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T、核磁共振CT、PET……還傻傻分不清?告訴你區別在哪裡

2021-01-18 張江評論

王國強|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科技史、科技政策和科技傳播。

◆ ◆ ◆ ◆ ◆

20世紀的新技術革命把「生命」與「工程」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促進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誕生。

現代醫學的發展不僅取決於基礎醫學的創新,而且依賴於技術工程裝備的重大突破。從第一臺X射線儀出現到X射線CT(X-CT)、核磁共振CT(NMR-CT)、正電子CT(PET)、超聲CT(U-CT)等影像技術的發展,從首架光學顯微鏡到硬管式內窺鏡、纖維內窺鏡、電子內窺鏡等醫用光學技術的推廣,從早期心電描記器到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液細胞分析儀、心臟監護自動分析儀等各種電子醫療裝置的應用,以及人工器官製造和心導管造影術、血管支架等介入技術的進步,20世紀的新技術革命把「生命」與「工程」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促進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誕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科學技術波瀾起伏的創新發展歷程。

醫學影像技術設備不斷革新突破

醫學影像技術是生物醫學工程各分支學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世紀以來,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直接促進了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建立和發展,形成了X-CT、NMR-CT、放射性核素CT(R-CT)、U-CT等「四大」當代醫學成像技術與設備,為各種疾病診斷提供了器官、組織、細胞甚至分子水平的圖像。

X射線的發現標誌著放射醫學的正式誕生,開啟了醫學影像嶄新時代。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Conrad Roentgen)發現X射線。

幾個月後的1896年,德國工程師雷諾茲(Russell Reynolds)製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X射線儀,使人類得以在沒切口的情況下觀看到人體內部情況。

這臺X射線儀在2009年被英國公眾評為「改變了未來」的最為重要的發明。X射線儀在醫療上的最初應用主要是骨折、尿道結石、異物等方面的診斷。但是,X射線存在穿透體內器官而得不到顯影的問題。

1898年,美國人創造了鉍鹽胃腸道造影技術,後來改為鋇鹽。

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又發明了碘化物支氣管和脊髓造影技術,

30年代初則發明了大腦造影技術,使顯影技術得到較快的發展。

從此,X射線成為許多疾病,特別是體內各種器官的腫瘤不可缺少的診斷手段。X射線透視攝影產生的影像重疊問題催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X-CT。

X-CT又稱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基本原理有兩個:一個是X射線能使人體的組織、器官產生不同的衰減射線投影的物理學原理;另一個則是任何物體均可以通過其無數投影的集合重建圖像的數學原理。CT的物理學原理並不複雜,而圖像重建數學原理的應用卻相當複雜,必須經過計算機處理。

1963年,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Allan M. Cormack)發現人體不同組織對X射線的透過率有所不同,70年代初提出從不同角度進行X射線照射可測定人體組織的內部結構。

1967年,英國電子工程師豪恩斯菲爾德(Godfrey Hounsfield)製作了一臺能加強X射線放射源的簡單掃描裝置。

1971年,豪恩斯菲爾德在倫敦郊外一家醫院安裝了這種裝置,並進行了頭部檢查。

1972年英國EMI公司研製出第一臺用於腦部的X-CT,其後迅速發展成為用於全身檢查的X-CT。X-CT解析度可達1毫米,能對腫瘤早期診斷、顱腦外傷、腦出血等做出正確定位,產生了驚人的治療效果。科馬克和豪恩斯菲爾德因此榮獲了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計算機斷層攝影的出現,使醫學影像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代表著20世紀影像技術設備發展的最高成就。

X-CT出現後僅一年,影像設備與技術就再次發生了新的革命性突破。1973年,美國化學家勞特布爾(Paul Lauterbur)提出核磁共振成像(NMR)的思想方法。英國科學家曼斯菲爾德(Peter Mansfield)又進一步驗證和改進了這種方法。

在此二人成果的基礎上,1978年EMI公司研製出第一臺NMR-CT。

1980年,第一臺可以用於臨床的全身NMR在美國福納(Fonar)公司誕生。

1984年,第一臺醫用NMR-CT獲得美國FDA認證。此後,NMR-CT迅速走向市場。此時,美蘇核危機愈演愈烈。美國放射學會建議將NMR改為MRI以緩解公眾特別是患者對「N」(核醫學)的擔心,因此,NMR-CT變成了MRI,磁共振成像的術語沿用至今。勞特布爾和曼斯菲爾德因對磁共振成像技術做出的傑出貢獻獲得2003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MRI-CT可以顯示體內不同化學環境和代謝過程的清晰圖像,能發現人體生理和生化過程的早期變化,改變了過去依靠病理解剖了解病變的傳統方法,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原子物理學、同位素技術、超聲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影像技術設備再次邁向新臺階。

