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7成是華人!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2020-12-03 文史天下觀

前言

百度上有一個詞條,關於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去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好奇的驅使,許多的人不由自主地點入瀏覽。

在眾多人的認知裡,新加坡像是我們另一處的"友誼港灣"。今年大熱的電視劇中,有這樣一部特別的"混血兒"——《小娘惹》

【圖】《小娘惹》劇照

製作人員以及劇情設置讓影片成為2020年大播熱劇之一,它也因此將新加坡文化帶入更多人視野之中。

"新加坡裡好多人都說中文。"許多短評中都涉及到這樣一句話。"但是我們並不說中文,理論上我們只是會說。"在無數短評中有這樣一位新加坡網友這樣談到。

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

【圖】"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時代更迭,戰爭不斷。"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李光耀求學回歸新加坡,正式走進政治領域,把馬來西亞聯邦的港口變成了如今的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國際舞臺上一顆姣姣明珠。

但如今"中新"建交多年友誼深厚的背後,有許許多多曾經相悖的故事。"華人眾多,一度成為新加坡自治的阻礙之一。"局勢的逼迫,讓新加坡的分離政治自我成立國家變得尤為艱難。

李光耀是一個優秀的掌舵者,他在動蕩不安,交雜反覆的國際關係中,找到合適的鏈條,相互搭建,最終華人眾多的馬西亞聯邦將其分離,新加坡也利用好時機正式成為自知自主的新國家。

世界原本就是一片蔚藍的大海,每一塊有生命的土地是後天形成的。

【圖】15世紀的地圖

新加坡建國初期尚未完全脫離馬來西亞的幫助,難以自給,舉步維艱。過於緊密依靠的關係,在走遠之後越是難捨難分。

李光耀是個聰明的政治家,運籌帷幄,一系列的問題逐漸解決,新加坡最後還是散發出了它的邊界光芒,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

02 西學刻骨,中學難易

國父李光耀自小接受正統的西方文化,如同我們年幼便刻入骨子裡的中華文化,他雖是華人血脈後代,但他不長於這一塊土地,澆灌成長的肥料,是咖啡而不是濃茶。

新加坡原本隸屬於英國殖民地馬西亞聯邦,所有文化的土壤都埋了咖啡的種子,就算是茶葉,也是矮腳桌上華麗歐式杯具裡的紅茶。

時間過了太久,文化的土壤像是香菸裡的尼古丁,有衝擊也有融化。西方文化早在殖民的那一刻融進一個國家的文化。

因而,新加坡的英國文化太過久遠,滲進了文化的骨頭,難以改變更難以消磨。

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資本家的"開拓之旅"在各方土地都留下了文化的影子,包括必不可少的語言,這也是英語成為第一個世界通用語言的原因之一。

【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交流溝通形成了記憶,英語是最好最方便的方式,工作、經商、交談甚至是歌唱,生活在新加坡裡近七成的華人也早已習慣了英語交往。

他們離開中國的時間太長,在新加坡的國度裡歷經了一代又一代,有些人甚至早就認同了自己的國籍不屬於中國。意識裡中國文化的日漸淡薄,也是"中文成為官方語言"的阻礙之一。

官方語言代表國人普及。

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港口每天來往多國貨運,交談甚多,總有是要統一的語言才可快速完成必要的交流。"中文重新學起來太難。"

它幾乎能在新加坡的每個角落裡流行,卻不能完整有效地進入意識裡,因為離開太久了。或許完整地中文交流,但那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意味還是難以深入人心。

03 尊重他們的選擇

李光耀的觀點提出,引發許許多多的評論,其中有好有壞,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各執其詞,難以統一。

人們總是過多地在意結局是否統一,卻忽略了太多過程中意料之外的插曲。

項羽自刎烏江,度過江東之後或許能夠再起東山,但是他卻覺"天要亡我"。最後慷慨赴死,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就算是換成一個大國,也是同樣的道理。

【圖】新加坡

很多人至今難以理解,新加坡七成以上都是華人,用漢語不是更好地治理嗎?李光耀根本不這麼認為,很長一段時間裡,李光耀沒有對廢除漢語作出解釋,直到2013年。在這一年,李光耀撰寫了《李光耀觀天下》,在這本書中李光耀終於對此給出解釋。

李光耀選擇這樣的文化阻斷,也是在新加坡的實時局勢下的文化選擇。或許他的中國名字和血液裡的中華因素讓他一直存留在我們的文化認同裡,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過於主觀地評判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國家的選擇。

原來新加坡剛剛獨立後,當地中華總商會代表們就組團遊說李光耀,希望將漢語作為新加坡國語。李光耀跟代表們交談時很強硬,「你們得把我打倒,否則漢語永遠不可能作為新加坡國語。」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是李光耀擁抱西方的標誌之一。

