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領先「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裝置在華能運行成功

2020-12-01 騰訊網

近期,由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開發的我國首套1000噸/年「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裝置在華能長春熱電廠成功實現72小時連續穩定運行,經專家見證,該技術已達國際領先水平。「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屬於新一代變革性碳捕集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方法中二氧化碳吸收液需要全部加熱再生所造成的高能耗難題,可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捕集成本,有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位於華能長春熱電廠的我國第一套燃煤煙氣1000噸年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中試裝置。

在碳捕集整體成本中,捕集環節所佔比例高達80%,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吸收劑的加熱再生工藝能耗居高不下。目前廣泛使用的化學吸收法,在吸收二氧化碳後,需要將吸收劑全部進行加熱再生,才能實現二氧化碳的分離和吸收劑的循環利用。新型相變吸收劑在吸收二氧化碳後,會自動分為「液-液」兩層,二氧化碳集中於其中一層,再生時只需對富含二氧化碳的部分進行加熱,從而降低總體成本。專家見證數據表明,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的再生溶液量可減少40%-50%,再生熱耗低於2.3GJ/噸CO2,比傳統乙醇胺吸收劑降低45%以上。以燃煤電廠100萬噸/年CO2捕集裝置為例,相對於傳統MEA溶液吸收法,使用華能兩相型工藝可減少5225萬元/年的蒸汽熱耗成本。

