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一個童話、給家長做個傳記、做一本介紹器官的圖畫書、建造一座小鎮、閱讀研究各類型童話的敘事模式......你能想像得到,這其實是德國小學生的作業嗎?
果仁媽今天的文,是一篇媽媽對德國小學「長期作業」的觀察。作者詳細講述了德國小學如何透過這樣一篇篇像大學論文雛形和框架的「長期作業」,培養孩子的「科研能力」、「創作能力」。
文章非常值得深入閱讀,「長期作業」的方式也很值得學習和參考,不要錯過哦!
原文標題:「項目式學習」如何操作?看看德國小學生的「長期作業」!
什麼是有效的教育?怎樣才能學得少又學得好?相信這是很多人頗為關切的。因各種機緣,我有意無意間觀察到的德國小學教育,也許能帶來不少啟發。
從2016年開始,女兒在德國讀小學二年級直到現在的五年級,每天見她愉快地上學,愉快地回家,沒見她學得有多辛苦,但精神、能力、見識上的成長有目可見。
今天我先從「他們的作業」講起。按照完成所需的時間,我把他們的作業簡單分為兩類:短期作業和長期作業。
短期作業大部分在課堂或學校的自習時間裡就完成了,帶回家的多數是長期作業。觀察他們長期作業的選題和工作方式,我發現所謂的「科研能力」、「創作能力」,德國在小學二年級時已開始培養了。長期作業就像一篇篇大學論文的雛形和框架,未來的學習就是往這些框架上填更具體深入的知識。
接下來,我細緻地講下:六個長期作業的步驟、方法與工序的觀察記錄,以及孩子在這過程當中的表現和所得。
上篇丨低年級
作業1家人的傳記
女兒二年級時,班上的話題課展開了一個叫「生命之環」的主題學習。
先從一隻小蟲結繭吐絲,變成蝴蝶的過程講起,講到各種動植物的生命歷程,然後,話題延伸到人的一生。
他們採訪了班主任的助理,聽她講了自己來到這所學校前的所有經歷。這些準備鋪墊一步步走完之後,她領回來一個家庭作業,給一位家長做一個簡單的傳記,以圖文的方式呈現在一張半開紙上,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述,製作期一個月。
製作的媽媽的傳記,作者供圖
作業布置完後,老師並未撒手不管。
第一周,女兒帶回來一份採訪問卷,就一個人的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各問了幾個問題,都很具體的。比如:
何時何地出生?
幾歲上學?在哪上學?
你上小學時最喜歡的科目是什麼?
你上中學時第一個朋友是誰?
等等構成履歷的基本問題。
只要把親人的回答記錄在問卷上,這一周的作業就完成了。
第二周,女兒在課堂上把採訪所得用傳記敘述的語體整理成文(他們叫「rough draft」草稿的意思),交上去,老師逐句訂正文法錯誤,或幫助學生把自己真正想表達的意思說清楚。
第三周,把老師批改過的文字認真謄抄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此稿叫「final draft」。
第四周,女兒領回一張半開大紙,為展示海報安排文圖位置,書寫字體的大小和顏色,把最終敲定的文稿分段抄寫在相應的位置上。
家長幫助列印幾張自己各個時期的照片,包括嬰兒期的,貼上,還趁著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重溫了家族的老照片。
