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高溫需抗旱保墒 南方多雨要排澇降漬

2021-01-1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禕 通訊員何延波 徐玲玲報導 6月25日,中央氣象臺發布6月中旬全國農業氣象情報(旬報)。旬報指出,旬內東北地區中南部低溫多雨,不利於水稻分櫱;北方麥收陸續進入掃尾階段,大部地區天氣晴好,有利於小麥收穫晾曬;華北中南部、黃淮大部、江漢北部等夏播區高溫少雨,乾旱發展迅速,夏種進程受到影響;江南、華南強降水較多,部分農田發生洪澇災害。

  6月中旬,除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中南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2℃至4℃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偏高;全國大部地區旬降水偏少5至8成,內蒙古東部、西北地區中部、東北地區中南部、華南南部和西南地區南部降水偏多5成至1倍;北方大部日照充足,西南地區大部、江南東部沿海日照不足30小時。

  旬報對我國主要農區農業氣象條件進行了詳細分析,指出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中南部降水偏多8成至2倍,雨量達50毫米至100毫米,良好的水分條件對旱地作物苗期生長和水稻栽插較為有利。但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2℃至4℃,降雨日數5天以上,對水稻分櫱有一定影響;西北、華北、黃淮大部農區,旬內以晴熱少雨天氣為主,利於冬小麥收穫晾曬,麥收進展順利。但黃淮、華北出現大範圍高溫天氣,高溫少雨使黃淮中西部、華北南部旱情發展,對夏播作物播種出苗和苗期生長不利;江淮、江漢地區降水較常年偏少5成以上,氣溫較常年偏高1℃至2℃,日照較為充足,有利於水稻、棉花等作物光合作用;但持續高溫少雨,江漢北部和江淮西北部部分地區旱情明顯,不利於作物生長和一季稻播栽;江南大部、華南西部多降雨天氣,旬降水量達100毫米至250毫米,部分地區大雨、暴雨日數達2至3天,不利於大田作物、果樹和蔬菜生長發育及早稻抽穗揚花,部分地區發生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西南大部氣溫較常年略偏低,日照不足30小時,不利於大春作物生長和水稻分櫱。雨日多、田間空氣溼度大,易使作物病蟲害發生蔓延,對病蟲的藥物防治亦有一定影響。旬內大部地區降水量達30毫米至120毫米,利於補充庫塘蓄水。

  記者了解到,6月中旬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有乾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低溫冷害。

  5月以來,華北中南部、黃淮大部、江淮大部、江漢北部降水量較常年明顯偏少,部分地區出現旱情。旬內上述地區出現大範圍日最高氣溫為35℃至40℃的高溫天氣,加劇了旱情發展,部分地區作物生長和夏種進程受到影響,出現缺苗斷壟現象,一季稻無法適時栽播;江南和華南中西部、西南地區東部旬內出現較強降雨過程,湖南、廣西、貴州等省部分地區發生洪澇災害,水稻、玉米、烤菸、大豆、甘蔗等作物和果樹、蔬菜、水產養殖均遭受一定損失;新疆、甘肅、內蒙古、遼寧、山東等地發生大風、冰雹災害,春玉米、棉花、果樹、蔬菜等遭受不同程度損傷;東北地區中南部出現較明顯的低溫時段,導致部分一季稻分櫱停止,影響有效分櫱的形成。

  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10天,東北大部地區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2℃至4℃;江淮、江漢、江南東部和北部沿江、華南及四川等地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6月24日之前,主要降雨區位於江南、華南、西南地區東部;25日至28日,黃淮南部、江淮、江漢、江南北部、西南地區東部將出現大到暴雨;東北氣溫偏高,有利於彌補前期低溫對作物造成的不利影響。黃淮南部等地的降水將使旱情緩解,但華北南部、黃淮中北部降水仍然偏少,旱情將持續。南方多雨天氣對作物生長不利,局地強降水易使低洼農田發生洪澇災害。

  針對近期天氣情況,專家提出農事建議:

  東北地區要充分利用氣溫回升的有利條件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除草,促進作物生長;水稻產區要根據苗情進行水肥動態管理,促進水稻分櫱,彌補前期低溫影響。

  北方麥區要做好小麥收穫的掃尾工作,西北麥收區應關注天氣變化,避開雨日,及時搶收小麥;華北、黃淮應做好玉米、棉花等秋收作物的苗期管理工作;夏播區要關注旱情動態變化,及時造墒或雨後趁墒補種,確保苗齊、苗壯;旱情嚴重尚未完成夏播任務的地區,應根據區域氣候特點及時調整品種和種植結構,減少乾旱造成的損失。

  江淮、江漢、江南、華南、西南地區東部降水偏多,要及時排澇降漬,促進旱地作物正常生長;水稻產區要加強早稻中後期的肥水管理,同時還要做好晚稻播種育秧工作,避開大雨、暴雨,適時播種。此外,各地還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氣象科普】

  乾旱

  僅僅從自然的角度來看,乾旱和旱災是兩個不同的科學概念。乾旱通常指淡水總量少,不足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經濟發展的氣候現象。乾旱一般是長期的現象,而旱災卻不同,它只是屬於偶發性的自然災害,甚至在通常水量豐富的地區也會因一時的氣候異常而導致旱災。乾旱和旱災從古至今都是人類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即使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它們造成的災難性後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類的經濟發展和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現象日趨嚴重,這也直接導致了乾旱地區的擴大與乾旱化程度的加重,乾旱化趨勢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乾旱是因長期少雨而空氣乾燥、土壤缺水的氣候現象。

  抗旱措施和技術

  1.灌溉設施的改善和灌溉機械的使用。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水量充沛,所出現的乾旱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資源性缺水,水利灌溉設施的修建對於解決水稻乾旱是很有幫助的,而且有助於高產優質新品種在當地的採用。在修建灌溉設施的基礎上使用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灌溉設備能有效地解決水源相對豐富地區的水稻乾旱問題。   

  2.推廣水稻旱作技術。水稻旱作是採用常規的水稻品種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為主,輔以人工灌溉,灌溉不建立水層,滲漏少,需水量很小,整個生育期需水量僅為水種條件下的1/4,對水源不足的高地易旱地區發展水稻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3.水稻節水栽培技術。①旱育稀植技術。旱育稀植技術是採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擴行減苗栽植,配套高產栽培的一項耕作技術。②薄膜覆蓋技術。③節水灌溉技術。根據水稻的需水規律來進行灌溉,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減少水的浪費。比較成熟的節水灌溉模式是「薄、淺、溼、曬」水稻種植模式。④保水劑或抗旱劑的使用。   

  4.用旱稻替代水稻。旱稻種植管理方式與小麥相似,耗水量僅水稻的1/5~1/3,灌水量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廣旱稻的種植是解決水稻乾旱的一個可能的途徑。培育本土旱稻品種和引進國外優良旱稻品種來替代部分地區水稻品種,有助於解決糧食短缺和水源缺乏的問題。   

  5.通過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種。利用傳統育種和基因改良方法來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種。歷史上也曾經有過通過引進相對耐旱品種來緩解乾旱影響的情況,北宋時期福建引進越南品種佔城稻,因該品種耐旱耐瘠的特性,極大地減少了江淮兩浙地區的高旱農田因乾旱而導致的欠收。

  

  暴雨

  暴雨是降水強度很大的雨。一般指每小時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連續12小時雨量30毫米以上,或連續24小時降雨量50毫米以上的降水。中國氣象上規定,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按其降水強度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暴雨」;100~250毫米以下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稱「特大暴雨」。由於各地降水和地形特點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澇的標準也有所不同。特大暴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於一些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洩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會造成更多的災害。

  暴雨的危害主要有兩種:   

  (1)漬澇危害。由於暴雨急而大,排水不暢易引起積水成澇,土壤孔隙被水充滿,造成陸生植物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動受到抑制,加強了嫌氣過程,產生有毒物質,使作物受害而減產。  

