古董?著洋裝操洋話,卻進文廟叩拜大成至聖先師,不搭配啊。這下輪到新派人物嘆氣了。李光耀的立場仍然是:何須驚訝,但求實用。古老不等於陳腐,新的未必都好;新的老的,要取長補短。李光耀對於某些不尊師長不孝父母的舶來時尚一向嗤之以鼻。是要學習西方的,但力戒東施效顰。他以孩子留學劍橋為例闡明:「我就是我。我是來學你們的科學,學你們的工藝,學你們怎樣進入工業化時代的。我並不是來學留長頭髮,學穿骯髒的牛仔褲,學赤著腳走路,還有學穿那些印有古古怪怪口號的汗衫的。這些東西跟你們在太空上的成就是毫無聯繫的。」界限分明,取向清晰,理性的學習從來是擇取而非照搬。

行為的放任,其實折射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異化。物質豐裕了,個人自由度大了,社會前進了,但是可惜,很多地方進步的代價是精神滑坡、道德失守。李光耀痛感:「我們為了謀生而採用英文,也面對著被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哲學所滲透的極大危險。」危險何在?他一語中的:「步西方國家後塵,安逸放縱,失去目標。」「從前多數新加坡人接受華校教育,『大我』比『小我』來得重要,進入80年代,全國是英校,在英校教育下,學生受到個人主義的廣泛影響,這是很危險的。」個人主義盛行,集體主義式微,此長彼消,從學校浸潤社會,損及人際關係、社會秩序,最終導致了公眾的幸福指數降低。

李氏主張的雙語教育,旨在「實現工具語言與文化語言的兼顧」。他力倡與現代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傳統,就是借傳統道德文化之富藏,濟後輩道德失落之貧困。他又不止於孔孟之道。舉凡各種主義中對世道人心、社會發展有益的成分,他統統拿來,有如學者所言:傳統的儒家思想、資本主義的觀念、社會主義的原則、民族主義的精神……兼收並蓄,因地制宜,適我所用,遂有被外界笑稱「非驢非馬非騾」的新加坡價值體系。

為何價值體系非得單一地像驢、像馬或像騾呢?「四不像」,即麋鹿,不也異常珍貴?這叫做「治世不一道」,關鍵看實效。你歸你取笑,我管我收效。新加坡嗣後經濟長足發展,且保持民風淳樸,秩序井然,舉世稱道,實淵源於此。看看採訪過李氏的美國報人湯姆·普雷特筆下——新加坡馬路上沒有飛舞的廢紙、拋棄的雜物,沒有喧嚷的汽車喇叭聲,也沒有乞丐、流浪漢,咖啡廳桌下摸不到口香糖渣,女士可以在深夜上街,癮君子不敢進公園騷擾……

從效果出發考慮歐美制度

井然的秩序,得之於溫柔教化,也來自嚴格管理。新加坡以「嚴」出名。先禮後兵,重典嚴罰是社會底線的保障。

普雷特讚賞這種「嚴」。在細數新加坡秩序嚴整的積極效應後,他說:「如果你喜歡,儘管把這一切稱呼為專制統治的『惡果』吧。我卻稱之為『正常』和『衛生』,而我還希望更多。」但是與普雷特唱反調的聲音,在這個世界上也挺響亮,且綿延不絕。

李光耀的回答乾脆利落。給癮君子強制戒毒,抓毒販下獄以至處死,「國際大赦組織說我們在一千人之中有最高的死刑比例,但我們是最乾淨的社會,免受毒品的禍害」。這是比效果。嚴懲涉毒者,也嚴管老百姓。從攜帶口香糖到亂扔廢棄物、隨地吐痰、隨便泊車、塗鴉建築物、公共場所吸菸、不衝公廁都要被重罰。李氏公開表示「我經常被指責幹預新加坡人的私生活。對,但如果我不這樣做,我們今天不會有這樣的成就」。這都是講效果。

