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觀天下:新加坡國父預見未來世界格局,中美誰來領導世界

2020-11-27 狐狸先森幾點鐘

01

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國父,一手創立了新加坡,也一手把它從貧窮的小島,發展成富裕的花園城市。

目前新加坡的人均GDP6.4萬美元,高於美國,是最富裕的前十大國家之一。

新加坡的富足,靠的不是自然資源,真的是實打實拼出來的。

新加坡的成功,被譽為「小國大謀」。

沒有李光耀的幾十年來一直看對世界形勢,也就沒有新加坡的今天。

《李光耀觀天下》是李光耀的遺作,裡面記錄了李光耀對於世界主要國家的未來前景的看法。

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本書是關於我對世界、以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各股力量相互角力的看法」。

作為中國人,最關心是自然就是中國和美國的未來了,尤其是現在中美鬥得那麼厲害中國和美國,誰會崩潰?兩國誰會勝出?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李光耀的觀點吧。

02

我們知道,「中國崩潰論」很流行,其實「美國質疑論」也是非常有市場。

《李光耀觀天下》最早出版於2013年。

在出版之前,美國剛剛經歷了兩場危機。

一場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

另外一場則是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

大家都是懷疑,美國還行不行。

美國國內長期存在的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今年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就是這些問題的爆發點。

對於質疑美國的地位,在李光耀看來,這是反應過度,而且是錯誤的。

美國建國200多年,再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但每次美國都能在逆境中反彈,而且反彈的力度要比想像中強得多。

2008年次貸危機,我們以為美國要完了,結果呢?不到兩年經濟就恢復增長,美國股市屢創新高。

真正陷入經濟泥潭的,反而是歐洲。受那場危機影響,中國A股至今也沒回到6000點。

你看,風暴眼在美國,但復甦最快的也是美國。

受疫情影響,現在的美國確實很糟糕,但不要懷疑美國的反彈能力,疫情總會過去,美國復甦一定會比其他國家快。

李光耀很看好美國,也很看好中國。

基辛格說得過,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

對此,李光耀非常認可,他認為中國一定會回到漢唐時世界的領導地位。

03

光知道觀點還不行,我們得知道李光耀預測國家未來的方法論。

下面,我們就來講講李光耀觀天下,用的是什麼樣的角度。

李光耀觀察世界的四個指標,人口語言傳統、以及貿易

如果把一個國家比作一輛汽車,這四個指標可以看作是它的四個輪子。

那麼一個國家的這四項指標越高,這就相當於它獲得了四輪驅動,它的發展動能就越強。

如果四個指標中有一兩個扯後腿,這個國家的發展動能就會受影響。

如果四個指標都墊底,這個國家也就基本上失去了競爭優勢,註定會陷入平庸。

下面,我們一個個來看,先說,人口。

在李光耀的眼中,人口是第一重要的問題。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未來世界的競爭,首先是人口資源的競爭。

人口問題的核心是兩個,老齡化和少子化。

老齡化是結果,少子化是老齡化的主要原因。

國際上把婦女一生中生兒育女的總數,稱為生育率。

正常的生育率水平是2.1,也就是說,一個婦女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子女數如果不少於2.1個,這個社會人口的新陳代謝就比較正常。

這個數越低,則這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就會越嚴重。

發達國家普遍存在老齡化問題,只是程度有別。

日本的老齡化問題最嚴重,而且看不到解決的希望,所以李光耀認為,日本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

新加坡也面臨老齡化問題,李光耀說,如果他還執政,他會在新加坡給新生兒發嬰兒花紅,也就是發生育補貼。

雖然這個辦法並不能改變女性的生育觀念,但目前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

另一個應對人口問題的方法是接納移民。

但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有效地吸納高質量的移民。

同時,移民政策要面對兩重局限,移民不能引起本地居民的反感,不能超出本地社會的承受能力,因此,出臺移民政策應當格外謹慎。

關於中國的人口問題,李光耀說,中國領導人會後悔不早點放開生育政策。

對於美國的人口問題,李光耀則稍顯樂觀,每年美國都能吸引全世界最好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就是美國源源不斷發展的動力。

