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宇宙只是高級生命的「模擬遊戲」?雙縫幹涉實驗證明一切

2020-12-06 白熊的繁華琉璃藍縷

當我們從沉睡中醒來時,我們會感到意識的模糊,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曾經認為夢中的世界是虛幻的。這種感覺真的只是因為我們醒來後意識不清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是如此真實,我們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和刺骨的寒冷。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只是一堆數據,你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不可能是假的,但當你知道了一些事情後,你不一定會這麼想。宇宙只是一個虛擬的或高級的生命設計程序,雙縫幹涉實驗展示了一切。

許多人應該聽說過雙縫幹涉實驗。雙縫幹涉實驗最初是用光進行的,但是實驗結果讓科學家們非常震驚。光是由輕粒子組成的,但是當粒子被用於實驗時,結果是波只出現。如果光不夠,那麼科學家用電子做雙縫幹涉實驗也有同樣的結果。

電子是真實的粒子,但也有波只能出現的特徵。在我們的認知中,物質的本質是粒子,但粒子具有波的特徵。物質是粒子還是波?

如果物質是粒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如果物質是波,世界就是虛擬的,因為雖然波存在,但它也是一種虛擬產品。它不像粒子那樣可見和有形,但是粒子具有波動的特性,這是值得思考的。宇宙是虛擬的可能性有多大?一位歐洲科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宇宙真實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不僅宇宙的運行令人震驚,生命的誕生更令人難以置信。」

目前,一些科學家認為宇宙只是由高級生命形式設計的一個程序。由於它是一個程序,它有自己的操作規則,並按照設計的步驟一步一步地前進。

既然是一個程序,肯定會有漏洞,比如一顆行星撞擊地球就是程序中的一個漏洞,但是因為這個小漏洞並沒有擾亂宇宙的運行,高級生命並沒有修復這個程序。地球上的生命是程序的主題,但它肯定不是程序的主要框架,但設計宇宙程序的意義仍有待驗證。

許多人應該玩模擬遊戲,尤其是模擬城市的發展和模擬生活的發展。這與我們的世界非常相似。只有一個區別,那就是人類有獨立的意識,而遊戲中的虛擬角色沒有獨立的意識。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人工智慧在未來擁有獨立意識並不罕見。到時候,人工智慧將嵌入到遊戲中,它將完全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模擬遊戲。也許在我們的宇宙中就是這種情況。

蟹蟹大家耐心看完,是不是想說點什麼呢,歡迎評論哦!