他最受詬病的,還在於政治上約束殖民地獨立後民眾普遍享有的民主權利。仍是從效果出發,李光耀坦陳,不看好歐美民主制度能輕易在貧窮國家落地移植。殷鑑不遠,就看上世紀中葉以來,「英國和法國曾經為其殖民地制定過80多部憲法,這些憲法、制度、權力制約和平衡都沒有什麼問題」,何以到頭來,許多新興國家「結果爆發了騷亂、政變或革命,他們的國家失敗了,政體也崩潰了」?結論就是:勿簡單化地認為民主程度越高越好,唯適應本土人群的文化教養程度才叫做好。

不是一人一票就叫民主了,萬事大吉了。民主是權利,也蘊含責任。民主化是一個漸進過程,亟待公眾增長教養來推動。記得陳樂民論證過,能克服民族、種族、宗教、語言種種鴻溝而初步實現「歐洲統一」的偉大夢想,是歐洲民眾具備高度文明素質的體現。文明,才能理性、包容,才有和衷共濟。但是,歐盟豈隨便模仿得了?沒那等悠久的「故家遺俗,流風善政」,長期文明積澱,你的模仿勢必淪於南桔北枳。李光耀無奈地說過,「如果國民是受過教育的、從小就很有教養,這樣管制時就不必太嚴格」。可當初新加坡一窮二白,教養匱乏著呢,一個「嚴」字遂不得已而為之。

杜絕庸俗實用主義

參觀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遊客,會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大樓二層牆面讀到一條英文語錄:「白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

兩國政治制度不同,並不妨礙彼此欣賞。李光耀多次高度評價鄧小平的治國理念。鄧小平則在改革開放前夕出訪考察時,除美日兩個當世經濟超強,就選了袖珍國新加坡。在鮮明徹底的務實風格上,他倆的心是相通的。

李光耀的實用主義思維自然也難免誤判之處,包括對內和對外。比如他對於我國醫改、房改等都提出過有益建議,但為便利中外交往「曾經建議一位中國領導人把英語作為中國的第一語言」,未免離譜了。舉國推英語,於你則實用,於人或添亂,刻舟求劍哪行呢?成功中折射出認識論,還有方法論,也值得汲取。工作須求實效,但李氏同時告誡不可急於求成。比如在1965年就決定以英文為工作語言,但為防止付出太大的政治代價而不予立即推行,一直耐心等待了十四年。這是講防急性病。還要防短期化。比如明知推出昂貴的擁車證和繁忙時段加稅,一定會影響選情,但有利於降解公路擁堵就不怕罵。「說一個政府受歡迎並不是說它在任何時刻都受歡迎……有時你必須徹底不受歡迎。但在你的任期結束時,你應該給人民帶來福利,這樣人民才會認識到你所做事情都是必要的,才會再一次投你的票。」這一來,就跟人們印象中似曾相識的只顧眼前、罔顧將來、瞻頭忘尾、短期效應,甚至過河拆橋、飲鴆止渴的庸俗實用主義做派判然不同,完全劃清了界限。

面對李光耀的「實用主義」,我們今天要有所思。(文/司徒偉智)

