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高薇
浙江在線03月03日訊5歲的藺揚睿,小名睿睿,在喜洋洋幼兒園讀中班。前天晚上,他忽然指著自己的肚皮大叫:「媽媽,我被蚊子咬了!」
聽到兒子叫,孫穎慌忙跑去,看了下睿睿的小肚子,雪白的肚皮上竟有幾個紅色小斑。她想了想,十分自信地對兒子說:「傻孩子,這個季節哪來的蚊子,是蟎蟲咬的!」
「蟎蟲是什麼?」睿睿追問。
孫穎一時竟無言以對。
睿睿一直糾結這個問題,夫妻倆從網上查找到很多圖片給兒子看,又搜索了蟎蟲的習性和成因,以及消滅蟎蟲的方法,還去知乎查詢看蟎蟲的方法,諮詢相關人員如何操作……夫妻倆還想買個顯微鏡,給兒子看看蟎蟲,上淘寶找了個賣顯微鏡的商家,賣家聽他們說是給小孩子買來看蟎蟲的,反而勸他們不要買,因為「非專業人士就是用顯微鏡也看不到蟎蟲」。
前天孫穎打進了快報85100000熱線,她說,很希望能幫兒子完成這個看看蟎蟲的心願。
「現在他每天一上床就趴在那兒,靜悄悄地看,我問他幹嗎,他頭也不抬說,我在找蟎蟲呢……」
5歲孩子小腦袋裡裝滿了「為什麼」
昨天中午,我在錢江新城富春路上的喜洋洋幼兒園見到了睿睿,這個漂亮的雙眼皮男生,有一張乾淨稚嫩的小瓜子臉。一旁的睿媽孫穎,打扮得年輕時尚。
幼兒園院子裡有一面牆,牆上貼了十多張著名科學家的卡通頭像,牛頓、愛因斯坦、瓦特……在園裡走走,隨處可見科學小實驗、小製作、科學長廊。
睿睿班主任夏立娜是位長發美女,她說,幼兒園最注重科技教育,每年都要辦一場「親子科技遊戲節」,去年12月已經辦到第6屆。
夏立娜說睿睿很文氣,特別喜歡刨根問底,「蟎蟲吧,上周有個小姑娘也感興趣,可是後來就沒下文了,睿睿不一樣,非要問到底不可。」
孫穎說,他們夫妻倆對睿睿的培養特別重視,孩子一周歲就會講話,5歲不到認識了1000個漢字,一歲不到開始看《巧虎》月刊,每期有主題繪本、玩具、科普知識學習點。稍大一點看科普類讀物,例如神奇校車、恐龍世界等。
「他對世界充滿好奇,最喜歡問各種問題。」孫穎說,她還列出了一份睿睿最近的問題集錦——
太陽怎麼來的?地球是怎麼來的?宇宙怎麼來的?小寶寶怎麼出生的?人打哈欠為什麼流眼淚?白細胞怎麼殺死細菌的?他邊給大舅舅發語音邊問,微信上的消息是怎麼發出去的呢……
「這一代孩子的起點已經甩開我們幾條街了」
睿媽孫穎是安徽人,睿爸是江蘇人,夫妻倆都是80後,都畢業於名牌大學,現在都是新杭州人,都在金融企業上班。睿媽孫穎85年生,比睿爸小4歲。在同齡人裡,他們算得上很不錯了,但孫穎覺得,比起自己小時候,兒子這一代人已經甩開他們好幾條街了。
「為什麼能甩我們那麼多?」她說,因為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了,父母學校社會可以給他們提供的支持也多得多了。
所以孩子問的每一個為什麼,夫妻倆都認真對待,絕不敷衍,答不上來的就一起查資料。
「有段時間他對動物感興趣,我就帶他去動物園,給他看動物方面的紀錄片。他對自己的出生好奇,我就去買《小威向前衝》,告訴他一枚精子是如何成為一個孩子的。他喜歡恐龍,我們買了很多介紹恐龍的書,去西湖文化廣場的自然博物館看化石。他從小就玩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拼圖,家裡有個小地球儀,知道中國有很多城市,知道金字塔、撒哈拉沙漠,知道外國人的膚色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也帶他去了很多城市,香港、西安、南京、海南、無錫,只有見多才能識廣……」
回到蟎蟲這個問題。昨天在幼兒園,我問睿睿,「蟎蟲是什麼?」
小傢伙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看法,「蟎蟲是一種蟲子,是一個很小的蟲子,吃垃圾的……」孫穎在旁補充,它吃皮屑。睿睿馬上抓住,追問道,「皮屑是什麼……」
睿睿又問我,叔叔,怎麼才能看蟎蟲呢?