相關焦點

  • 論雙縫幹涉實驗,掉入「雙縫幹涉實驗陷阱」中,人類文明止步不前
    水波通過雙縫,表現為幹涉圖樣雙縫幹涉實驗,一個一個的電子射擊,不觀察,也是波的幹涉圖樣,程序讓一個一個的電子按波的規定通過雙縫,預先定義好的程序讓這些電子整體運動起來表現為波的幹涉圖樣雙縫幹涉實驗,有「
  • 為何雙縫幹涉延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懼?薛丁格:我們發現了宇宙的...
    如果說宇宙不是完美的,它有BUG(漏洞),你信麼?雙縫幹涉實驗似乎一步步地發現了這個宇宙「漏洞" 雙縫幹涉實驗是什麼? 當我們在水中丟下一塊石頭,那麼水面就會產生波紋,如果同時丟下兩塊石頭,兩個水波之間就能夠出現交叉的幹涉條紋。
  • 物理學最詭異實驗—雙縫幹涉
    實驗非常簡單,在光源和接收屏之間放一個上面刻有兩個平行狹縫的隔板,結果在接收屏上出現了光的幹涉條紋。    牛頓把光解釋為粒子,給它賦予一個實在性更強的本性。在當時的物理學看來,粒子是物質實體,而波只是物質的運動方式,其本身不具有實在性。但,楊氏實驗則證明光是一種波,取消了光的實在性。    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實驗及其光量子理論,又復活了光的粒子說。
  • 薛丁格的貓、雙縫幹涉實驗、平行宇宙,上帝究竟玩不玩骰子?
    以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主張世界上不存在偶然,所有的隨機事件都是可以通過計算預知的;但量子理論告訴我們世界是不確定的,未來是隨機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上帝不玩骰子,但是量子力學讓我們不得不相信,上帝似乎是玩骰子的。二,雙縫幹涉實驗。
  • 到底是誰「模擬」出我們的世界?兩種可能性:高維度生命體和未來
    試想一下,137億年前,一個不知道什麼的東西突然爆炸產生宇宙,恰巧在120五一年產生了銀河系,又恰巧產生了太陽系,又恰巧產生了地球,又恰巧孕育著生命,又恰巧生命進化成了人。人類恰巧又創建了文明,又恰巧有人類在討論這個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的,而這一切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嗎?
  • 薛丁格的貓、雙縫幹涉實驗、平行宇宙,上帝究竟玩不玩骰子?
    二,雙縫幹涉實驗。20世紀50年代物理學家通過雙縫幹涉實驗發現量子的不確定性,從微觀層面驗證了「薛丁格貓」佯謬,也推導出了平行宇宙。(粒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單電子通過雙縫後竟然發生了幹涉。
  • 「雙縫幹涉」實驗,細思極恐
    在我們的宏觀世界,觀測者和被觀測者似乎並沒有關聯,這體現在:如果我不觀測你,你就變了另一個形態,而我重新觀測你,你又變回原來形態。或者說是因為在宏觀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的眼睛在觀測著你,所以你一直保持原形態。這就涉及到了光的"雙縫幹涉實驗"。「雙縫實驗」是什麼?
  • 雙縫幹涉實驗的另類解釋,科學的拓展
    雙縫幹涉實驗以其奇特性而吸引了眾多的物理學愛好者,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物理實驗,它能揭開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奧秘,能使現代科學得到拓展。雙縫幹涉實驗證實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其中要加入觀察者的因素,涉及物質與反物質範疇。
  • 雙縫幹涉實驗真的無法解釋嗎
    光的雙縫幹涉實驗是證明光具有波動性有力證據,後來人們又用電子,質子等粒子進行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果,證明波粒二象性對所有物質具有普適性,然而其背後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特別是當我們對其進行觀測時,幹涉條紋卻神秘消失了。光子似乎和我們玩起了捉迷藏。
  • "雙縫幹涉"實驗,細思極恐
    而在量子世界內,一切規則似乎都會被推翻,顛覆你的三觀。就像在漫威宇宙內,時間進程在復聯4階段,復仇者聯盟竟然能夠通過量子世界來穿越時空。同理,這表明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雙縫實驗的起源這一切還要從二十世紀講起,1961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經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大雄的魔界大冒險》與雙縫幹涉實驗
    1、雙縫幹涉實驗  要理解費恩曼到底說了啥,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一個中學實驗:雙縫幹涉實驗。       將一束光射向兩條狹窄的縫隙,最後在屏幕上出現的是一系列幹涉條紋。這個實驗用來證明光的波動性,即光是一種波,分別通過兩個裂縫的光波會彼此幹涉形成幹涉圖像。
  • 「雙縫幹涉實驗」證明:存在前因後果,「現在」可改變「過去」
    雙縫幹涉實驗曾經被物理學家們重複做了成百上千次,這是因為它的實驗結果顛覆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物理學家們懷疑實驗過程出了錯,所以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著實驗過程。可是,無論怎樣檢查實驗過程,實驗結果都一次次地顛覆著人們的認知。所以最後物理學家們不得不接受這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實驗結果。
  • 不可理喻的微觀世界:雙縫幹涉實驗
    於是,雙縫幹涉實驗進入大家視野。一旦我們去看電子從哪個縫通過,這時候顯示屏就只有兩條亮線;然而不觀測,又出現了幹涉條紋。雙縫幹涉實驗最早是在1801年被做出來的,當時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向世人證明而1920年代的實驗就已經證明,一束電子流也能像一束光一樣在雙縫實驗中留下幹涉條紋,從而證明電子也是一種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這似乎是高中物理知識,乍一聽好像也沒有什麼讓人震驚的。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Physics World,2020,(2): 31)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
  • 雙縫幹涉和量子糾纏為什麼恐怖?為什麼說世界或許是被模擬的?
    一位哲學家 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在2003年第一次將這種我們的世界虛擬性假設帶給公眾。如果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文明已經存在於我們宇宙中,那麼很可能他們也可以創造出模擬世界,就像你或你的家人在玩一個虛擬遊戲,僅僅是把尺寸增大了幾百萬倍,以及更加真實而已。
  • 張祥前對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的解釋
    光的著名實驗是光的雙縫實驗。光的雙縫實驗就是在一塊隔板上開兩條縫,讓光從一側穿過,觀察另一側的光斑,你會發現光會像水波紋一樣形成一道斑馬線,這個原因是光從兩條縫穿過之後,像水波一樣互相干涉影響。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光具有波動性。
  • 雙縫幹涉實驗不能證明光的波動性
    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爭論很久,自雙縫幹涉實驗看到了光屏的條紋以後,似乎光的波動論找到了確鑿證據。我看未必。第一,可見光的波長是,380~780nm,也就是不足0.8um ,或者說8/萬mm。你說這個量度的波的疊加,你如何看得見?
  • 什麼是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有什麼意義?未來會如何發展?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裝置圖我有這麼一種設想,如果一個實驗小組,做雙縫幹涉實驗,然後實驗的房間被人偷裝了攝像頭,觀察這個實驗,但是實驗小組的人完全不知情。那麼,現在這個實驗是至始至終被人觀察的,然而實驗小組的人確完全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