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基因決定一切?神奇著作解密運動密碼

2020-12-05 大江網

  基因決定一切?

  8月1日,一本好書上市——《體育基因:非凡體育表現科學內幕》,出版者的一切努力都表明,他們希望這本書日後可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常銷書,至少在機場書店的書架上,可以與《異類》(Oueliers)並排擺放,也許您想起來了《異類》不過是一本單薄的白色封面小冊子,但好幾年了,它一直未曾下架,更重要的是作者格拉德維爾總結出的「10000小時成功定律」,幾乎成為了破解成功奧秘的第一法則,激勵人耐下心來揮汗苦練。

  《體育基因》的賣相不錯,有些暢銷書的「基因」。作者大衛·愛潑斯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聲名顯赫,他不僅常年致力於體育科學的研究與普及,同時還對奧運體育充滿濃厚興趣,更不得了的是他還有一個「獨立調查記者」的標籤,令MLB職棒大聯盟球星羅德裡格斯以及「環法王」阿姆斯特朗聲名狼藉的關鍵著述中,他都是主要作者之一。年紀不到四十歲的愛潑斯坦近兩年得獎若干,跨界於體育科學與新聞傳播,前途不可限量。

  潑斯坦畢業於名校哥倫比亞大學,曾經是800米比賽中佼佼者,兩度獲得「東岸大獎」,可見其運動能力出類拔萃。這個經歷至關重要,決定了愛潑斯坦始終對於運動中人的無窮奧秘保持澎湃興趣,在《體育基因》前言中對此就有表達。在高中田徑隊中,愛潑斯坦有一位名叫米切諾的牙買加裔同學,他身材不高,柔韌性極佳,因為生在生計艱難的移民家庭中,米切諾每天下課後都要去麥當勞打工,同學們背後議論,他一定是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才有著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小肚子,但這絲毫沒有妨礙米切諾在跑道上奔跑如飛,與隊友一道奪得過伊利諾州高中4X400米的冠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牙買加移民潮湧入伊利諾伊,竟然悄然之間改變了這個州的高中田徑格局,年幼的愛潑斯坦當時望著這些牙買加孩子就想,他們訓練輕鬆,但比賽中如風而過,難道他們身體真有神秘的奔跑基因代代相傳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後,愛潑斯坦有機會與肯亞兄弟一道訓練,他如同常人一般內心也在追問,難道真是源自東非大地的基因決定了馬拉松的第一方陣永遠一種顏色嗎?難道就可以決定這些皮膚黝黑的人們不知疲倦地一復一日不停奔跑嗎?這些似乎早有答案的追問,最終居然成為了愛潑斯坦的研究方向。

  被我們視為常識的結論,其實在執拗的科學家面前並非如此,2003年人類終於有了一本自身的基因圖譜,23000頁,隱匿其間的奧秘一旦解開,福禍相依。但基因技術已經被視為解讀運動現象最有利的武器,《體育基因》這本書中努力想回答四個平實的問題。首先,黑人選手先天擁有的短跑和長跑優勢真的是源自廣袤非洲大陸的古老遺傳嗎?這個似乎早有答案。其次,從遺傳學的角度看,有必要將男女運動員在競賽中用性別區分開嗎?這個命題令我抓狂,科學家到底什麼意思。第三,用基因檢測的辦法,能否斷定一個孩子是否具有體育星途?果真可以的話,教練的眼光還有幾許價值呢?最後,基因檢測能夠判定出哪些運動員有運動傷病、腦創傷甚至賽場猝死的可能性嗎?趨利避害,人之根本訴求,我堅信基因檢測可以給出大致方向的。

  成功學遭人唾棄,但是探尋運動卓越表現背後的秘密令人尊重,近些年來著述不斷,除了《異類》之外,還有一本《天才密碼》也不錯,因為《體育基因》的緣由,我一股腦將這兩本書翻找出來,字裡行間常常閃耀著「天才」二字。《天才密碼》一書的作者認為,天才自然存在,但是若想成功,還需要深度訓練、夢想點燃以及傑出訓練。《異類》更是強調任何成功都無法繞過那「10000小時成功定律」,簡而言之,無論您是運動夢還是音樂家夢甚至華爾街的財富夢,都要扎紮實實10000小時苦練墊底,每天四小時,需要走過至少七年。