  (2)洪澇災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澇淹沒作物,使作物新陳代謝難以正常進行而發生各種傷害,淹水越深,淹沒時間越長,危害越嚴重。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發、河流泛濫,不僅危害農作物、果樹、林業和漁業,而且還衝毀農舍和工農業設施,甚至造成人畜傷亡,經濟損失嚴重。

  

  洪澇

  洪澇,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

  應對措施:從整個流域上、中、下遊、山區、平原、丘陵、窪地全面規劃和治理,做到河庫相通,塘堰相連,大、中、小水利工程結合起來,化水患為水利。此外,還需注意如下具體措施:   

  (一)實行深溝、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積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澇發生時,雨水及時排出。

  (二)洪澇發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以免洪澇損失。   

  (三)洪澇災害發生過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積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時要扶正植株,讓其正常進行各種生理活動,儘快恢復生長。   

  (四)洪澇災害過後,必須迅速疏通溝渠,儘快排澇去漬。還要及時中耕、鬆土、培土、施肥、噴藥防蟲治病,加強田間管理。如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則應根據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特別是生長季節的熱量條件,及時改種其它適當的作物,以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五)旱地怕澇作物要採取聯片種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大風

  大風,指近地面層風力達蒲福風級8級(平均風速17.2~20.7米/秒)或以上的風。中國氣象觀測業務規定,瞬時風速達到或超過17米/秒(或目測估計風力達到或超過8級)的風為大風。有大風出現的一天稱為大風日。在中國天氣預報業務中則規定,蒲福風級6級(平均風速為10.8--13.8米/秒)或以上的風為大風。

  大風會毀壞地面設施和建築物;海上的大風則影響航海、海上施工和捕撈等作業,為害甚大,是一種災害性天氣。   

  產生大風的天氣系統很多,如冷鋒、雷暴、颮線和氣旋等。熱帶風暴的大風出現在渦旋的強氣壓梯度區內,呈逆時針旋轉;冷鋒大風位於鋒面過境之後;雷暴和颮線的大風則發生在它們過境時,雷雨拖帶的下沉氣流至近地面的流出氣流中。地形的狹管效應可以使風速增大,使某些地區成為大風多發區,如新疆北部的阿拉山口、臺灣海峽等地區。

  

  冰雹

  冰雹也叫「雹」,俗稱雹子,有的地區叫「冷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為常見。它是一些小如綠豆、黃豆,大似慄子、雞蛋的冰粒。我國除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較少外,各地每年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災。尤其是北方的山區及丘陵地區,地形複雜,天氣多變,冰雹多,受害重,對農業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毀莊稼,損壞房屋,人被砸傷、牲畜被砸死的情況也常常發生;特大的冰雹甚至能比柚子還大,會致人死亡、毀壞大片農田和樹木、摧毀建築物和車輛等。具有強大的殺傷力。雹災是我國嚴重災害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人工防雹較早的國家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有:①用火箭、高炮或飛機直接把碘化銀、碘化鉛、乾冰等催化劑送到雲裡去;②在地面上把碘化銀、碘化鉛、乾冰等催化劑在積雨雲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氣裡,讓這些物質在雹雲裡起雹胚作用,使雹胚增多,冰雹變小;③在地面上向雹雲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飛機上對雹雲放火箭、投炸彈,以破壞對雹雲的水分輸送;④用火箭、高炮向暖雲部分撒凝結核,使雲形成降水,以減少雲中的水分;在冷雲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長。
  農業常用防雹措施有:①在多雹地帶,種植牧草和樹木,增加森林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雲條件,達到減少雹災目的;②增種抗雹和恢復能力強的農作物;③成熟的作物及時搶收;④多雹災地區降雹季節,農民下地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如竹籃、柳條筐等,以減少人身傷亡。

 

