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
【思維導圖】
第1課 古代埃及
【課程標準】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1)興亡:位於非洲東北角,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出現若干小國,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實現統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國吞併。
(2)版圖:經歷了古、中、新三個王國時代,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北至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交界處,以及幼發拉底河上遊,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陽曆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徵,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3.法老的統治
(1)統治:法老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於一身,國王經常用王杖責打大臣。
(2)危機: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後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衰落。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課程標準】
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範圍:「兩河」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
(2)建國: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
(3)統一:約公元前2400年,實現了初步統一。
2.古巴比倫王國
(1)統一: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完成了整個兩河流域中下遊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2)統治: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
(3)影響:漢謨拉比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
3.《漢謨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內容:從法典中可知,古巴比倫分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家庭奴隸制是其一大特徵。
(3)意義:法典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法典中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
(4)評價:《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第3課 古代印度
【課程標準】
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 社會。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興起:最早出現於印度河流域。
(2)建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後來出現了許多小國家。
(3)鼎盛: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嚴的種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逐漸建立的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2)主要內容
(3)特點: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3.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創立: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
(2)教義:反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3)發展: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的國教。
(4)傳播:公元前3世紀後開始外傳。經中亞傳入中國,後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單元總結
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
【思維導圖】
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課程標準】
知道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1.希臘城邦
(1)範圍:包括希臘半島(主體)、愛琴海諸島等地區。
(2)特點: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
(3)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包括克裡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此後進入荷馬時代。
(4)興起: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
(5)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城邦各項活動都以公民為主體。
2.雅典的民主政治
(1)背景:經過幾次改革後,雅典建立了民主政體。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伯裡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民主達到全盛,奴隸制政治發展到高峰。
(2)表現:雅典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籤產生。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主席團由各地抽籤產生,主席團主席也經抽籤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伯裡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
(3)局限: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3.亞歷山大帝國
(1)興起: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2)東徵: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徵,先後打敗波斯帝國、埃及,進入兩河流域,最遠到達印度河流域。
(3)成果:建立亞歷山大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
(4)局限性:亞歷山大東徵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
(5)積極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帝國境內建造的新城後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課程標準】
知道羅馬城邦,了解羅馬帝國的徵服與擴張。
1.羅馬城邦
(1)建國: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共和國。
(2)統治: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設立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頒布了《十二銅表法》。
(3)擴張: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徵服了整個義大利半島;隨後戰勝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公元前2世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4)危機: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使羅馬共和國進一步衰落。
2.羅馬帝國
(1)政權更迭: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維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他首創「元首制」,掌握最高統治實權。
(2)建國: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屋大維採取了許多措施解決矛盾,羅馬帝國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時代。
(3)擴張: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
3.羅馬帝國衰亡
(1)原因: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日耳曼人侵入羅馬帝國。
(2)滅亡: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
第6課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課程標準】
以建築藝術、公曆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
1.文學和雕塑
(1)文學:《荷馬史詩》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2)雕塑: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一。《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傑作。
2.建築藝術
(1)希臘:體現在神廟建築,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典型代表。
(2)羅馬:特點是石拱門、穹頂等。代表性建築有羅馬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方尖碑和萬神廟等。
3.哲學和法學
(1)哲學:德謨克裡特提出了「原子論」;蘇格拉底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亞里斯多德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2)法學:《十二銅表法》是後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萬民法、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
4.公曆的緣起:凱撒命人以太陽曆為藍本編制新的曆法,稱「儒略曆」。儒略曆後來成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公曆的基礎。4世紀,羅馬皇帝以此作為基督教曆法。
單元總結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
【思維導圖】
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課程標準】
了解基督教的興起。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
1.基督教的興起:1世紀時,興起於巴勒斯坦地區。傳道者宣傳說,耶穌是「救世主」。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2.法蘭克王國
(1)建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日耳曼人建立的許多王國中最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