  我想愛潑斯坦是堅信有天才的,天才還要遵守「10000小時定律」,所謂天才是不是效率最高的那些成功者呢?《體育基因》中還真就此比較了一對跳高選手,每個人對結論各取所需吧。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跳高金牌得主霍爾姆斯是個不折不扣的訓練狂人,一路苦練數萬小時終成夢想。2007年,大阪世錦賽,霍爾姆斯狀態不錯,但是居然輸給了訓練跳高僅僅八個月的巴哈馬選手託馬斯。

  關託馬斯的描述都可以被視為傳奇,這小子聽說跳高運動僅僅兩個月之後,就一舉奪得大英國協運動會金牌。世錦賽前,即使託馬斯不吃不喝不睡,一直在訓練,訓練小時數也不過6000小時,但是他輕鬆地擊敗了奧運冠軍。跳高之於託馬斯居然是「枯燥運動之王」,訓練中他經常溜到籃球場上去投籃,就是這個沒心沒肺的大男孩阻撓了一大批訓練跳高超過15年的名宿在大阪實現金牌夢。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六年了,託馬斯一直循規蹈矩的跳啊跳啊,但成績沒有一釐米的增長。

  愛潑斯坦舉出如此個案,意圖何在呢?是想否定「10000小時定律」嗎?我看未必,因為定律中的10000小時不過是個平均值而已,那些西洋棋高手中有人成才只需3000小時,可有人則要耗費23000小時。不用精英們的數據來證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時常就有此類心得,看著身旁的人一路高歌,我們也只有慨嘆自己天分不足,對別人「天才」的判定,對自己則是無盡的解脫。

  如果大家都認可「天才」一定存在的話,最難的事情就是如何儘早判定「天才」啦。如果一次基因檢驗,可以告知未來人生軌跡,甚至星途如何,那豈不是省去太多煩惱,也可安心平庸,遺傳決定命運嘛。科學家們並非讓我們輕易地就得出上述結論,基因原本比我們想像得複雜,身體的先天優勢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所有結局,周邊環境以及時代也會讓命運千差萬別。相反,即使有相同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也不一定就有同樣的命運結局。以肯亞的卡倫津人為例,他們被視為地球上「最具有流線型身材」的人種,在這個國家中每天都會有數百萬孩子跑著上下學,但只有卡倫津人的孩子們日後能成為奧運冠軍。而印度每天也會有數百萬孩子跑著上學,但是你從未聽說印度人奪得過奧運長跑金牌,唯一的原因他們不是卡倫津人。

