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平
在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本科教育會議精神,推動課堂教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我一直在想,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標準是什麼?什麼才叫一堂好課?通過調研和思考,個人認為,判斷一堂好課,必須破解一堂好課的基因密碼。
首先,要在對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辨中,把握破解「一堂好課基因密碼」的基本面。大家知道,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那麼教育是什麼?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心靈喚醒另一個心靈。」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把容器灌滿,而是把火炬點燃。」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教育要「因材施教」。那麼,「一棵樹」是誰,「另一棵樹」又是誰,在哪兒搖動,怎麼搖動?「一朵雲」是誰,「另一朵雲」又是誰,在哪兒推動,怎麼推動?「一個心靈」是誰,「另一個心靈」又是誰,怎麼喚醒,在哪兒喚醒?不管是「點燃」「火炬」還是「灌滿」「容器」,也都涉及誰是「火炬」,誰的「火炬」,誰來點燃,怎麼點燃,在哪兒點燃?誰因材施教,因誰的材,施什麼教,在哪兒施教,怎麼因材施教?等等。這樣就出現了幾個關鍵問題:誰?對誰?在哪兒?做什麼?怎麼做?這些問題就構成了課堂教學的基本面。破解「一堂好課的基因密碼」,就必須從這五個基本面著眼。
其次,要在對課堂教學演進歷史的比較中,把握破解「一堂好課基因密碼」的基本點。不管是幾千年前世界最早的課堂教學—稷下學宮,還是孔子的私塾教育,也不管是中世紀西方大學誕生的方式,還是延續至今的大學課堂教學形式,都有這樣幾個核心元素: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育者—教師,課堂教學的對象—受教育者—學生,課堂教學的地方—課堂,課堂教學傳授的內容—課程,課堂教學的形式—講授形式,譬如教師講、學生講、混合講、翻轉講等。這樣,教師、學生、課堂、課程、講授形式,就構成了「一堂好課」的基本點。破解一堂好課的基因密碼,就必須從這五個基本點著手。
其三,要在對課堂教學內在邏輯的領悟中,破解「一堂好課基因密碼」。中國人的遣字造詞很有意思,其中的智慧博大精深,一般而言,右為上是原則,就是一個字右邊偏旁或一個詞的右邊字,是這個字或者詞的根意義所在,或者是刻意強調的意義所在。也就是說,左右結構的字,重點強調的是右邊。譬如,就課而言,課=言+果,著重強調語言的結果,結果、效果、成果是最重要的。左右結構的詞也是這樣。
就課堂而言,課堂=課+堂,運用右為上原則,課修飾堂,堂是落腳點。但是,堂又不能離開課,離開課就不能叫課堂。所以,見課不見堂不行,見堂不見課也不行,但關鍵和重心在堂。什麼是課?課是語言的結果,課是有內容的傳授,課是自上而下的「潤物細無聲」的潤澤。什麼是堂?堂,形聲字,從土,從尚。尚,意為「攤開」「展平」,所以,堂就是在土上面,也就是在高處將什麼東西鋪開展平,強調的是自左而右的行動。因此,課堂,就是將課,在高處鋪開展平。這就是說,一方面,課的要求是自上而下、潛移默化、上下互動,而堂的要求是自左而右、左右互動,十字交叉的「十」是課堂的形象表達。另一方面,課的要求是內容,堂的要求是行動。所以,課堂本身就是上下結合、左右結合、動靜結合的過程。上下結合、左右結合、動靜結合,就是課堂的內置基因密碼。
就教學而言,根據左右結合,以右為主的構詞原則,學是落腳點、是根本,教是過程、是手段,但是,僅見教不見學不行,僅見學不見教也不行。教,是自外而內的行為方式,學是內在活動的修為方式,所以教學是由外而內、達至內在修煉的方式。只有內部活動不夠,只有內部的學沒有外部的教不行,如果這樣就沒有必要在課堂上課,自學就行了。只有外部的教的活動也不夠,光教不學,教就失去了目標、方向和動力,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和根本。所以,教學互動、內外互動、達至內在,是教學的內置密碼。
所以,就課堂教學而言,動靜結合、上下互動、左右互動、內外互動、達至內在,是課堂教學的基因密碼。這些「互動」不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研討式、啟發式、翻轉式、小組式、實踐式的形式嗎!而動靜、上下、左右、內外、內在,不就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由外而內,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和結果嗎!
由此,筆者想到了袁枚在《隨園食單》中關於粥的解說:「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粥,米是內容,水是形式,水是外在的,米是水由外而內,繼而在米內部產生運動的過程。一鍋好粥,就這樣成了。一堂好課,不就是「課、堂」和「教、學」之間相互運動,加上其內部相互運動的結果嗎。一鍋好粥,不就是一堂好課嗎?一堂好課的表現形式不就是通過動靜結合、上下互動、左右互動、內外互動、達至內在,最後將課,通過堂、通過教,達至學,以致變成了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和人格的過程和結果嗎!
由此我還想到了,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教師是水,學生是米,雖然水質的好壞和米質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粥的質量,但是不影響成為粥的過程和結果。米、水下鍋時,米是米,水是水,恰如你是你,我是我;然後,通過火和鍋,也就是課的形式、堂的形式、教的形式、學的形式,米發生了變化,水也發生了變化,米中有水,水中有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往後,通過火的作用,通過相互學習、相互轉換的形式,米不再是米,水不再是水,我不再是我,你不再是你;最後,米和水都變了,變成了一鍋好粥,我和你也都變了,我變成了你,你變成了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們一起,共同變成了一堂好課。
這樣一來,我們就破解了一堂好課的基因密碼,那麼,現在我們就可以用這個基因密碼,進一步完善一堂好課了。解鎖一堂好課的基因密碼,遵循其內部邏輯,我們發現,一堂好課這一生命體,原來需要「教師強起來」「課堂活起來」「學生忙起來」「課程有趣起來」「環境優起來」,相互支撐,有機互動。
(作者單位:安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