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四川省經濟迅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生活消費水平偏低,有效需求不足,市場物價面臨通縮和通漲的壓力,影響著內需的擴大,成為黨政領導及社會各界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
本研究報告針對目前四川城鄉居民收入、消費水平偏低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通過對城鄉市場消費結構現狀、變動的特徵進行調查分析,闡述目前制約消費市場活躍的因素,提出如何進一步啟動市場消費的應對措施,以及市場消費增長趨勢。旨在讓城鄉居民攜手共享小康生活,構建和諧社會,有利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速發展。
一、四川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現狀及主要特徵
隨著國家一系列擴大內需,啟動消費政策措施的出臺,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發展的勢頭,在消費需求方面發生了一些積極的變化,如住房、汽車、旅遊、教育等逐漸成為消費熱點。但總體來講,四川消費需求依然偏淡,消費需求啟動艱難。
1、消費率偏低,且呈不斷下降之勢
1990-2004年,四川省平均消費率為 62.5%。自1992年達到過65.8%以後,多年消費率都在低位徘徊,1999年下降到60.5%,2002年下降為59.4%,2004年又下降為56.4%,從2002年開始平均消費率呈逐年下降之勢。與全國和一些主要省市相比,四川省居民的消費率長期偏低。與國外一些主要國家相比,我國居民的消費率長期偏低15-20個百分點,屬典型的高儲蓄、低消費的國家。儘管這與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關係,但是消費率偏低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不利因素,特別是近年來四川消費率呈逐年下降之勢,也限制了消費需求的擴大。
2、居民的消費傾向偏淡,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速回落
由於受傳統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影響,四川居民的消費傾向一直偏低,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近幾年呈逐年回落的態勢,城鎮居民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1990-2004年年均增長率為13.68%,農村居民同期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為 10.31%,較多的農村人口與較低的農村市場銷售份額極不相稱。
3、消費需求慢於經濟增長,農村慢於城市,城鄉差距明顯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雖然四川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是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不同步,慢於經濟增長。在居民消費中,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鎮居民消費增長迅速,農村居民消費明顯滯後.15年中,除2002―2004年農村居民消費比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快以外,其餘年份均低於城鎮居民消費增長。90年代初,四川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之比為2.52:1,到2004年擴大為3.17:1。如果他們成為龐大的潛在購買者,考慮到生活質量與生活模式上的差異,城鄉消費水平的實際差距遠不止於此。
4、商品供大於求,物價一路走低,加劇了消費需求不足的程度
1990年以來,四川市場物價從1994 年達到最高值後,呈一路走低的態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1998年、1999年、2002年均為負增長,特別是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跌幅較大,通貨緊縮對市場需求影響也較大,價格持續下降,居民買漲不買跌的心理更加劇了市場物價的下跌,導致市場商品供大於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時,價格持續下降,影響了投資回報率,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影響工商企業的經濟效益,必然帶來社會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最終導致消費市場啟動艱難。
二、制約城鄉消費市場活躍的因素
自1998年以來,雖然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啟動消費的措施,但從總體上看,四川消費需求依然不旺,啟動困難,就其原因:
1、傳統消費觀念和不正確的過度消費觀念,扭曲消費正常增長
現階段,消費者的觀念、消費心理、消費信心和消費能力都制約了居民消費需求的實現,傳統消費觀念和不正確的過度消費觀念,扭曲了消費正常增長。「小富即安、溫飽知足」、「量入而出」、「節儉在前、聚財預後」等古訓就是具體體現。這種觀念造成居民人為壓低消費傾向,對未來收支預期沒有得到明顯好轉的情況下,即期消費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徹底的釋放,不敢消費。此外,一些人為了逞闊鬥富,熱衷於揮霍性消費、炫耀性消費等畸形消費,不僅嚴重浪費資源,也扭曲了消費的正常功能,扭曲消費正常增長。
2、農村人口多,消費水平低制約了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
農村人口過多,消費水平過低,制約了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2004年,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為2010.88元,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為6371.14元,人均消費水平只相當於90年代初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農村市場集中了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這部分消費群體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消費水平較低,從城鄉居民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分析,情況十分明顯。2004年底,四川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洗衣機25.98臺、電冰箱9.03臺、彩色電視機63.65臺,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洗衣機 96.23臺、電冰箱92.91臺、彩色電視機135.71臺,城鄉居民的這種消費斷層,無法形成相互承接的消費梯度,城鎮市場上已趨飽和的中高檔耐用消費品無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農村轉移,農村市場有效需求明顯不足,制約了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
