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趙新兵 秦大軍) 中國城鄉居民整體收入的基尼係數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不同收入階層形成「金字塔型」分布,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至懸殊。目前中國社會出現的「警惕徵候」引起正在參加「兩會」的專家學者的關注。他們呼籲,應儘快縮小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使收入階層的結構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
據統計,2000年中國城鄉居民整體收入的基尼係數達到超過國際公認警戒線的0.417,佔總戶數20%的最富有戶收入佔全部收入的51%以上,20%的低收入戶只佔4%左右,兩者之比從改革初期的4.5比1擴大到12.66比1。年收入接近和超過20000萬元的佔總人口的3.5%,一半以上人口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
民建中央副主席、高級經濟師陳明德委員認為,收入差距的擴大,既有分配方式的市場化和改革的時空差帶來的影響,也有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機制中非市場化的不合理因素的影響。而後者往往是出現畸形高收入的主要原因,如行業壟斷和部門通過高定價或不合理收費取得暴利;一些機構和個人利用手中權力尋租,獲取灰色、黑色收入等,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暴富現象加劇了分配不公,引起社會不滿。
專家認為,不能單從經濟角度來看待和解決收入差距問題,也應從推動民主政治的角度來促進問題的解決。重慶大學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陳萬志委員說,應重視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貧富差距等構成社會穩定指出的五大指標近十年每年遞減3.7%,由於這些問題和其它方面的原因導致改革的動力支撐出現一些問題,如弱勢群體對改革患上了冷漠症。
針對這些問題,國家計委官員韓文秀表示,目前中國社會出現的收入分配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既要保持發展速度,也要注意經濟發展的平衡。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規範初次收入,強化再分配的調節力度。
財政部負責人日前也表示,將圍繞收入差距問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加快住房分配、公務用車、職工福利貨幣化,加強稅收對高收入的調節。
不少專家認為,上述措施的施行可能存在相當難度。
陳萬志委員說,他贊同「初次分配注重效益,二次分配注重公平」,但他同時認為,也要注重做蛋糕的初次機會是否公平,看全靠重稅調節會否挫傷創造財富的積極性。
為改變社會收入階層「金字塔型」結構,民建中央在向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提交的建議中,提出「應實施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讓更多的人參與分享經濟增長成果」。
建議在提出實行完整的貨幣化工資制度,擴大居民收入來源,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稅收調節功能的同時,強調要「鼓勵智力勞動和智力投資,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者的收入,加快中等收入群體的成長」。
專家認為,解決貧富差距懸殊問題的目標,就是造就一個「橄欖型」的社會收入階層結構。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意義重大,「從近期來看,它有固本培元,改善廣大群眾生活,穩定社會的作用,從長遠來看,則有建設和完善與現代化相匹配的社會階層結構的經濟取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委員指出,目前社會上中等收入群體在培育內需方面處在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少數高收入階層消費空間不大,而低收入者則沒有太多的消費能力,只有中等收入群體有較強的消費欲望,是影響內需的主導力量。政府應在消除貧富差距過大的同時,通過政策鼓勵與市場機制,使中等收入者比例不斷增加。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蕭灼基委員則說,中國社會中等收入者目前只佔20%左右,社會收入階層結構主要是「金字塔型」,在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只能說出現了中等收入者擴大的趨勢,但未來能否真正生成「橄欖型」收入階層結構,關鍵要看今後十年消除貧富懸殊及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政策與實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