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反思與抉擇:與母文化割裂,建立新的國家認同與民族歸屬

2021-01-20 桃煙讀史

新加坡,一個對於中國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它是世界上除中國之外,第二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華語是官方語言,同時也使用簡體漢字。看起來新加坡無疑就是我們的一個海外親戚。

但同時,新加坡的繁華與發達,以及非常西方化的生活方式也讓我們疑惑,這真是一個華人的國家嗎?

數百年前,當第一批華人來到馬來半島頂端的方寸之地定居謀生開始,新加坡就註定了它與文化民族源頭中國之間無法割捨的關係。

新加坡是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漂泊者,這個漂泊者帶著深深的文化烙印,但又想抹掉這個烙印。但豈知,這個烙印早已深入了新加坡的血肉,越是想要抹掉就越會傷筋動骨,這在中國日漸崛起的今天更是如此。

東南亞的流浪者

當1819年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船隊來到新加坡時,這裡還只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但船隊的領導者斯坦福·萊佛士爵士一眼就看中了這塊寶地。

他迅速和當時的統治者柔佛蘇丹籤訂了條約,這位有著「維多利亞式道德」的英國紳士決心在這裡為女王建立起一個優良的深水港,一座「法治與自由之城」。

由此,新加坡正式開埠,並迅速成為了大英帝國由印度向遠東,尤其是中國進行貿易的重要樞紐。

但是貿易的大宗項目卻是向中國走私鴉片,當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之後,這項貿易更是明目張胆地走向了臺前。至於萊佛士爵士口中的「法治與自由之城」,則是海賊、娼妓和非常貿易橫行,生活條件惡劣。

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的地位再一次提升,成為了歐亞航海路線中最重要的停泊點。而橡膠樹的種植則又讓這個城市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加工和出口基地。

十九世紀中國動蕩的形勢,也讓無數華人「下南洋」來到了新加坡。他們或是憑著宗族關係來此投靠已經站穩腳跟的親友同鄉,或是孤身前來闖一闖以圖日後能衣錦還鄉。

雖然早在明朝時就有華人來此謀生,但真正讓新加坡成為華人聚集地的,卻是這些清末民初來自東南諸省的同胞。

稍後,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日本人來了。雖然新加坡的華僑奮勇抗起日寇的侵略,但作為殖民統治者的英國人只用了半個月不到的時間便宣布投降。隨後日本大將山下奉文宣布新加坡易名為「昭南」,從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成為了大日本帝國的領土。

三年日據時期,新加坡的華人受盡了日軍的鐵血蹂躪,不僅因為他們抵抗日軍,更因為他們支持遙遠祖國的抗日戰爭。所以,當日本戰敗投降之後,新加坡街頭的歡慶活動中,居然出了中華民國的國旗。

戰後,英國人又回來了,不過他們早已日薄西山。新加坡也不再信賴這個臨陣脫逃的舊主,轉而追求新的出路。

他們嘗試著和馬來西亞合併,但因為民族與宗教等問題,又被馬來西亞踢了出來。當時已經主政新加坡的李光耀為此潸然淚下——新加坡,這個在東南亞的炎黃流浪者該何去何從?

魚尾獅的傳說

1965年被迫的獨立的新加坡,經濟落後一片破敗,當真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形象。但好在還有李光耀,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之後,這位剛過不惑之年的年輕領導人痛定思痛,在政治和經濟上拿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有了被從馬來西亞踢出、被迫獨立建國的經歷之後,李光耀深感民族撕裂、族群對立對社會和國家的傷害。為此儘管華人佔新加坡七成以上,但李光耀仍強力將英語作為官方第一語言。

同時對華人則推行「華語運動」,提倡說漢語中較為通行的北方官話,而不是彼此交流困難的各地方言。此後絕大多數的新加坡人都掌握兩種語言,即英語和本民族語言。

在此基礎上,李光耀更強調新加坡的多元化與民族融合。對外,他說得最多的就是新加坡的華人,雖然有著華人的外表,但內在與思想則早於中國大陸完全不同,而是另一種價值觀。

在被異族國家包圍之中,彈丸之地的新加坡雖然華人佔多數,但如果形成一家獨霸,民族撕裂其後果可想而知。於是去中華化,成為了新加坡抹平族群間隙,促進國家社會融合的一條捷徑。