  低溫冷害
  低溫冷害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它簡稱冷害,指農作物在生育期間,遭受低於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溫度,引起農作物生育期延遲,或使其生殖器官的生理機能受到損害,導致農業減產。
  東北地區是我國最北的農業區,冬季漫長,無霜期短,僅100~200天,≥10℃的積溫在1300℃~3700℃之間,這種熱量一般基本上能滿足當地糧食作物的生長需求。但是,夏季平均氣溫明顯偏低,往往使作物生育期延遲。延遲的時間(天數)與平均溫度成反比,即平均溫度越低,作物生育期延遲的時間越長。所以當未成熟的作物遇到早霜凍就會造成大幅度的減產。此種冷害,按其危害的症狀和機制,分為延遲型、障礙型和混合型冷害。若按冷害年的天氣氣候特點,分為低溫多雨型、低溫乾旱型、低溫早霜型和低溫少日照型等四種。

(責任編輯:陳磊)
   

  

相關焦點

  • 12月北方冬麥區墒情適宜,寒潮影響南方蔬菜和林果生長
    12月北方冬麥區墒情適宜 寒潮影響南方蔬菜和林果生長 2021年1月西南地區東部江南西部需防範低溫雨雪天氣 摘要:12月,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兩次大風強降溫天氣過程,霜凍線南壓至江南南部和華南北部一帶,對設施農業、畜牧業以及南方經濟林果、露地蔬菜等產生不利影響
  • 山東緊急通知:發動群眾全力抗旱澆水
    特別是5月份以來,全省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高溫天數多、田間水分蒸發量大,導致部分地區旱情較重,對夏種作物播種、出苗及在田作物正常生長不利。根據通知,各地要千方百計挖掘各類水源進行抗旱澆水。沿黃、引黃地區要加強與黃河河務部門的溝通聯繫,抓住黃河調水調沙的有利時機,加大黃河水引水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多引、多蓄、多用黃河水。
  • 南方大範圍高溫天氣持續 局地體感溫度可達45℃
    原標題:南方強降雨致700餘萬人受災 大範圍高溫天氣持續中新網北京6月22日電(呂春榮)18日以來,南方地區出現入汛以來第19次降雨過程,受強降雨影響,南方災情不斷。
  • 中央氣象臺:未來十天北方熱浪減弱 南方高溫不退
    全國高溫落區預報圖央廣網北京7月16日消息(記者朱宏源)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央氣象臺連續第10天發布高溫預警,預計未來十天,南方將維持高溫天氣;北方的高溫範圍和強度將較前期有所減小和減弱。
  •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推動北方水資源危機有效緩解
    北方水資源水生態危機有效緩解  南水北調東線推動一江清水向北流  □ 本報記者 侯建斌  6年累計向山東供水近40億方,覆蓋13市61縣(市、區)、受益人口超過3000萬人,北方水資源短缺得到緩解;  先後生態補水2.95億方,改善南四湖、東平湖湖區生態環境
  • 北方暴雪南方高溫,你那兒是冷是熱?
    北方人的冬天要來啦!很快啊!一夜之間氣溫狂降12度,華北地區甚至出現從15度降到3度,晚上更是有零下8度之低,而南方則呈現出一幅夏天一樣的奇景,人們紛紛穿上了短袖,可謂是我在南方的豔陽裡光著膀子,你在北方的暴雪裡瑟瑟發抖!
  • 北方夥伴要去南方避暑!
    在南方大面積降雨的同時,北方地區則進入了「燒烤模式」。從本周末起,南方局部地區強降雨天氣還將繼續。而北方的高溫也很難結束戰鬥,暑熱感仍將繼續加重。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局地40℃!據中國天氣網消息,我國北方的暑熱「火力」集中在華北南部、黃淮一帶。從15日起,高溫將對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發起猛攻。實際上,北方天氣在14日已初現「飆升」跡象。從中央氣象臺的數據來看,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都出現了35℃或以上的高溫天氣。
