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就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撰文。他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精準扶助重點人群,持續培育新成長的中等收入群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在「十四五」時期「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這是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出發,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為導向,通過促進更加公平的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目標的重要部署。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新發展階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一項把發展的目的和手段有機統一的重要要求,也有助於把一系列與民生相關的改革和發展舉措協同起來,同步、配套地予以推進。

一、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是收入分配良好的狀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保持了與國民經濟的同步增長,收入分配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居民收入基尼係數從2008年0.491的最高點降低到2019年的0.465,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

由於率先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決定性成就,2020年我國將成為全世界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超過100萬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實現在2010年基礎上提高一倍,並在中國大地上第一次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沒有終點,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的第一個五年,「十四五」時期只是不斷改善民生的一個新起點。

首先,按照世界銀行的分組標準,我國目前仍然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行列,在「十四五」末我國人均GDP將達到高收入國家標準。只有居民收入實現同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達到高收入國家的入門標準。

其次,雖然基尼係數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處於大於0.4這種收入不均等的水平,並且過去幾年中基尼係數改善的幅度減小。

第三,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之後,我們仍然面臨著不斷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艱巨任務。

針對這些挑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其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要求,表明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和手段,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從基尼係數這個度量收入均等程度指標的計算原理,可以看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對於改善收入分配的意義。統計學家在度量收入差距時,先假設一種絕對均等的收入分配狀況,即每個群體都獲得相同的收入,或者說社會上每個人都獲得全社會的平均收入或中位數收入(基尼係數取值為0);再假設一種絕對不均等的收入分配狀況,即社會全部收入僅為極少數人群獲得,大多數群體不能獲得任何收入(基尼係數取值為1)。

現實中的收入分配狀況處於這兩種極端情形之間,因此基尼係數取值在0-1之間。從統計意義上來看,獲得社會平均水平收入的群體越龐大,全社會的收入分配就越接近於基尼係數為零的境界,收入分配狀況就越均等。可見,從統計學中的眾數、平均數和中位數等概念相統一的意義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是改善收入分配,就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經濟社會均衡的過程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包括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等問題的內涵十分廣泛的目標,需要從諸多方面著眼和著力。

相應地,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也不僅限於收入水平一個指標,還應該包括其他與人民生活品質相關的內容。總體來說,中等收入群體應該具有在全社會處於中等水平的收入、穩定的就業、符合基本需要的居住條件、充分供給的基本公共服務、一定數量的家庭儲蓄和適度的財產收入,並且具有超過基本生存需要的相關消費等。

按照這樣的標準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逐漸形成以其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就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均衡水平不斷提高、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而且,在這個動態過程中,公平和效率之間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之間,可以實現高度統一和相互促進的關係。

首先,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重要途徑。以這種方式提高整體居民收入,意味著低收入家庭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而不斷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不僅社會收入分配狀況得到改善,也會使有效消費需求得以整體提高。一般來說,低收入家庭具有更高的消費意願,因而在收入增長的情況下,這類家庭會以較大的幅度擴大消費。因此,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過程會促進經濟循環的平衡。目前我國總人口、經濟總量和最終消費總額的世界佔比分別為18.2%、16.4%和12.1%,在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同步以及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情況下,不僅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之間的平衡會得到改善,也會使總需求「三駕馬車」即出口、投資和消費之間的關係更加平衡與合理。

其次,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的重要途徑。基本社會保險、各種社會救助、義務教育、生態環境保護、保障性住房和老年護理等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務的滿足程度,是人民生活品質不斷得到改善的重要內容和顯示性指標。

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生態、安全等方面的需求顯著提高,這些逐漸成為居民的剛性需求,需要顯著增強和持續保障。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築牢社會保障網、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福利水平,可以解除消費的後顧之憂,從而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促進經濟循環的平衡。

最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促進安定團結、提高社會凝聚力的重要途徑。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得到了最廣泛地分享,進而改革開放的方針以及國家治理方式和成效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

有恆產者有恆心。不僅中等收入群體本身是共享發展的獲益群體,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的過程,也是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增進社會性流動的過程、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過程、人民群眾不斷擴大勞動和其他要素收入及財產性收入的過程,以及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