那天,孩子在班上展示演講回來之後,興奮地告訴我很多班上其他孩子的家人傳記,不僅增進了同學間的熟悉,還藉此了解到了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人們的成長經歷。
我非常喜歡這個選題的設置,人們常說的「生命教育」,落到實處也許就長這樣子吧。這讓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明確認識到人生不同階段的特徵和主題,對自己的一生有全局觀。
而且,一開始從小蟲、動植物的生命再講到人,把人放入大自然這個坐標系裡,視野就更開闊宏觀了。
其實,「手抄報」近年在國內也是很流行的作業方式,但操作環節有很多不同。
以我所經歷過的幾個國內手抄報作業,來比較一下:
作業時間長度大不一樣。國內很少布置一個月以後才交的作業,而且是才寥寥幾百字的作業。
作業過程中老師提供的指導很不一樣。國內的手抄報作業通常都是布置下去一個周末或一個假期之後交上來,老師不參與什麼過程,也不分解步驟。
展示環節不一樣。國內的手抄報多半是貼在班裡牆上一兩周,然後就帶回家收起來;甚至有些只是老師看兩眼判個分,就帶回來,再無眾人欣賞之機會了。
手抄報,作者供圖
不同的執行步驟,帶來的效果也是很不一樣:
時間周期長,教師、學生、家長都有一個從容的心理空間就話題展開充分的討論、資料搜集,能顧及到準確性和審美性。
周期短的手抄報常常只是關注完成度,趕緊做完了事,怎麼出效果怎麼來,內容實質顧不上了。
老師把任務分拆成具體又容易執行的階段性小目標,學生在明確又輕鬆的進階中最後達成了大目標。
而國內的手抄報常常是家長孩子齊上陣,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對著一整張大白紙真是一籌莫展,不知從何下手。
眾人面前的口頭、書面、畫面全方位展示,讓學生在一個月的辛勤工作之後,充分享受到了自我努力的成就感和與同伴之間的連接感。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有機會在舞臺上受眾人關注,是很重要的成長體驗。
綜合來說,這兩種手抄報作業的設計,一個更重視孩子在過程中涉及到的思考和體驗,以及從中學到做事的步驟、方法;一個更重視考核孩子目前已有的知識和技能。
作業2我們班的小鎮
二年級還做過一個長期項目,叫「2B鎮」(他們班叫「2B」),大部分是在學校完成的。
在一個由學生主導的學業展示會上,一個各色紙盒搭建的四、五平米見方的小鎮,已赫然存在於教室一隅。
教室裡的2B小鎮,作者供圖
小鎮有好幾個街區,每條街道都有名字,有門牌號碼;有郵局、醫院、學校、麵包房等常見的社會機構,還有自己的飛機場。
每個孩子都有一份小鎮生活的檔案,記錄著他們的年齡、職業、工作單位和家庭住址。比如,我女兒在小鎮上是航空公司的一名職員,19歲,在飛機上工作,家住音樂大街1號。她得意地把自己住的小樓指給我看。
老師按人口比例把居民分配在老、中、青、少各代和各種職業裡,孩子們自由領取自己想扮演的角色。
在建小鎮之前,他們在學校周圍走了一圈,記錄下一路遇見的建築物、機構、商店、場所等,還畫了可愛的小圖。
我猜想他們從建鎮開始,已經展開過一段豐富多彩的小鎮生活了。而我只記得大約一兩個月前女兒說要收集牛奶盒子,後來談論過她的空姐職業,談過一個小鎮得有哪些重要的設施,比如垃圾站、消防局等。
她說過很多次他們在建一個「Twobetown」,但我一直不甚了了那是什麼。直到這個具體真實的小鎮出現在眼前,我才發現——哦,我們平常所感受到的龐大複雜的社會生活系統,竟可以用這樣簡單直觀的方式讓孩子了解!