  似乎越說越複雜了,總之我相信天才始終存在,我也盼著儘快儘快基因檢驗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超群的運動天賦而被耽誤了。聽說基因檢測可以告訴你,身體中是否有「懶惰基因」、「酗酒基因」等等,這也很有趣,作用大大的,人品檢測快點兒來吧。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原標題: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 基因決定不了一切
    ,我曾檢索過「基因」這個詞條,解釋是:產生一條多肽鏈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因為我們相信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等一切,全記錄在基因裡面,我們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是基因決定的。以為只要對基因進行改變,我們就百病不患,甚至可以長生不老。當有人告訴你,基因決定不了一切!你可能和我一樣,會被這句話顛覆得懷疑人生。
  • 我國科學家:基因不能決定一切
    一個人在出生之前,是否就由基因決定了命運?我國科學家在今天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命倫理與生物技術及生物安全研討會」上明確指出,必須堅決反對「基因決定論」,因為一個人的智力、性格等受到環境、社會等因素的多重影響,基因不能決定一切。  「人不僅是一堆基因,而且具有理性和情感,有目的、價值、信念、理想,具有在人際關係中生活的能力。
  • 神奇的基因之發現讓男人出櫃的基因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基因解碼專家發現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影響男性性取向單個基因首次被發現。偉大的同性戀者——圖靈在計算機的世界中,沒有諾貝爾獎,最高獎項是「圖靈獎」,圖靈——被譽為「計算機之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成功破譯了納粹德國複雜嚴密的密碼系統,有人認為圖靈至少讓戰爭提前三年結束。
  • 《千鈞一髮》:基因決定一切,但文森不相信……
    身體是由基因決定的, 我們的出生如果像電影中那樣發生,那麼我們會很謹慎地選擇交友對象,結婚對象. 顯然文森生來就不是完美的, 事實上我們每個通過母親的自然生產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帶有我們的基因的印記,它流動在我們的血液裡,尿液裡,甚至我們的唾液裡。
  • 牛頓墓碑上神奇「達文西密碼」,揭示牛頓晚年篤信神學的真相!
    在風靡全球的《達文西密碼》中,位於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牛頓墓是尋找聖杯的重要線索之一。雖然現實中你無法在牛頓墓碑上找到聖杯去向的秘密,卻可以透過墓碑看到關於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人生的「達文西密碼」。他在物理學上發現總結出來的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了低速宏觀物理世界和現代工程學的基礎。在力學上對角動量守恆原理的闡述,在光學上對於光譜和音速的研究,以及在數學上二項式定理的證明,完成了天文學、光學、數學和力學的綜合,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時至今日,牛頓的這些科學貢獻依然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發展。
  • 這5本生物學著作,帶你讀懂生命的密碼
    就讓這5本生物學著作,帶你懂得生命的密碼。王老師用妙趣橫生的筆觸,給我們講述了人類探索基因編輯的歷史。從孟德爾的豌豆,到雙螺旋的結構,我們對於遺傳、基因、DNA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生物學家們不甘止步於此,他們更希望掌握為基因編程的技術,這樣,我們就能從根本上消滅很多疑難雜症。
  • 美國實驗顯示:懶人是天生的 基因決定一切
    來源:中華網  人們通常認為,是否願意參加體育運動由主觀意志決定。但是美國運動學家研究發現,動物運動活躍性受到遺傳基因影響。這一結果暗示,一些人可能生來就在運動方面比較懶惰。  惰性天成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31日報導,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研究人員所做鼠類基因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影響鼠類運動活躍性的因素中,遺傳基因所佔比重大約為50%。  研究人員在老鼠體內發現大約20種與運動活躍性有關的不同染色體組分區。這些染色體組分區共同作用,影響著老鼠個體的跑動距離。
  • 檢測「天賦基因」快速定位孩子特長,因材施教?基因專家來闢謠
    為了檢驗天賦基因檢測,科學家還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選了1000個運動員和1000個普通人做基因檢測。檢測之初,科研人員認為運動員中不同於普通人的基因,自然就是運動天賦基因了,並期待通過用這種方式找到運動天賦基因,看看孩子師傅具備運動天賦。實驗開始後,研究人員發現,參與研究的普通人中,也有人具備運動員特殊的基因。
  • 三部門:決定對有關商用密碼實施進口許可和出口管制
    詳情如下:  商務部 國家密碼管理局 海關總署公告2020年第63號 關於發布商用密碼進口許可清單、出口管制清單和相關管理措施的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的有關規定,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決定對有關商用密碼(見附件1)實施進口許可和出口管制。