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若干重要政策舉措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都是圍繞著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要求作出的。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發展階段上,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也需要充分體現共同富裕這個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

首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改善收入分配,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基礎上,要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水平。

勞動力是一種以人為載體的特殊生產要素,因此,工資水平不僅僅依靠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關係決定,還要發揮最低工資、集體協商、勞動合同等勞動力市場制度的作用。勞動力市場的初次分配機制也不足以縮小現存的收入差距,還需要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再分配政策力度,利用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手段,合理調節收入。根據國際經驗,高收入國家的基尼係數顯著低於中等收入國家,主要是通過再分配手段調節實現的。在「十四五」末和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將分別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因此,應該逐步加大利用再分配手段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實施力度。

其次,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突出再分配機制的中國特色。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統一,最好地詮釋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而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中國方案。這裡主要強調以下幾個重要和緊迫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

一是通過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和效率,提高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達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目標。二是提高各種社會保險制度的保障水平和覆蓋率,通過社會政策託底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穩定勞動者和居民的基本民生和預期的前提下,營造創造性破壞的競爭環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促進高質量發展。三是通過教育深化和均等化,使新一代勞動者具備符合時代要求的就業和創業能力,並能夠不斷更新技能適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更充分和更高質量地參與勞動力市場,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

第三,精準扶助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解決困難群體的實際問題,持續培育新成長的中等收入群體。

在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之後,政策焦點和機制建設應及時轉向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一般來說,相對貧困標準是以中位收入水平為基礎制訂的,因此,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有助於儘快把已脫貧的農村人口提升到中等收入行列。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讓更多在城鎮常住和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及其家庭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成員。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通過提高老年群體的勞動參與率和享受社會保障的水平和均等程度,滿足他們對醫養、康養和照護的需求,最大程度地使老年人享有中等收入水平的生活。(來源:經濟日報,編輯:舒克凡)