3、居民生活安定感下降,儲蓄意願增加,消費傾向下降
消費需求是否旺盛與居民收入關係密切,1990-1999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6%,2000-2004年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1%,同期農村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4.2%和7.0%,可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趨緩。同時,原來由政府和國有企業向居民提供的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保障,相繼轉變為居民個人自己承擔風險和費用,在此種情況下,消費心理發生了變化,消費行為比以前更加謹慎。市場化改革增強了居民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使居民的自我保障、自我保險意識增強,他們把收入中的大部分儲蓄起來,預期支出增加。也因此造成城鄉居民存款增速遠遠高於消費的增長。
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異懸殊,影響消費需求啟動
1978年四川城鄉居民收入僅相差204元,到1990年相差932元,2000年擴大到3991元,2004年更加擴大,達到5130元,絕對差距擴大了25倍。從城鄉收入比來觀察,1978年四川城鄉居民收入的比值為2.73:1(以農村居民為1,下同),1982年縮小到1.86:1,成為改革以來的最低值。從1983年開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拉大,其比值由1983年的1.93:1擴大到2003年的3.16:1。2004年,國家一系列支農、扶農政策和措施的出臺,加之農副產品價格上漲,農民增收亮點較多,差距略有回落,但也高達3.00:1。
按照國際慣例,通常用基尼係數來描述社會財富分配的差異程度。基尼係數越大,不均等程度越高;基尼係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統計結果顯示,1998年城鎮居民基尼係數為0.29,到2004年迅速擴大到0.35,同期農村基尼係數由0.26擴大到0.29。表明無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其內部收入分配差異均呈擴大之勢。相對農村居民而言,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異更大,不公平程度更高。
不同收入分組觀察,能更進一步說明這種差異的擴大之勢。分組資料表明,城鎮居民高收入組的收入增長顯著快於低收入組,最富有的10%家庭與貧窮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較,1991年其差距僅有3.4倍,到2000年達到6.4倍,2004年已接近10倍,佔總數60%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不到平均水平。居民間收入差距拉大,許多高檔服飾、高檔耐用消費品(如住房、汽車、電腦、空調、健身器材)、醫藥保健、娛樂、旅遊等,普通收入者「買」不起也不敢「買」,對大多數農村居民和城市貧民來說,即使是普通耐用消費品也不敢奢望。在收入水平的另一端,高收入者由於受生理極限的制約,對市場的感覺是「無啥可買」,消費傾向持續低迷,絕大部分的資金沉澱為儲蓄,不能形成有效的消費需求,所以,從消費者整體上看,結果是全社會消費傾向下降,必然影響消費需求的正常增長。
5、消費環境不完善,抑制了居民消費欲望
近年來,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雖然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果,但仍有許多地方不盡人意。部門壟斷以及部分商品的無序競爭,如:用電要購買供電部門提供的電錶,用水要安裝供水公司的水錶,房地產市場的管理混亂、稅費虛高造成價格嚴重偏離居民的消費能力,保險和銀行要求住房貸款者購買按揭保險,這樣強買強賣的行為並不少見:非法製售假冒偽劣商品;一些商品隨意定價、虛假廣告誤導消費者,使廣大老百姓真假難辯,消費者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信用水平低,偽造票據、憑證現象時有發生,市場經濟秩序的混亂影響了正常的經濟活動,抑制了經濟的內在活力。加之,在廣大的農村,用水、用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薄弱,發展滯後,消費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消費環境已成為制約消費的重要因素。
三、啟動市場消費的應對措施
發展經濟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購買力、提高消費水平,滿足消費需求的基礎和前提;要把提高居民收入作為發展經濟的核心目標,要考慮經濟增長,同時也要考慮居民收入增加,實現以人為本、民富國強的經濟目標。
1、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有效購買力,擴大消費需求
啟動內需。看到消費需求的關鍵應放在居民有效購買力的提高上。目前,要特別重視發展農村經濟,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消費水平。一是農民增收,重點應放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做好與國際市場對接的開放領域的結構調整,增強地方產品的競爭力,同時,要健全農村市場網絡,要建好縣城、鄉鎮、三級網點,確保農產品和支農產品的貨物購銷順暢;二是規範基層政府的行為,防止亂收費;三是加大財政對農村公用事業如:義務教育、道路建設、醫療衛生院等的投入,農民的消費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同時,也應看到,四川城鎮居民收入群體呈現明顯的「中低部大,上頭小」的偏態分布,限制了購買力的有效釋放。因此,要逐步縮小居民內部收入差距,積極培育中等收入階層,實現 「橄欖型」收入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大力提高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使全社會大多數人的收入分配趨於合理,從而達到提高城鎮居民主流群體購買力水平,進而啟動消費市場的目的。
2、穩定發展信貸消費,改善消費環境,拓寬消費領域
目前居民的消費方式更多地停留在一種完全自主的積累性消費上,在收入沒有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大宗耐用消費品因積累不夠無法消費,形成明顯的消費斷層。消除消費斷層的辦法就是發展信貸消費,通過消費信貸,促進商品消費從自我積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轉化,使潛在的需求變為有效需求,使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居民可以通過分期付款提前實現消費願望。當前發展信貸消費,需要擴大消費信貸的規模和品種,要逐步建立、完善消費信貸的法規和具體的規章制度,使消費信貸有法可依,才能促進儲蓄轉化為消費,有利於鼓勵引導消費。