1951年,美國科學家凱森(Benedict Cassen)發明同位素掃描儀並應用於肝臟和甲狀腺核素檢查,核素顯像就此加入到了影像學的行列。

1957年,美國科學家安格(Hal O. Anger)發明了第一臺γ照相機,使核醫學檢查技術將動態功能和圖像結合起來。

1972年,美國內科醫師庫赫(David Kuhl)應用三維顯示法和18F-脫氧葡萄糖,為正電子CT(PET)和單光子CT(SPECT)的發明奠定了基礎,庫赫也因此被稱為「發射斷層之父」。

1973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費爾普斯(Michael E. Phelps)、霍夫曼(Edward J. Hoffman)等人研製成功第一臺原型PET掃描機。

1977年,首臺全身PET掃描機正式推出。PET的出現使人們能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腦的功能。

20世紀80年代PET技術日漸成熟,90年代PET已成為發達國家影像學診斷的重要工具。PET技術由於本身解析度低的原因,與傳統影像學相比,還不能揭示準確的解剖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發展。

1998年,第一臺專用PET-CT原型機安裝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功能與解剖影像的統一,使影像醫學的發展向前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決定性的一步。

1979年,庫赫等人研製成功了第一臺SPECT。

1991年,美國舊金山大學的長谷川(Bruce H. Hasegawa)和朗(Thomas F. Lang)等將一臺SPECT儀和一臺CT串聯在一起,並獲得很好的效果。

1998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基於這一設計的SPECT/CT推向市場,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

2004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在第51屆美國核醫學年會上提出了一種新的融合影像技術概念,首次將SPECT的功能影像與多層診斷CT的豐富解剖細節進行了充分的結合,使SPECT技術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此外,自1942年奧地利科學家達西克(Karl T. Dussik)首次進行超聲波穿透顱腦的實驗後,醫用超聲成像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X-CT問世後,

