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瓶山自然保護區一條神秘的溝谷深潭裡,生活著一群我國瀕危野生動物香港瘰[luǒ]螈,民間俗稱香港瘰螈為「小娃娃魚」。「小娃娃魚」對水質要求也特別高,稍有化學汙染便不能生存。
「小娃娃魚」是我國瀕危動物,而在銀瓶山自然保護區居然發現一個群落,真令人喜出望外。
它們位於銀瓶山腳下的一條山溝後面的深潭裡。這條山溝比較隱蔽,遊客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現。山溝的入口處是一堆亂石,幾十棵樹歪歪斜斜地長在亂石的縫隙裡,擋住了去路。從外表看,這裡凌亂、陰暗,遊客會望而止步。工作人員稱,這正是大自然對「小娃娃魚」的保護,迷惑人類,限制人類「侵犯」它們的領地。
在潭水邊蹲下來,不一會兒,一條如手掌長的「小娃娃魚」遊到了我們身邊。工作人員輕輕地將「小娃娃魚」撈起來,放在手掌心上觀察。
「小娃娃魚」有四隻腳,皮膚暗黑粗糙,尾部較長,有一小塊白斑。「雄性的尾部有白斑,雌性的沒有。」
繼續觀察深潭,能發現遠處還有幾條「小娃娃魚」,其中兩條趴在水底石塊上小憩。
工作人員去年曾來過這裡,看到深潭裡有一群「小娃娃魚」。這次重新來找它們,想看看它們生活得怎麼樣。現在看來,由於遊客的足跡還沒到這裡,它們沒受到驚擾,依然生活得優哉遊哉。
把「小娃娃魚」放回水裡,它們遊回同伴身邊,很快不見蹤影。
「小娃娃魚」棲息的深潭表面有點渾濁。工作人員說,別看潭水表面不透明,其實,這是銀瓶山自然保護區中最乾淨的潭水之一。
香港瘰螈對水的要求特別高。如果水被汙染,或者溫度不適合,它們都難以存活,這也是為什麼香港瘰螈特別少、到了瀕危地步的主要原因。「假如這個深潭有一點化學汙染物,它們也生存不下去。現在它們在這個深潭群居,說明深潭的水質沒有受到化學汙染。」
來回的路上不少巖石的表面長了俗稱「地衣」的綠色苔蘚,這裡負離子高、空氣沒有汙染,巖石才會長苔蘚。銀瓶山自然保護區還有不少未開發的溝谷深潭,裡面會不會還有「小娃娃魚」群落?工作人員說,不排除這個可能性。
香港瘰螈屬於兩棲綱有尾目蠑螈科瘰螈屬,首次在香港發現,以香港地名冠名;後在深圳發現,現東莞銀瓶山也有分布。該物種民間俗稱「小娃娃魚」。「小娃娃魚」對水質要求特別高,稍有化學汙染便不能生存,因此,該物種屬於指示生物,能體現生活地的水質。
它們喜歡在丘陵、山地清澈的溪流中棲息。10月至次年1月,在寒冷的溪流中求偶、繁殖。4月至9月,它們在山溪和水草豐盛的縫隙、石塊下夏眠。它們多在水底覓食蚯蚓、山坑螺、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
銀瓶山自然保護區有不少溝谷和深潭,有的已開闢成旅遊景點,有的還沒開發。從專家調查情況來看,已經開發的溝谷和深潭很難找到「小娃娃魚」,而沒開發的溝谷和深潭,成為「小娃娃魚」家園的可能性比較大。若要保護「小娃娃魚」棲息環境,最好是控制開發規模,讓更多的未開發地保留原生態狀態。萌萌噠「小娃娃魚」深居銀瓶山深潭之中,我們知道就好了!千萬表去打擾他們的自然生活喲~
同意的話就點個讚吧!
(來源:東莞日報 東莞時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