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迎來轉折點,蘇軍醞釀新的攻勢即將包圍第6集團軍

2020-12-07 騰訊網

著:厄爾·F.齊姆克

譯:葉欽卿

1942年夏季戰役結束時,東線南翼的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已被分割成幾乎是背對背的兩個部分——一部沿高加索山脈面向南方,另一部沿頓河西岸面向東北,兩者之間相距約400英裡。在頓河流域的整個B集團軍群只有一個任務,即保障處於其南方的德軍側翼的安全;(需要保障的)對象起初是第6集團軍,隨後是A集團軍群,接著還加上了頓河集團軍群。在德軍仍以銳不可當之勢向前突進時,這樣的任務算不上有多困難,因此基本都落在了僕從國部隊肩上——截至12月中旬,匈牙利第2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都仍控制著沃羅涅日以南近200英裡長的頓河防線。對於各國僕從軍未來的表現此時也基本可以預測,即羅馬尼亞軍隊應該是(在作戰中表現得)最好的。

此時,哪怕隨便看一眼地圖都能知道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已經是多麼脆弱——他們像提線木偶那樣將自己全部身家性命都寄托在了寥寥可數的幾條鐵路線上,就這樣在頓河與頓涅茨盆地以東的大草原上晃蕩著(見如下戰場形勢圖)。

戰場形勢圖:對羅斯託夫的雙重突擊,1942年12月16日—1943年1月19日

這些生命線的最脆弱部位是那些橫越大河的橋梁及渡口——第聶伯河河曲部以東的一切物資供應和軍隊調動便完全依賴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Dnepropetrovsk)和扎波羅熱(Zaporozhye)的橋梁。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出發,前往位於義大利第8集團軍防區中央的新卡利特瓦(Novaya Kalitva)一線需行進250英裡,到達頓河集團軍群的奇爾河防線則需行進330英裡,而此地(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與A集團軍群左翼的距離甚至長達580英裡。

不過,蘇聯人要是想切斷德軍後路,他們並不需要向西打擊至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那麼遠。在頓河集團軍群左翼,有三個可供跨越北頓涅茨河的渡口集中在80英裡範圍內,即伏羅希洛夫格勒(Voroshilovgrad)、卡緬斯克(Kamensk)和貝洛卡利特文斯卡亞(Belokalitvenskaya)。從頓河集團軍群左翼出發,經過這些渡口再前進150英裡就能抵達羅斯託夫。不管A集團軍群還是第4裝甲集團軍,兩者都嚴重依賴於通過羅斯託夫的鐵路實施補給——羅斯託夫到A集團軍群左翼的距離為350英裡,到第4裝甲集團軍右翼的距離為220英裡。

儘管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還沒有那麼自信,指望通過一次(對羅斯託夫的)突擊就能把兩個集團軍群納入囊中,但如此絕佳的地理優勢擺在面前、加之德軍當前糟糕的狀態,以及未來可預見的希特勒的蹩腳指揮——面對如此千載難逢的誘惑,沒有哪個蘇軍指揮員還能抑制得住自己內心的衝動。

西南方面軍醞釀新的攻勢

11月下旬,當得出德國人存在從史達林格勒撤離這一可能時,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便立即賦予了西南方面軍一項重要任務,即通過朝西南和西方向進攻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突破從新卡利特瓦至奇爾河河口的這段頓河防線,以完成一次規模巨大的迂迴。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指派華西列夫斯基留下負責史達林格勒的行動,攻擊作戰則由朱可夫作為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全權進行策劃和協調。a這次進攻將深入到卡利特瓦河(Kalitva River)、北頓涅茨河(Donets River)及傑爾庫爾河(Derkul River)下遊地區。在計劃剛開始醞釀時,西南方面軍手中掌握有近衛第1集團軍和坦克第5集團軍。隨後,近衛第1集團軍得到擴充,接著被分割——以其原右翼部隊為基礎組建近衛第3集團軍,並得到了來自沃羅涅日方面軍下轄的第6集團軍的加強。

12月,當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合圍圈內的防線已趨於穩定時,蘇聯人開始感到焦慮;而坦克第5集團軍和突擊第5集團軍對奇爾河下遊攻擊的雙雙失利,以及德國人在史達林格勒南部展開的「冬季風暴」行動更是加劇了他們的焦慮感。這種情緒至少達到了令人煩躁的程度。西南方面軍的攻勢在原定計劃中不過是一次輔助作戰,現在卻不得不將其作為一場救援行動來看待。在大本營命令下,瓦圖京將主要突擊方向由西南調整到了東南,並把突擊縱深縮短了一半。

