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植物「環境監測員」它們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提醒人類

2020-10-05 宇宙小百科

你知道嗎?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起著「環境監測」的作用。他們總是監控周圍環境的質量。當危險來臨時,他們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來提醒人類保護環境。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3位恪盡職守的植物「環境監測員」。

松蘿——大氣監測員

松蘿這東西,我們現在已經不容易看到太多的這種植物了。然而,踏上雲南迪慶的高原,踏進茂密的香格裡拉原始森林,你會驚奇地發現,密密麻麻、高聳的樹木上,掛著無數婀娜多姿的絲織植物,如窗簾般的瀑布,隨風飄揚,十分奇特。這便是有著「大氣監測員」之稱的松蘿。

松蘿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植物,它寄生在樹頂上,無根無枝,似草非草,春榮秋枯,所以,《中國植物志》中沒有關於松蘿的任何記載。事實上,松蘿是藻類與真菌共生的地衣,屬於松蘿科植物,又稱女蘿、松寄生、冠草、雪峰藤、山掛麵、海風藤、十裡仙,可分為長松蘿和節松蘿兩種。

長松蘿的枝條呈綠色,最長可達1米以上,向下懸垂細長且沒有分枝,其表面有許多白色的圓形凹槽,橫截面上可見一條中心線,由菌絲組成,有彈性,可伸長。其外部為藻環,常被環形槽分隔成短管狀。節松蘿全體淡灰綠色,長絲狀,全長通常為10~40釐米,呈二叉式分枝,枝體平滑,表面有很多白色環狀裂溝,橫斷面可見中央有線狀強韌性的中軸,常由環狀溝紋分離成短筒狀。

松蘿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陝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主要生長在深山的老樹枝或高山巖石上,特別是在陰暗潮溼的森林中,依附於針葉樹上。它對其生長環境的空氣品質有很高的要求。一旦大氣被汙染,它將在短時間內迅速滅絕。因此,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監測儀」,通過是否有松樹生長來判斷空氣品質。

松蘿不僅擔負著探測大氣的任務,而且還利用其身體為人類防治疾病。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肺結核和慢性支氣管炎。松蘿中提取的地衣酸鈉能抑制多種細菌,如白喉、結核分枝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可用於治療各種傷口感染和炎症。

松蘿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是蘭花栽培的理想基質。因為蘭花是一種嬌嫩的植物,對基材的要求特別高,不僅要非常透氣,而且要保溼乾燥。松樹似乎是為蘭花而生的。拔出一把幹松,包在蘭花根上,直接放進花盆裡。沒有山泥也無所謂。不用擔心爛根多澆水,不澆水也不用擔心乾枯。特別省心省力。

水性楊花——水質監測員

在四川和雲南交界的萬山叢中,有一個寧靜而神秘的瀘沽湖。這裡不僅有獨特的摩梭走婚文化,還有清澈醉人的碧水。給遊客印象最深的是一種生長在碧波湖水裡的植物。它們白天攜帶一朵白色的小花,隨波逐流。晚上,花兒合在一起沉入水中酣睡。因此,被當地人稱為「水性楊花」。

其實,水性楊花是一種嬌嫩的植物。對水質有嚴格要求。它喜歡溫暖乾淨的水,生長在4米左右的深水區。如果水受到輕微汙染,它就會成片死亡,直至絕跡。

水性楊花的學名海菜花,又名龍爪菜。水龜科多年生水生植物。因為它的莖短,基本的葉子和沉水植物,只有幾朵白花漂浮在水面上。從遠處看,湖上好像布滿了珍珠,非常漂亮。

水性楊花不僅花朵美麗可人,還是一種營養非常豐富的美味,在雲南、貴州、廣東等地,民間愛喝的「龍鳳呈祥」湯就是在醃製的豬骨湯中加入洗淨的的水性楊花和煮過的蠶豆米製成的。味道鮮美,具有明目養肝、止咳化痰的功效,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食用,還可用於製作各種小炒菜,營養價值高,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尿頻。在雲南很多地方,人們還把楊樹當作招待客人的美味佳餚,很多餐館也可以吃涼拌水性楊花。