相關焦點

  • 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意味著什麼?
    ,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與會專家認為,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仍要以經濟增長為基礎,同時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有利於我國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 2013.03: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實證研究(葉福生等)
    筆者認為,中等收入者是指一定時期內,收入保持在全社會中等水平、生活較富裕、生活水平相對穩定的居民群體。其主要特徵是:中等收入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其收入不僅能保證家庭基本生活需求,還應有一定數量的家庭儲蓄和其他貨幣性資產,同時還具有較高的優越感、家庭幸福感和社會責任感等;中等收入是眾數、平均數和中位數三位一體的概念,即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接近於平均收入和中位數;中等收入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中等收入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有不同的標準;中等收入是一個區間的概念;中等收入者是一個較穩定的概念,中等收入者必須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 把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
    2016—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快於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降至28.2%,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的偉大成就,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加堅定了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信心。
  • 李迅雷:邁向共同富裕 這些領域的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應該是共同富裕五中全會內容豐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是到2035年,以人均GDP衡量的目標是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簡言之,就是人均GDP在現在的基礎上翻番,從1萬美元提高到2萬美元。要實現該目標,應該不算難,即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4.7%即可。
  • 武大教授李楠:「共同富裕」不是西方高福利政策的「中國版」| 求知
    應當說,實現共同富裕是古往今來人類的夢想。古代中國講大同世界,近代西方講烏託邦社會,這都是講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夢想。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全面闡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與制度要求,將共同富裕從幻想變成可以實現的目標,並指明了具體的實現途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 蔡昉:觀察中國經濟要走出經驗主義誤區
    改革和增長、穩定是不是真的存在不能同時實現的所謂「不可能三角」?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誤判,往往產生於錯誤的觀察方法和偏頗的理論依據。我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須過度倚重需求側的刺激政策,降低了金融風險,完全可以打破所謂的改革、增長和穩定「不可能三角」。
  • 中等收入群體與中間階層的概念定義——社會學與經濟學取向的比較
    大量的媒體報導、市場分析報告和學者專家的論述,對這個群體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描述分析,「中等收入群體」「中產階級」「中間階層」「中產階層」等成為中國民眾所熟悉的詞彙,媒體和學者也熱衷於對此進行討論。然而,至今為止,不論是學者專家還是社會公眾,都未能對中國中間階層或中等收入群體的概念界定達成一致意見。到底什麼樣的人算是中間階層或中等收入群體?成為中間階層或中等收入群體要達到哪些基本條件?
  •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鬚注意「非人均」因素
    本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等收入群體的崛起,所謂中等收入群體,即是一個區域在一定時期內收入水平處於中等區間範圍內的所有人員的集體。中等收入群體在整個社會中,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 鄭之傑: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是沒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2016至2019年,全國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快於同期人均GDP增速,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超過四億人。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降28.8%,居民質量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的偉大成就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這更加堅定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信心。
  • 付一夫:「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拉美向左 日本向右
    不過,一些國家和地區並沒有被中等收入陷阱所困。其中,以日本、韓國、臺灣省、新加坡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在二戰後實施趕超型發展戰略,承接國際產業梯度轉移和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機會,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並進一步邁向高收入國家。
  • 蔡昉:怎樣理解「十四五」?重點把握四個「新」
    實際上,權威部門也進行了測算,認為中國經濟完全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也就是說,按照這個增長速度,預計中國實際人均GDP在2025年將達到13852美元,超過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家門檻(約12000美元),2035年達到21731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三分位中間組的門檻(約23000美元)。
  • 劉尚希:利用行為經濟學思想來分析當下中國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國家治理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財政責無旁貸的課題,多年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諸多學術成果當中,將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與收入分配變化緊密結合的研究論述,當下卻並不多見。這應是這本論著的創新價值之一。其實,這種理論層面的結合併非原創,從庫茲涅茨到皮凱蒂,經濟學研究當中一直都不乏對經濟增長過程中貧富差距問題的相關研究。
  • 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 四川消費需求啟動艱難
    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異懸殊,影響消費需求啟動   1978年四川城鄉居民收入僅相差204元,到1990年相差932元,2000年擴大到3991元,2004年更加擴大,達到5130元,絕對差距擴大了25倍。
  • 蔡昉:從「帕累託改進」走向「卡爾多改進」
    過去的改革叫作「帕累託改進」:一定會給某個群體帶來好處,同時不傷害其他任何群體。這種改革機會現在已經很少了。這時候很重要的是看改革的整體收益是不是正的,是不是很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就可以形成「卡爾多改進」,即可以用總的改革收益,補償一部分可能在改革中受損的群體。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根本原因在於潛在增長率。解決方案應該是針對供給方,努力提高潛在增長率,而不是刺激需求。
  • 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加強需求側管理。內需結構已經從投資為主轉變為消費為主拉動經濟增長,應將擴大內需的重點轉向擴大投資需求與擴大消費需求並重。擴大消費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有效供給的增加密切相關,往往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前,消費已經連續幾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消費升級趨勢進一步加快,我國擴大消費的條件更加完備。
  • 蔡昉:加大再分配力度才能支撐中國內需增長,外需仍然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8月22日,在青島舉辦的中國財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就中國經濟如何實現自身的潛在增長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中農村居民的消費,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應該成為更重要的拉動經濟的需求因素。他指出,「未富先老」是中國當前時期的重要國情。
  • 國家統計局:月收入2000-5000元為中等收入群體
    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中新網客戶端1月25日電 (李金磊)國家統計局25日公布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中等收入群體就業工作時間最長,就業工作時間為7小時51分鐘。對於劃分標準,國家統計局指出,低收入群體是指調查對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較高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高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
  • 上海將適時公布基尼係數,完善對高收入群體收入統計
    上海將適時公布基尼係數,完善對高收入群體收入統計 澎湃新聞記者 俞立嚴 2014-10-23 19:15 來源:澎湃新聞
  • 立足新階段深化對擴大內需戰略的認識
    擴大內需,則在打通雙循環、溝通產供銷、暢通上下遊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發展階段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意義  新發展階段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對鞏固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抵禦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風險、增強我國經濟發展韌性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我國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了世界上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