12月16日,蘇聯人重啟攻勢。蘇軍第6集團軍突破了新卡利特瓦以東義大利人的防線,將該國的1個軍逐出了戰場。在接下來幾天裡,瓦圖京把近衛第1和第3集團軍投入戰場,沿著頓河下遊方向實施突破。10日時,義大利第8集團軍右翼的1個騎兵師和1個步兵師已陷入崩潰,同時帶垮了頓河集團軍群左翼的2個羅馬尼亞師。僅僅4天內,蘇聯人便打開了一道寬達100英裡的缺口,而後掠過頓河集團軍群大後方,直撲位於南面的米列羅沃(Millerovo)和北頓涅茨河上諸渡口。

當前,德國人所面對的最為急迫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頓河集團軍群北方側翼的安全?陸軍總司令部從北方集團軍群抽調了一個由炮兵上將馬克西米裡安·弗雷特-皮科指揮的軍級司令部,以接管B集團軍群右翼,並組建了弗雷特-皮科戰役集群(Armeeabteilung)。前者(陸軍總司令部)為該集群配備了1個新的步兵師、第3山地師師部及部分兵力,還有1個軍的殘部(該軍早先被用來充當義大利人的後方支柱)。弗雷特-皮科的任務是保護伏羅希洛夫格勒以東及位於卡緬斯克(Kamensk)的北頓涅茨河大橋的安全,建立起從北頓涅茨河延伸至頓河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並確保其暢通。

12月23日,曼施泰因通知希特勒,為應對蘇軍在頓河集團軍群左翼的突破,他需要立即將至少1個(也可能是2個)師從第57裝甲軍中抽調出來。這意味著德軍從即刻起放棄了從地面解救第6集團軍的意圖,於是對後者的長期空中補給就成了必須解決的難題。該集團軍一天至少需要550噸補給物資,但指揮第4航空隊的馮·裡希特霍芬表示其部隊可以承運的上限是(每日)200噸。曼施泰因認為,如果空中補給不能得以保證(當前看上去即是如此),突圍便成了唯一可以解救第6集團軍的方案,儘管它帶有一定風險。他還指出,蘇聯人在梅什科瓦附近的兵力集結意味著他們很快就能從那裡發起新的攻勢。考慮到第4裝甲集團軍在該方向上的側翼僅由羅馬尼亞軍隊掩護,蘇軍的這一情況便只能用「危險至極」來形容了。