相關焦點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這種純粹實用闡釋仍難以真正勾勒出科學進步與合理性的內在理性邏輯,只有最終回歸感性的科學實踐之中,我們才能將科學理論的結構及其相應實踐活動的一致性和同構性展現出來,進而全面揭示當代科學哲學發展的新可能性。
  • 臺媒:為什麼臺灣沒有李光耀的洞見?
    當地時間3月23日,新加坡丹戎巴葛民眾俱樂部,一名男子對著李光耀的遺像鞠躬。李光耀1955年首次參選,贏得丹戎巴葛區議席,自那時開始李光耀就以議員的身份一直為丹戎巴葛區的居民服務。    中新網3月25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5日社論指出,相較於李光耀,臺灣的領導精英,坦白說在格局乃至胸襟上都遠遠比不上。
  • 在輝煌一生的終點回望——探訪李光耀的「從政起點」
    中新社新加坡3月28日電 題:在輝煌一生的終點回望——探訪李光耀的「從政起點」  中新社記者 李洋  3月28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葬前夕,該國各地追悼活動密集舉行,其中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的悼念活動吸引了相當多的民眾。中新社記者當天特地走訪了丹戎巴葛,探尋此地為何與李光耀的政治生涯有不解之緣。
  • 新加坡為開國總理李光耀舉行國葬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國葬儀式3月29日14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舉行。李光耀長子、現任總理李顯龍、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榮譽資政吳作棟等十名代表宣讀悼詞。靈柩在儀式結束後運往北部靠近三巴旺空軍基地的萬禮火葬場火化。三軍最高規格向李光耀告別3月29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最後一次行經揮灑自己一生血汗的土地。
  • 新加坡開國之父李光耀病逝 周日舉行國葬
    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攝  據新加坡總理公署23日發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當天凌晨3時18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享年91歲。  公告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以沉重的心情向全國人民告知這個消息,治喪委員會將另行公布有關公眾弔唁和李光耀葬禮安排的詳情。  李光耀因感染嚴重肺炎於2月5日進入新加坡中央醫院住院治療。
  • 分析的實用主義研究
    這種分析的實用主義批判了早期分析哲學中的經驗主義和自然主義,沿著後期維根斯坦的語用學路徑,遵循塞拉斯「理由空間」的規範性進路,將理性主義、實用主義和表達主義融為一體,賦予分析哲學以實踐的生命力,賦予實用主義以概念的清晰性。
  • 李光耀曾預言臺灣與大陸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1959年,新加坡擺脫殖民實現獨立,李光耀擔任新加坡首任總理。他環顧四周,發現新加坡是這樣的:「我們病得不輕,貪婪、腐敗、頹廢盛行。曾經為了人民而戰的自由戰士正在掠奪人民的財富,社會在倒退。」所以,李光耀當即提出,打造廉潔和高效的政府,確保政府預算的每一塊錢花得有理有據。數年後,新加坡腐敗狀況有所改善;幾十年後,新加坡穩居幾大機構評選的全球廉潔國家排行榜前五位。李光耀怎麼做到的?
  • 李光耀指中國人不能以平等心態看待周邊國家
    李光耀是在答覆與會者提問時,做出上述表示的。《通商中國》是個由新加坡官方促成的組織,目的希望推動新加坡商人與中國發展關係和商務活動;日前舉行了成立兩周年慶祝晚宴,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張小康也應邀與會。李光耀表示,中國傳統的政治體系,是從中央到地方,分成「皇帝」、「大官」到「小官」,每一層都必須有個強勢的領導人,結果就形成每個省分都有各自「皇帝」的現象。因此,李光耀認為,新加坡可以強調官、民平等,在中國卻很難。中國官員必須採取上述模式去治理國家和地方省份,因為這樣才能展現威嚴,得到人民尊重,這是中國本身組織結構和國情使然。
  • 政壇巨人李光耀的英語名言錄
    政壇巨人李光耀的英語名言錄 李光耀談媒體 ──李光耀於1959年9月16日於外國記者協會發言 關於國際領袖 【誰最偉大?】 ──《李光耀才智名人名言錄》(2000年) 「What are our priorities? First, the welfare, the survival of the people.
  • 實用主義的危害有哪些?
    ,實用主義對歷史有著最大的損害,比如,影射史學、牽強附會、以古鑑今……從這裡可以看出,易中天教授本人是反對實用主義哲學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實用主義?說到實用主義,首先給大家看一則曾經在網上流傳已久的故事,雖然故事的來源今天也無從考證。且不說這故事編的漏洞百出,首先,下雨本身不屬於自由落體,還有,博士也不可能在群裡面討論這些個初中物理,最後,流言止於知者!
  • 李顯龍哽咽致辭追思父親李光耀:請您安息吧
    記者 包雪琳攝據新加坡總理公署23日發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當天凌晨3時18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享年91歲。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剛剛就其父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去世發表了講話。李顯龍先後用馬來西亞語、中文以及英文發表講話,追思了父親李光耀,並讚揚了李光耀對新加坡所做出的貢獻。他用華語說:「今天,我們失去了一位敬愛的領袖,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