我只好老實告訴他,叔叔現在也不知道,不過我可以幫你問問這方面的專家,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讓你親眼看一看蟎蟲。
蟎蟲究竟怎樣才能看得到?
昨天下午,我諮詢了浙醫二院抗過敏中心的汪慧英醫生。她先糾正了睿媽孫穎一開始那句話,「小男孩肯定不是蟎蟲咬的,因為蟎蟲是不咬人的,它們主要是被吸入人體後,人體可能產生過敏反應,比如過敏性皮炎、哮喘、結膜炎……」
醫院肯定有顯微鏡,現在能不能看到蟎蟲?
汪醫生說,真不巧,最近醫院實驗室並沒有活體或蟎蟲標本。
不過汪醫生向我推薦了他們的合作單位,一家在德清的生物科技公司,說他們有全國頂尖的蟎蟲實驗室。這家企業生產蟎蟲抗過敏藥品,在創業板上市,為了研究抗過敏藥而專門飼養培育了大大小小好幾億隻蟎蟲。
昨天我電話聯繫了這家「我武生物」公司,蟎蟲生物學專家卜黎英說,蟎蟲身材一般0.5毫米左右,有些小到0.1毫米,肉眼看不到的,需藉助設備。
「用放大鏡可以看到,但不清晰,普通顯微鏡能看清楚,它像昆蟲一樣,沒有翅膀,有四隻腳。找到蟎蟲很容易,一般床單犄角旮旯都能找到,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怎麼搬到顯微鏡下仔細看是個問題,我們是用高密度吸塵器搬運的。」
快報《好奇實驗室》欄目曾經做過一個蟎蟲試驗,也是在「我武生物」做的。
記者找到三條泛黃、一抖全是灰、聞起來一股酸味的被子,整體打包送到「我武生物」的專業實驗室,原料組的雷老師剪下被子的一角,放在顯微鏡下,一層一層仔細觀察。結果,在三塊各0.01平方米的被角,只找到了1隻蟎蟲,按比例推算到一床3平方米的單人被的話,蟎蟲估計數量也就300隻。
雷老師用大功率吸塵器在被子上提取蟎蟲,依然沒有發現蟎蟲蹤跡。這個結果和那段時間網傳一條被子有百萬計數蟎蟲的傳聞大相逕庭。
雷老師後來分析,這可能和取樣有關,也可能跟發現不到有關,因為蟎蟲始終處於活動當中,所以顯微鏡下沒有看到也是正常的。
「蟎蟲每3天就會繁殖出下一代,數量翻一番。」汪慧英醫生說,「被子裡有多少蟎蟲因人而異,像南方這種溫暖潮溼的環境,不注意個人衛生,蟎蟲數量達到百萬級別,也是有可能的……」
全國頂尖的蟎蟲實驗室
願意幫睿睿完成願望
昨天下午,「我武生物」公司方研究後決定,幫睿睿實現看蟎蟲的願望,具體時間等領導籤過字就可以了,不過已經下午,肯定來不及了。根據睿睿家的出行計劃,今天(3月3日)開始要去廣州旅遊,本周日回杭。也就是說,睿睿下周才能看到蟎蟲。
對火急火燎的睿睿來說,這個消息既有驚喜,也有一些小失望。昨天這個五歲的男孩和媽媽有以下一段有趣對話,原原本本記錄如下:
(媽媽告訴睿睿,有家在德清的公司很熱心,願意幫助你實現看蟎蟲的願望。)
媽媽,已經下午三點了,我們怎麼還不去啊?
那個有蟎蟲的地方要提前預約的。
預約是什麼?
就是提前打籤報申請。
籤報是什麼?
就是要跟領導說,什麼什麼時間,有一個叫藺揚睿的小朋友因為好奇蟎蟲的樣子,要來參觀,請領導們審批通過了我們才能進去。
那什麼時候能去呢?
要等我們從廣州回來以後再約。
不行,我一定要今天去!
今天媽媽實在沒辦法。
我就要去我就要去!
那你去吧,拜拜!
那什麼時候能去,我很想看蟎蟲,我想立刻看到蟎蟲。
那你明天去吧,不要去廣州了。
不行,我要去廣州,等星期天回來就去看。
星期天到杭州已經八點了,沒辦法去哦。
那就星期一去。
媽媽不確定哦,要等通知。
哎呀,那什麼時候能去啊!媽媽,我有點傷心……(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