我相信,他們從此不會把生活中的一切看作理所當然,明白方便生活的背後有各行各業的人在辛勤勞作。孩子們雖然小,但這個作業讓他們小小的心裡裝下了社會運作的宏觀結構,以後對其中一些行業深入了解的知識都隸屬於這個架構。
而通過角色扮演他們明白總有一天自己要在其中一個領域,為社會這個整體出一份力,最好是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而這一切,並未通過說教講解,他們都直觀地領會到了。
作業3為自己的仿寫做繪本
還是二年級,我們娃兒「出版」了她人生中第一本圖畫書(英語科作業),文圖作者都是她,品質相當可以。
工作周期記不清了,仍然是在老師指導下分步驟完成。先改寫童話,保留故事發生的背景和情節結構,置換裡面的人物,並隨之調整相應細節。
同樣的,孩子先寫出錯漏百出的草稿,老師訂正並整理文字,孩子謄正在專門本子上,老師複查。
然後,老師發一些印有畫框和空行的書頁,A4大小,孩子們把自己的文稿按場景分段抄寫在相應頁碼上,自己配圖、上色。
對童話「金髮姑娘和三隻熊」的改寫,作者供圖
配圖是個相當需要耐心的工作,十幾個圖,每個圖都要設計場景和人物動作,當中還要有連貫性。幸好二年級的孩子還處在享受畫畫,且無拘無束、不怕畫錯的狀態。
老師會給部分課堂時間,在學校集體的氣場下比較容易進入工作狀態,當天未完的部分就帶回家接著做。
對童話「金髮姑娘和三隻熊」的改寫,作者供圖
這個作業著實使用了一些意志力和恆心,完成之後孩子相當滿足,感受到棒棒的成就感。
這些作品感強的作業會有一份拷貝放在孩子的綜合作品集(profolio)裡,六年級畢業時或任何時候離開這個學校時,會交還給家長,既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孩子成長足跡的匯總,也可以呈現給要申請的中學。
現在回看,那個被眾多中國家長懷疑的「就知道玩兒」的德國小學二年級,扎紮實實的教學成果還是蠻多的。
這裡只列舉了部分長期作業,許多用心的短期作業設計,暫不贅述了。
下篇丨中高年級
作業4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起源的探究
三年級時,女兒還用相似方法做過一個改寫《小紅帽》並配圖的作業,一個寫科幻配人物形象設計的作業等等。
仿寫《小紅帽》的圖稿,作者供圖
印象深刻的是四年級時一個自選課題研究作業。有孩子對一戰感興趣,有孩子對二戰,有些孩子對一種動物或植物感興趣,女兒因為同時學著中文英語和德語,她說想知道關於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是如何起源的,於是把課題定為:語言的秘密。
第一期作業是「提出問題」:列舉出選題領域內自己想搞清楚的所有問題,然後老師指導他們篩選出相關性最強,前後有邏輯關係的問題系列。
第二期作業是為自己的問題查找資料,在課堂上有上網查資料時間。
第三期是提取資料形成自己的語言,依然有一個老師協助修訂文稿的步驟。
第四期將正稿謄抄在海報上並配圖。女兒從我的書法書上選了幾張漢字演變歷程代表作拍照列印,又在網上找到一張西語系演變的家族樹示意圖,都很出彩。
作業「語言的秘密」,作者供圖
家長會時,老師說這個作業像一個大學論文的選題和雛形。
相較於二年級的同類作業(如家人傳記),我注意到有三個方面難度提升了:
由老師定選題變為自定選題;
由回答老師的問題系列變為自己提出原始問題,整理出有聯繫的問題系列;
由單純的串聯答案變為從一定量的資料中提取答案。
作業5非虛構繪本《認識我們的感官》
五年級時,還做過一個「學習說明文寫作」的作業,具體目標是「做一本介紹感官的圖畫書」,要有目錄和術語索引及幫助說明的示意圖表和資料圖等。
步驟是:
閱讀老師給的相關學術資料,提取關鍵詞;
使用這些關鍵詞,用自己的句子把學習所得複述出來;
老師訂正文法錯誤,學生謄抄;