水性楊花是我國特有的植物。廣泛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和海南部分地區海拔2700米以下的湖泊、池塘、溝渠和深水田。特別是在雲南省大小湖泊淺水區,有大量的水性楊花。此後,由於湖泊和池塘的廣泛汙染,以及對這種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水性楊花在許多湖泊中消失了。

由於水性楊花只能在純淨的生活水中生長,對水汙染非常敏感,因此人們往往通過是否有水性楊花生長來判斷水質狀況。環保部門簡單地稱之為「環保菜」,專門用來檢測水質。

葫蘆蘚——土壤監測員

對於空氣和水的汙染,我們可能有更直觀的感受,而土壤汙染往往容易被忽視。事實上,土壤汙染和空氣汙染、水汙染一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目前,我國土壤汙染形勢不容樂觀。根據中國國土部和環境保護部的數據,2014年1月,土壤中砷和鎘的汙染比例超過國家標準。

難怪我們小時候,常常能在街角看到一種青苔,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種青苔變得很難找。這種苔蘚,喜歡生長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雖然沒有枝、葉、花,卻能長出一個生根發芽的孢子,就像一個小葫蘆,在綠色的小堆毯上綻放,極為可愛。這種植物叫葫蘆蘚。它屬於苔蘚植物。它的植株很短,通常只有1-3釐米。它們沒有真根,只有短而細的假根,可以固定植物。葫蘆科苔蘚通過孢子繁殖。我們看到的像小葫蘆一樣可愛的小斑點其實是它的孢子囊。

葫蘆蘚是一種對環境質量非常敏感的植物,其葉片只有一層細胞。土壤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和其他有害物質極易從腹部和背部侵入細胞,威脅其生存。因此,在汙染嚴重的地方很難見到這種苔蘚植物。因此,人們利用葫蘆科苔蘚的這一特性作為指示植物來監測環境汙染程度。

葫蘆蘚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然而,隨著地球環境的惡化,特別是土壤質量的下降,葫蘆蘚植物則會大量消失。

葫蘆蘚作為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苔蘚植物,深受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對盆景、盆景的裸土進行覆蓋和裝飾是盆景藝術中的一項重要技術。許多盆景愛好者在大量葫蘆科自然資源因環境質量下降而急劇減少的情況下,自行繁殖這種苔蘚植物。