1974年美國科學家格林利夫(James F. Greenleaf)首次報告了U-CT實驗,開啟了超聲CT技術的發展。

相關焦點

  • 都能透視,核磁共振、CT、X光,還有B超,有啥區別?
    最近有些小夥伴留言問小濟,經常聽到去看病要用到核磁、ct、X光片和B超等這些東東,它們到底有啥區別?2、它們都是檢查而非治療手段也就是說它們4個只能幫忙告訴你得了什麼病,卻不能給你治病,治療還得靠藥物和手術。那麼,它們的區別在哪裡呢?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你了解嗎?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CT和核磁共振區別
    三、CT和核磁共振的適應症CT和核磁共振的適應症的適應症是不同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選擇CT還是核磁共振。1.CT適應症(對出血性疾病精確度是比較高的,但是這項檢查對缺血性疾病檢查並不精確,甚至在發病六個小時到一天時間做ct掃描都不會有明顯發現。腦梗病人注意)計算機斷層掃描能在橫斷解剖平面上精準地檢測出各種不同組織間微小的密度變化及差異,被廣泛運用於觀察骨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及有密度變化的軟組織病變檢測中,它較為直觀的顯示出鈣化、骨折及骨質發生的病變。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 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彩超,X光,CT,核磁,都有什麼不一樣?醫生和你講一講
    對於曾經在醫院看過病的人來說,各種各樣的雷射或者ct肯定是非常常見的。而在醫學專業裡,醫學影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什麼彩超、核磁共振、ct和與x光的確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這也讓很多人都感到了一絲迷惑。
  • ct和核磁共振,究竟哪一種才是最佳選擇?提醒:二者的區別要知道
    然而,發生在身體內的病變,僅僅依靠肉眼無法發現,且很多疾病的症狀相似,若不進行系統檢查,很難判斷身體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所以,醫療界也在不斷進步,推出了各種檢查身體的儀器,且都在疾病篩查上發揮了作用。比如檢查內臟器官常用到的就是ct,比如篩查肺部疾病、骨骼病變等,都會使用ct檢查。除此外,近些年還有一種名為「核磁共振」的檢查手段。
  • X光、B超、CT等,哪些檢查最傷身,幾句實話醫生一直想告訴你
    但是,有不少人在聽到x光檢查、ct檢查時,都會產生抗拒心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大家受到了「輻射致癌」的影響!由於我們對醫療知識並沒有過多了解,更別說是醫療設備使用了。再受到當今網絡發達、真實或不真實的信息影響,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對醫療設備有錯誤認知。甚至盲目認為,ct、x光、B超等,都有輻射,只要做了就可能會致癌!
  •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白癜風是皮膚病的一種,白癜風在早期的時候肉眼有時候難分辨出區別,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誤判漏判導致病情加重,對於這種沒有把握的疾病症狀,患者還是應該到專業的白癜風醫院進行檢查。檢測過病情之後,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對於白斑白點,只有更為先進的技術才能做到更的檢查。
  • 高端體檢設備落戶海南 首臺PET/CT在301分院啟用
    ct機操作室(通訊員 鮑磊攝)  pet ct機(通訊員 鮑磊攝)
  • 第一篇---你所不了解的PET和PET-CT(產品篇)
    首先來說說PET這種影像檢查後「神器」的工作原理及構成,也就是它是怎麼幹活的。CT掃描是分部位、分掃描方式(平掃或增強或重建)進行的,沒有人會去做個從頭到腳的全身掃描。而全身掃描的神器確實存在,那就是PET-CT,從頭到腳,全身各臟器功能、代謝等生理病理特徵,20分鐘全景呈現。顯然,著眼於病變的基因、分子、代謝及功能狀態層面上的PET,當之無愧是當今生命科學、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新裡程碑。
  • 做肺部ct可以查出什麼病?提醒:檢查前注意這5項
    隨著近些年環境的變化、菸民增多、大氣汙染、霧霾等多個原因的影響,患肺部疾病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而臨床上最常用到的肺部檢查就是ct。在眾多影像學檢查中,最常見的一種是ct,它也是臨床普及度較高、且相對簡單的影響血檢查方式,其檢查價格相對合理,容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 ct技師考試題庫全套!
    它在ⅹ線管點焦點、真空傳播的條件下成立2.物質衰減:在診斷ⅹ線能量範圍內,ⅹ線與物質相互作用形式主要是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考點七、ⅹ線診斷能量中的X線減弱(掌握)人體各組織對ⅹ線的衰減按骨、肌肉、脂肪、空氣的順序由大變小。
  • X光、CT、核磁共振 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OMG,小夥伴們,X光、 CT 還是核磁,傻傻分不清楚的小編徹底凌亂在風中。為啥不直接做CT檢查呢?然後還可以針對病灶做很多個性化的後期重建處理,從內到外、從各個方位來發現和觀察病灶。我們來舉個例子吧!我們現在把X光片的影像看作是後面那個還未切開的吐司,在最上面一層隱約可以看見一些小黑點,但不是很清晰。我們再給吐司做一個「CT檢查」,把它切開成一片一片的。做完檢查之後發現,裡面竟然別有洞天!
  • CT和增強CT有什麼區別?提醒:這4個事項要注意
    CT全稱就是計算機斷層掃描,就是指利用影像學x射線攝像技術,通過計算機控制連續掃描,形成了連續的圖像。以前的平片檢查只是一個平面的圖像。所以CT相比較以前所謂的X光平片,它的信息量就非常大,對組織器官的判斷就是二維的,甚至三維的結構。
  •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是真的嗎?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個調查結果是來自於美國雜誌《消費者報告》網站上的披露。 一發到網站之後,很多人看到感覺觸目驚心,感覺很害怕,造成了心理上很多的困擾和擔心。
  • 核磁共振和CT有什麼區別嗎?原理不一樣
    原標題:核磁共振和CT有什麼區別嗎?   人們很難能做到吃五穀雜糧而不生病,或者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小問題,這個時候就不得不到正規醫院去做詳細的檢查。如果我們的大腦或者是我們的身體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很多醫生都會安排患者做CT或者核磁共振。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醫生來告訴你!
    相信很多人對於ct檢查都有聽說過吧,可能有些人雖然聽說過,卻不怎麼了解,只是認為CT對人體的傷害很大。因此我在問診時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病人在聽到需要做ct的時候就突然很猶豫或者直接拒絕,生怕這對身體有什麼傷害。那麼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到底有多大呢?
  • X光、CT、B超、MRI,還在傻傻分不清嗎?其實它們不一樣
    我們去醫院體檢或者去看病的時候,醫生在問診結束後,一般都會根據您的情況,給你開各種檢查。 對於X光、B超、CT、MRI(核磁共振),很多人都聽說過,或者做過,但是這些檢查到底有什麼區別,卻很少有人分得清。另外,這些檢查都是什麼?有輻射嗎,對身體有害嗎?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
  • 生蠔、牡蠣、海蠣子,傻傻分不清?其實區別,就一句話這麼簡單!
    海鮮可以說品種繁多,有很多的海鮮名字都叫不出的。而且蛋白質含量特別高,補充微量元素,而以打魚為生的漁民們確實沒有不知道的。生活中,在不同的地方走進當地的燒烤小店,「現烤生蠔」「現烤牡蠣」「烤海蠣子」……等等花式菜名總會進入我們的視野。等到美味上桌,才發現從外形和食用體驗上看,這些名稱似乎都指代的是同一種東西。
  • 動不動就做CT真的好嗎?對身體有沒有傷害?聽聽醫生怎麼說
    隨著醫療科學的發展,醫院的檢查儀器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沒有你想不到只有你沒見過的,以前醫生看病只能憑藉自己的看病經驗和學到的知識來進行判斷,後來出現了一些醫療器械輔助檢查減少了對一些惡性腫瘤的誤診,以至於發展到今天的高科技,什麼疾病只要一照就能很快給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