  • 面對高溫 大杭州積極應對高溫天氣防旱抗旱
    攝影 張偉星  大杭州的縣市,是杭州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連日高溫使得農作物也拉響了警報。如何保證農業用水?怎樣做好森林防火?各區、縣(市)都做足預案,積極應對。  目前全區投入抗旱人員2200多人,投入抗旱泵站30餘臺,移動抗旱設備200餘臺(套),移動運水車20餘輛次。  餘杭氣象局預計10天以後可能具備雷陣雨作業條件,到時將根據天氣條件,繼續開展人工增雨。
  • 南方菜和北方菜的分量有什麼差別?北方人:到了南方要吃兩份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最近很多網友紛紛列出了南方和北方各種差異。例如南方冬天室內冷死,北方冬天室內熱死。南方冬天不囤貨,北方冬天要提前囤貨還有北方的菜量和南方的菜量簡直沒法比等等。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常識備考:南方「雨一直下」的原因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事業單位常識備考:南方「雨一直下」的原因,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北方夏季容易出現旱災,南方易發生冷夏和洪澇;   三是,我國冬季北方容易出現暖冬,降雪會減少;而南方則降水較多。   拉尼娜現象   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的是拉尼娜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南旱北澇」現象。
  • 南方暴雨連連、北方熱浪滾滾!極端天氣為何扎堆來襲?
    來源:國是直通車「買單」時間逼近△ (資料圖)南方暴雨。中新社記者 張浩鉞 攝6月打開了南方的「水龍頭」,也打開了北方的「燒烤爐」。監測顯示,今年南方的暴雨和北方的高溫天氣都甚於往年,雲南旱災也持續日久。今年極端天氣為何扎堆來襲?天氣為何越來越不宜人了?
  • 北方綠化樹種多是抗旱耐寒苗木
    中國園林網12月3日消息:樹木凋零的深冬季節,我國北方地區已開始為2013年春夏綠化植造工作做準備。今日,中國北方苗木信息交流會在省城太原召開,包括內蒙古、遼寧、河北等16個北方地區省(市、區)代表參加了此次苗木信息交流,對來年的種苗需求進行市場調研和交易。
  • 三因素疊加導致今夏持續高溫 北方夏季極端降水值得警惕
    當季節轉換,南方高溫逐漸退出公眾視野之時,東北地區的汛情又讓人捏了把汗。嫩江、松花江和黑龍江幹流水位持續超警戒水位,堤防長期高水位擋水,多地險情頻發,防汛形勢不容樂觀。  極端天氣頻發,印象中的「北旱南澇」氣候格局也悄然發生了改變,人們不禁要問,今年的天氣到底怎麼了?
  • 南方的蟑螂北方的蟑螂南方的蟑螂北方的蟑螂)-..-.;;
    南方的蟑螂北方的蟑螂南方的蟑螂北方的蟑螂)-..-.11-11 19:32 來源:動物大觀察 原標題:南方的蟑螂北方的蟑螂南方的蟑螂北方的蟑螂
  • 南方蟑螂與北方蟑螂的區別,怎麼滅蟑螂?
    網上流傳著一個笑話:北方的蟑螂在路上行走,而南方的蟑螂走過來給它一張傳單,上面寫著:健身、飛行了解一下?在很多人的記憶裡,南方蟑螂在氣勢、肌肉、行動力上,都要碾壓北方蟑螂。沒見過南方蟑螂的北方人不少北方人來南方以前,以為蟑螂都是這樣的:他們以為南方蟑螂與北方蟑螂沒什麼區別
  • 宜昌天氣又要暴走,接下來全是…
    從圖中可以看到今天開始一直到7月7日除了7月7日不下雨以外宜昌都要將泡在水裡了而高考期間天氣雖然有雨但整體氣溫不高看到這種天氣,小夥們出門千萬別忘記帶傘哦也千萬別曬被子喲本輪降水過程鄂西南局地有暴雨和大暴雨,由於前期的強降雨導致恩施及宜昌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洪澇災害,因此需做好防範城市內澇以及地質災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