(2)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
(3)版圖:延伸至高盧南部地區以及萊茵河以東至多瑙河之間的大部分地區。
3.封君與封臣
(1)形成: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為封臣。
(2)關係: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
(3)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係有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
(4)影響: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國
(1)繼位:8世紀,法蘭克國王丕平之子查理繼承王位,成為法蘭 克國王。
(2)擴張:800年前後,版圖擴展到今天的義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國西部的廣大地區,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
(3)統治: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貢獻「什一稅」。
(4)加冕:800年的聖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加冕禮,因此查理又稱「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5)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後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第8課 西歐莊園
【課程標準】
了解西歐莊園生活,知道莊園是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1.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形成:9世紀開始形成,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
(2)特點: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3)生產關係: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土地分為領主的「直領地」和佃戶的「份地」;莊園周圍土地被稱為「公用地」;自由農民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
2.莊園法庭
(1)權利:有司法權,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佃戶在勞役中侵犯領主利益的行為都會受到起訴與處罰。
(2)開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地點不 固定。
(3)懲罰: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無故缺席的佃戶也會被罰款。
(4)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領主可以憑藉法庭奴役佃戶,佃戶也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有權參與案件的審理。
(5)作用: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課程標準】
知道西歐中世紀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西歐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餘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
(2)表現:舊的城市復甦,新的城市不斷產生。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由來: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農奴在自由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
(2)生產生活: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家庭既是生產作坊,也是店鋪。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通常比手工業者富裕。
(3)發展:市民階級形成,隨著發展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3.大學的興起
(1)背景: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
(2)興起: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發展:12世紀,巴黎出現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巴黎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了保證。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4)課程設置:基礎課程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專業課程包括法學、醫學、神學。學完基礎課程後進入專業課程。課程設置一方面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第10課 拜佔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課程標準】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佔庭帝國的歷史 地位。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帝國版圖:囊括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進入了「黃金時代」。
(2)查士丁尼: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
2.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1)外來侵略:7世紀起,阿拉伯人不斷攻擊拜佔庭帝國;9世紀以後,面臨多個外部軍事勢力的進攻;西歐封建主組建十字軍東徵拜佔庭。
(2)抗擊侵略:把行省改為軍區,把自由民編入軍隊,軍事將領成為地方的行政長官。
(3)帝國滅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佔庭帝國最終滅亡。
(4)帝國影響:拜佔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為後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單元總結
1、拜佔庭帝國的興亡
2.西歐社會概覽
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思維導圖】
第11課 古代日本
【課程標準】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會。
1、6世紀前的日本
(1)建國: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5世紀初,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
(2)統治: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於奴隸。
2、大化改新
(1)背景: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刺激了大和的統治者。
(2)概況: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3)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裡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4)影響: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3、武士和武士集團
(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併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併土地,組成莊園,大莊園還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
(2)武士集團: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僕從中的強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係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
(3)武士奪權: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其首領源賴朝獲得「徵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於鎌倉;鎌倉幕府擁有獨立於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幕府統治時期。
(4)幕府統治:幕府與天皇朝廷並存。幕府首領「徵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大權旁落。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
(5)武士道: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課程標準】了解伊斯蘭教的傳播,初步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2)創立:穆罕默德闡述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於7世紀初創立伊斯蘭教。
(3)傳播:最初在麥加城傳教,遭到傳統勢力的反對;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佔領麥加,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2、阿拉伯帝國
(1)版圖: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2)影響:伴隨著帝國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
3、阿拉伯文化
(1)發展原因:哈裡發重視知識,認為「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830年,哈裡發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支付與譯著同重量的黃金稿酬。
(2)表現: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改造了古代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完整的代數學由阿拉伯人創造;「西醫」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貢獻;編著了《醫學集成》和《醫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
(3)影響: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單元總結
1、世界三大宗教歸納一覽表
2、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3、世界古代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
第五單元 步入近代
【思維導圖】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課程標準:講述租地農場、手工工場等生產組織的確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經濟社會的重要變化。
