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望遠鏡到底是啥?
此時此刻,在559千米高度的低地球軌道上,有一架已經連續工作了30年的天文望遠鏡,重達11噸,軌道速度為7.5km/s,只需96分鐘就能繞地球飛行一圈,它就是以星系天文學之父埃德溫.哈勃名字命名的,哈勃空間望遠鏡。
「在地球以外進行天文觀測」,一直以來就是天文學家的夢想,因為相較於地面天文臺,在太空中運行的望遠鏡,可以無視地球大氣擾動,並且還能觀測到原先被大氣吸收的紅外線和紫外線。
總之一句話
在太空中架設天文望遠鏡,其觀測能力和上限,都將碾壓地面上所有天文臺。
就這樣,在NASA的支持和全體天文學家的遊說下,哈勃望遠鏡正式立項並開始製作,並準備按照原計劃於1986年10月升空,但可惜天有不測風雲。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第十次發射任務中,升空73秒便發生了劇烈爆炸,7名太空人無一生還。
挑戰者號的失敗,給NASA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原定於同年10月升空的哈勃望遠鏡,也因為這次失敗而推遲發射。
但誰也沒想到,這一推遲就是4年
1990年4月24日,在無塵室中等待了4年的哈勃望遠鏡被組裝完畢,由發現號太空梭承運,成功送上計劃軌道。
按照天文學家的設想,入軌後的哈勃望遠鏡應當馬上投入天文觀測,以彌補「失去的時間」,但天文學家們怎麼也沒想到,命運像4年前一樣,又跟他們開了一個玩笑。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哈勃望遠鏡傳回的第一組照片,雖然和地面天文臺相比有很大提升,但成像質量遠低於最初的期望,最嚴重之處在於,哈勃主鏡邊緣的平整度,和需要的平整度相比,差了2.2毫米,這意味著,哈勃在拍攝深空天體和其他星系時,光線會彌散開來,導致最終的成像模糊不清。
以上的誤差和故障公諸於世後,哈勃望遠鏡立刻成了許多笑話的靶子,人們紛紛譏諷它中看不中用。為了自己的面子,更為了已經花出去的20多億美元,NASA在哈勃望遠鏡第一次維修任務開始之前,設計了一個光路修正裝置,來矯正原先因為誤差而彌散的光線。
1993年12月,擔任哈勃望遠鏡維護人員的兩名航天員,身穿艙外太空衣在10天之內,安裝了包括「修正裝置」在內的若干件儀器,理論上徹底治好了哈勃的「毛病」
1994年1月13日,恢復視力的哈勃望遠鏡又傳回了一組照片,這次的照片完全發揮了哈勃強大的深空天體捕捉能力,讓人類世界第一次看到了清晰的河外星系,也是從這一刻開始,好事多磨的哈勃望遠鏡正式成為了天文學家觀測宇宙強有力的工具。
2020年4月25日,哈勃望遠鏡將正式迎來它的30歲生日,但隨著30年間天文學的飛速發展,在未來的日子裡,哈勃望遠鏡能做的將越來越少,畢竟歸根結底,它也只是一架以光學為主的望遠鏡而已。
可見光波段之外,是哈勃永遠都看不見的廣闊電磁世界,所以說哈勃望遠鏡在當下,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而這也意味著它終將被淘汰。
按照計劃,2030年到2040年哈勃望遠鏡就將正式除役,屆時它將化作流星墜落南太平洋,還是另有安排,目前尚不得而知。
但不論怎樣,人類都感謝哈勃望遠鏡,感謝它讓人類開眼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