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諾獎」揭曉:清華薛其坤、港中文盧煜明分獲百萬美元

2021-01-14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9月19日,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生命科學獎花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物質科學獎花落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獲獎者是從收到的700份提名中不斷縮短名單選出的。

  現年52歲的盧煜明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及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同時兼任醫學院副院長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

  盧煜明的獲獎理由是: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我在這個領域做了20年了。開始人們認為我這種方法不大可能有實用價值。我真心感謝科學獎委員會肯定我們團隊的工作。但是這不是我個人的工作,是團隊的工作,感謝我的學生和同事,我1997年回香港時,RosaChiu 和AlanChan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樣。我也很幸運,亞洲對科學的興趣也在增長,希望更多的人會做科學,希望大家認為科學的未來在中國,更多的天才青年會站在這裡,對世界產生影響。謝謝!」盧煜明在接到未來大獎監督委員會高西慶的祝賀電話時稱。

  物質科學獎得主薛其坤,中國公民。1963年生於中國山東。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教授。

  薛其坤的獲獎理由是: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

  「很突然。非常感謝,我很激動啊!中國人現在有自信,感謝企業家設立這個大獎。希望能鼓勵更多年輕人從事科學研究。我的工作受到科學家和評獎委員會的高度認可,這是對我極大的鼓勵。可能是中國弘揚科學精神,建立公平、公證評審機制的創舉,對我們國家的科研評審機制是一個推動。高溫超導研究,是固體物理學的難題之一,希望繼續走下去,推動重大科學發現有應用價值。不知道講這些合適不合適。」薛其坤說。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首屆輪值主席丁洪在介紹薛其坤的研究工作時提到,薛其坤的工作是破解歐姆定律的「魔咒」:

  「他的工作其實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到。當一個導體通過電流的時候,就會有阻力,我們稱為電阻。電阻也會帶來熱量。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歐姆定律。但是電流發熱也會帶來無用的浪費,甚至是非常有害的損失。比如半導體工業,現在面臨的瓶頸就是發熱。

  「怎麼避免發熱?有兩種量子現象是可以避免電流的發熱,一種是超導,第二種就是量子霍爾效應。薛其坤教授在兩種之間,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他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對這兩種奇特量子現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

  「分子束外延生長是一種先進的薄膜生長方法,能在材料襯底上,一層一層地生長單晶薄膜。他和合作者製備了多種高質量的單晶薄膜材料。這使得他們能夠首次在2012年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在碳酸鍶襯底上的單層鐵硒高溫超導現象。

  「這兩個現象都被許多研究小組重複出來,並在全世界範圍內激發了更多相關的研究活動,有望進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界面超導的臨界溫度,從而具有更大的使用價值。」

  未來科學大獎被期冀成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獎項的面向對象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完成的研究,研究需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之所以稱為民間科學獎項,是因為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政府設置的獎項不同,未來科學大獎是一次科學界和商業圈聯袂設立的獎項。此外,未來科學大獎和民間一些家族或個人設立的獎項不同,在獎金來源上,創投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大鱷們為共同捐贈人。據報導,每個單項獎的100萬美元獎金都由4位企業家分攤捐贈,且每個大獎、每個捐贈人都承諾捐贈10年,從而保障基金的可延續性。

  漲知識: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什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要從霍爾效應說起。作為物理中的電磁現象之一,霍爾效應電子的運動給從微觀上看是無規則的,可類比為行駛過程中碰到無序的障礙時會走彎路,從而發熱、效率低。量子霍爾效應則建立起電子運動的「高速公路」,使得電子沿著邊緣的一維通道單向運動,告別雜亂無章的秩序。但量子霍爾效應也有自己的瓶頸,需要十萬高斯左右的強磁場,不僅造價昂貴,而且體積龐大(相當於外加10個計算機大的磁鐵),不利於應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可脫離外加磁場,利用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效應。

