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理順收入分配關係,打造橄欖型分配格局,有關百姓的「錢袋子」,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切入點,也有關是當前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筆者以為,要想做好這項工作,必須著力克服思想觀念的障礙,具體來說,應糾正「五種偏向」:
一要糾正「社會財富向政府集中度過高」的偏向,國家要減稅。有評論說,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社會財富向政府集中度過高,人們普遍感到稅負過重。以前有專家說, 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裡,政府財政稅收年均增長 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純收入年均增長6.2%。這期間,GDP的年均增速為10.2%。比較可見,只有政府收入高於GDP的速度 在增長,城鎮居民與農民的收入增長均低於GDP增速。要想打造「橄欖形」分配結構,「國富民窮」不行,國家必須「放水養魚」,正確處理「私藏」和「公積」 的關係,下決心減稅。
二要糾正「社會財富向資本集中度過高」的偏向,企業要減利。 有評論說,一個時期以來,社會財富向資本集中度過高,在初次分配中,資本所得擠佔勞動所得的現象比較突出,按勞分配的原則沒有很好體現。中國社科院 2008年發布的社會藍皮書 顯示,我國勞動報酬佔國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至2006年僅為40.6%。與此相反,資本回報佔國民收入的比重節節上 揚,資本所得擠佔勞動所得的直接後果,導致普通勞動群眾經濟收入拮据。要想「提低」,必須「抽肥補瘦」,企業必須減利。
三 要糾正「社會財富向壟斷行業集中度過高」的偏向,國企要破壟。 現在社會分配不公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不同行業收入差距懸殊,壟斷行業的經濟收入明顯高於其他行業。在201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總裝高級工程 師宋振鐸曾炮轟高速公路收費說:「江蘇交通廳一個副廳長說想當收費站管理員。該省一些公路收費部門普通收費員月薪達8000元,多的超過萬元,更不用說平 時的福利。」現在,國企壟斷的弊端,隨著時間推移日漸顯露,由於缺乏競爭,一股獨大,導致行業暴利如同野馬脫韁,難以駕馭,其經濟收入與其它行業過於拉 大,導致社會分配不公。改革的路徑最終要打破行業壟斷。
四要糾正「社會保障投入不足」的偏向,百姓要減負。一個時期以來,國家雖然在社會保障方面下了很大氣力,與實際需要相比,仍然顯得有些不夠。社保是民生之基,是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 只有堅實,才能承重。以前有專家統計,我國在教育、醫療與養老保險三項中,30年來「共投入1700億元不到,只佔基礎設施的1/6,佔GDP的1%」。 由於投入的不足,導致社會保障能力較弱.人們受困於養老、上學、看病、住房等生活負擔,有錢不敢花,幸福感被衝淡。要想「擴中」,必須下決心為百姓「減負」,「減 負」意味著「增收」。
五要糾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偏向,「三農」要傾斜。以前有專家指出,消費不 振、內需不旺主要是因為農村拖了後腿。僅以2007年為例,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縣以下零售額僅14146.3億元。廣大的農村地區僅 為城市消費的1/4左右,這正是我國內需薄弱的要害之處。一直以來,儘管我們都強調把「三農」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於城鄉二元體制根深蒂固,城鄉 居民收入仍然差距較大,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農民受益相對較少,可支配收入少之又少。有專家指出,經濟走勢突破的關鍵在於對內需的拉動,而實現內需拉 動突破的關鍵是農村市場的啟動。
最後要說及的是,中國目前收入分配格局,呈「金字塔」 型,低收入群體佔大多數。收入分配改革,平均用力不行,必須突出重點,有所側重,既要「控高」,更要「提低」,應重點在「提低」上大做文章,方能達到「擴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