  • 父母誰的基因決定孩子的智商和相貌:神奇的遺傳密碼,後悔晚知道
    優生優育的好處很多,比如它更容易將父母好的基因帶給孩子。現代遺傳學之父格裡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提出了遺傳學定律,他認為基因決定性狀。按照這種理論,父母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出生後的體重、性格、智商、高矮以及胖瘦……當然,對下一代的影響,不僅僅來自於媽媽。
  • 基因能決定我們的一切嗎?
    同卵雙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但由於兩個孩子生長的環境不同所以長大後的身高、體重甚至樣子都會不同。在排除了基因突變的情況後,生物學家們認為是後天環境影響了基因的表達,這種影響被稱為表觀遺傳學。就是在基因也就是DNA序列不變的情況下,外在環境對生物性狀的調節。這種調節通過DNA甲基化、基因沉默和RNA編輯等方式影響基因的表達,也就是DNA的轉錄和翻譯。中心法則認為DNA轉錄為RNA翻譯為蛋白質,而蛋白質決定了生命體的種種特徵。然而,表觀遺傳學的提出改變了DNA決定性狀的說法,認為基因自身不能完全決定個體的宿命。
  • 相互支撐有機互動破解一堂好課基因密碼
    通過調研和思考,個人認為,判斷一堂好課,必須破解一堂好課的基因密碼。    首先,要在對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辨中,把握破解「一堂好課基因密碼」的基本面。大家知道,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那麼教育是什麼?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心靈喚醒另一個心靈。」
  • 英國學者所著《秦俑兩千年》,揭開中華民族更趨強大的基因密碼...
    兵馬俑塵封著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的興衰文明史,代表著我國古代輝煌的歷史文明,在兩千年前就埋下了中國文化更趨強大的基因和密碼。自2003年起他在定居中國,是西安市政府特聘國際顧問,英國肯特大學、義大利博羅尼亞大學客座教授,撰寫過二十部多著作,包括小說、藝術與歐洲文化方面的專著,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文字出版。2015年,他撰寫的關於絲綢之路的英文著作《長安向西,羅馬向東》被翻譯成中文出版。
  • 基因密碼解密|文明與科技的碰撞,源於人類對宇宙與生命的思考
    這便是基因表達具有時間和空間的特性。生命存在意義一直是人類思考的問題,而要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又必須要了解生命的本質。而生命的本質如何去探究,這必然要藉助科技的發展。後來克裡克團隊的研究顯示,遺傳密碼是由三個鹼基以不重複的方式所組成,稱為密碼子。這些密碼子所構成的遺傳密碼,最後是由哈爾·葛賓·科拉納、羅伯特·W·霍利以及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解出,一共有64種組合。這些發現代表了分子生物學的誕生。
  • 教育的核心價值:激活蟄伏在人類基因密碼之中的智慧潛能
    因此,人類教育工作才具有實踐的意義和價值,每個人也才能通過運動、交談、閱讀、實踐、思考等方式激活大腦神經迴路、提升個人智慧水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生成才=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開悟......教育激活大腦神經迴路。
  • 德軍總部:新秩序英格瑪密碼謎題解密效果一覽
    德軍總部:新秩序有個很有趣的設計,遊戲界面上有個EXTRAS選項,選項裡的第一個ENIGMA CODES選項點進去後會出現一個英格瑪密碼,這讓喜歡玩邏輯遊戲的玩家可謂眼前一亮。這當然不單單是單純的小遊戲,這密碼破解出不同的結果還會得到不同的遊戲增加效果呢。一起來看看解密效果吧。
  • 一部紀錄片解鎖基因「密碼」 人類本質上是四條蠕蟲?
    而所有生命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基因,它是我們已知宇宙萬物中,最神奇的密碼。2015年,BBC製作的記錄片《基因密碼》向觀眾打開了這扇「神秘」的大門,在科普基因科學最新成果之外,更介紹了不少關於基因的有趣「冷知識」。
  • 雙螺旋結構中心法則,他們解密了基因密碼,我們的科技才高速發展
    這便是基因表達具有時間和空間的特性。生命存在意義一直是人類思考的問題,而要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又必須要了解生命的本質。而生命的本質如何去探究,這必然要藉助科技的發展。後來克裡克團隊的研究顯示,遺傳密碼是由三個鹼基以不重複的方式所組成,稱為密碼子。這些密碼子所構成的遺傳密碼,最後是由哈爾·葛賓·科拉納、羅伯特·W·霍利以及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解出,一共有64種組合。這些發現代表了分子生物學的誕生。
  • 我們所知的基因概念即將終結:基因並不能決定一切
    20世紀20年代,受到偏愛的基因法則開始以不同的面目出現。1943年,著名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在都柏林的一次著名演講中,對基因進行了恰當的總結。他告訴聽眾,染色體「以某種編碼腳本的形式,包含了個體未來發展的整個模式,並決定了成熟狀態時的功能」。圍繞著「編碼」的形象,一個等級和特權分明的世界很快得到了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