  2013年3月15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了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的最新成果——從實驗上全球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工作在2012年10月15日被發現,實驗團隊為此努力4年,生長測試了1000多個樣品。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因揭示微觀世界的奧秘,並在電子器件中廣泛應用,有關「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已數次斬獲諾貝爾獎。但關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卻一直進展緩慢,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在苦苦探索,直到薛其坤團隊率先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可用於突破微電子技術的瓶頸,推動下一代集成電路的發展。例如計算機用在無用功上發熱的電量將近三分之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可以實現計算機中的電晶體不發熱,在提高速度的同時,節約能源。

  薛其坤在超導領域也有建樹。超導可以實現零電阻,從而避免電流發熱,對物理學家來說,一大課題就是如何將超導體的轉變溫度提升到實際應用場景中能實現的範圍。

  在1987年,科學家們發現了超過液氮沸點(77K)的高溫超導,並在之後發現了很多與之相關的、基於銅氧化物材料的高溫超導體。直到2008年,一種和銅氧化物材料截然不同的高溫超導體——鐵基超導體出現,才為高溫超導體提供了不一樣的材料選擇。儘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超導轉變溫度高於液氮沸點的體系。

  薛其坤領銜的研究組正是突破者。2012年,薛其坤研究組發現鐵基超導的基本單元——單層鐵硒生長在SrTiO3(碳酸鍶)襯底上之後,它達到了材料厚度下限,卻有著65K的超導轉變溫度,高於液氮沸點(77K),拉近和實際應用環境溫度之間的距離。

