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進展】(114)沈錫輝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01-1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10月23 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通過一類功能多樣的跨膜信號轉導蛋白感知通用型群體感應信號分子AI-2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生命學院張磊副教授和博士生李書宇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沈錫輝教授、羅招慶教授(美國普度大學)和張磊副教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QS)是細菌細胞間信號傳導的普遍機制,通過合成和分泌稱為自誘導物(autoinducer)的信號分子監測細菌群體密度的變化,使細菌個體能在感染、抗逆等過程中一致行動,以團隊作戰方式獲得生存優勢。QS信號分子autoinducer-2 (AI-2)廣泛存在於革蘭氏陰性和革蘭氏陽性細菌中,是目前所知的唯一既能進行種內交流,又能進行種間交流的細菌通用語言,被稱為「細菌的世界語(Bacterial esperanto)」,但人們對大多數細菌如何感知該QS信號知之甚少。

該研究首先發現條件性致病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對AI-2信號表現出明顯的正趨向性,隨後以此表型入手構建趨化蛋白編碼基因突變體文庫並篩選獲得介導AI-2趨向性的兩個跨膜甲基化趨化受體基因pctA和tlpQ。分子互作實驗及對接模擬分析揭示AI-2信號分子能以高親和力結合受體蛋白PctA和TlpQ的周質dCACHE結構域。隨後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包括甲基化趨化受體、組氨酸激酶、c-di-GMP合成與水解酶、絲氨酸磷酸酶、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腺苷酸/鳥苷酸環化酶在內的眾多原核生物跨膜信號轉導蛋白均可通過胞外dCACHE傳感器結構域感知AI-2信號,從而實現同種或異種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細菌和古菌是單細胞生物,在自然環境和宿主體內它們往往雜居在一起,彼此間互相交流,表現出分工合作或相互欺詐等社會行為。因此,了解它們的交流語言和交流方式無論在醫學還是生態環境領域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AI-2作為細菌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種間交流的通用語言,其dCACHE型新受體的發現極大擴展了人們對原核生物跨種屬對話機制的認識。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雙一流」學科群建設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243-5


編輯:王學鋒

終審:郭建東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s|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教授團隊揭示原核生物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新機制
    10月2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
  • Nat Communi|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團隊揭示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沈錫輝
  • J HAZARD MATER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雅林教授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北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張雅林教授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Journal of Hazardous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西工大新聞網2月19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與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潤鋒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有機長餘輝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熱活化三線態激子釋放實現高效率的三模式有機長餘輝」(Thermally activated triplet exciton release for highly efficient tri-mode organic afterglow)。
  • 【科研新進展】(15)裴志超教授團隊受邀在國際著名期刊《化學通訊...
    日前,理學院裴志超教授科研團隊受邀在國際著名化學學術期刊《化學通訊》(Chemical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Recent advances in pillar[n]arene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host-guest interactions」 《柱芳烴的合成及其在基於主客體化學應用研究的新進展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2012年在《自然》(Nature)雜誌報導了II-型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NDH2)的結構,揭示了其調控及電子傳遞機制;2017年楊教授研究團隊又分別在《PCCP》、《JMC》等雜誌連續報導了NDH2的詳細電子傳遞機制,為開發新的抗瘧藥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科研新進展】(1)昝林森教授團隊在中國黃牛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
    動科學院梅楚剛博士和王洪程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昝林森教授為通訊作者。  我國是世界上牛品種最多的國家之一,地方黃牛品種多達52個,這些地方品種由於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受生態多樣性和長期人工馴化的影響,形成了家養牛中極為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和各具特色的優異種質特性和經濟性狀,遺傳資源豐富,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國內仍缺乏從全基因組水平針對我國黃牛品種開展進化和生物學研究。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mice 的研究論文,研究使用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 hACE2 轉基因小鼠,研究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相關結果曾於 2020 年 2 月 28 日提前發布在預印本 bioRxiv 上。號稱女版方舟子、先後舉報過曹雪濤院士、周德敏教授論文造假的「打假偵探」Elisabeth Bik,曾是一名微生物學家,2019 年 5 月正式轉型為全職的圖片打假人。同時,Bik 還是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員,也是多家期刊的審稿人。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nature
  • 【科研新進展】(109)《Chemical Communications》封面文章報導...
    近日,化藥學院裴志超教授團隊在糖靶向載藥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sponsivesupramolecular glyco-nanovesicles based ondiselenium-bridged pillar[5]arene dimer fortargeted chemotherapy」為題
  • 北京科大李曉剛教授團隊在高強韌耐蝕金屬材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李曉剛教授的材料服役性能大數據團隊,創新耐蝕合金設計理念,發現一種加工性能優異、高強韌、抗腐蝕和抗氫脆斷的單相CoNiV合金。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 strong and ductile medium-entropy alloy resists hydrogen embrittlement and corrosion為題在線報導了這一重要研究進展,這也是該期刊近年來為數不多報導耐蝕金屬材料類的研究論文
  • 華東師大一科研團隊在《Nature》發表文章
    Leigh)教授團隊在分子拓撲學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8月26日以『Tying different knots in a molecular strand』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2020, 584, 562-568.)(圖1),華東師範大學為成果第一單位。
  • 青島科技大學王霞科研團隊超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28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王霞教授科研團隊在光子功能材料的相位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在一區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1.238)上發表標題為「Circular Phase-Dichroism of Chiral Metasurface Using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同時,研究團隊將該控制理論及算法成功應用到「平移振蕩器旋轉執行器」實際系統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項成果標誌著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在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僅在清華十年,顏寧就以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的科研論文達到20篇。2017年,顏寧正式加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加盟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在產出學術成果方面,同樣表現出色。
  •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地球巖石圈破裂過程RFPA數值模擬:左為位移分布雲,右為應力場分布唐春安教授國際合作團隊(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香港大學和美國漢普頓大學),基於唐春安教授團隊多年研發的大規模科學計算軟體
  • ...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森林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之後遍布陸地並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
  • 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世界首個基於納米材料結構數位化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
    然而,目前存在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不僅數量少,而且多為從文獻中簡單提取數值等文本信息,而忽略了納米材料的結構信息,也就是納米材料結構轉換為計算機可以直接讀取的電子文件,以致於科研工作者們雖然坐擁龐大的納米生物效應大數據,卻不能有效的從中提取關鍵信息。
  • 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1)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的研究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 曲阜師大曹博教授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曲阜師大新聞中心訊近日,曲阜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曹博教授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單位合作,在DNA表觀遺傳學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Proc. Natl. A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