基於現實考慮,李光耀放棄漢語把英語定為了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因為他認為漢語劣勢明顯,無法提高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李光耀甚至曾斷言,如果未來新加坡將華語定為工作語言,那將是非常愚蠢的,因為現在即使是中國人從幼兒園到大學也都在學習英語。

結語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在我們的文化人認同裡,中華文化已經是我們內心裡歸屬感的源頭,那是我們血液裡帶著的根,也是我們在無數個成長過程中哼唱的鄉音。

【圖】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

世界變換不停,逐漸拉大的地域距離只是發展的必要規律,但是文化是存活在人精神世界裡的東西,它永遠不會消失,也永遠不會停止生長。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不斷地深入挖掘中華裡的無數個瑰寶,把自己的根扎進冒著水的泥土,但是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也這麼做。

華裔並不是中國人,他們雖然是留著中國的血脈,但他們並沒有成為我國的公民,沒有享受到中國的權利,更沒有責任去履行義務。

他們說著中國語言,但他們已經在歷史長河裡生長出了自己的文化,我們不可以也不可能要求非中國人去繼承或是認定中國的文化。

相關焦點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在這些政策中,有一條看起來是無比地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國語。要知道,在新加坡,足足有著70%以上的人口都是華人,就連李光耀他自己也不例外.使用漢語不是該更加方便嗎?
  • 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是什麼使新加坡獲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呢? 那麼則不得不提一個人——新加坡最偉大的總理李光耀;那麼則不得不提一項重大的政策——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為國語。新加坡一實現獨立便廢除漢語,在上個世紀的世界裡,可以說是一項極具積極意義的決策,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
  • 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為何有四種官方語言?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新加坡也有大約3/4的人口是華族,為什麼漢語既不是國語,也不是共同語呢?其實,華人太多也正是漢語不能夠成為新加坡國語或共同語的原因之一。新加坡建國時,正是「冷戰」時期,兩極政治格局已然形成,意識形態問題空前嚴峻。而東南亞就是衝突的前沿陣地,新加坡又因華人佔比太高,被西方國家視為重點關注對象。
  • 國語、普通話與華語
    先生,我實在不能答應你的要求。」……你看,這是蹬三輪兒的口氣嗎?由此證明,由於時代的局限,當時所說的國語並不完全是人民大眾的口語,確實是一種非驢非馬的「近文之雅語」。儘管如此,國語運動對於文言和方言來說絕對是社會的進步,由於話劇、電影和廣播的發展,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國語得到廣泛的傳播。
  • 新加坡開國之父李光耀病逝 周日舉行國葬
    總理府網站的聲明稱,自23日到29日,新加坡所有政府建築將降半旗,表達對李光耀的敬意。李光耀的靈柩將於25日至28日停放在新加坡國會大廈,供公眾瞻仰。  新加坡將於當地時間29日下午2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大學文化中心,為李光耀舉行國葬。李光耀的家人、朋友,新加坡總統,國會成員以及各界新加坡人等將參加此儀式。國葬後,將舉行私人的火葬儀式。
  • 南洋大學消亡背後,隱藏著新加坡的「英語夢」
    李光耀就是海峽華人中的一員,除了名字,李光耀身上沒有任何中國元素。因為海峽華人以英語為母語,以成為英國公民為榮,這一點深深影響著李光耀。 移民華人大多是清末民初時期來到新加坡的貧苦農民,這些人下南洋都是為了謀求生路。
  • 新加坡,可能沒人再講中文了……
    新加坡建國之後,李光耀開始消滅方言,他認為方言會造成華人之間的隔閡和地方內鬥,於是在強制手段下,原本豐富多彩的方言節目從電視臺逐漸消失。 對此,李光耀說:「我以身作則,放棄20年來說的一口流利的福建話,這對於一個深明方言是贏得選票武器的我來說,是一項痛苦的抉擇,但有什麼辦法呢?
  • 全球有多少個國家通用漢語?除了中國,這2國家也用漢語日常交流
    其實我們看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和發展如何,這個從語言上就可以看出,比如英語現在已經變成一種世界很多國家都學習的語言,更是被中國列入必學的課程,同樣的很多國家也將中國的漢語作為一種主要的必學語言,甚至有國家更是通用漢語,那麼全球有多少個國家通用漢語?
  • 漢語真成了「中世紀的茅坑」?
    2006年7月5日的《中國青年報》發表了題為《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的文章。說的是在中國召開國際會議,工作語言一律用英語,漢語靠邊站,讓好多參加會議的中國人聽不懂,沒有到達學術交流的目的。
  • 新加坡為開國總理李光耀舉行國葬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國葬儀式3月29日14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舉行。李光耀長子、現任總理李顯龍、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榮譽資政吳作棟等十名代表宣讀悼詞。靈柩在儀式結束後運往北部靠近三巴旺空軍基地的萬禮火葬場火化。三軍最高規格向李光耀告別3月29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最後一次行經揮灑自己一生血汗的土地。
