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馬宏說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是姜夔早期的作品。淳熙三年冬,姜夔初到揚州,這時揚州屢遭兵火,城內外一片蕭條,詞人愴然有感,就自作了這曲《揚州慢》,並且填詞。全詞通過比興手法,以清婉的音節,精妙的字句和自然景物的襯託,抒發了感時傷亂的心情。
上闕首句「淮左名都」直寫揚州,概括揚州在全國的重要地位。「竹西佳處」用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裡「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的詩意,以顯示揚州昔日曾是個繁華的地方,然後交待詞人並非是特意來訪,而是「少駐初程」。「春風十裡」既不是指當時的時令(時值冬季),也不是具體的景物描寫,但這些景物一旦組合起來,就令人想起杜牧的詩句「春風十裡湯州路」,眼前出現的是昔日車水馬龍,載歌載舞的美妙圖景,想到昔日揚州城的豪華。
然而今天怎麼樣了?然後是揮筆勾勒:「盡薺麥青青」,當年的珠簾翠幕的十裡長街,現在遍地是一片綠油油的薺菜和麥苗!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今日的荒涼更顯出傷情。經過「胡馬」破壞後的殘痕,到處是「廢池喬木」,無限沉寂中悠然而起的聲音是「漸黃昏,清角吹寒」,陣陣「清角」,靜中見動,周圍的一切更加沉寂,蕭條的意緒盡含其中。一個「空」字輕輕一點,化景物為情思,不僅寫出了金兵破壞後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也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竟然把一座名城輕易斷送掉的痛心,更寫出了對敵騎未除,朝廷苟安江南的優心忡忡,哀深恨切。
下闕用杜牧的詩意,表示憶昔傷今的感慨。唐代詩人杜牧,曾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儒之邀,在揚州住過兩年,他風流逸興,對揚州的歌舞繁華,是十分讚賞的。可是時至今日,如果他能舊地重遊,肯定會大吃一驚,因為揚州已今非昔比,荒蕪之狀令人痛心。「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縱使有杜牧那樣動人的才華,卻無論如何難以寫出我現在對揚州的「愴然」深情。這兩句用今昔不同的映襯手法,點明這樣的情思:即使杜牧那樣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他如今重到揚州的話,也會驚訝河山之異了。
「算」「縱」二字,一先一後的虛擬語氣,表達了詞人沉痛之情,更為重要的是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出「難賦」之苦,一方面點出故國劫後之景所引起的悲戚難以表達,同時也表達了感時傷亂的環境使作者心情蕭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仍用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意,以「波心蕩」的動反襯「冷月無聲」之靜,寫眼前波蕩冷月的夜景,表達出繁會衰歇,波蕩冷月的悲涼情調,結局是詞人見景抒情,興起來的感慨,紅藥逢時而發是自然規律,詞人卻故意發出「年年知為誰生」的詢問,以花的無知襯託人的有情,感情頓挫,意境深切。
這首詞從起到結,脈絡分明。詞人撫今追昔,景中見情,暗示了對國事的關注和對朝廷的不滿。抒情寫景中不作具體、細緻的刻畫描摹,而是寫得空靈、疏淡,激發讀者去思索,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