1.農業與手工業的變化
(1)背景: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
(2)表現:建立租地農場,並將產品推向市場;僱傭勞動者與僱主形成徹底的僱傭關係。
(3)影響: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2.現代農業的出現:富裕農民、騎士、鄉紳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並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產,他們以新的經營方式控制了生產、交換等環節,還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
3.市民階級的興起
(1)原因:城市居民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法的保護。
(2)地位: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
課程標準:知道但丁、達·文西、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理解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
1.原因: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哲學。
2.實質: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3.評價:湧現出了許多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4.代表
(1)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與彼特拉克、薄伽丘並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傑」。代表作是《神曲》。
(2)莎士比亞:著名的文學藝術家,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3)達·文西: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並稱「美術三傑」。代表作有《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
第15課 探尋新航路
課程標準:講述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的相關史實。初步理解新航路開闢的世界影響。
1.根本原因:歐洲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2.主要條件:歐洲地理學的發展,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用於「羅盤」導航技術,經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歐洲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3.主要代表
(1)迪亞士:發現了非洲的好望角,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2)達·伽馬:到達印度西海岸。
(3)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4)麥哲倫: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 正確。
4.歷史影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繫,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第16課 早期殖民掠奪
課程標準:講述「三角貿易」,知道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歷程。通過殖民掠奪,了解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
1.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2.「三角貿易」
(1)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2)結果:種植園和黑奴貿易為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
3.荷蘭的殖民擴張:奪取了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和中國的臺灣;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4.法國的殖民擴張:先後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5.英國霸權:英國最終戰勝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日不落帝國」。
6.歷史影響:早期的殖民掠奪客觀上有助於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於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此期間,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思維導圖】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課程標準:講述英國1640年革命和其後的「光榮革命」。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歷史意義。
1.革命背景:查理一世推行君主專斷政策,解散議會,議會和王權的矛盾激化。
2.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議會重新召開,議員們抨擊國王專權,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
3.革命結果:議會軍隊打敗國王軍隊,查理一世被處死,宣布為共和國。
4.革命結束:1688年,英國議會作出規定:廢黜詹姆士二世,瑪麗和威廉入主英國,史稱「光榮革命」。
5.頒布文獻:1689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
6.歷史意義:以《權利法案》為基礎,英國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
第18課 美國的獨立
課程標準:知道華盛頓、《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的相關史實。講述美國獨立戰爭對美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開始:1775年4月19日,來剋星頓的槍聲,標誌著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2.建軍: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組織大陸軍,並委任華盛頓為總司令。
3.轉折:1777年,薩拉託加大捷是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4.結束:1781年,美法聯軍在約克鎮戰勝英軍,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5.評價: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6.頒布文獻
(1)《獨立宣言》:1776年頒布,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但是,宣言沒有宣布廢除奴隸制,天賦人權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2)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該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對後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19課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課程標準:簡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的活動。掌握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1.啟蒙運動
(1)主張: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對專制,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
(2)評價: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2.法國大革命
(1)開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國王統治的巴士底獄。
(2)初步勝利: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將國王路易十六送上斷頭臺。
(3)革命高潮: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組成了救國委員會,打退了反法聯軍。
(4)歷史意義: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
3.《人權宣言》:1789年通過,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
4.拿破崙帝國:1799年,拿破崙政變奪權。1804年,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頒布實施《拿破崙法典》,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多次打敗歐洲的反法聯盟,擴大了法國的疆域。
單元總結
比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興起
【思維導圖】
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課程標準:講述珍妮機、蒸汽機、鐵路和現代工廠制度的出現。通過工業革命理解工業化時代來臨的歷史意義。
1.背景: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外市場對棉紡織品的需求迅速增長。
2.紡織技術:1765年,哈格裡夫斯發明了「珍妮機」。
3.蒸汽機:將蒸汽機變為主要動力的發明家是瓦特。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使用。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
4.結果: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所替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
5.火車的發明:1825年,史蒂芬孫設計的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標誌著鐵路時代的開始。
6.歷史影響: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第2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
課程標準:講述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知道《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意義以及巴黎公社。
1.馬克思與恩格斯: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
2.《共產黨宣言》:1848年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3.第一國際:1864年成立,原名叫國際工人協會。
4.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法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