04

第二指標是,語言。

在語言問題上,李光耀很認同「印尼國父」蘇加諾的做法。

他說蘇加諾把馬來語、而不是爪哇語,確定為印尼的第一語言,這是蘇加諾「獻給印尼最好的禮物」。

在印尼,爪哇族人多勢眾,蘇加諾本人也是爪哇族。

蘇加諾如果要把爪哇語確定為印尼的第一語言,輕而易舉。

印尼的第一語言不是爪哇語,而是馬來語。

為什麼呢?要理解這一點,還得回到印尼的具體國情。

印尼是一個千島之國,很多海島上的民族日常不用爪哇語。

他們把爪哇語當作外來語種極力排斥。

如果強制使用爪哇語就會給國家埋下分裂的隱患。

而馬來語是印尼商人和海員在國內各地通行的語言,已經被大家普遍接受。

而且東南亞國家也接受馬來語。

因此,把馬來語、而不是爪哇語確定為印尼的第一語言,是一個很務實的決定。

也正是因為類似原因,李光耀效仿印尼,把英語、而不是大多數新加坡人用的華語或者馬來語,作為新加坡的第一語言。

在語言方面,李光耀認為中文是一種非常難學的語言。

李光耀花了50年的時間學中文,但還是自我感覺掌握地不夠地道。

而美語與英語系出一脈,沒有障礙。

語言上的差別導致中美兩國在吸引人才和獲取跨國投資方面,競爭力大不相同。

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民眾可以輕鬆地利用英語在美國謀生但想在中國工作生活,就很難的,因為語言是他們的第一大障礙。

而且英語是公認的全球性語言,幾乎所有的學術論文,都是用英語發表,美國人獲取最前沿科技沒有任何障礙,而中國人就需要先過語言關。

李光耀認為,中國在人口和語言兩項指標上都遜色於美國。

05

第三個指標是,傳統。

一個國家的傳統會影響它做決策的習慣,並影響決策的執行效果。

李光耀認為,如果要在中國實行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制,這根本就行不通。

因為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

中國歷史上,中央虛弱,國家就會紊亂;強大,國家就安全。

這方面的歷史教訓太多了。

中國的這種「中央強大則國家就能穩定繁榮」的心態,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甚至幾千年。

所以對中國而言,建立一個強大的,這是過去的傳統留給未來中國的競爭智慧。

在短期內,不可能背離這一原則。

傳統經過歷史的沉澱,會形成制度。

並不是所有由傳統積累而成的制度,都有助於塑造國家的競爭力。

相反,有的傳統還會成為障礙。比如印度。

李光耀認為,印度文明雖然也源遠流長,但種姓制度阻礙了印度的發展。

這種制度限制了印度社會不同階層的流動。

美國建國才兩百多年,其底層傳統是英國的新教徒文化,這是一個「以賺錢為榮,花錢為恥」的文化傳統。

雖然美國沒有中國的歷史悠久,但美國的傳統一樣可以促進其發展。

在傳統這個指標上,中美平分秋色,美國有新教徒文化,中國有儒家文化,兩者都提倡勤勞和節儉。

我們可以看到,二戰後,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進發達經濟體的,只有亞洲四小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剛好這四個經濟體,都是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地區。

當然,現在美國社會已經逐漸拋棄了新教徒文化,年輕人縱慾無度,每次危機來臨時,兜裡竟然一點積蓄也沒有。

07

第四個關鍵指標是,貿易。

在李光耀看來,一個國家參與自由貿易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這個國家經濟的活力。

一個世界實行自由貿易的程度,也決定了未來世界整體經濟有沒有動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世界應該繼續朝著自由貿易的方向邁進。

但遺憾的是,目前全球化受阻,尤其是美國逆全球化的舉措,使得世界自由貿易無法平穩推進。

李光耀認為,全球自由貿易可能比較難以達成,但區域性自由貿易、國與國之間的雙邊自貿協定,則比較容易達成。

用李光耀的話說,「二等獎」也是「獎」,總好過什麼獎都沒有。

在自由貿易這個指標上,美國原本是世界第一的,但美國已經放棄了自由貿易的領導地位。

也不能說中國已經接手了自由貿易領導權,但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彰顯了中國的自信。

在貿易這個指標上,中美雙方是一增一減雖然中國還沒有超過美國,但現在美國是自廢武功,中國領導世界自由貿易,是遲早的事情。

08

開頭說了《李光耀觀天下》這本書出版時,質疑美國的聲音甚囂塵上但李光耀堅定地認為美國沒有問題。

他給美國的評語是,「陷入困境,但優勢仍在」。

在李光耀看來,美國歷史上面對的困境,比這個嚴重得多。

大蕭條、越南戰爭,那都是多麼慘痛的經歷。

而每一次,美國都重拾意志和毅力,恢復世界領先地位。

因此,絕不能忽視美國強大的反彈能力。

從長遠來看,美國有四大優勢。

第一,美國社會吸引人才的能力強。世界各地的移民源源不斷地為美國注入新的激情。

第二,美國有遍布全國的創新中心,這些地方貢獻了美國大部分的創新產品和技術。

第三,美國的制度更精簡,企業更有競爭力。

第四,美國的文化傳統鼓勵開拓者,鼓勵敢於嘗試的人。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美國確實沒做好但不要低估了美國的反彈能力,正確地看待美國,才能更好地處理中美關係。

09

李光耀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了當今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力量變化。

