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0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在過去30年裡,在日華人總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狀態,就像中國經濟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成長後會逐漸進入平穩發展時期一樣,在日華人可能也正從高速增長進入平穩態勢。在日華人社會經過30年的發展,已由過去扁平而單一的留學生群體,發展為「金字塔型」的社群結構。統計顯示,隨著穩定人口和中堅層的與日俱增,這個「金字塔型」的社群結構正向兩頭小、中堅大的「紡錘型」社會演變。
在日中國人自2008年超越在日朝鮮·韓國人而成為外國人「最大勢力」以來,其登錄人數至2010年達到頂峰。2011年以後,經歷了東日本大震災和釣魚島事件後,在日中國人和在日華人的增長勢頭受到遏制,但迄今依然保持著在日最大外國人族群的地位——這是日本法務省6月發表2012年外國人人口動態統計顯示的結果。
在過去30年裡,在日華人總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狀態,對應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無獨有偶,這種增長勢頭一直保持到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即當中日經濟地位發生逆轉的時刻,在日華人也迎來了增長的轉折點。統計顯示,截止2010年12月31日,在日中國人登錄人數為687,156人,史上最高,佔在日外國人總數的32.2%。2011年受到東日本大地震影響,在日中國人出現人口滑坡,減少了12,277人,減少率為1.78%;2012年,在日中國人又有所回升,微增449人,回升率0.06%,繼續保持外來最大族群地位。
就像中國經濟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成長後會逐漸進入平穩發展時期一樣,在日華人可能也正從高速增長進入平穩態勢。儘管這個族群在2012年仍有0.06%的微增,但估計今後難以再有年增長8-9%的急劇膨脹時期,曾經讓人樂觀的「百萬華人」時代並非指日可待了。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條:
1、中國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的吸引力正在減弱,難以像80-90年代那樣吸引大批中國人東渡。
2、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的發生,徹底摧毀了日本的安全神話,讓中國人心有餘悸的同時不得不重新計算留日的安全係數和機會成本。
3、2012年發生釣魚島「國有化」事件,對中日關係造成前所未有的重創。
4、隨著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加快、視野開闊,中國人的眼光早已越過了一衣帶水的日本,歐美、澳洲、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成為留學、移民、定居的好選擇,日本在吸引外國人方面顯然缺乏競爭力。
由此,如果沒有來自外部的利好消息和政策推動,近兩年在日華人出現的「逆成長」或「零成長」現象可能會長期化,也就是說在日華人社會從高速增長進入平穩態勢將成為事實,將由快速膨脹階段進入到動態平衡時期,也會由量的增長進入到質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華人的人口結構呈現穩定特徵,即安居樂業成為主流:取得日本國籍、永住、定住、就職等穩定人口大幅增加,而非法滯在等非穩定人口急劇下降。2012年,已經取得日本國籍的華人累計已達127,199人,在日中國人永住者達203,292萬人,定住者為28,042人,日本人配偶者為46317人,永住者配偶者為8,896人;此外,還有近15萬人的教授、投資經營、法律會計、醫療、研究、教育、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企業內轉勤、家屬滯在等相對穩定人口。在日華人穩定人口達56萬人,佔人口比例近70%,成為社群中堅。
在日華人社會發展30年,已經由過去扁平而單一的留學生群體,發展為金字塔型的社群結構:一批來日較早的華僑華人,經過多年打拼,進入主流社會層面,構成了華人社群金字塔的頂端;大批通過留學、就職而在日本獲得穩定生活基礎和事業發展空間的華僑華人構成了金字塔的中間層;當然,還有不少在日中國人仍在為生存、學業、身份而拼搏,他們構成了華人社群金字塔的基礎層。
統計顯示,隨著穩定人口和中堅層的與日俱增,在日華人正由 「金字塔型」向 「紡錘型」社會演變——這是在日華人挺進主流社會的最好證明。日本自泡沫經濟崩潰以來,已經失去了20年,而在日華人群體正是在「失去的20年」裡生成壯大起來,成為了日本國際化社會中無可替代的存在。(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