做書 (自定開本大小、自己裁紙、備圖、抄寫、裝幀、裝訂成書)。
相較低年級時的做書,自主環節又增加了很多。女兒把每一頁都貼在紅紙上,襯出邊框,小書很醒目,得了滿分。她對動手完成一個較大的工作越來越有信心了。
作業「非虛構繪本感官書」,作者供圖
作業6從閱讀研究童話到改編童話
最近正在進行的一個作業是:閱讀研究各類型童話的敘事模式,比如窮變富、壞後母、魔法、動物說話、王子公主、描繪性語言等等,目標是誕生出自己的改編童話。
他們既讀某個模型的源頭,也讀後人的改編作品。經過一兩個月的學習後,孩子模仿安徒生童話《野天鵝》,創作了一個2000多詞的童話。
我們稍稍討論了一下情節,她用平板錄下自己即興口述的故事細節,第二天關起門來幾小時、幾小時地聽寫整理。最後讀給我聽時,我真的被新的劇情深深吸引了。
改編童話寫了16頁,作者供圖
為改編童話做的手工配圖,作者供圖
總結
綜觀所有長期作業,有幾個重要特徵:
1. 結構性思維
通過話題的設置,將一些關於世界的基本概念引入孩子的視野,引發他們的探索思考。
比如「一生的各個時期」、「社會的組成構造」、「組成故事的元素」、「童話的母題」等等。這些概念很基本,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內涵又很豐富,談論起來可深可淺,可以只講到該年齡段能理解的程度。
這種學習目標的設置相當於給學生一個認知的框架,而不是灌輸零碎的知識。當今世界,具體知識點的更新越來越快,而認知的框架,思維的方法,相對要穩定很多。學習之後受用一生,才是有效的基礎教育。
2. 細分工作流程
做事情講方法有步驟,在老師具體目標的指引下分階段完成小目標,達成大目標,收穫成就感和信心,所謂「積跬步以至千裡」。
一般作業布置下來時附一張工作流程表,完成後就勾掉,孩子對自己的進展是直觀地心中有數。
按部就班,耐心而愉快地完成一項長期工作,是所有具備一定份量的研究或創作的基礎,更是所有大型社會建設的基礎。
非虛構繪本的「工作指南」,作者供圖
3. 支持系統
老師和學習資料,明確地扮演著「支持系統」的角色,而不是「考核系統」。
此話怎講?細心的讀者也許注意到,每個作業流程都出現了「草稿、正稿」步驟。這說明出現文法錯誤是老師幫助學生的機會,而不是「扣分的點」。
這種設置是鼓勵孩子大膽犯錯,先把項目的毛坯架子搭起來再說,修正和潤色是在老師協助下完成的。與之相對應的,老師會留出很多課堂時間讓孩子在自己眼皮底下做事,以便了解他們的工作方式,讓學生有機會來問問題,尋求幫助。
非虛構繪本的學術閱讀材料,孩子劃出關鍵詞,作者供圖
大部分作業要求是仿寫、改寫,並不提倡完全的自創。比如在判分標準裡明確要求「要使用原材料中的關鍵詞」或「作品要呈現原作和仿作的編織樣貌,原作的線索要清晰可見,同時你自己的創作部分也要豐滿」等等。
很明顯,學習資料是被當做拐棍使用的,在模仿中學習,逐漸生發自己的知見。所謂「君子善假於物也」。
項目完成後得到的考核分數,實際上包含了老師和學習資料的幫助。這讓孩子從小敢於善於尋求指導與幫助,聚合各方力量,大膽前行。
非虛構繪本的得分表,作者供圖
總之,通過這些用心設計的長期作業,框架、方法、步驟、支持系統這些基礎理念,就是這樣慢慢植入孩子的內心。
我們常常討論創造性的培養,好像創造性就一定意味著天馬行空,一個問題有一百個解,不受約束。
但在我看來,宏觀地看待世界,明白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繫和運作;做事情講方法有步驟,有恆心,能統合各方力量,這些才是創造性的基石。
作者| 劉宇清,兩娃媽媽,曾旅居日本、美國,目前在德國,對三國教育皆有觀察。繪本譯者、育兒專欄作者,個人公號「瀅清小鎮」。
編輯| 章魚媽,一個2歲半男孩的媽媽,樂於研究各種育兒產品,經營個人公號「躲起來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