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指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或第一次出現的事。天荒,本指混沌未開的原始狀態,是由於原始社會的人類對天和地的不了解,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對天和地產生的敬畏之情,從而有了「天荒」和「破天荒」的稱謂和傳說。天和地最初是什麼樣子,在古人心目中是這樣的。
一是「蓋天說」。《周髀》即《周髀算經》,算經的十書之一,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和四分曆法。其「蓋天說」指的就是天好像一張蓋布一樣蓋在地的上方。古人云:「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二是「渾天說」。這種說法出現在漢代,其代表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古曰渾天。」到了唐代,渾天說方才徹底否定了蓋天說,使渾天說在我國古代天文領域稱雄了上千年。
三是「宣夜說」,認為天是無形的空間,日月星辰在這個空間裡,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速度運動。這一天體論學說,約出現在東漢。它認為天的形狀既不是圓蓋,也不是蛋殼,而是「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而蒼蒼然也」。認為它是一種「蒼蒼然」的狀態,浮在自然虛空之中,靠的是一股「氣」在維持。
天荒地老,時間極其久遠的過去,人類並沒有放棄對於天和地的來歷探究,一直窮追不捨,但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都不能科學地予以解釋,於是最終的結局都落入到了神話傳說當中。上古的很多神話傳說都曲折表現了古人對天地來歷的理解,如葫蘆神話、洪水傳說等都是對天和地來歷的遐想的智慧結晶。
在傈僳族口頭世代相傳的《創世紀》中說:遠古時候,天地相連,混混沌沌。人們都要彎著腰走路、要不然,頭就會碰著天。有一個脾氣暴躁的人罵道:「該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點嗎?」這一咒罵觸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傾盤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間一片汪洋。有對兄妹倆人躲藏在一個大葫蘆裡,隨著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後,葫蘆擱淺在泥灘上,兄妹倆人從葫蘆裡走出來,發覺天地分開了。天是那麼高,地也不是那麼混濁,出現了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而後這倆人就成了後來人的始祖。在先秦時期,《詩經·大雅·綿》中也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一說。
那麼究竟後來是怎麼樣「破天荒」的呢?《太平廣記》引用三國時期徐整《三五歷記》中的記載,在天和地還沒有出現之前,宇宙就是一片混沌,就像雞蛋一樣。裡面沒有陽光,也沒有聲音,黑暗一片,沒有一點生機。而盤古就在這一片混沌當中,他覺得自己悶得慌,便用板斧一劈。然後,經過了一萬八千年,陽清的物質逐漸上浮成為天,陰濁的物質逐漸下沉為地,這樣就有了天地。由於古代的人把宇宙形成之前的狀態稱為鴻蒙,因此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也被人們稱為鴻蒙初闢或開天闢地。於是,我們常說的「破天荒」一詞,就是這樣而來的。(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