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父親李光耀是新加坡1965年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並一直任職到1990年。1994年,因為他在指導公眾行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心理學獎。
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s)是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為有趣地模仿諾貝爾獎而主辦的,入選「搞笑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也必須不同尋常,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以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等方面的興趣。評委中不乏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從1991年開始,每年頒獎一次。頒獎儀式每年十月,在諾貝爾獎頒獎前一至兩周舉行。
李光耀的指導公眾行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隨地吐痰、嚼口香糖或餵鴿子的公民施以懲罰的效果的「心理實驗」研究,他這一試驗做了長達30年,實驗對象是幾百萬新加坡公民。
1999年12月18日,李光耀接受日本NHK電視臺接受採訪時說:「我曾經在英格蘭求學,那是個循規蹈矩的地方,人們非常有禮貌,誠實待人,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地鐵站外的馬路上有賣報紙的,沒有人看著報攤,只有一個放硬幣和紙幣的盒子。你拿了一份報紙之後,把硬幣放在盒子裡。這真是世界一流城市的標準。我們也努力做到那樣。」
正是基於這個目標,在他擔任新加坡總理後,發起了一場致力於改變人們生活細節的運動,其中的重點就是禁止公民隨地吐痰、嚼口香糖或者是餵養鴿子。實施這場運動的方式正是心理學家們已經在老鼠身上實驗過的方式,即,是懲罰而不是勸說。
這些禁令正是由李光耀本人構思並推行的。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家曾發起的為了阻止結核病傳播的反吐痰運動,主要依公共宣傳不同。李光耀頒布禁痰法規並不是以公共健康為目的,他認為這關乎人們的行為禮儀。他曾自豪地公開發表演講說:」我認為一個國家更需要的是規則,而不是民主。」
李光耀還認為鴿子是不討人喜歡的東西,就像老鼠一樣不受歡迎。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曾解釋說:「這些鳥類會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健康威脅,也會造成一定麻煩,比如說食品汙染。此外,鳥糞也會汙染人們的衣服、汽車、牆壁和地面,同時對屋頂造成破壞。」
他不僅發起了反對隨地吐痰、嚼口香糖和餵養鴿子的運動,還禁止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吸菸和說粗話髒話。他還強烈推廣了幾項他最為倡導的行為:微笑、禮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廁所主動衝水。1992年開始,新加坡政府禁止生產、進口或銷售口香糖。
1994年,李光耀因此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的心理學獎。但他並沒有出席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可能這只是主辦方的一廂情願吧。
現在的新加坡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口數量570 萬(2019年6月),依據2018年國際匯率,新加坡GDP總計3610億美元,人均GDP高達6.4萬美元。在2019年全球可持續競爭力二十強中排名第一,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