  • 實用主義絕對化的危害
    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絕對化的問題。必然會走向不講過程,只講結果。為了結果,不擇手段。就好像電視劇裡的人身攻擊,嘲笑,挖苦,詐騙,綁架……完全不設底線。不禁讓人想起武俠小說裡的練內功,正宗的內功,需勤學苦練又進展緩慢,而邪功呢,可以取巧,進展快,威力大,一開始名門正派往往不是其對手,表面上呢是達成了目的,但實際上埋下了走火入魔的隱患,最終走向覆滅。所以只講結果,不講其他,肯定是片面的。
  • 李光耀:基因決定命運,政府無法顯著改善個人命運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一直都以睿智和坦率著稱,他就是一位「基因決定論者」,雖然他因此飽受批評,但李光耀一直都堅持這些觀點,其固執程度甚至會令一些人產生強烈的反感。李光耀認為,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總會分化成各個階層,受過教育的人往往都會脫穎而出,而裱花匠的孩子通常都很平庸,當然他們中也會有奇才,但他們終歸是少數。
  •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的國葬上,日本首相安倍「睡」著了……
    2015-03-30 16:35 來源: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沈靚 據日本媒體報導,3月29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李光耀國葬上,安倍竟然睡著了,並被拍進了現場直播的畫面。 視頻截圖       3月29日,世界各國首腦出席了在新加坡舉辦的李光耀國葬。
  • 中國的實用主義
    美國是以重實用出名的國度,哲學上的實用主義,美國很有幾個大家,美國的教育全重實用。中國人的實用狂,程度現在美國以上了! 中國民族的重實利由來已久,一切學問、宗教、文學、思想、藝術等等,都以實用實利為根據。一、學問。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面對這個爛攤子,李光耀也十分頭疼,但是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他還是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承擔起兩百萬人的生存問題。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在這些政策中,有一條看起來是無比地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國語。要知道,在新加坡,足足有著70%以上的人口都是華人,就連李光耀他自己也不例外.使用漢語不是該更加方便嗎?
  • 李光耀觀天下:新加坡國父預見未來世界格局,中美誰來領導世界
    沒有李光耀的幾十年來一直看對世界形勢,也就沒有新加坡的今天。《李光耀觀天下》是李光耀的遺作,裡面記錄了李光耀對於世界主要國家的未來前景的看法。李光耀很看好美國,也很看好中國。基辛格說得過,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對此,李光耀非常認可,他認為中國一定會回到漢唐時世界的領導地位。
  • 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圖】"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時代更迭,戰爭不斷。"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李光耀求學回歸新加坡,正式走進政治領域,把馬來西亞聯邦的港口變成了如今的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國際舞臺上一顆姣姣明珠。
  • 被實用主義綁架的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所以關於偽科學營銷的盛行,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原因,偽科學營銷的背後是實用主義在作祟。正是全民的實用主義思維,才給了商家可乘之機。一個打著納米技術的按摩器可以賣到幾千塊,而且還是瘋狂搶購。我們的目的太過明確,導致我們盲目相信科學,偽科學營銷的盛行恰恰暴露了中國人不尊重科學的思維。科學始終是不公道的。如果不提出十個問題,也就永遠不能解決一個問題。
  • 原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獲「搞笑諾貝爾獎」,因禁止吐痰、養鴿子
    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父親李光耀是新加坡1965年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並一直任職到1990年。1994年,因為他在指導公眾行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心理學獎。李光耀的指導公眾行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隨地吐痰、嚼口香糖或餵鴿子的公民施以懲罰的效果的「心理實驗」研究,他這一試驗做了長達30年,實驗對象是幾百萬新加坡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