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彩雲之南、滇池之濱,坐落著一個靜謐的小鎮——昆明海口,中國的第一具軍用望遠鏡在這裡誕生,中國的光學工業在這裡成長,她被譽為中國光學工業的搖籃和故鄉。
海口廠建廠初期情景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落後,建立光學工廠,興辦光學工業,實為首創。曾赴德國蔡司學習的愛國青年周自新向當時的國民政府提出了創辦中國自己的軍用光學儀器廠的要求。1936年9月7日,軍用光學器材工廠籌備處在南京成立,這就是兵器工業二九八廠的前身。
工廠成立之初,其主要任務為驗收兵工署從國外進口的各種軍用光學器材。在這些進口的器材中,6×30雙筒望遠鏡的數量很多。在此情況下,298廠第一任廠長周自新於1936年11月即決定製造6×30雙筒望遠鏡並將詳細打算寫信託其赴歐的堂兄交給留學德國專攻光學的龔祖同,要龔祖同精密計劃,設計圖紙。
第一任廠長周自新(右一)1942年與友人葆俠、稚章合影
根據周自新的指示,龔祖同與德國教授商談,德國教授指出了光學設計上的幾個要點。1937年周自新派從同濟大學聘請的專家金廣路赴西德、瑞士等國,考察光學加工情況、訂購機器設備和光學材料、洽商技術合作等。周自新在送別金廣路時,一再叮嚀:「老金,一定要把東西弄回來。」金廣路滿懷信心地表示:「弄不回來我就跳印度洋!」金廣路到達柏林,在龔祖同的住處,兩人一起研究瞭望遠鏡的製造技術,特別是分劃板製作問題。接著又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參照德國產品,邊計算,邊修改,由龔祖同計算,金廣路製圖,完成了6×30雙筒望遠鏡的初步設計任務。以後,又通過在萊茨、享索爾茨及瑞士威特廠的學習考察,進行了調整。設計中,主要零件都儘量採用當時在歐州比較容易購買到的,如望遠鏡殼身等,以解決國內製造設備和技術上存在的困難。
1939年1月,6×30雙筒望遠鏡的試製工作在回到國內的金廣路、龔祖同主持下開始,金工方面由總工程師金廣路負責,光學設計由光學所主任龔祖同負責,光學零件製造由技術員顧柏巖、黃培熙負責;金工零件的製造由技術員陳斌、胡梓賢、溫崇束負責,裝配工作由裝配所主任彭明經、技術員王守中負責。4月22日,工廠用自己製造的零件裝出了中國第一架6×30雙眼三稜軍用望遠鏡,以後又進行了調試校正。4月29日,該鏡經過檢驗,性能完全達到要求。5月份,6×30雙筒望遠鏡投入小批量生產。7月份,經國民黨政府軍政部核准投入大批量生產。1940年9月,該鏡被命名為敬之式望遠鏡,後又改名為中正式。
6×30雙筒望遠鏡
為鼓勵全體員工在製造光學器材中貢獻聰明才智,1939年6月23日,周自新籤發了昆光(28)0919號文,呈請兵工署對為試造6×30雙筒望遠鏡作出貢獻的負責人給予獎勵。
6×30雙筒望遠鏡的試造成功並交付抗日軍隊使用,是中國第一代軍用光學器材設計製造人員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經過輾轉搬遷,艱苦創業,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作出的一大貢獻,它掀開了中國軍用光學器材從依靠進口走向自己製造的歷史篇章,開創了中國光學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在第一架望遠鏡試製成功後,一批自己生產的軍用光學儀器先後問世。這是光學廠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提供的中國製造的第一批炮兵用制式光學儀器。它標誌著中國兵工光學事業的誕生,表達了中國第一代光學人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決心,國營二九八廠被譽為中國光學工業的搖籃和故鄉。
文章來源:雲南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