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難要來?北冰洋海冰驚人縮減 2050年或消失

2020-12-03 看看新聞Knews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近日公布一段視頻,展示了從1984年到2019年這35年期間,北冰洋地區海冰面積大幅縮減的過程,其中多年海冰相比1984年已經縮減了95%以上,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將完全消失。

在視頻中,白色代表的是冰齡超過4年的多年冰,其厚度經過多年累積可以達到4米。顏色較深的區域則代表的是冰齡較短的冬季當年冰,其厚度一般可達2米。

分析指出,近40年來,北冰洋海冰快速減退,是地球表面發生的最顯著變化之一。

海冰、尤其是多年冰,在北極的熱量交換、氣候、生態環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將完全消失。隨著海水溫度上升,北極脆弱的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不僅如此,隨著北極冰雪大面積的消融,全球變暖的速度將不斷加快。隨之而來的,可能是越來越多的森林火災和無法預測的風暴,甚至可能導致為歐洲帶來溫暖的墨西哥暖流停滯。

(編輯:陳嫻)

相關焦點

  • 北冰洋已走到盡頭?2050年夏季海冰完全消失,自然周期被打破!
    研究人員通過多種氣候模型的分析發現,北冰洋將在本世紀中葉(即2050年)之前呈無冰狀態,屆時北極夏季海冰將全部消失。美國極地地球物理學家Dirk Notz發表公開言論稱,就算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大幅度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全球變暖的漲幅保持在2℃以下,也無力改變這一悲痛的事實。如今,北極自然演化周期已經被打破......
  • 北冰洋已走到「盡頭」?2050年夏季海冰完全消失,自然周期被打破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研究人員通過多種氣候模型的分析發現,北冰洋將在本世紀中葉(即2050年)之前呈無冰狀態,屆時北極夏季海冰將全部消失。如今,北極自然演化周期已經被打破……數百年來,北極海冰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運動軌跡」。冬季極地的極端溫度將北極地區的海水凍結起來,北極海冰隨之膨脹,當夏季溫度回升,原本被凍結的冰層化成海水,與原本的北冰洋融為一體。但是近些年來由於人類的各種工業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使原本恆定周期的北冰洋變得不規律起來。
  • 一項科學模擬表明,到2050年,北極夏季的海冰將完全消失
    近幾十年來,北極海冰的總體覆蓋率一直在下降,每年的增長幅度較小,而後退幅度更大。雖然北極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凍結,即使在夏天也被海冰覆蓋,但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持續太久。一項針對多種氣候模式的最新分析預測,北冰洋將在數十年之內甚至在本世紀中葉之前的夏季變得無冰,這一驚人的預測結果甚至還是按最好的情況來判斷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最新研究表明,北極夏季海冰很可能在2050年之前消失
    自從1979年開始記錄衛星以來,夏季北極冰的面積減少了40%,體積減少了70%如果排放量仍然很高,則即使在冬季,北極地區也可能會無冰最新研究表明,即使迅速削減了導致氣候危機的碳排放量,現在極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使北極夏季海冰消失。
  • 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將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近日,NASA用動畫展示了35年來北極海冰的消融情況,其中多年海冰相比1984年已經消融了95%以上。更有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將完全消失,這將給地球氣候帶來巨大影響。在北極的熱量交換、氣候、生態環境中海冰尤其是多年冰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根據動畫顯示,35年以來多年冰消融95%以上,所以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將完全消失。北極冰的消失會給地球帶來極端化的氣候,而對於哪些對海冰賴以生存的北極熊更是毀滅性的打擊。
  • 北極海冰「正以驚人速度消失」
    他們發現,北極的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來自19個國家的聯合科學家團隊去年9月下旬乘坐德國「北極星」(Polarstein)科考船前往北極。他們在為期一年的全季節周期裡,以北極為中心,展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北極科學考察項目。
  • 北極的冰在2050年之前會在夏天完全消失嗎
    數百萬年來,北極一直有個不間斷的儀式,那就是在冬季,極地的零下溫度會凍結當地的水,使北極海冰不斷膨脹。到了夏季,冰堆會退縮,因為溫暖的溫度造成冬季形成的冰解凍,使它們退回海洋。在人為的氣候變遷時代,這永恆不變的循環被打亂了。
  • 科學網—地球升溫殃及北冰洋 海冰密度史上最低
    氣候變化是一個永恆的世界性話題,升溫的地球正使北冰洋遭殃。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發布的觀測結果顯示,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已經處於史上第二小,海冰密度處於史上最低的狀態,冰和海水間縫隙大小的指標也處於史上最低水平。