積極調整消費政策,努力改善消費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適時調整消費政策是必要的。四川居民消費水平還較低,大宗耐用消費品的擁有率不高,服務性消費所佔份額少,加快發展服務業,大力發展信息服務、金融理財、社區、家庭個人醫療等貿易服務,擴大居民信息服務消費的比重;要完善鼓勵個人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政策;大力整頓市場秩序,提高流通領域的信用,通過清理整頓各種亂收費、多收費的現象,鼓勵城鎮居民在家電、汽車、通信、旅遊、教育方面的消費。同時,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道路交通、電網改造、糧庫建設、通信設備等建設,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3、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啟動農村消費市場
當前,由於收入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一些高中低檔消費品無法替代和轉化。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結構會發生變化,部分高中低檔消費品可以替代和轉化。原屬於高等收入階層消費的物品可普及到中等收入階層消費層面,原屬於中等收入階層消費的物品可普及到低收入階層消費層面,引起了消費結構的梯度升級變化。就目前四川居民消費結構而言,大多數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基本處於解決「住行和服務」等消費需求為主的階段,大部分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基本處於解決「用」主要是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需求為主的階段;消費的升級城市從千元級向萬元級或十萬元級過渡,農村從百元級向千元級或萬元級過渡的階段。因此,要全方位的引導消費,鼓勵消費。對高收入群體,他們成為龐大的潛在購買者,要保護他們的有效需求,釋放購買力;對低收入群體,增加其收入是增加其消費的關鍵。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住房、汽車、家電等商品作為城市消費的主要對象,對整個消費市場拉動趨勢非常明顯,尤其在發達地區更是如此,如汽車消費正以60%-70%的速度在增長。實際上,近來新增的消費中相當部分是由這些主要消費品的增加來帶動的。
過去,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的主要措施是把工業品送下鄉,但往往效果並不明顯,因為針對性不強。目前農民消費支出的重點仍是建房、子女教育、婚嫁、家用電器和日用消費品。必須在對農民特有的消費習慣、消費傾向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對不同地區、不同收入群體的不同消費需求進行排隊分析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的開發農村市場。
4、加快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發展,增加城鄉居民文化娛樂消費
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的發展,是提高人們素質的保證,其水平高低也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高低的標誌。為實現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適度增加對這些事業的投入,重視這些事業特別是教育事業的發展,應增加對教育經費的投入,紮實普及義務教育,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同時,大力發展各種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廣大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的文化科學知識水平。
5、切實落實宏觀調控措施,穩定物價,保證總供求基本平衡
加強宏觀調控,保持物價基本穩定,必須保證總供求的基本平衡。在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平衡的情況下,商品充裕,物價穩定,服務周到,失業減少,有利於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則,在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失衡的情況下,供大於求,造成生產萎縮,失業增加,部分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需大於供,將造成物價上漲,貨幣貶值,購買力就要下降,生活水平降低。所以,要保證總供求基本平衡。
四、城鄉市場消費增長趨勢分析
1、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商品消費比重下降,服務性消費比重上升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增加服務性支出將是居民消費支出的重點。目前四川城鎮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增長較快,但因基數小、比重低,大約佔10%左右,但與國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對促進居民服務消費的空間十分巨大。預計未來10間年居民服務性消費需求將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從而將使總消費支出增大, 對四川經濟的貢獻度將顯著增強。
2、傳統消費比重下降,綠色環保消費比重上升
消費觀念由節儉型向適度消費型轉變,提倡健康消費、安全消費、綠色消費、環保消費、科學消費、節約型消費,走可持續消費的路子。目前,城鄉居民的綠色消費意識日益增強,「綠色食品」、「綠色家電」甚至「綠色汽車」、「綠色住房」等紛紛出現並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從消費發展趨勢看,傳統消費比重趨於下降,綠色環保消費比重上升。
3、生存性消費比重下降,健康發展型消費比重上升
隨著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存性消費比重還將進一步下降,而用於健康發展方面的消費比重將逐步上升。一是醫療保健需求旺盛。二是教育消費增長迅速。三是通信服務消費增勢強勁。四是精神文化生活消費日益受到重視。
4、消費方式的改變,個性化消費比重增加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加快,今後居民消費將不斷向個性化、多層次化拓展。網上銷售、電話銷售、電視直銷和郵購等無店鋪銷售方式逐漸實現,以電子商務為主的新型流通方式顯示出巨大活力;消費觀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信貸消費將成為一種重要消費方式,特別是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信貸消費將成為一種重要消費方式。
(四川省統計局 楊仲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