相關焦點

  • 「中國諾獎」揭曉:清華薛其坤、港中文盧煜明獲獎
    9月19日,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生命科學獎花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物質科學獎花落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獲獎者是從收到的700份提名中不斷縮短名單選出的。
  • "中國諾獎"揭曉:清華薛其坤、港中大盧煜明分獲百萬美元
    人民日報客戶端 趙永新 9月19日下午,中國首個由大陸企業家、科學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揭曉首屆獲獎名單。 他們是:「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是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 視頻|未來科學大獎:清華薛其坤、港中大盧煜明分獲百萬美元
    9月19日下午14時30分許,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生命科學獎花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物質科學獎花落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獎金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獲獎者是從收到的將近700份提名中不斷縮短名單選出的。
  • 「中國諾獎」公布 科學家盧煜明和薛其坤各獲100萬美元獎勵
    圖片摘自:www.nature.com2016年9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9月19日,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這個去年在北京建立的非盈利組織未來論壇(Future Forum)宣布,來自中國香港大學的病理學家盧煜明獲得生命科學獎,研究者盧煜明發現,來自胎兒的DNA能夠從母體的的血液中獲取,這項研究發現或為未來廣泛使用無創診斷來篩查孕婦血液,從而觀察是否嬰兒患諸如唐氏綜合症等障礙提供了一定的希望,目前來自深圳的華大基因公司基於這項研究發現進行了超過100萬項篩查。
  • 「中國諾貝爾獎」揭曉薛其坤與盧煜明獲獎
    歷經一年的嚴格提名、篩選和評審,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於19日下午在北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分別榮獲「物質科學獎」和「生命科學獎」,每人還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薛其坤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在對奇特量子現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
  •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薛其坤、盧煜明獲獎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薛其坤、盧煜明獲獎來源:新華網 2016-9-19 閻冬  歷經一年半的嚴格提名、篩選和評審,中國首個由大陸企業家、科學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大獎——首屆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並正式揭曉獲獎科學家名單。「物質科學獎」由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得,「生命科學獎」則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虞涵棋 張唯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獲獎評語: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世界級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於2016年創立,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新增評委:薛其坤、莊小威、張壽武
    本文圖片均來自未來論壇微信公號已經走到第4個年頭的中國「未來科學大獎」迎來了三位新的科學委員會委員: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清華大學物理學家薛其坤和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張壽武。他們將分別擔任三個子獎項「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獎」的評委。值得一提的是,薛其坤是未來科學大獎的第一屆得主,憑藉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和高溫超導方面的成就在2016年捧走了價值100萬美元的物質科學獎,並在頒獎典禮上說道:「沉甸甸的大獎給我這艘沂蒙小船注入了核動力。」薛其坤團隊還在不久前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分獲百萬美元獎勵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據澎湃新聞報導,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 世界第一壕獎頒發,華人科學家獲300萬美元獎,距諾獎再近一步
    當地時間 9 月 10 日,2021 年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得主於美國舊金山揭曉。今年的突破獎的獎金共計 1875 萬美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盧煜明與其他三位生物學家獲得生命科學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孫崧與另外兩位研究者共同獲得新視野數學獎。
  • 盧煜明、薛其坤獲頒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在數十名全球頂尖華人科學家、諾獎得主以及眾多優秀企業家見證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清華大學副校長、物理系教授薛其坤,分別獲頒「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每人的獎金為100萬美元。頒獎儀式莊重而感人,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感受到了對科學的尊重,以及正在崛起的中國對原創、具有突破性基礎研究的渴望。
  • 世界第一壕獎頒發,盧煜明獲300萬美元獎金,距諾獎再近一步
    盧煜明(香港中文大學)和Richard J.獎金為300萬美元。盧煜明香港中文大學的僅在中國,每年就有超過一百萬孕婦接受這項測試。這個革命性的方法為全球無數的孕婦提供了無創產前診斷。許多人預測盧煜明會獲得諾貝爾獎,科學突破獎也是諾獎風向標之一,讓我們繼續期待今年10月份的諾貝爾獎。理察·尤勒(Richard J.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盧柯獲物質科學獎
    、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將未來科學大獎頒發給他,是為了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
  • 世界第一壕獎頒發華人科學家獲300萬美元獎金,距諾獎再近一步
    Breakthrough Prize)得主於美國舊金山揭曉。美國華盛頓大學蛋白設計研究所及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的大衛·貝克(David Baker)、美國哈佛大學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凱薩琳·迪拉克(Catherine Dulac)、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Dennis Lo)及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山東大學數學家彭實戈獲獎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張唯 賀梨萍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世界級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於2016年創立,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 王貽芳、薛其坤、盧煜明賽跑拿諾貝爾獎,誰能最先拿到?
    屠呦呦的獲獎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振奮人心,也可以拉開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帷幕,目前國內已有多人做出了諾貝爾獎級別的科學成就,王貽芳、薛其坤、盧煜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發現前兩種振蕩的加拿大科學家麥克唐納及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已經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王貽芳完全可以憑此拿下諾貝爾物理獎。王貽芳已經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及獎金額高達300萬美元的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獎,這些大獎有著很強的指引作用,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 王貽芳、薛其坤、盧煜明賽跑拿諾貝爾獎,誰能最快拿到?
    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屠呦呦的獲獎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振奮人心,也可以拉開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帷幕,目前國內已有多人做出了諾貝爾獎級別的科學成就,王貽芳、薛其坤、盧煜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南下深圳!離諾獎最近的物理學家擔任南科大校長
    巧合的是,1個月前的10月19日,「大樹成長營」曾寫過《離諾獎最近的院士!清華副校長薛其坤曾考研3次,5年沒出過成果》,11月18日,《高考倒計時兩百天!南科大舉辦優秀中學生體驗營,一路向南到深圳》也關注到南科大,可以說,「大樹成長營」算得上薛其坤校長和南科大的「雙重粉絲」。為此,「大樹成長營」嘗試作一點粗淺的解讀。1、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長算得上「高配」。
  • 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分獲百萬美金
    許晨陽、潘建偉、施一公分別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物質科學獎」、「生命科學獎」三個獎項。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物質科學獎」。我總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我得到了一次意料不到的鼓勵、獎勵和極大的鼓舞,所以我也想在此一併感謝一直以來支持我的清華校內到清華校外的朋友、領導、同事和同行。關於未來科學大獎: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科學突破獎揭曉:總獎金1875萬美元 盧煜明等華人學者獲獎
    獎金總額高達1875萬美元的「科學界的奧斯卡」---突破獎剛剛揭曉,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在內的8位科學家獲得,以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的一系列開創性成就。6項新視野獎則由12位處於研究生涯早期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分享。  突破獎,已舉辦第9屆,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突破獎每個獎項的獎金為300萬美元,包括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4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