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6月11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基因,被譽為生物遺傳的密碼,如何破解這一「密碼」,為人類造福?科學家們為此不懈努力著,基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分子生物學博士王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從農業專業轉行基因研究十餘年來,王東始終堅守在基因研究領域,運用分子診斷學原理進行病症前期測試,從而為提前介入治療提供有效手段。防病於未然、讓更多癌症患者找回健康是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的最大心願。
從農業轉行基因研究
對分子生物學頗有建樹的王東,大學時學的專業可是農業專業。轉變,從十多年前王東母親的那場病開始。
2002年王東畢業之際,噩耗傳來—————母親患了乳腺癌!王東看到手術後持續放療和化療、形神俱疲的母親,感到很痛苦,「患了癌症只能放化療,癌細胞和好細胞一起殺,活受罪!人的基因各有不同,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怎樣才能讓癌症患者減輕痛苦,讓癌
症治療更具有針對性?王東萌生了利用遺傳學知識拓展精準醫療和靶向治療發展空間的想法。很多人都認為專業領域的轉變是件困難的事,但王東卻覺得兩者的差異不大,學習就是他前進的動力。剛加入基因科技時,他還是個對醫學了解不深的「門外漢」。在工作中,王東一邊參與研發,一邊從頭學習臨床醫學知識,了解患病機理和治療方案。術業有專攻,他不恥下問,向公司內不同研究領域的同事、領導指教。「做我們這一行,必須要一直學習。
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把最先進的基因檢測產品帶到國內的市場,那麼我們也必須關注各方面的進展,不停地汲取經驗,不停地進步。」
實驗記錄本堆滿抽屜
研發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從一個設想到產品的完成至少需要4、5年的時間。這中間需要經歷無數次的重複和失敗。「我們有一個突變檢測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好幾年,至今沒有到臨床階段。以前都是一個反應管做一項檢測,現在我們想做的是一個反應管就能測出很
多腫瘤突變。這是個比較艱巨的任務,有時候做不下去,就停下來,等到有了新的想法再繼續。」
失敗在研究的過程中是最常見的,每個項目至少要經歷上百次的實驗才能達到預期。這就不得不提到王東的一個寶典———巨細無遺的實驗記錄。「我覺得把實驗記錄寫得詳細是每個研究人員都應該具備的,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是很寶貴的經驗。很多人都會特別相信
自己的大腦,總認為只要是自己的想法,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夠想起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筆記寫得再詳細,有時我還會茫然一下。」多年的研究室工作,王東一直堅持親自寫實驗筆記,哪怕是交給別人的實驗,他都會整理歸納好。他說:「實驗都是有相似性的,失敗也是
不斷積累的過程,將思路詳細地記錄下來,這樣很多年後,我都能夠借鑑。」
有人問他,成天鑽在實驗室裡,反反覆覆面對著實驗的失敗,難道沒想過放棄嗎?王東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笑了笑,「我是從農村出來的,不怕苦,不怕累,從農村出來的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品質,這是上一輩給我們的教誨。」
細分病情推進個體化治療
用簡單的語言描述王東的工作,就是運用分子生物學細分病人的狀況,讓病人得到更加準確的治療。王東認為,「在生病就醫的過程中,病人其實是處於被動地位的。病人都是跟著醫生的指示在做,而治療是否有用可能也要嘗試一個療程才能知道,一般這樣的治療動輒
7、8萬元,病人需要付出的太多。」通過基因檢測,患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病因、適合的藥物,王東的研究讓患者們不再需要花費額外的費用去進行一場可能有效的賭博,「我們的研究多數是給病人提供一些用藥指導,讓他們在就醫方面有更多的選擇。」
2008年,基因科技在行業內已處於國內領先的地位,全球十大生物製藥公司之一默克公司慕名前來尋求合作,開展大腸癌基因突變的檢測項目。這也是王東工作至今,印象最深、成果最為滿意的一個項目,它指導了靶向治療用藥,更好地推進了癌症的個體化醫療。 由於默克公司生產的治療大腸癌新藥,只對野生型患者有效,對突發性患者則無效,這意味著這個藥物對一部分的大腸癌患者並無作用。為了避免藥物濫用和浪費錢財,更為了使病人贏得治療時間,研究人員必須使用準確高效的基因突變篩選手段,找出合適的使用者。
王東的團隊當年就研發出了相關的檢測試劑,檢測的大腸癌病例總數超過6000例,解決了臨床的迫切需求。「這個檢測項目的收益人群比較多,因為在國內KRAS突變(結直腸癌早期發生的一個現象)的人群中,有將近40%不適合這個藥。再加上它花費也比較大,一個月將近十萬元,三個療程就是三四十萬的費用。我們的研發能讓40%的人不需要負擔這樣的費用,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毒副作用。」這項檢測在臨床上表現出突出的效果,王東的團隊也在不斷地完善這個產品,致力於讓更多的人獲益。
尋找「鑰匙」實現「治未病」
如今,王東正琢磨著為大眾提供有意義、平價的檢測產品,讓人們實現「治未病」。「在日常生活方面,告知檢測者該如何防控,比如說是否適合飲酒,喝咖啡,或者是鈣的吸收能力。我要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是給大眾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
曾有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打電話向他諮詢,這位母親剛懷了二胎,擔心肚子裡的這個孩子也可能會得自閉症,想要接受檢測。即使她已經把醫院裡所有的檢測項目都做了個遍,數據也顯示正常,這位母親還是忍不住憂慮。
「我有一位師姐的孩子也是自閉症,所以我知道自閉症孩子的家庭有多麼不容易。當時,這位師姐也是懷了二胎,非常擔心孩子的健康。」王東說,「我很能理解這種心理,但自閉症的研究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根本沒有辦法做檢測。比起提心弔膽地憂心未出生的孩子,孕婦更需要保持心態,得到良好的照顧。事實上,師姐的孩子也健康順利地出生了。」
為了這個目標,王東和他的團隊在努力尋找一個新的檢測平臺,為人們創造成本更低,指向性更高的研發產品。
記者手記
很多人評價王東是個寡言的人,但在採訪中,我卻有不同的感受,這是個有著自己獨特個性和堅定理念的研究者。和王東的交談過程中,我明顯地感受到他對自己的事業懷揣著明確的目標和想法。他希望未來醫學能做到「防病於未然」,談到這兒,他變得滔滔不絕。
他也是個懷舊的人,他習慣記錄詳細的實驗過程,實驗室的抽屜裡整齊地疊放著厚厚的一堆記錄本。這種懷舊也體現在他的研究工作中,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不會猶豫,也不喜歡輕言放棄。因為不放棄,他在基因科技公司堅持研發工作14年;因為不放棄,他不畏懼上百次
的實驗過程,一次次地總結經驗;因為不放棄,他能用4、5年完成一個項目,即使失敗,也能重頭再來。實驗一籌莫展時,他就先擱置在一邊,翻翻過去的記錄,努力尋找解決的方法。
念舊、不輕言放棄,這正是我在他身上看到的獨特精神,像王東這樣不愛放棄的人才能不斷地向自己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