  • 海冰崩裂,凍土融化;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他們所謂的「最後一個冰區」,格陵蘭島西北2000公裡的一片海洋,北極夏季海冰可能會在這裡存活幾十年。 如中所述地球物理研究快報如上所述,北冰洋的海冰覆蓋面積已經下降從1984年到2018年,平均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今年9月初,極區依然維持高溫,北冰洋邊緣的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海溫比常年高5℃。如果9月出現環流異常,不排除今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造新紀錄。  海冰縮減會帶來什麼?  北極作為巨大的冷源,在地球系統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北極海冰反射了高達80%的入射陽光,能有效為全球降溫,海冰面積的大小調製了進入地球系統入射陽光的多少。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今年9月初,極區依然維持高溫,北冰洋邊緣的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海溫比常年高5℃。如果9月出現環流異常,不排除今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造新紀錄。海冰縮減會帶來什麼?北極作為巨大的冷源,在地球系統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 科考團隊:北冰洋的海冰在加速消失 前景不樂觀
    原標題:世界最大北極科考團: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消失 前景並不樂觀當地時間12日,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考團「馬賽克」結束逾一年的探險之旅返回德國不萊梅港並發布了初步考察結果,稱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消失據悉,「馬賽克」是「跨學科北極氣候研究海上漂流觀測站」的縮寫,由德國大氣科學家雷克斯帶領,於2019年9月20日正式從挪威起航出發。這支匯集了600多人的20國科學家團隊乘坐破冰船在冰海中漂流了389天,從而收集到關於北極地區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的重要信息。該地區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震中」。
  • 就在「地球之肺」被吞噬之時 北極海冰也在加速融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近日公布了一段視頻 展示了從1984年到2019年期間 北冰洋地區海冰面積大幅縮減的過程 新發現
  •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融化面積相當於4個法國,或將面臨消失困境
    說起旅行,最近幾年熱度大增的目的地就是南極大陸了。然而,隨著全球氣溫變暖的趨勢,這一片備受推崇的旅遊地或許正在逐漸消失。根據英國衛報7月2號的報導顯示,南極洲的廣闊海冰面積從2014年開始,就已經面臨著極具縮減的危機,而且其縮短的速率遠遠快於北冰洋周的海冰減少趨勢。
  • 北極海冰,正在以驚人速度消失…
    他們發現,北極的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來自19個國家的聯合科學家團隊去年9月下旬乘坐德國「北極星」(Polarstein)破冰科考船前往北極。他們在為期一年的全季節周期裡,以北極為中心,展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北極科學考察項目。
  • 北冰洋海冰消失?科學家:將開闢出新航道,但對地球氣候影響嚴重
    為此,國際研究小組的Won Chang博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提問:北極海冰在9月份之前完全融化所需的全球溫度變化的最低範圍是多少?這是一個我們必須知道答案的問題。北極地區的夏季非常短暫。從過去幾年來看,9月是北冰洋一年中海冰覆蓋率最低的一個月份。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北極海冰覆蓋範圍變化情況,藍色線表示2020年,虛線表示歷史極值的2012年,黑色線表示歷史平均,淺色陰影區表示海冰覆蓋範圍的十分位變化範圍,圖片來自美國冰雪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科表示,2012年之所以會形成歷史極值,除了當年夏季極區的溫度偏高以外,也受當年夏季極區的環流影響——2012年8月極區形成了異常強大的繞極氣旋,影響了極區的海冰和海水分布,形成了當年9月創紀錄的最小海冰範圍。
  • 世界最大北極科考團: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消失
    當地時間12日,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考團「馬賽克」結束逾一年的探險之旅返回德國不萊梅港並發布了初步考察結果,稱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消失,前景並不樂觀 。據悉,「馬賽克」是「跨學科北極氣候研究海上漂流觀測站」的縮寫,由德國大氣科學家雷克斯帶領,於2019年9月20日正式從挪威起航出發。
  • 北冰洋最古老、最厚海冰35年減95%,北極熊或開始死亡!
    據《每日星報》11月14日報導,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日前發表一段動畫視頻,展示了北極在過去35年裡,最古老、最厚的海冰損失了其質量的95%,科學家稱這是氣候轉變的「標誌性指標」。過去35年來,北極升溫令北冰洋「多年冰」減少了的95%!
  • 科學家:北冰洋海冰正加速消失
    南極有南極洲,而北極有北冰洋。最近的衛星照片顯示,北冰洋上的海冰數量達到有記錄以來的夏季第二低,僅次於美國國家雪冰數據中心專家塞雷澤表示,「我們正朝著季節性無冰的北冰洋的時代靠近,今年是棺材上的又一枚釘子。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專家認為,這是氣候變化的標誌。北極冰層從1984年有超31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被4年以上冰覆蓋,如今僅有11.6萬平方公裡,意味著35年裡減少了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