同時,在國家行政上李光耀信奉的是嚴刑峻法,以及對於異見者、新聞媒體和言論自由的高壓管束,這點來自於日據時期,李光耀發現日軍實行的管理雖然嚴酷殘忍,卻使整個社會治安為之一新,甚至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狀態。

於是他在新加坡推行了嚴厲的法律與獎懲機制,結果帶來的是政府廉潔高效和市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其實戰後經濟騰飛的亞洲國家裡,有不少領導人都曾在戰時的日本政府或軍隊裡工作過,其中典型就是李光耀和韓國總統樸正熙。

他們靠著鐵腕和高壓手段推行政策,雖然經濟取得進步,但同時也被批為「獨裁者」。

靠著多元化的民族政策和鐵腕的行政,憑藉著作為歐亞航道樞紐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很快就在高附加門類的製造業中闖出一片天地,繼而在石化、金融和服務業方面新加坡人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大踏步前進。

終於在上世紀九十代成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美談、到2018年,這個面積只有浦東新區一半多大的小國仍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也是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

這一切猶如那隻被奉為新加坡象徵的魚尾獅,魚尾代表了新加坡那個小漁村的過去,而獅首則代表了新加坡的現在。但雖然是獅子,可終究還是太過迷你——以城為國的新加坡想要生存下去,如何選擇策略最重要。

夾縫中的生存者

雖然去中華化、割裂與炎黃文明的聯繫對新加坡來或者李光耀說是個重要的國策。但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如何在國際社會上生存,李光耀能夠依靠的仍是來自中國的古老政治智慧。他如同春秋戰國時代的謀士們一樣,在大國間合縱連橫,與夾縫中求得生存與發展。

新加坡的第一次經濟高速發展,依靠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對越作戰。新加坡作為美國向越南投送物資的重要中轉點,獲得了極大的經濟利益。

這點和日本在五十年代借著韓戰而獲得經濟騰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新加坡雖然靠著美國成功發展起來,卻並不像日本那樣完全被美國所控制,而是依舊保持著自己的獨立。

新加坡的這份獨立,來自於其並不完全依賴某一個大國,而是絞盡腦汁保持平衡。新加坡是最晚和中國建交的亞洲國家,但李光耀和改革總設計師鄧公關係甚篤,常為鄧公出謀劃策。

據說鄧公很看重李光耀的進言,有段時間內中國很多幹部都會去新加坡進修充電,學習先進的行政知識。可同時,新加坡又一再提醒美國人,中國一旦崛起將不可阻擋,務必保持對亞洲的持續深度介入,才能保住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

自從和中國建交以來,新加坡就從未停止在中國的投資建設。1994年,新加坡在蘇州投資建設了高新工業園區。

到現在,蘇州高新園區每年的GDP是3000多億,位列全國經濟開發區首位。多年以後,李光耀在蘇州高新園區的金雞湖發表講話,認為蘇州高新園區是新加坡最成功的一筆投資。

可就在差不多同時2002年,新加坡已經籌劃TPP,並在六年之後成功推銷給歐巴馬政府。其意正是對付國力已經開始起飛的中國……

但到了2011年,當李顯龍從父親手上接過總理職務之後,新加坡在大國間反覆左右橫跳的招數似乎開始不靈了。當中國獲得了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運營權,在川普主政的美國退出TPP之後,新加坡的部署開始被打破。

而急於擺脫被動的李顯龍一時間忘記了平衡,開始一邊倒地投靠了美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南海問題上站隊美國,很快李顯龍就發現自己的一系列破壞平衡的操作所帶來的惡果,於是自2018年起新加坡又開始了微妙的轉向。

從南海問題、「香會」談中國經濟發展再到香港問題,李顯龍和新加坡似乎又開始找回李光耀時代的作風。可如今的形勢已然要嚴峻得多,夾在中美兩國間的彈丸小國,能夠選擇的路其實少之又少。

小結:

靠著與母國文化的割裂,來建立新的國家認同與民族歸屬。憑著精妙的平衡政策,是自己能在大國的夾縫中求得生存發展。新加坡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將命運掌握在手中。但這終究是一個美好的理想,當新舊兩股勢力開始在區域乃至全球進行對抗時,小國的命運其實就如同風雨中的小船了。

相關焦點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儒家活著,活在思想而非歷史中。文化認同 ,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政治生活相關。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二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黨和政府堅持平等、互助、共同繁榮進步的民族政策,我國各族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感不斷增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的整體推進,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又有了新的顯著提升。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決定一個族群、一個國家不同命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是否能持續地保持這種集體記憶。因此,集體記憶就成為構成各個族群自我認同的基礎,其內涵、風格與強韌性構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素質。[10]而所謂的「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也就是基於「集體記憶」或「共同記憶」(shared memories)之上的族群中的個體對族群共同體的歸屬認知和情感依附。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而與民族高度相關的另一個政治語彙就是國家。民族與國家的高度相關性,可以從他們基本同時產生得到說明。正如德拉諾瓦所認為,國家是民族的顯性的政治組織形式,民族是國家隱性的文化實體內容。可以說,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這一政治權力問題。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關鍵詞】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民族凝聚力    從民族與國家不重合的角度看,民族包括一國之內的族類共同體和超越一國邊界分布在多個國家的跨國界民族或跨境民族。從二者重合角度看,民族指建立了自己國家的民族,這種民族實現了民族與國家的同一性,是一種國家民族,即國族。本文主要討論一國內部民族與國家的關係,即前一種情況。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我們以歐美為對象的研究固然是要認識歐美社會與文化,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認識自身,反思過去,展望未來。這同樣具有重要價值。2019年,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推出主題為「歐美社會與文化的人類學田野考察」博雅工作坊,邀請8位長期在歐美各國從事社會田野調查的專家介紹他們的觀察感悟,現將與會者發言進行摘編,以饗讀者。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2017年06月16日 06: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政 胡平 張積家 字號 內容摘要: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個體知曉他/她歸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
  • 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
    烏克蘭的社會轉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為構建現代國家的過程,不僅要進行民族-國家的重新構建,而且還要進行民主-國家的構建。社會的轉型造成了烏克蘭社會在歷史宗教文化上的認同矛盾,經濟發展上的道路之爭,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機。這三個方面的矛盾演化成為烏克蘭國家認同的危機。通過分析烏克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筆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差異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處置。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持續夯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這一基礎性工程,對於多國家認同建構的傳統路徑將是一個新的拓展。中國的國家認同建立在人民主體性基礎之上,主體性構成各民族現代國家認同的生成點[5]。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是一種特定的政治文化現象,並且總是以問題的形式凸顯出來。這種問題產生並存在於多民族國家政治共同體內的民族群體之中,是一種「集體忠誠衝突」,即各個民族群體對自身的認同與對國家的認同之間的矛盾[6]。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如果說早期現代的啟蒙思想家為民族國家奠定了哲學基礎,那麼英國、法國等早期現代國家則為之提供了具體的政治實踐原則。作為一種新的政治形式,現代民族國家最初面臨兩個緊迫的任務:它首先需要擺脫天主教會和教皇權力的政治控制,其次需要消除內部的教派衝突。就前者而言,現代民族國家必須切斷同超驗或神聖秩序的一切關聯,保持自身的世俗性。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衛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先驅的英格蘭也爆發了新教運動,新教運動的爆發推動了新的信仰的形成,獨特的民族精神在這段時期被塑造出來。英格蘭最終擺脫了外來羅馬教會的控制,演變為一個擁有新教英格蘭民族,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意識也不斷的強化。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通過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尤其是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使其與當下法治互相融通,有助於全社會形成法治認同和法治信仰,真正建立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為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具有中國氣派的方案和實踐。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這種背景下,公民身份內在的族群—文化歸屬心理出現壓迫感和焦慮感,出現所謂「現代性引發的本體性安全問題」,⑧即人們對其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社會與物質環境的恆常性信心不足,轉而期待族群、血統的原發動力可以彌補國家對公民照顧不周的缺憾。這種回歸族群性的民族主義是保守性的、本土取向的和反全球化的,它將民族主義從民族國家所需要的公民認同導向裂解民族國家的、排他性的族群認同。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