  • 李光耀觀天下:新加坡國父預見未來世界格局,中美誰來領導世界
    01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國父,一手創立了新加坡,也一手把它從貧窮的小島,發展成富裕的花園城市。目前新加坡的人均GDP6.4萬美元,高於美國,是最富裕的前十大國家之一。《李光耀觀天下》是李光耀的遺作,裡面記錄了李光耀對於世界主要國家的未來前景的看法。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本書是關於我對世界、以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各股力量相互角力的看法」。
  • 新加坡為何是東南亞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正如李光耀所說,獨立後的新加坡是國際海洋中的一條小魚,在印尼、馬來西亞夾縫中求生存。東協十國地圖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中國國內「文化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東南亞國家都懼怕本國內部有共產主義背景的黨派與中國關係緊密,同時又因為華人華僑問題,對華人華僑的打壓愈演愈烈。
  • 新加坡的反思與抉擇:與母文化割裂,建立新的國家認同與民族歸屬
    新加坡,一個對於中國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它是世界上除中國之外,第二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華語是官方語言,同時也使用簡體漢字。看起來新加坡無疑就是我們的一個海外親戚。但同時,新加坡的繁華與發達,以及非常西方化的生活方式也讓我們疑惑,這真是一個華人的國家嗎?
  • 盤點全世界那些以漢字漢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目前全世界以漢語為母語人口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大多數都是亞洲大中華區。其他分布在海外華人社群。不過中國人口眾多,各種方言之間並不能很好互通,不同漢語系的人之間一般人會使用普通話(國語)互通。而中國人只有一種文字,就是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漢字。
  • 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不講中文卻講英文,最後鬧成了這樣
    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你猜到哪個了嗎?沒錯,他就是新加坡,新加坡有75%的人是華人,但目前新加坡人不喜歡講中文,愛上英文,甚至自創「華語」。新加坡2019年公布了一組數據,新加坡華人家庭說中文的比例從50%下降到30%,70%的華人不講中文而講英文。
  • 距曾母暗沙僅400公裡,曾建華人王國,納土納為何成了印尼的?
    距曾母暗沙僅有400公裡,曾建華人王國,納土納為何成了印尼的?在我國,南海是最大的一片海域,總面積達到了350萬平方公裡,其中屬於中國範圍內的有210萬平方公裡。這是我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域。在此時,萬生石塘嶼實際上已經成了鄭和船隊的海上中轉站,有上萬人在此生活定居,這就是「萬生」一詞的來歷。鄭和下西洋在朱瞻基統治時期被迫結束,但是朱瞻基把納土納正式納入了明朝的統治,並且授予了「安不納」的名字。安不納意思是,你們安心在此居住,永遠不用繳納賦稅。明朝廷還派曾沅芳為代表的一幹船工,帶著皇上手諭及各自家眷駐守此島。
  • 臺媒:為什麼臺灣沒有李光耀的洞見?
    當地時間3月23日,新加坡丹戎巴葛民眾俱樂部,一名男子對著李光耀的遺像鞠躬。李光耀1955年首次參選,贏得丹戎巴葛區議席,自那時開始李光耀就以議員的身份一直為丹戎巴葛區的居民服務。    中新網3月25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5日社論指出,相較於李光耀,臺灣的領導精英,坦白說在格局乃至胸襟上都遠遠比不上。
  • 原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獲「搞笑諾貝爾獎」,因禁止吐痰、養鴿子
    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父親李光耀是新加坡1965年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並一直任職到1990年。1994年,因為他在指導公眾行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心理學獎。李光耀的指導公眾行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隨地吐痰、嚼口香糖或餵鴿子的公民施以懲罰的效果的「心理實驗」研究,他這一試驗做了長達30年,實驗對象是幾百萬新加坡公民。
  • 李光耀曾預言臺灣與大陸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出鞘的刀才是好刀  李光耀深知,貪汙調查局不能靠舉報過日子,刀不出鞘,不僅拿不了人,自己也會生鏽。在獨立之初,李光耀做了兩件事,有形式,有實質。第一件事是規定所有內閣成員在會議時穿白色襯衫和白色長褲,作出「自清」的表率。  「自清」不僅表現在形象上,更有切實舉措。
  •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的國葬上,日本首相安倍「睡」著了……
    2015-03-30 16:35 來源: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沈靚 據日本媒體報導,3月29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李光耀國葬上,安倍竟然睡著了,並被拍進了現場直播的畫面。 視頻截圖       3月29日,世界各國首腦出席了在新加坡舉辦的李光耀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