相關焦點

  • 「環境監測員」——神奇的植物·杭州日報
    面對後知後覺的人類,大自然中的一些植物正在痛心疾首。它們無法用聲音向人類發出吶喊,只能用瘦弱的身軀時刻監測著環境質量,盡心盡力地去守護大自然。當危險降臨時,它們不惜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來警醒人類要保護環境。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三位恪盡職守的植物「環境監測員」。
  • 它們是植物界的「環境監測員」,被稱為「指示植物」,測空氣品質
    媽媽回答:「牽牛花啊,它是一個義務的「環境監測員」。下午變色,說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了,空氣品質不好了!」媽媽的回答是有科學依據的。原來,牽牛花中含有花青素,這種色素具有魔木師般的本領,當遇鹼性物質時為藍色,而遇酸性物質時又變為紅色。
  • 別把人類當自然界的「癌症」
    該冰川因氣候變暖,2012年僅剩0.7平方公裡,2014年被從冰川名單中剔除。活動給該冰川立了紀念碑,碑上刻有一封《致未來的信》:「我們知道在發生什麼也知道該做什麼,但只有你們知道我們是否做了。」冰島11%的國土被冰覆蓋,科學家預測,2200年冰島的冰川將全部消失。這場葬禮在網絡上獲得熱捧,有人評價,這不是給冰川的葬禮,而是給不加節制的人類的。
  • 地衣:環境的「監測員」植物「爬行」之謎
    地衣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它能生存在其他植物無法生存的環境中,不論是在光禿禿的山巖上、潮溼的泥土裡、枝幹的背陰處、牆邊的縫隙間,都可見到它的身影。即使在高山峻岭、熱帶沙漠、北極荒原、冰天雪地等惡劣的環境中,它也能生長。據科學家調查統計,全世界被命名的地衣植物就達26000多種,人們稱地衣為「植物王國的開路先鋒」。
  • 環境監測員常在高臺工作 受高溫"烤驗"(圖)
    北極星環保網訊:十多米、二三十米的吸收塔、熱電塔經常是他們的工作平臺,沒有任何遮擋物,一次至少幹曬半個小時;他們常身處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環境裡進行項目驗收,汗流不止;有時一天從早上8時許開始工作6小時,喝上四升水全都成了汗,汗水浸溼衣服直到休息才能幹,這群人就是環境現場監測員。
  • 這個縣7年8人被亞洲象攻擊致死,監測員為何說人象衝突錯在人類?
    這個肇事象群被命名為「瀾滄勐海象群」,上世紀80年代起,它們就在瀾滄江沿岸活動,現主要生活於普洱市瀾滄縣和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境內。水電站建設、橡膠園種植……人類活動不斷擴大的同時,象群的生存空間卻在不斷擠壓。
  • 恩格斯:從自然界和思維統一視角考察環境問題
    當談到人類使自然發生改變進而支配自然時,恩格斯提醒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
  • 胎生、卵生哪種方式更適應自然界的進化?
    這裡的區別就出來了,卵生動物大部分在脫離母體後,營養靠卵黃或是卵內的營養液成長,生下來後就幾乎等於是被母體給「拋棄」了,大量的卵靠自然界的環境和溫度來自然孵化才能出殼破卵,還有就是要看造化,靠捕食動物的忽視才能避劫
  • 大自然中被人類馴化的9種植物,人類或許改變了自然界的生存規則
    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就開始嘗試圈養馴化動物和改良可食用植物,在數千年的時間裡讓許多物種徹底改變了曾經的樣貌,下面來看看那些我們很熟悉的動植物曾經是什麼樣的!3、野生白菜你很難相信白菜與花椰菜都是共同的祖先培植出來的,古代歐洲人發現這種植物能在各種惡劣環境下生存,易種植的特點讓它成為自然界中最成功的植物之一。
  • 除了人類,自然界中還有沒有可以馴化動物的動物?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馴服只會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而且是人馴服動物。馴服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馴服就是一種動物利用各種手段使另一種動物順從自己。那麼,在自然界中,除了人,還有沒有動物馴服另一種動物的例子呢?答案是肯定的。
  • 人類是否有天敵?為什麼在自然界中,沒有以人類為食的動物?
    自然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物,毫無疑問,人類已經是食物鏈的最高捕食者,在生態系統中,即使是兇猛的獅子老虎,也都有天敵。如果這些動物向人類發起攻擊,人類有沒有勝算呢?人類在自然界中是否有天敵呢?僅僅是城市中的流浪貓流浪狗,也可以輕易的制服人類。但實際上人類並沒有天敵。我們已經站到了食物鏈的最高處,如果有天敵出現,以人類為食,不用多長時間,這些以人類為食的動物馬上也會滅絕。