作者:湯謐瓊 郭東方

編輯:劉卓

校對:高慧君

相關焦點

  • 國內首套「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裝置運行成功
    近日,由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開發的我國首套1000噸/年「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裝置在華能長春熱電廠成功實現72小時連續穩定運行,經專家見證,該技術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 華能自主研發我國首套相變型碳捕集裝置成功投運
    華能自主研發我國首套相變型碳捕集裝置成功投運 來源:中國華能 2020-11-30
  • 我國首套相變型碳捕集裝置成功投運
    近日,由華能清能院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套1000噸/年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裝置在華能長春熱電廠成功實現72小時連續穩定運行。該技術能有效解決傳統捕集方法的高能耗難題,經專家鑑定,主要技術指標達國際領先水平。
  • 碳中和挑戰重重 華能「碳捕快」再出殺手鐧
    今天給大家「種草」一款華能自主研發的新型碳捕集裝置,看看它所貢獻的綠色力量吧!我國首套1000噸/年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裝置近日在華能長春熱電廠成功實現72小時連續穩定運行。它能有效解決傳統捕集方法的高能耗難題,經專家鑑定,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中試裝置的成功運行,不僅對我國相變型捕集技術後續開發和工程放大具有重要參考意義,更為電廠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和「碳中和」願景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 世界首座直接從大氣中捕集二氧化碳裝置在瑞士投入運行
    據瑞士《每日導報》報導,世界首座從大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實用裝置在瑞士蘇黎世投入運行。該裝置建設在位於蘇黎世近郊小鎮Hinwil的一座垃圾焚燒廠的廠房樓頂,佔地面積約90平方米,主體部分是一座由18個空氣吸入單元構成的空氣收集裝置,其中裝填著由多孔植物纖維類物質形成的過濾器,可吸附空氣中50%的二氧化碳。過濾器被二氧化碳飽和後,可利用垃圾焚燒產生的廢熱加熱,在100攝氏度條件下使吸附的二氧化碳脫離,再次循環使用,所獲得的二氧化碳經加壓後可呈液態儲存。
  • 新技術處置溫室效應禍首 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
    國際主流意見認為,目前全世界的煤炭儲量至少還可以支持100年,煤電廠在短時期內很難被淘汰。「尤其在中國,煤炭更是不可替代的能源。」據國際能源機構(IEA)估計,中國的煤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佔了全世界煤電廠排放量的38%,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但是如果改用天然氣發電,平均每度電只排放大約500克二氧化碳,只有煤發電的一半。
  • 大連化物所二氧化碳膜分離裝置投產
    過去,當開採了一口甲烷含量只佔20%、二氧化碳卻高達80%的天然氣井時,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井封死。昨天喜訊傳來,這種低品位天然氣在我國首次可以變廢為寶,神奇的「金手指」是大連化物所研製的二氧化碳膜分離裝置。日前,這套裝置在中石油海南福山油田開車成功,並順利通過驗收正式投產。
  • 聯創光電:研製成功國際領先的兆瓦級高溫超導磁體感應加熱裝置
    中證網訊(記者 齊金釗)7月1日晚間,聯創光電(600363)公告,由公司組織研製的兆瓦級超導磁體感應加熱裝置和該裝置用的大口徑高溫超導磁體近日研發成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成果評價辦公室評價專家委員會對該項科技成果進行評價後認為,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外媒:新裝置可捕獲大氣二氧化碳
    外媒稱,來自西班牙Eurecat技術中心、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和綠色創新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能夠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裝置,目前該裝置處於測試階段。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1月24日報導,該裝置是在Eurecat技術中心位於塔拉戈納的工廠開發的,使用了特殊的聚碸膜來容納一種捕集溶液,溶液內部可發生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鹽。
  • 華能成為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發展實踐的排頭兵
    同時,電廠充分吸收華能優秀設計成果,遵循「後工業化」設計理念,成功打造出「綠色示範、科技引領」為主基調的現代化燃煤電廠,讓「白鷺於飛綠家園」的企業願景躍然長三角杭嘉湖平原。與同等容量的燃煤機組相比,該工程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8545.36噸、二氧化硫 27.72噸、氮氧化物24.14噸,減少灰渣排放978.48噸,環境效益十分顯著。華能浙江石塘水電站。
  • 國內首創二氧化碳封存技術 每年減排量相當於274公頃闊葉林吸碳量
    CO2捕集裝置模型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聰、何凌飛):國家能源集團旗下的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轉化的同時,積極關注二氧化碳減排和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2011年該公司在廠西約11公裡處建設了10萬噸/年CCS(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全流程示範項目。該項目將煤直接液化生產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壓縮注入封存到地下1690~2500米之間的鹹水層,形成了二氧化碳捕集、輸送、封存、監測等成套技術。該示範項目是我國首次對這一技術進行探索,且二氧化碳封存技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華能糯扎渡水電站成功開展庫區增殖放養活動(圖)
    華能糯扎渡水電站成功開展庫區增殖放養活動(圖)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2014年06月30日10:57 人民網昆明6月30日電   6月28日,華能糯扎渡水電站實施庫區漁業增殖放養活動。
  • 我國學者研發出可捕集二氧化碳的新型吸附劑
    新華社南京3月19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9日從南京工業大學了解到,該校劉曉勤、孫林兵教授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智能吸附劑,實現了對二氧化碳的低能耗、可控式捕集,有望大幅降低工業過程中氣體分離的能耗。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化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 中廣核、國家電投、華能等7大...
    據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不完全統計,2020年1月1日至11月30日,中國能建、中國電建、中國華能、中廣核新能源、國家電投、華潤電力、中國華電等7家央企光伏發電併網項目有44個,總規模為6022.5214MW。
  • 天津大學研究新技術讓二氧化碳捕集材料「深呼吸」
    天津大學供圖中新網天津7月16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陳錚傑)日前,天津大學大氣環境與生物能源團隊針對「膜分離法捕集二氧化碳」取得重大進展,成功研發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該技術製備的膜材料具備優異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關成果已作為國際權威期刊《溫室氣體:科學與技術》封面文章發表。
  • 華能建成投運我國首座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機組電廠
    8月24日11時58分,繼6月27日建成投產我國首臺二次再熱發電機組後,華能集團公司在江西安源建設的第二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華能安源電廠2號機組完成試運投產,超淨排放環保系統同步完工投運。
  • ...國家電投、華能等7大央企光伏併網項目一覽!(1月1日至11月30日)
    據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不完全統計,2020年1月1日至11月30日,中國能建、中國電建、中國華能、中廣核新能源、國家電投、華潤電力、中國華電等7家央企光伏發電併網項目有44個,總規模為6022.5214MW。
  • 超臨界二氧化碳裝置淺談優缺點
    超臨界二氧化碳裝置淺談優缺點 ,「12vugqc」超臨界二氧化碳裝置,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二氧化碳裝置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裝置常見問題答疑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裝置常見問題答疑 ,「12vugqc」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裝置,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
  • 南工大一成果亮相國際化學頂級期刊 新技術智能「捕捉」二氧化碳
    南京工業大學供圖  原創  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環境問題已經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捕集二氧化碳成為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南京工業大學劉曉勤、孫林兵教授課題組研究出一種新型智能吸附劑,能夠實現對二氧化碳的低能耗和可控性捕集,這一成果不久前刊發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