他最關注的是一組 「三角關係」,中國、美國還有歐洲。

中國和美國是李光耀眼中的優等生,但對於歐洲,李光耀並不看好。

李光耀給歐洲的評語是,歐洲陷入了「衰退和分歧」。

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歐元存在先天不足,另一個是歐洲糟糕的福利制度。

對於歐元的不足,具體分析在《歐元已衰,未來必亡》已經談過,這個就不展開了。

高福利制度養懶漢,讓歐洲已經失去了與中國競爭的能力。

希臘民眾抗議政府削減福利支出

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工業革命後,歐洲攢下來的幾百年基業,還是可以繼續吃的。

所以李光耀認為,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國和美國表現優異,但歐洲陷入衰退,並將淪為大國競爭的配角。

對於中美競爭,李光耀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兩國在亞太的競爭將會持續到21世紀的後期。

不過在當下,中國人無心取代美國人。

西方的某些「中國威脅論」的觀點,也沒有意義。

李光耀是新加坡人,他最關心當然是新加坡的前途。

他給新加坡兩條建議:

1.新加坡不能實行兩黨制,否則新加坡必亂。2.新加坡不在中美之間站隊。

以上就是李光耀對於中美的的看法,通過人口、語言、傳統、貿易,這四個指標來度量未來世界格局。

在李光耀看來:

中國必定復興;美國依舊強勁;日本受人口老齡化影響,走向平庸;印度因為傳統文化制約,難以崛起;而高福利政策下歐洲,已經失去了和世界競爭的能力。

本文沒有提到俄羅斯,但《李光耀觀天下》這本書裡提及了,俄羅斯也因為人口的銳減,而無法重拾當年前蘇聯的輝煌,逐漸淪為二流國家。

李光耀的觀點是對是錯,可能還需要二十年的時間來印證。

但這位智慧的老人提供了一個可度量的角度,來幫助我們觀察這個世界。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新加坡7成是華人!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前言百度上有一個詞條,關於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去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好奇的驅使,許多的人不由自主地點入瀏覽。在眾多人的認知裡,新加坡像是我們另一處的"友誼港灣"。在無數短評中有這樣一位新加坡網友這樣談到。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
  • 新加坡為開國總理李光耀舉行國葬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國葬儀式3月29日14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舉行。李光耀長子、現任總理李顯龍、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榮譽資政吳作棟等十名代表宣讀悼詞。靈柩在儀式結束後運往北部靠近三巴旺空軍基地的萬禮火葬場火化。三軍最高規格向李光耀告別3月29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最後一次行經揮灑自己一生血汗的土地。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剛剛邁入獨立的新加坡人口只有兩百萬左右,人均GDP只有450美元,而淡水資源也十分緊缺,甚至需要從國外進口來滿足人民的日常所需。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 李光耀曾預言臺灣與大陸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1991年,新加坡商業事務局局長格林奈貪汙罪、欺詐罪被判成立,雖然案發前他已經歸還了單位借款,但仍被判處1.7萬新元罰款和1天監禁。1天監禁,讓曾經住別墅的格林奈丟了飯碗,失去了全部養老金,直至2009年仍居住在出租房裡。  新加坡對國家蛀蟲,不僅要讓他們傾家蕩產,還要讓他們身敗名裂。李光耀曾用「面子問題」詮釋1986年的鄭章遠之死。鄭章遠是李光耀年輕時一起與他打天下的弟兄。
  • 「新加坡經驗」帶來發展的啟示(環球走筆)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3月23日逝世。他是「新加坡經驗」的開創者,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只用一代人的時間就躋身於發達國家行列,舉世稱奇。  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進程中,李光耀是留下深刻印記的外國政要之一。  「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鑑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
  • 臺媒:為什麼臺灣沒有李光耀的洞見?
    當地時間3月23日,新加坡丹戎巴葛民眾俱樂部,一名男子對著李光耀的遺像鞠躬。李光耀1955年首次參選,贏得丹戎巴葛區議席,自那時開始李光耀就以議員的身份一直為丹戎巴葛區的居民服務。    中新網3月25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5日社論指出,相較於李光耀,臺灣的領導精英,坦白說在格局乃至胸襟上都遠遠比不上。
  • 中美策|張之香:美國政壇應再多些華裔,讓我們的聲音聽得見
    張之香現任中美教育基金會創始主席,也是美國外交事務委員會的成員,並擔任多個非盈利組織的理事職務。張之香大使 19世紀開始,西方文明當時最為鼎盛,相比之下,中國清朝、印度莫臥兒王朝、奧斯曼帝國都黯然失色。自二戰以來,主導西方的美國文化更是風靡全球大部分地區,美國生活方式和美國夢通過媒體影響了世界很多人們的政治、宗教及文化生活。
  • 新加坡開國之父李光耀病逝 周日舉行國葬
    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攝  據新加坡總理公署23日發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當天凌晨3時18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享年91歲。  公告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以沉重的心情向全國人民告知這個消息,治喪委員會將另行公布有關公眾弔唁和李光耀葬禮安排的詳情。  李光耀因感染嚴重肺炎於2月5日進入新加坡中央醫院住院治療。
  • 新加坡為何是東南亞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2015年是新加坡獨立50周年,也是中國與新加坡建交25周年。新加坡是東協中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雖然建交時間晚,但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與中國老一輩領導人的交往並不少,也不晚。新加坡的外交不拘泥於形式,務實而講求原則——一切以國家利益至上。中新建交曲折歷史背後所透露出的正是新加坡外交的現實主義。
  • 李光耀:基因決定命運,政府無法顯著改善個人命運
    一種觀點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比如貴族就比平民高貴,富人就比窮人強,這或許是因為已經註定的命運,或許是因為其它什麼東西,比如基因,總之沒法或者極難改變。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只不過是不平等的機會導致了某些人不如另一些人做得好。
  • 新加坡的雨樹
    新加坡是熱帶花園城市,花園在城中,城在花園中,美麗的「花花世界」。使人想起唐人令狐楚的《遊春詞》:「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處來。暖日晴雲知次第,東風不用更相催。」蘭花是新加坡的國花。
  • 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新加坡原來與馬來西亞是一體的,後來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境外力量的施壓,它被迫分離出來自己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在現如今的世界上,新加坡早已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其國力遠遠超過了鄰國馬來西亞。
  • 為什麼馬來西亞要把新加坡踢出去,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呢?
    世界各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東南亞的英國殖民地非常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只好讓其殖民地一步步整合,又一步步走向了自治甚至獨立。馬來西亞首相便建議汶萊、砂勞越等地聯合起來,這樣更有實力對抗印尼的擴張。這個建議看起來非常美好,汶萊是拒絕了,不過新加坡舉行了全民公投,加入了馬來西亞。
  • 李光耀: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觀察者網特節選《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第九章,看看人生閱歷比王晶更為豐富的李光耀,如何闡述這些問題。 李光耀警示說:倒退和崩潰的風險是永遠存在的。我們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問題,不會搞理論崇拜,哪裡能找到具體的例子證明他們(崇信「民主制」者)說的事情會成為現實?
  •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的國葬上,日本首相安倍「睡」著了……
    2015-03-30 16:35 來源: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沈靚 據日本媒體報導,3月29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李光耀國葬上,安倍竟然睡著了,並被拍進了現場直播的畫面。 視頻截圖       3月29日,世界各國首腦出席了在新加坡舉辦的李光耀國葬。
  • 中美關係敏感時刻,突然聯手釋放信號,未來世界格局將大變動?
    【編輯/作者 祁連軍武欄目 天光/魔魔】 前言:據環球網報導,中美兩國近期就經貿協議達成共識,中美突然聯手釋放信號,決定在近期進行視頻會議對相關細節進行商討,這是中美貿易戰以來,罕見握手,在中美貿易摩擦中,中方一直希望與美方和平相處
  • 專家:世界正形成未來技術領域中美兩極競爭格局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0日消息 俄羅斯量子中心總經理、俄國家原子能集團量子技術項目辦公室主任魯斯蘭∙尤努索夫認為,如今在量子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這些最有前途的兩種未來技術方面,中美之間的兩極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 閻學通:亞太已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其後,他還談到了中美兩國今後博弈的主要看點:不再是爭奪資源、戰略要地、市場,爭奪的核心是規則制定權。而在亞太地區,中美兩極格局已經比較明顯。這一判斷,實則與他2013年的著作《歷史的慣性》中的預測一脈相承,他曾在書中寫道,到2023年,中美綜合國力將達到同一等級,世界將形成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國際格局。
  • 李顯龍哽咽致辭追思父親李光耀:請您安息吧
    民眾在新加坡中央醫院觀看李顯龍的電視講話記者 包雪琳攝民眾在新加坡中央醫院觀看李顯龍的電視講話。記者 包雪琳攝據新加坡總理公署23日發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當天凌晨3時18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享年91歲。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剛剛就其父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去世發表了講話。李顯龍先後用馬來西亞語、中文以及英文發表講話,追思了父親李光耀,並讚揚了李光耀對新加坡所做出的貢獻。他用華語說:「今天,我們失去了一位敬愛的領袖,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
  • 學者:中美兩極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國需要盟友
    【環球時報記者 胡錦洋】編者按:卡梅倫走了,特雷莎·梅來了。一場公投帶來的政壇劇變沒把獲勝的英國「脫歐派」領袖推上首相寶座,但「脫歐」大戲仍在一步步展開。「脫歐」後的英國會分裂嗎?英國退出對歐盟的未來是何徵兆?對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而言又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