  • 自然界中7種神奇的,以動物為食的植物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不少動物是靠吃植物為生的,那為什麼沒有以吃動物為生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自然界中7種以動物為食的植物。這種植物生長在酸性土壤,即缺乏有用礦物質,所以它們進化出來一套獨有的攝取營養方式。圓葉毛氈苔作一面會長滿腺毛,並分泌出跟露水長得十分相似的液體。但事實上,這些露水對昆蟲來說是致命的。腺毛分泌出的露水具有極強的粘性,以及能把捕獲的昆蟲消化的酵素。
  • 自然界中,那些有趣的植物現象
    為了便於根系的呼吸和支撐高大的樹冠,有些樹木就選擇以莖根部向四周延伸來壯大自己,於是就形成了雨林中非常壯觀的大板根景象。最典型的是銀葉樹的大板根,又高又寬,像一堵灰白色的高牆。森林中的附生植物如藻類、苔蘚、地衣、蕨類以及蘭科植物,經常附著於較高大的林木上或懸掛於樹幹及樹枝間,或位於樹皮的裂縫等積聚著充足水分和有機物的地方,以便更好地獲得陽光。常見的附生植物有鳥巢蕨、聖蕨、蘭花等。附生植物與環境巧妙適應而形成種類豐富的「空中花園」,成為熱帶雨林的一種奇妙景觀。
  • 植物戰爭|與誰的戰爭?與自己?與環境還是與人類?
    如果給生命排個序,我想植物一定會被排在最末端,甚至不如棲息在它葉片上的小蟲子。形容人物的卑微與渺小也常常拿植物來比喻,就像趙本山的那首《小草》。當年看這個節目時還很小,完全無法理解,現在想來生命即使如小草般弱小,也有它倔強的個性。
  • 自然界中有沒有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在自然界中,大多數的生物都有天敵,不同物種間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平衡且完整的生態。簡單的說就是老鼠吃糧食,貓吃老鼠,這樣的遞進關係。但是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科學界並沒有發現能夠以病毒為食的生物。病毒是一種靠寄生才能生存的類生物,因此,它可能存活於任何有生命的地方。
  • 古老的烏龜,它們會絕跡於我們人類社會嗎?
    在人類的崛起之路上,勢必會犧牲掉更多的弱小生物。 那麼在自然生態圈中,烏龜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有研究人員指出:在一些環境中礦物質循環,烏龜起到了推動作用。特別是那些鈣或者磷缺乏的地方,沒有它們或許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態。雖然小編沒有去深入調查,但明面上還沒有搞懂這裡面烏龜是怎麼起到作用的,哈哈,望高手指教啊。
  • 自然界中的「氣象預測員」它們的預測有時比人類的預測都準確!
    為了繁衍後代,防止自然災害的侵襲,它們在世代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傳感器」,來感知某些天氣變化的前兆。同時,花草樹木等植物的生長發育也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生物各階段的發生時間和一些異常現象的發生與氣壓、溫度、溼度、光照、降水、風等氣象因素密切相關。此外,還有一些無生物,它們也反映了天氣和氣候的變化。
  • 自然界中有哪些動物是被自己「蠢」死的?
    先說答案:在我看來,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是被自己「蠢」死的,因此所謂的「蠢」,不過是人站在「上帝視角」給動物貼的一個標籤而已,而且在一些人的大肆宣揚下,這種動物被越來越蠢。下面我們就來看幾種被許多人認為是愚蠢的動物,它們是不是真的蠢呢?首當其衝的就要屬「傻狍子」了狍子是鹿科狍屬下所有動物的總稱,從分布的地區看,狍子可以分為兩種:東方狍和西方狍。
  • 自然界十大食肉植物
    自然界的花花草草都是不盡相同,大家都對哪些植物比較了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自然界的食肉植物,看看都是哪些竟然還要吃肉生存,下面小編會給大家說到十類食肉植物,大家可不要錯過。捕蟲囊的內側囊壁光滑且成槽型,以此來避免昆蟲爬出去。昆蟲落入囊內會被液體淹沒並逐漸分解,分解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利用雨水衝到囊中的細菌進行分 解,另一種是用豬籠草自己產生的消化酶進行分解。此外,一些豬籠草能夠與昆蟲幼體互惠共生。幼蟲以豬籠草捕食的獵物為生,而豬籠草則吸收它們的排洩物。
  • 自然界殘酷的性食同類現象,母螳螂吃掉丈夫,紅背蜘蛛甘願犧牲
    自然界中發生性食同類的動物,通常以螳螂、蠍子以及蜘蛛為代表,這些動物在交配前後甚至交配過程中,都會選擇性的殺死交配對象,然後直接吃掉,沒有其他的原因,也不是所謂的最毒婦人心。它們單純的就是餓了,這個時候飢腸轆轆,也不管對方是誰,先吃掉補充一下能量。交配中的雄性螳螂對於雌性螳螂來說,也許就是一頓美味大餐,忍不住,只能選擇吃掉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