本文摘自《從史達林格勒到柏林》

相關焦點

  • 史達林格勒戰役:蘇德雙方苦戰 城內一片屍山血河
    希特勒的「藍色」行動在南線展開:A集團軍群由克萊斯特大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勞夫將軍的第17集團軍組成,撲向高加索,以佔領那裡的油田;B集團軍群由保盧斯將軍的第6集團軍和霍特將軍的第4裝甲集團軍組成,以鉗形攻勢撲向史達林格勒。
  • 史達林格勒戰役:二戰的轉折點,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
    史達林格勒戰役在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場戰爭被視為二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是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在這一場戰爭中,蘇聯投入了進300萬兵力,而德國也投入了150萬以上的兵力,雙方發了瘋一樣動員全國的力量來增援。這一場戰爭到底有多激烈?雙方為什麼堅持奪取史達林格勒?為什麼德國會輸?我們一起來復盤一下戰爭。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史達林格勒戰役對於蘇軍來說,有兩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最精銳的第6集團軍完全被蘇軍殲滅。自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以來,只有德軍殲滅蘇軍整個集團軍的份,在西部特別軍區、在基輔包圍戰,蘇軍都遭到了空前的重大損失,西南方面軍差點全軍覆沒。即使是莫斯科戰役,蘇軍也沒有給德軍造成這麼大的損失,但史達林格勒戰役做到了。
  • 「二戰風雲134」蘇德最後血戰·二十一——血戰史達林格勒終章
    最終,突進到距離保盧斯第六集團軍只有30公裡的霍特第四裝甲集團軍被蘇軍打了回去。1943年1月,蘇軍通過「木星行動」將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兩支德軍之間的距離擴大到超過250公裡。至此,保盧斯軍團再無任何獲得增援的可能。
  • 沃羅涅日拉鋸戰的開端,蘇軍與德軍的混戰,第一次沃羅涅日戰役
    1942年中下旬,德軍發動沃羅涅日戰役,此戰目的皆在配合盧甘斯克方向的攻勢,打開通往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的大門,奪取蘇聯的兩個重要工業區,充實德軍的戰爭力量,而蘇軍在沃羅涅日艱難的招架並將德軍拖入了拉鋸戰,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第一次沃羅涅日戰役。
  • 「二戰風雲127」蘇德最後的血戰·十四——血戰史達林格勒·七
    馬馬耶夫崗是一個位置絕佳的戰略要點,站在這裡,德軍便可以對蘇聯第62集團軍的所有動向一覽無餘。因此,蘇德雙方在這裡進行了一場慘烈的戰鬥,而位於這裡的火車站便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絕對核心。在這樣的轟炸中,蘇軍的指揮部早已不復存在。但就算如此,蘇軍依舊堅守在馬馬耶夫崗上。次日,蘇聯第62集團軍指揮官崔可夫再次命令兩個團向馬馬耶夫崗上發起衝鋒。為了守住這個陣地,蘇軍已經不惜一切代價了。9月18日,德國空軍再一次來到馬馬耶夫崗上進行轟炸。
  • 今非昔比,二戰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回歸
    從1941年中期到1942年末,幾乎所有蘇聯步兵集團軍都下轄有6個步兵師或獨立步兵旅,外加少數幾個炮兵團,所有這些部隊均直屬於集團軍司令部。從組建於1942年的首批3個近衛集團軍算起,直到整個1943年,國防人民委員部開始在集團軍司令部下重新部署步兵軍,每軍下轄3~5個師,以及提供相應支援的專業部隊;同時不再從零做起組建新部隊,而是將步兵旅逐步改編為完整的師,一些證明了自身作戰價值的步兵師還會成為近衛部隊。
  • 二戰東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勝利,殲滅蘇軍52個師,第三帝國的續命之戰
    1943年初的蘇聯南方城市史達林格勒,被圍困的德國第6集團軍殘部正逐漸被有條不紊地消滅掉,蘇軍開始向西向南迅猛追擊,準備在第聶伯河以東,以哈爾科夫為中心的平原地帶就地消滅軸心國力量。
  • 1944年冬,納粹德軍發動最後一次攻勢,兩個團美軍向德軍投降
    希特勒還從東線戰場調集部分部隊前往阿登地區,這意味著東線德軍在1945年1月將沒有預備隊可用,而此時蘇軍正在醞釀新一輪的冬季攻勢。當負責東線戰場的德軍參謀總長古德裡安對此表示異議時,希特勒前所未有的當眾訓斥他道:「用不著你來教訓我!我已經在戰場上指揮了5年德國陸軍,在這一時期我獲得的經驗,參謀總部無論誰也比不上,我曾研究克勞塞維茨和毛奇,而且把所有的施裡芬文件都讀過。我比你們清楚的多!」
  • 二戰:圖片揭秘慘烈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或許應該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這場超過半年的血腥戰鬥,徹底把史達林格勒變成一個廢墟,顯示出二戰城防戰的慘烈。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二戰最慘烈的城市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二戰中的主要轉折點,時間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
  • 史達林格勒戰役時二十三名蘇聯戰士在一座大樓上堅守58天
    而這個奇蹟,在史達林格勒,英勇的蘇軍做到了。 巴甫洛夫大樓是位於史達林格勒市中心,靠近伏爾加河岸的一座四層居民樓,從這裡能俯瞰列寧廣場。 1942年7月,保盧斯上將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對史達林格勒展開了瘋狂的進攻,德軍統帥部不斷增加該方向的兵力,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
  • 史達林格勒巷戰:衝鋒鎗和手榴彈,都是制勝的寶貝
    二戰時期,最著名的巷戰,就是史達林格勒,蘇軍整連整營整團甚至整師的士兵,往裡面塞進去,但用不了多長的時間,幾乎都會被消耗殆盡,成建制地被打殘打爛,殘酷的史達林格勒巷戰,真成了德蘇雙方士兵的「絞肉機」。
  • 二戰中最厲害的閃擊戰專家,這位蘇軍大將告訴人們戰鬥種族也可以
    於是,瓦杜丁還不到40歲,便進入到了蘇軍總參謀部,成為了當時蘇軍的第三副總參謀長。臨危受命俗話說,實戰是檢驗指揮官實力的最好機會。很快,檢驗瓦杜丁的機會來臨了。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紅軍在納粹德軍閃擊戰的打擊下猝不及防、節節敗退,蒙受了慘重損失。
  • 春季覺醒行動,德軍裝甲部隊最後的一擊,蘇軍將如何化解危機?
    德軍計劃由迪特裡希大將率領第六裝甲集團軍對蘇軍發動一次側翼打擊,軍隊將在巴拉頓湖以北地區展開並向蘇軍烏克蘭第三方面軍發動進攻,擊潰蘇軍的第27軍和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奪回布達佩斯並將蘇軍驅逐到多瑙河以東,然後與德軍的E軍群匯合,圍殲蘇軍的第26軍和第57軍。
  • 塵封記憶: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英雄們
    提起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大家一定會想起經典影片《兵臨城下》。影片中,由裘德洛扮演的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裡·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史達林格勒城中展開生死之戰。目前這把槍保存在伏爾加格勒博物館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區之後瓦西裡便在基輔經營工廠,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輔,享年76歲。瓦西裡的遺體被安葬在伏爾加格勒(史達林格勒)的馬馬耶夫崗史達林格勒戰役紀念碑旁邊,墓碑上刻著「我們沒有任何撤退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